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鞠一边喝茶一边观察沈瑜的鉴定过程,看他再次抬头看向自己,就问道:“有结果了?你判断怎么样?”
沈瑜没有急着说真假,为了让自己的判断更具说服力,他已经想好了说辞。“咱们一件一件的说。先说这件青花盘。盘子造型拿捏的很准,主纹饰绘以回首龙纹,
在现存的元代青花瓷器中,以龙纹装饰者,除了少量的龙纹高足杯、瓶、罐,以外,龙纹大盘最为罕见,实弥足而珍贵。
从照片呈现的效果判断,这件青花瓷器的纹饰很罕见。整体青花纹饰以简洁洗练的手法来增强了其清秀的表现力,从而实现了纹饰主宾协调。
我看过一件冀州博物馆馆藏的元青花龙纹盘,照片上的瓷器,与那件馆藏瓷器很像。于器型、纹饰方面极其相似,另外,国外博物馆也有同器型的瓷器。”
张鞠问道:“你认为这是真的?”
沈瑜摇头:“恰恰相反,我认为有问题。”
张鞠的表情没有变化,问道:“能不能说说理由。”
沈瑜说道:“咱们再看看另一件,看完再说另一件。”
他又指着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罐,说道:“罐子采用盘口,束颈,溜肩,肩左右饰兽耳,圈足。整体有六层花纹,口沿一周饰卷草纹,肩部为一周缠枝莲纹,其下如意形状开光内绘画海水凤凰、神鸟和神兽之类,腹部为缠枝牡丹纹,咋一看,瓷器很不错,像元青花的典型器皿。”
沈瑜说道这里,略做停顿,调整姿势靠在椅背上,让自己放松。
“如果这两件瓷器是真的,我大概估算,青花盘的估价大概在200万左右,兽耳罐的估价,也差不多。一下子出现两件元青花瓷器,品相也基本完好,几率有多大?”
张鞠沉默片刻,问道:“有没有更能让人信服的理由。”
沈瑜说道:“元代青花瓷,其选用波斯钴料,青花发色浓艳,造型多样,纹饰丰富,装饰多层次布局为特征。由于元青花存世稀少,其价格不断攀升。拥有一件元青花重器一直都是收藏家的追求。
元青花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米国学者约翰-波普以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龙纹象耳大瓶为依据,从中东几个国家收藏的青花瓷器中发现了数十件元青花,并撰文公之于世,从而引起陶瓷界对元青花的注意。国内也相继发现了一些,到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大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出2。4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把元青花的研究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
随着社会上元青花收藏之风的热起,元青花伪品也泛滥起来。
一次出现两件的几率很小,总而言之,我初步认为这两件东西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果您想知道具体的理由,我去看实物。如果不让我看实物,我是很难判断的。”
张鞠说道:“你稍等,我需要请示。”
她站起来,用手机连续打了几个电话后,对沈瑜说:“事情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我已经申请,现在需要等待结果。”
沈瑜说道:“那就等一等,我今天有时间。”
张鞠喝了一口茶,说道:“你刚才说的理由太笼统,能不能对我说说你是怎么鉴定这两件瓷器的?”
沈瑜想了想,说道:“在咱们国家制瓷史上,后朝仿前朝瓷器的例子很多。
而元青花不同,由于明清两朝对元代瓷器工艺不是很了解,一直没有仿造,直到近几十年年才开展。所以,如果是仿品的话,即为彻头彻尾的现代品,不存在什么明仿元或清仿元的可能。所以,要了解元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制造工艺上的差异,有利于从根本上辨识元青花。
制作仿品的人,以仿造JDZ元青花为主要目标。因此,要从传统工艺和现代高仿比较中进一步了解。
据史料记载,元朝统治者不太习惯使用瓷器,宫廷中多用金属制品。但是,元代统治者非常注重官府手工业,在蒙古人统一中国的前一年即至元十五年(1278年),他们便设立了“浮梁瓷局”,掌管烧造瓷器。这一方面是因为“元人尚白”,在祭祀用器上,他们需要白瓷……”
他刚刚展开话题,张鞠的手机响了。
张鞠快速接起电话,听了一会儿,就表示自己明白了。
她对沈瑜说道:“你现在有时间吗?我带你去看实物。”
沈瑜是真的想去看看,立刻说:“好我让酒店派一辆车,到时候回来的时候就不用麻烦您了。”
他告诉鹿欣,自己要出去,然后让酒店派车。
来到存放古玩的地点,经过重重手续才看到了这一批古玩。
张鞠没有让沈瑜鉴定其他的物品,但是,沈瑜用游戏地图快速进行验证,发现这封存的古玩,假的许多,真的极少。他还看到有几件玉器都是新的的。
因为张鞠等人围观,沈瑜必须把戏演到位。
他认真的鉴定了两件瓷器,然后对张鞠点了点头示意看明白了。因为他不是被请来的评估人员,所以,判断结果只能说给张鞠听。
张鞠和沈瑜回倒车上。
张鞠问道:“鉴定结果怎么样?”
沈瑜说:“可以确定,那个小香炉是真的。但是,那两件所谓的元青花,是仿造。我不知道这两件东西的出处,但感觉这两件瓷器都是新仿。”
第1075章 元青花的仿品,关键
张鞠坐在车里,望向窗外,良久没有说话。
沈瑜在旁边耐心的等待。
张鞠回过神来,对沈瑜说:“谢谢你。你对这个判断,有多大的把握?”
沈瑜说:“如果你相信我,那么,我能肯定我的判断。”
张鞠说:“因为我不是专业的评估人员,所以我没有办法参与鉴定,但是看着他们的争执,我始终觉得这里面问题的。你能不能让我也明白一点,你尽量用我能听懂的话。”
沈瑜没办法把判断的主要依据说明。但是他们离开证物保存地点后,游戏给了一个新的提示。
刚才,他看了提示。知道这两件瓷器并不是简单的仿品,其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利益纠葛,再一次触发了幕后黑手任务的分支任务,所以,他想把这话题往那个方面去引。
他回忆鉴定元青花瓷器的常识,也想好了切入点,才说道:“您想知道怎么鉴定,需要长时间学习。我说说把关于元青花的一些常识。”
张鞠点头,拿出了笔记本。
沈瑜说道:这个话题要从仿品与真品的区别开始说起。
元朝对民间的手工艺人进行垄断,生产限制严格,瓷器生产者主要是来自于各地的手艺高超的匠人。
现代仿元青花是几十年前开始的,但是很多人是为了复制,有利益驱动,所以普通的仿造手法拘谨、生硬。
先说材料。元朝时选择瓷泥,采用高岭瓷土与瓷石的二元配方,高岭土的加入保证了元代胎质的洁净纯白。但是对于瓷石的清洗并不十分仔细,胎质中往往含有铁等金属杂质,这些杂质所导致的砂眼、刷痕、铁质斑点等在瓷器断面的瓷胎上清晰可见,例如,在仅仅施以透明青白釉的罐内部,或者是盘上,都可看到细小的黑色颗粒。
现代仿元青花所用瓷土主要为一般的制瓷泥料,有高仿者也会按照当时的瓷土化学成分进行配制,但是在瓷泥淘洗过滤的过程中却放弃了传统的过筛、晾制等,而选用速度较快的现代机器,所以胎上的瑕斑不够自然。20世纪90年代前后,还曾经使用过粗瓷土,但胎质太粗,容易分辨。
胎泥在获取后,由于混合不均匀或干湿不一,产生不均匀的收缩,会导致变形,所以需要陈腐,且陈腐需时较长。元代瓷器烧成温度相对不高,大概是在1250℃左右,所以在瓷片的露胎处,还有器物的底足,往往有润泽、油腻感。现代高仿品因为瓷泥的陈腐时间不够或者是瓷器的烧成温度较元代高,往往达不到这种效果。
元代在用瓷泥进行制坯之前,还要炼泥。主要采用的是踩莲花墩,即将瓷泥团置于平地上,一人于其上踩,使瓷泥层层展开,形状有若莲花。这样可以排出瓷泥里的气泡,加强其韧度。在现在的仿制中,很少采用这一耗时耗力的传统方式。
除了选材,还有制作方法。元代瓷器的大件罐、盘主要采用的是印坯工艺……”
张鞠打断了沈瑜的话:“这是什么工艺。”
沈瑜解释道:“就是用模具制作,先烧制好模具,然后将大致拉坯制好的器型放于模内,用手按压于模范上,这就是印坯。
将分段制好的泥坯粘合在一起,往往留有接痕,在梅瓶和高足杯上特别明显。
在瓷器底足的处理上,常在底足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圈足不甚整齐。大罐、梅瓶底部多有旋痕。
现在高仿品一般为追求量而使用注浆或者拉坯,也有高仿者置模,但种模往往改用石膏,并用灯烤,以便于快速干燥。印坯时由于受力不同,瓷坯厚度有细微差别,所以在烧造收缩时,器型多数不是非常对称,大器用手抚之,表面有凹凸不平感。
元代的青花原料主要是来自于西亚的苏麻离青料,呈色艳而沉着,墨色浓重处有色斑,而一般的民窑有时也用发色不好的国产青料。
现在的高仿工艺主要仿的是这类进口青料的精品元青花瓷。为了模拟元青花的黑色斑点,普通的做法是在结晶处以墨色重点出黑斑,后来有进步者不仅点出黑斑,而且在胎土上略微剔除一点,再加以青料,从而模拟青花黑斑处的下凹现象。所以,在鉴别元青花真假的时候,不能仅凭有下凹的黑斑就断定是元青花。
但是从传统工艺来看,由于古今所用青花色料毕竟有所不同,元代青花呈色的艳而稳定、黑斑处的自然以及光泽感,仍是目前大部分仿品望尘莫及的。
除了刚才说的,还有很多工艺步骤,真品与仿品都有区别。例如,不同朝代的瓷器留下不同的施釉工艺痕迹。元代青花瓷器的釉层一股比明清时期略厚,白釉地子的闪青程度也较明清瓷器更重。元青花瓷器小件往往是蘸釉,即用手抓住器物底部,然后迅速在釉缸中一浸即取出,其底部往往留有手指的抓痕。
像咱们看到的罐、盘等大件,则采用的是浇釉工艺。在底部垫两只木筷,将器坯放于其上,从两边浇上釉汁。浇釉后为防止底部粘住砂底,工匠会一只手将器物托起,另一只手迅速刮除底部粘釉,但因速度快而常留有釉斑,釉斑厚处呈鸭蛋青色。
这样的工艺一般会使得碗、盘类的口沿处积釉较多。除了玉壶春瓶底部荡釉外,其他器物底足都不上釉,留有火石红。
现在的高仿,对于这一工艺所造成的痕迹刻意模仿,如底部的釉斑和口唇处的积釉等,可惜很不自然。一般火石红的呈色因时代不够久远而乏红色,常常刻意填补。
施好釉的胎体在装烧的时候需要放置垫饼。元代的垫饼继承了北方如磁州窑系的生产工艺,即将瓷器的圈足直接放在大于制品圈足的垫饼上装烧,垫饼上撒有沙子。
现代的仿制中,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常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便常见一内凹的圆点,但并不规整。
在传统的元青花烧造中,主要使用松柴烧制,釉色光泽温润均匀。这种工艺费用较高。仿造者除极少数是用柴窑外,多用方便、简单的现代气窑代替,故其仿品较之元代真品显得火气过大,层次感不一,视觉上过亮。此外,因底部的粗糙,元代青花很少在底部留有款识……”
沈瑜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知道的工艺和仿品特点。
张鞠依旧保持了一贯的严谨作风,认真的做了记录。她听完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你说的这些,我虽然没有实践经验,但是,也听明白了。这些资料是谁研究的?”
沈瑜说道:“这是很多人的经验总结。不止我一个人知道。”
张鞠又问道:“如果是这样,其他鉴定师应该也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争执?”
沈瑜笑着说道:“你问到关键了。”
第1076章 借力打力,端倪
沈瑜说话太多,觉得有些口渴。
张鞠拿出了两瓶矿泉水,递给沈瑜一瓶。
“谢谢。”沈瑜拧开盖子,喝了一大口水,然后,慢慢的分几次咽下去。”
张鞠盯着沈瑜,等着听下文。
沈瑜觉得舒服了一些,才说道:“刚才,我说的都是鉴定的元青花瓷器的常识。刚才我在观察那两件瓷器的时候,发现这两件瓷器上的破绽极少,没有常见的破绽。
制作这两件仿品的人,水平很高。如果不是带着挑刺的心态去观察,很容易被迷惑。
这说明,制作仿品的人,绝不是普通的那种造假,极有可能是团体制作,经过了大量的研究实验。我想这才是引起几位评估人员意见不同的原因。”
张鞠说道:“还是缺少有力证据。”
沈瑜说道:“如果你想要一个更明确的理由,还记得在我办公室里我说的话吗?”
张鞠说:“概率的问题?”
对~沈瑜说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仿制元青花的技艺逐渐趋向成熟。仿古者在长时间对图录及文献、实物的研习中,大都也具有一定的古瓷鉴定能力,藏家所能从书籍上掌握的传统鉴定要点,他们也同样知道,并在仿制中予以关注。只是掌握的程度良莠不齐,特别是受现代制瓷工艺的局限性,从而留有破绽。
目前的元青花市场价格相当高,仿品亦多。当然,除国内馆藏的典型元青花外,博物馆从民间征集的也有一些,但是这类民间收藏的传世品数量极为有限。所以,对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所出现的藏品要格外注意,需要掌握其流传情况。
今天看的这两件瓷器,来源有些过于笼统,一次见到了两件,概率更低。
对于这样的古玩,应该一票否决。”
张鞠似乎没听进去:“你想的太简单了。”
沈瑜说道:“其实,我也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造假的人,应该知道一次出现两件元青花,很容易引起别人怀疑的。他为什么还要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