《重生之收藏大玩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收藏大玩家- 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沈瑜说道:“我带来了。”
  他将光绪松石绿地粉彩大天球瓶摆到桌子上。天球瓶的形制与色彩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曲、简两位老师边看边说好。
  杨老师说道:“曲老师,你当时看到资料,说这是大雅斋瓷器,要看实物才能判断,现在怎么说?”
  曲老师说:“看实物比看图片更受震撼。
  光绪元年至二年JDZ御窑所特别烧造“大雅斋”款瓷器,风格独特,别具特色。这批器物的题材新颖,绘画笔触细腻流畅,全部用色地,而且有西洋画技风格,器身常署“大雅斋”、“天地一家春”、“永庆长春”等款识。这件天球瓶就是一件典型的“大雅斋”瓷器,有矾红彩“永庆长春”四字楷书款识。
  这次瓷器专场当中,清代官窑瓷器的珍品不多。有这三件瓷器,拍品就丰富多了。”
  他对沈瑜说道:“这三件瓷器,都是晚清官窑精品,你买到这些藏品应该不容易,怎么舍得出售?”
  沈瑜说:“腾出资金,可以买别的藏品。”
  杨老师笑着说:“以藏养藏也是个好办法。”
  估价师问道:“几位老师,咱们说说起拍价?”
  几人快速商议,决定同治青花赏瓶按35万起拍,宣统醴陵瓷按20万起拍,光绪大天球瓶按40万起拍。
  他几人商议完毕,想征询沈瑜的意见,就见他从另一个包里拿出了一只贯耳方瓶。
  “你还带了别的瓷器?”杨老师问道。
  沈瑜听到几位老师定的起拍价,觉得符合自己的预期,就决定把瓷器都拿出来。他说道:“我把手里的晚清瓷器都带来了。”
  桌上已经摆了三件瓷器,现场的工作人员推来了运送车子,先将瓷器挪到了旁边的展台上。
  手头没事的老师都围过来观看,有的不明白地方,还会向简老师和曲老师询问。
  两位老师看东西的时候,杨老师问道:“小沈,你发来的资料里,没有这件东西。你先说说自己的藏品?”
  沈瑜说:“我个人判断,这件瓶子是,清光绪豆青地粉彩贯耳方瓶。高28cm。有‘大清光绪年制’款。”
  简老师问道:“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沈瑜说:“这件瓷器的器型源自传统的粉青釉贯耳方瓶。
  腹部细绘粉彩寿桃纹,设色鲜妍美丽,釉色温润匀净,胎骨细致白皙,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曲老师看过瓷器细节,示意简老师进行鉴定,他对几位同事说:“光绪一朝御瓷之品种增多,烧制水平有康乾意韵。这件贯耳方是光绪官窑佳作,我估计二十万应该没问题。”
  估价师快速记录。
  曲老师想问沈瑜怎么买到的几件官窑瓷器,却看见沈瑜又弯腰从提包里拿东西。
  几位鉴定师看到沈瑜连续拿出官窑瓷器,都有些震惊。
  曲老师问道:“你还带了别的瓷器?”
  沈瑜说:“还有一对瓶子。”他看到几位老师的表情,急忙补充道:“只有这些了。”
  他拿出珐琅彩西洋人物蒜头瓶,摆到鉴定桌上。
  简老师和曲老师两个人目光炯炯的盯着瓶子,仿佛看到了珍宝,半晌没说话。
  过了一会儿,两人各自拿起一只瓶子鉴赏。
  曲老师查看瓶子底足的时候,其他几位老师也凑过来观看。杂项组的老师说:“这瓶子的款识,写的是乾隆年制?”
  “瓶子纹饰的画法,与乾隆时期的官窑不一样。”
  曲老师说:“这不是乾隆时期的。”
  他的话音一落,周围的议论声越来越大。
  一些来送藏品的藏家,签过协议后,看到沈瑜带来的几样官窑瓷器,好奇的在旁围观。
  有人说是真品,也有人说价值不高
  杨老师对沈瑜问道:“这是外销瓷器?你判断是什么时候的?”
  沈瑜说:“应该是清末民初的画珐琅薄胎瓷。至于是不是外销瓷器,我不敢下结论。”
  一位收藏者向估价师询问:“丁老师,清末民国的官窑瓷器和珐琅彩瓷器现在什么价格?”
  丁老师说:“清末民初的瓷器价格差别很大,好的官窑器,这两年的价格慢慢涨上来了。”
  曲老师仔细的测量蒜头瓶尺寸,同时说道:“清末民初珐琅彩西洋人物蒜头瓶,高16cm,我判断是真品。”
  简老师也同意了这个判断。
  他对沈瑜说:“听说你是魔都博物馆请的特聘研究员。你说说,民初的瓷器为什么写乾隆年制的款?”
  沈瑜说:“庚子事变,清宫典藏文物流入市肆,当时的人才知道雍乾二帝挚爱珐琅彩瓷,后来,成立古物陈列所,分批展出清宫旧藏珐琅彩瓷,更是引发一场持久的摹古热潮,精品也随之迭出,这应该是摹古的款识。”
  估价师丁老师问道:“如果是真品,咱们商议商议起拍价?”
  简老师说道:“这对瓶子虽是摹古作品,成对保存完整,很颇难得。
  曲老师说:“雍乾之后,彩瓷发展在民初有了一些亮点,那时风行摹古雍乾彩瓷名品,精品瓷器直逼雍乾瓷器的品质。
  这对瓶子胎薄如纸,造型轻盈柔美,胎骨细白坚致,釉质光洁莹润,纹饰是十分少见的希腊题材,受到西方绘画技法影响。空白处还有钤印。”
  他指着钤印说道:“朱文‘世宁’、‘碧露’、‘仁化’三枚朱文印。底款是‘乾隆年制’四字正楷蓝料彩。有雍乾彩瓷的韵味。
  我估计,价格应该在40万至50万之间。”
  估价师与瓷器鉴定组的两位老师,一起商议几件瓷器的起拍价。
  沈瑜边听边计算,
  宣统醴陵釉下彩瓷25万;
  光绪天球瓶40万;
  同治青花赏瓶30万;
  光绪贯耳方瓶20万;
  清末民初珐琅彩蒜头瓶50万。
  如果按照估价来算,这几件官窑瓷器至少价值170万左右。如果拍卖顺利,可能会超过200万。
  这笔资金或许能补充一部分最近的支出。


第211章 用古籍验证猜测
  万利拍卖会的拍品征集现场。
  沈瑜后面还有一个排队的藏家。书画组的两位老师,在为今天最后的藏家鉴定一幅扇面。
  其他几位老师商量好瓷器的起拍价,手头没有事情做,都聚在了一起说话。
  有人还问起沈瑜捐赠古董的经历,说话间的气氛也轻松了许多。
  现场的业务经理,准备请沈瑜办理手续。
  沈瑜没有急着签协议。他一直在考虑,是否要用拍卖会验证自己的猜测。
  书店老板对古籍判断准确,报价也是行价,古籍为什么会在地图上显示为蓝点?这个价值差究竟是怎么体现的?
  他快速衡量之后,决定用一套光绪—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实验自己的猜测。
  杨老师先看到了他的拿出了书籍,问道:“你还有藏品送拍?古籍?”
  他的话,让几个老师注意到沈瑜拿出来的书籍。
  沈瑜说道:“从市场上买到的。这是完整的一套古籍。”
  杂项鉴定组的一位老师笑着说说:“这次轮到我们了。”
  沈瑜今天买到的古籍善本,按照过去的检漏标准,都不算捡漏,因为这些古籍是按行价买的。说白了,这些古籍在店老板眼里就值这个价钱。
  用过去标准来衡量,用行价买的东西,搁上十年之后涨价了,这不算捡漏,那是时间的原因。
  对于古籍在地图上显示为蓝点的现象,沈瑜的猜测是古籍市场价值的波动。所以,要在拍卖会上试一试。
  果然,杂项组的祝老师翻看古籍之后,平静的说道:“这套书没有什么问题。你买到这套书的时间不久吧?”
  沈瑜说:“的确是刚买到的。”
  祝老师笑着问道:“宝郭寺市场?”
  沈瑜说:“您的眼力真好,我买到之后,不敢确定古籍的市场价值。”
  祝老师问道:“你用多少钱买的?”
  沈瑜直接把买书价格说了。
  两位杂项组的鉴定老师对视一眼。不知道为什么,两人心中同时松了一口气。眼前这个年轻人的年龄和收藏品的反差,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祝老师说:“你的几件瓷器都是好东西,古籍也没问题,可是,你买古籍的价格就是行价,不赔不赚。在拍卖会上应该能拍出去,但是价格就不好说了,也许能赚一点儿,如果拍的不好,可能还会赔一点手续费,你确定要上拍吗?”
  沈瑜点了点头:“试一试。”
  杨老师安慰他道:“你也不用担心,你的几件瓷器估计都能拍出高价,即使古籍拍卖略有差池,也不会赔钱。”
  丁老师与几个老师商议后,把古籍起拍价定在36000元。
  虽然比自己购买的价格还低,沈瑜还是同意了这个价格。他想的是,实验成功,自己以后捡漏就更有把握,如果不成,就要另想它法再做分析。
  沈瑜带来的东西多,签订协议后,业务经理带着两组人,将藏品送到了保险库。
  去保险库之前,杨老师还嘱咐:“小沈啊,今天可急着别走。等一会儿,咱们一起吃饭好不好?”
  沈瑜说:“太好了,我正想请几位老师一起吃饭,就是不知道您几位愿不愿意赏光。”
  杨老师说:“你先办手续,等会儿再说。”
  沈瑜办完手续回来之后,拍卖品征集现场的藏家已经陆续散去。他听到现场的工作人员中,有人小声的议论这次征集到的拍品。
  大多数藏家来送拍品,多半是带一件两件藏品。沈瑜带来了几件瓷器和一套古籍。在拍品征集中,还是很少见的,所以给工作人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几位老师还在处理手头的事情。沈瑜和杨老师商议良久,最终决定由他请客。
  等待几位老师赴宴的时候,沈瑜想了想,自己在首都并不认识什么人,为了避免冷场,就拨通了齐宏的手机,问他有没有时间来赴宴。
  齐宏听说沈瑜来送藏品,要宴请几位鉴定师,立刻答应过来。
  西渡宾馆。
  沈瑜和鉴定组的几位老师在宾馆门口下车,齐宏已经到了。
  众人相互认识后,来到预定的餐厅。齐宏非常健谈,很快把气氛活跃起来。
  几位老师并没有说收藏的事,反而说起美食。
  鉴定组的老师中,大多数人喜欢美食。杨老师与曲老师还为沈瑜介绍本地的特色美食。
  杂项组的祝老师:“这家宾馆的京菜与鲁菜很有名,保持了传统菜的原汁原味。”
  服务生拿来菜单。
  众人退让年长者点菜。
  几位老师先后点了蒸糯米丸子,糟溜鱼片,红烧鲤鱼,闷排骨,三不沾,葱烧海参,奶汤豆腐,鲅鱼饺子,以及几种时令蔬菜,据说都是这家宾馆的招牌菜。
  几人又点了各自喜欢的美酒。
  杨老师第一个举杯:“今天本来是我这个老家伙想请客。后来,沈瑜坚持请客,又让我说几句。
  咱们先欢迎沈瑜,还有齐宏。沈瑜也玩收藏,齐宏虽然在首都,但是一直没机会和大伙儿认识。今天都认识了,大家以后也多照应一下年轻人。”
  沈瑜和齐宏与几位老师碰杯。
  美食陆陆续续被端了上来,吃饭是次要的,聊天说话才是主要的事情。
  席间,他们聊起了这一次的拍卖会,沈瑜这才知道,这一次秋季拍卖竟然分成了十个专场,其中还有两场个人收藏的专场拍卖。
  几位老师由瓷器专场开始,聊到沈瑜带来的官窑瓷器。
  杨老师说起在滨海与沈瑜认识的经历
  杂项组的祝老师说:“小沈,如果你不急着走,可以在首都好好看看博物馆的藏品。首都的博物馆现在有一百多家,每年都有增加,今年又增加了九家。有种类齐全的博物馆,也有很多特色博物馆,比如说铁道、中药、服饰、戏曲等等,数不胜数。足够你看很长时间。我听养杨老说,你还在上大学?”
  沈瑜说:“我今年读大三。”
  祝老师说:“有没有考虑过,以后来首都发展?你喜欢搞收藏,还是要到文化中心来,才能大展拳脚。”
  沈瑜说:“谢谢几位老师抬爱,我也正考虑这个问题,也不知道有没有合适的机会。”
  杨老师说:“对有本领的人来说,机会很多,这里的好几位都可以招研究生。你来考研究生,就可以留在首都发展。”
  沈瑜举杯,感谢几位老师的照顾,但没把这件事情当真,毕竟,酒桌上的话,很多是场面话,也有客套话,不能当真。
  这些老师中,年龄最小的47岁,年纪大的已经快70岁了,都开始注意养生。因此,无论多好的美食与美酒,他们都是浅尝辄止。
  到了晚上8点,几位老师就要各自回家休息了。
  沈瑜在宾馆门口,送几位老师上车。
  齐宏一直陪着沈瑜送走了几位老师。两人也没回酒店,各拿着一瓶饮料,坐在酒店前的广场上休息纳凉。
  此时的气温降低,不像白天那般炎热。
  齐宏感慨:“小沈,真没看出来,你还能认识这几位老师。”
  沈瑜奇怪的反问:“你在首都做乐器生意,应该与拍卖行、博物馆打过交道吧?”
  齐宏说:“以前,我认识他们,他们不认识我。收藏越来越热门,这些老教授,老专家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我在家里地位一般,想认识他们还真不容易。
  你想没想过来首都发展?”
  沈瑜摇头:“我还没想过这个问题,而且酒桌上的话不能当真。”


第212章 端倪,抵押品拍卖
  夏日的夜景,以其独特的魅力抚慰着人们的心灵。
  齐宏坐在台阶上,轻松的吐着烟圈。刚才与一帮专家们聊天,虽然应对得体,但仍旧觉得累。此时,与同龄人相处就轻松多了。
  他问起沈瑜来首都拍卖藏品的原因。他猜测沈瑜不会无缘无故拍卖藏品,一直等到现在才问了出来。
  沈瑜说了需要资金的原因。
  齐宏说道:“你着急用钱,我可以帮你周转一下,另外,你的那把小提琴,我帮你尽快出手。”
  沈瑜说:“谢谢齐哥,我手头的钱还够用。只是连续支出资金,又被贷款压的有点着急,等这批藏品出售,应该就没问题了。”
  他将事情说出口,也发觉了自己的问题,那就是因为资金消耗而感觉到不安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