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时代之1993》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大时代之1993- 第1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是感叹时间真巧,两封信凑一起了。
  这般想着,张宣再次掏出米见的信看看邮戳日期,寄的比较早,看来应该是在外语学院积压了两天。
  米见的信短。
  而莉莉丝的信很长,写满了4页纸。
  但是读下来,张宣有点哭笑不得。
  这姑娘担心自己是真,信纸上还有泪水浸湿地皱褶痕迹表明一切。
  可关心归关心吧,莉莉丝整体的语气是轻松向的,理由是她曾经出国时也碰到过一次气流颠簸。
  尤其是在最后一页信纸,她竟然写:张宣,你的遗嘱上竟然提到了我,我决定今晚多吃一碗饭。
  你是不是现在很有钱?要是有钱又担心生死问题,不如我提前给你生个孩子吧,孩子给你妈带。那以后我们坐飞机潇潇洒洒的,没有任何心里负担,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虎妞就是虎妞,脑回路清奇,同别人的想法就是不一样。
  信中无时无刻表示,要看淡生死,要爱得轰轰烈烈。
  ……
  下课后,张宣在苏谨妤的注视下,也是马不停蹄地回了租房。
  6套书,已经给艾青、李梅和米见承诺了三套。
  剩下的三套,张宣自然会给双伶和舅舅各一套。
  而最后一套,他有点犯难,不知道送给谁,要送的人太多,但书压根不够。
  后来心一狠,谁也不送,干脆自己留着好了。
  中午练习半小时的拳击,发现沙袋快要破了。
  没得法,跑到外面的杂货店讨要了两个尿素袋,把沙袋重新一包装,焕然一新,又可以用半个学期了。
  在食堂吃完中饭,杜双伶回来了。
  一进门,就快速来到书房,“亲爱的,‘风声’实体书是不是出来了?”
  见她喜上眉梢,张宣问:“我还想给你惊喜呢,你怎么知道的?”
  杜双伶笑盈盈地说:“中午下课时,青竹看到你拿了个厚厚的邮包。”
  接着她迫不及待问:“书在哪,我看看。”
  张宣眨巴眼,“想看书?”
  “嗯。”
  不知道怎么的,接受到他的眼神,杜双伶脸一下就红了,但还是轻嗯了一声。
  张宣眉毛对着墙上的挂历耸耸,目的不言而喻。
  眼神在挂历上停靠一会儿,见他目光炯炯地上下打量自己,杜双伶全身慢慢麻了,最后受不住眼神杀,右手反勾着脖子低头妩媚道:
  “晚上好不好?”
  “窗帘一拉就是晚上。”
  “不要,文慧和青竹就在楼上。”
  “晚上她们也在楼上啊。”
  就在这时,楼上传来了悠扬的钢琴声。
  张宣得意一笑,起身一把横抱住她,道:“听,真是良辰美景呢,还有音乐助兴。”
  杜双伶片他一眼,对着越靠越近的猪头莫可奈何,临了眼睛禁闭,微微张嘴……
  ……
  李梅来了。
  迎进门,张宣倒杯茶就期待问:“有消息了?”
  李梅端着茶杯在手里转了转,说:“2。2万平米的地皮申请已经通过了。”
  张宣眼睛一亮,“真的?”
  李梅笑着颔首,建议道:“我们应该尽快成立一个新公司,先把这块地皮拿到手再说。”
  张宣赞同:“这事交给你去做,可以多花几个钱,要快。”
  李梅说:“好。”
  张宣等她喝了几口茶,随即问:“纺织厂呢,有进展吗?”
  李梅放下茶杯,一脸郁闷地叹口气:“不理想,前后几次都吃了闭门羹。”
  “闭门羹?”
  张宣困惑:“是有竞争对手在暗中作梗?”
  李梅告诉他:“目前还不清楚,我正在调查,等知道原委我会及时打电话给你。”
  张宣沉默良久,末了说:“也只能这样了,我等你消息。”
  两人继续聊了会,李梅讲:把这块2。2万平米地皮搞定后,她要动身去俄罗斯。
  同时还跟张宣商量了盈泰外贸公司招人的事情,以及新公司招人的事情。
  “行,你看着办,有事情来找我。我有时间也会过来帮帮你。”
  张宣应一声后,去书房拿了一套签名版的“风声”出来。
  递给她道:“替我问候一下老爷子。”
  李梅接过书本,认认真真翻了一遍,欣喜地说:“谢谢!我爸肯定非常高兴。”
  张宣露个笑脸,亲自送她到南门口。
  拦出租车的时候,张宣想了想说:“等段时间,看能不能从海关弄辆车,要是没有机会的话,到时候我们自己买一辆。”
  这等好意李梅没有拒绝,甚至巴不能得,自然同意。
  ……
  3月下旬。
  全国报纸突然掀起了一股风,一股势不可挡的“邪风”。
  全国报纸都在头版头条热议一本书。
  而引起巨大争议的这本书就是“风声”。
  让众多名家教授和广大普通读者纷纷撸胳膊下场争论的点,主要有几个:
  第一点是:划时代巨著,“风声”开创悬疑谍战文学先河。
  第二点是:改革开放,“风声”向革命先烈致敬。
  第三点是:天才作家,百万稿酬。
  第四点是:三月认为,“风声”比“白鹿原”和“废都”好。
  张宣看完羊城日报,整个人都不好了。
  他娘的,感觉被人民文学坑了!
  被坑惨了!
  张宣知道,这是人民文学在给“风声”实体书出版造势。
  给“风声”宣传!
  而这“四个点”就是炒作点。
  第一点,张宣能接受,虽然号称划时代巨著必定会引起很多老一辈文坛作家和一些学者不满。
  但为了打响名声,为了销量,有得必有失,他捏着鼻子厚脸皮认了。
  而第二点,看看人家人民文学现任总主编是怎么在各大报纸上评价“风声”的。
  洪主编在报纸上的原话是:
  “当时前任李总编还没退休,有一天,他突然拿着‘风声’放我书桌上,说:‘振波,你看看这本书吧,写得真不错’。
  我相信李老的眼光。
  因为李老为人正直厚道,喜欢读书看稿,他的阅读量和看稿量在编辑部里是数一数二的。
  我立刻放下手中其它的活儿,先看三月的稿子。
  只读了几万字,我就被作品中那种历史原生态的凝重震慑住了。
  我心里渐渐地生出一种兴奋和惊喜——这是一部大作品,划时代的作品,已经好多年没有看到这样厚重的小说了!我忽然有了一种当年阅读《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时的感觉。
  作为一个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多年的人,我的直觉告诉我,发表这样的作品一定会把人民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风声’在写作技术上具有开创性,耳目一新。在创作的思想艺术倾向上有着历史性的突破。作品的思想政治和艺术倾向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弘扬的……”
  ……
  洋洋洒洒的正面评价,没什么毛病,张宣看完后,大为受用。
  暗赞人民文学这波马屁拍得好啊。
  激动的,他直接把茶水当酒饮,仰头先干为敬。
  第二个炒作点他很高兴,可接下来的第三点,张宣就无语了。
  娘希匹的!
  你夸我是天才作家,我认,平时自己也是这么夸自己的。
  可百万稿酬?
  嗬!这人民文学就有点忒不要脸了。
  实体书出版,你没给我任何稿酬的啊?我们合同签订是按版税计价的,我拿10%的版税。
  你出版社卖的多,我稿费就多。
  而你首次印刷是两万册,根据合同,这两万册全卖完,自己也就拿几万块钱而已。
  一群无耻的家伙,100万稿酬,你们是真敢说啊!
  要是熟人看到这文章,还以为我已经挣100万了。
  虽然现在自己身家远不止百万,甚至过了千万。但张宣还是被雷得不轻。
  腹诽完第三点,看着第四点,张宣没忍住直接爆粗口了。
  “陶歌!日你个仙人板板,我当时原话可不是这样说的!你这是毁我形象!”
  自己虽然不惧怕跟老陈和老贾隔空骂架,但说话也不能这么不过脑子啊。
  特么的,这我成什么了?
  敢打赌,明天报纸上就有一堆骂词瞄准自己。
  估计还是什么词最难听就骂什么!
  气不过,张宣找出电话薄,抓起电话就打了过去。
  咚……
  咚……
  “喂,张宣吗?”
  电话响两声就通了,传来熟悉的声音。
  张宣没好气说:“你知道我这通电话所为何事吧?”
  “哈哈,知道,我一直在等着你电话呢。”
  陶歌哈哈大笑,开心极了:“报纸你看了?”
  张宣反问:“你说呢?”
  陶歌答非所问:“先别急着怄火,我这有个好消息你要不要听听?”
  张宣凝神静气,“说。”


第236章 高光时刻
  陶歌说,“你应该有所了解,陈老的‘白鹿原’就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的。
  只是去年人民文学在这方面没经验,宣传工作没做好,以致前期‘白鹿原’的销量并不高。
  当时‘白鹿原’在新华书店第一次征订的数量只有区区800册,最后首版起印也才14851册。”
  话到这,陶歌顿了顿,随后优雅的语调中带着调皮味道:
  “你猜猜,‘风声’在新华书店第一次征订数量是多少册?”
  张宣沉吟一阵,猜测:“有5000册没?”
  陶歌发出了笑声,没回答。
  张宣声音高了几分,继续:“10000册?”
  陶歌还是笑,笑声不大却很独特,非常动听。
  张宣有点忐忑,再次猜测:“难道有15000册?”
  陶歌这次发话了,说:“胆子再大一些。”
  张宣小小心脏猛地一揪,感觉额头都在冒汗,紧着问:“不要告诉我过了20000吧?”
  陶歌恭喜道:“请你自信一点,不止过了两万,我昨天上午拿到的最终数据是28789册。”
  28789???
  28789!!!
  张宣惊呆了,以为自己听不错了。
  竟然第一次征订就直接超过了首印8789册!
  这,吓人!
  张宣脑子乱哄哄的,有点蒙,确认一遍:“真有这么多?”
  陶歌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当然。你这数据到手时,我也吓了一跳。
  不止我吓了一跳,洪主编也一样,他当时惊喜地讲,28789是人民文学有史以来第一次征订最好的数据。
  洪主编看完征订数据和市场调查报告之后,当场就拍板,决定效仿去年‘废都’的宣传策略。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能在全国报纸上可以看到‘风声’的原因。”
  张宣第一时间没做声,他感觉自己现在有点激动,心砰砰地乱跳,跳得人都快要窒息了。
  太牛了!
  太他娘的牛了!
  好一会儿后,张宣整理整理情绪,强装淡定地问:“那加印了没?”
  陶歌回答道:“加了。”
  张宣问:“加了多少册?”
  陶歌说:“加印了5万册,随时做好再次加印的准备。”
  接着不等张宣回话,打趣问:“再过3天实体书就要面市了,你紧不紧张?”
  张宣刚才被刺激了一番后,现在反而镇静了许多,跟着笑道:
  “以咱们的关系,我也懒得虚伪,要是说不紧张那肯定是假的。
  但说句实在话,我现在被你们的四点炒作架到了火上,骑虎难下。
  尤其是你歪曲事实的第四点,简直恶心人。
  我估摸着吧,要是最后的销售数据没有‘白鹿原’和‘废都’好看,我估计要被人用口水喷死!”
  “哈哈……”
  陶歌再次大笑,“那你怕不怕?”
  张宣摸摸额头,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说:“我还年轻,我怕什么?不怕。”
  陶歌说:“你知道去年‘废都’首次印刷多少吗?”
  张宣开动脑子回忆一番,感觉应该不少,但记不起具体数据了,有些模糊。
  于是问:“多少?”
  陶歌告诉他:“17万册,‘废都’首印17万册。而白鹿原去年卖了超过60万册。”
  “……”
  张宣禁声了。
  虽然早就知道白鹿原和废都卖的好,但这数据确实吓人。
  等了许久,见他没做声,陶歌笑问:“吓傻了?”
  “怎么可能?”
  张宣不甘示弱地回一句,就说:“我刚才在想,他们纯文学小说都卖的这么好,那我这种故事性非常强的‘风声’呢?
  我对自己有信心。”
  都这样了,都见报纸了,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必须对自己有信心啊!
  “对咯,你应该有信心。”陶歌非常赞同这观点,然后悄悄说:
  “姐告诉你一个消息,昨晚人民文学专门开了一个‘风声’研讨会。
  会议最后得出结论:在文学造诣上,‘风声’也许比不过‘白鹿原’和‘废都’。
  但在故事性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上,是力压那两本书的。所以我们都很看好‘风声’的市场行情。”
  看这话说的,真是漂亮。
  不过张宣在心里有一杆秤,也认为“风声”的文学价值不一定比得过“白鹿原”和“废都”。
  但没关系啊,自己手里还握着“潜伏”呢。
  他视“潜伏”为大杀器。
  他早就想好了,“风声”抓市场,打名声。
  “潜伏”负责让那些人闭嘴。可以的话,还负责拿奖。
  张宣在想潜伏拿奖时,陶歌似乎有感应一样,压低声音说:“人民文学正在考虑送选‘白鹿原’参加茅盾文学奖评比。”
  轻飘飘的一句话,透露出的信息太多,张宣听得心里一紧。
  陶歌的意思张宣明白,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民文学力捧“白鹿原”参选茅盾文学奖,那对自己来说就非常不利。
  这就好比西方参选总统一样,一个zd内部只会推选一位总统候选人。不然候选人多了就容易造成四不像,分散精力,浪费资源。
  可是客观的分析,以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标准,风声不一定够的着。
  这也可能是人民文学在市场上力捧“风声”,却在评奖上押注“白鹿原”一样。
  老实讲,前生张宣是比较敬重老陈的,而“白鹿原”也是不负众望登顶了。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白鹿原”的参选之路可谓一波三折,折腾了好几年。
  原因在于它的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