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听到这话,文慧禁不住破防了,小巧的嘴儿嘟嘟翘起,红唇微张。
犹豫三秒,文慧还是起身了,拿过他的杯子,舀三大勺白糖放里面,接着倒满开水,最后把一杯溢满的糖开水摆在张宣跟前。
张宣瞧着杯子底部的白砂糖颗粒,抱怨说:“做好人就做到底啊,帮我搅拌一下。”
文慧把调羹放杯子里,纯净的黑白小幅度左右棱棱,示意他自己动手。
张宣看着她眼睛说:“我现在是个病人。”
文慧坐回原位,不惯他:“我不是你女朋友,也不是你佣人。”
张宣,“可我们是……”
不等他说完,文慧麻麻利利地打断道:“我喊双伶了……”
张宣,“……”
是真的不想动,感觉人都快瘫痪了一般,真没想到人饿一天会是这种感觉。
娘希匹的,好久没挨过饿了,都快忘却这种感觉了。
唏嘘一番,临了临了,生无可恋地搅拌几下调羹。
张宣端起杯子,一口气喝了大半杯,缓了缓,又喝掉二分之一。
空瘪瘪的肚子进了流食,人一下有了力量,感觉又活过来了。
文慧扫一眼杯子底部还残存的白砂糖颗粒,问:“你的新书写完了?”
张宣把腿搁茶几上,闭上眼睛养精蓄略:“写完了。”
文慧视线从他的腿上游过,又看向了电视,问:“看你样子,应该写得很满意吧。”
张宣回答:“还好。”
文慧过了会又问:“实体书什么时候出?”
张宣这时瞥了她眼,答非所问地说:“我说文慧,我人都出来了,电视调点声儿,咱俩就不用这么尬聊了哎。”
文慧不做声了,也不调电视声音,继续看无声的。
张宣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看,开口道:“要不你去厨房帮忙吧。”
“好。”文慧应一声,嘴巴说好人却压根没动,继续看无声电视。
张宣对她来了个三秒钟的死亡凝视,稍后闭上眼睛,不搭理她了,不然非得被气死不可。
厨艺还是邹青竹的好,张宣先喝汤暖胃,再吃饭。
“慢点,慢点吃,你饿了别吃太快,这些都是你的,没人跟你抢……”
见不得他吃那么快,杜双伶在旁边一边用手帮他抚背,一边担心地唠叨。
“嗯。”张宣慢了些,但吃着吃着不自觉又快了。
这顿饭吃得舒服,一口气干了三大碗,老男人随后洗个澡倒头就睡。
邹青竹看着主卧关门了,就对文慧说:“咱老爷睡了,咱家还差个公子小姐呢,春宵一刻值千金呀,咱不打扰夫人了,咱们赶紧撤吧。”
文慧爽利一笑,视线在杜双伶身上停留几秒,道声“夫人晚安”,就挽着邹青竹的手臂走了,上了三楼。
杜双伶气结,心中那个郁闷啊,却偏偏没办法反驳。
自己是过敏体质,每次亲昵都特别容易在脖子上种草莓。
日子相处久了,难免有疏忽的时候,总有难么一两次被发现了端倪。
原地顿足半晌,杜双伶把大门从里反锁,也是去了主卧。
……
最近半个月,报纸上关于“白鹿原”和“废都”的口碑急转直下。
第263章 血淋淋的刀子
由于两部书中都呈现出大段露骨的性描写,“废都”和“白鹿原”自上市之日起就饱受非议。
这年代,读者的文化参差不齐,半文盲状态下的男性读者读了老贾的“废都”后,俨然是火上浇油。
而上个星期发生了一件事,更是把“废都”和“白鹿原”推向了风口浪尖。
“今晚报”报道,有青年过于迷恋老贾的“废都”,从而模仿书里的内容犯罪,出现伤亡。
这一事件直接引爆了舆论,声讨浪潮很快就吹遍了大江南北。
张宣放下报纸,心里暗暗在想:老贾现在应该心里很紧张吧,很急吧?也不知道他有没有感觉到大事不妙,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心里准备,做好心里准备去迎接接下来的挑战。
前生,张宣对老贾的观感是矛盾的,又喜欢,又不喜欢。
但今生自己走上文学这条路后,莫名地就有了一种兔死狗悲的感觉。
倒也不是同情他,就是、就是,或者说矫情吧。
其实在张宣看来,历史上的中国,在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文学大家。他们透视着最前沿的思想和紧盯人性矛盾,灵感到来时便毫不客气地将时代悲喜与小我人情,一起熔铸成具有警醒世人的文字作品。
可现实是,“废都”也好,“白鹿原”也罢,都被舆论裹挟了。
这种恓惶的感觉让人很难受,让张宣心慌慌地乱。
接下来的日子,形势和他预料的一样。
事情越闹越大,全国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声讨。
京城老王又出来刷存在感了,还是那句话:“废都”就和“风声”一样,都是扒厕所打发时间的无聊书籍,可以当手纸用。
张宣蹙眉,这傻鸟是在煽风点火?这个关键口又把“风声”扯进去?
以他的脾性,好想提笔和这傻子隔空骂一架。
但思索一番后又放弃了。
与这人吵架自掉身价不说,还容易在这个关键时期引火上身。
“风声”正在大卖呢,不划算。
不过张宣不是那种只挨打不还手之人,在小本本上可把这傻子给记上了。
北边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上纲上线,在报纸上发文称:要联络一批知名作家一起联名上书,要求彻底封杀“废都”。
张宣也接到了电话。
电话一接通,那头就问:“是三月吗?我是xxx。”
张宣明知故问:“我是三月,您找我何事?”
那头说:“废都的事你听说了吗?你有什么看法?”
张宣回答道:“抱歉,最近我一直在闭关潜心创作,几个月没出门了,没怎么关注外面的事。”
那头不依不饶,“没关系,我说给你听……”
张宣无语,把电话搁一边,不听也不回。
虽然之前把“废都”看做竞争对手。
但如今老贾困难了,自己还没下作到去落井下石。
做人得有风骨,不屑去落井下石!
不直接挂你电话就已经是给面儿了,别他娘的仗着年纪大就倚老卖老,我可不会惯你。
张宣翻了数十份报纸,发现清一色的批判声。
好不容易找到一则有份量的声援,但人家还不敢明说。
面对采访,国学大师、文艺评论家季老先生委婉表达:“废都”20年后将在国内大放光芒,同时极好的对立就是极坏。
张宣感叹:大家就是大家,眼光极准。
事实证明,老贾后来起势还是凭借的“废都”。
……
在这个节骨眼上,陶歌来电话了。
陶歌问:“你看报纸了吗?”
张宣回答说:“看了,天天看,准时看。”
陶歌问,“你有什么感受?和姐说说。”
张宣反问:“真说?”
陶歌示意:“说!”
张宣开口:“一群人眼红罢了。”
陶歌笑了,然后揶揄:“有人说你年少轻狂,不尊重前辈。”
张宣明了,“是那个xxx?”
“嗯,是他。”
陶歌“嗯”一声,道:“你把人家晾了半个小时,人家可是口水都讲干了。”
张宣撇撇嘴:“活该!我不发表意见已经是极大尊重他了,他还想怎么样?”
接着他问:“xxx是不是也想给我上岗上线?”
陶歌说:“是有这个苗头。但人民文学不是吃醋的,已经压了下去。”
张宣真诚说:“谢谢姐。”
“哈!你看,每次我只有给你做了点实事,你才会叫姐。”陶歌不讲情面,直接血淋淋捅刀子。
张宣脸皮厚实得很,自动揭过这一茬就问:“出了这么大的事,老贾如何了,有听说没?”
陶歌说:“能如何,只能先避避风头咯。”
随后她看一眼办公室外面,压低声音说:“姐告诉你一个消息。”
张宣心一动,紧着问:“什么消息?”
陶歌说:“‘白鹿原’在这个关键时候出事,人民文学内部原本支持它送选茅盾文学奖的那一批人出现了分歧。
有的虽然还坚定支持,但有些沉默了,更多的在观望。
你的机会到了。”
张宣明悟:“观望的那批人,是觉得还有选择?是在等我的新书,想看了我的新书再重新做选择,对吗?”
“你猜的对。”陶歌如是说。
张宣沉吟半晌后,也没虚伪,说:“‘潜伏’小说的初稿上个月完成了,这个月我已经对它进行了两次校改。”
陶歌惊喜问:“真的?”
张宣笑说:“当然,我还能骗你不成?”
陶歌说:“这段时间我一直没打电话询问你这事,就是怕影响到你,打扰你的思路。
那你什么时候能定稿?”
张宣沉思一会儿,说:“都走到这一步了,不急。
马上就是期末考试,等我考试完再细细打磨一番。大概7月下旬吧,7月下旬应该可以最终定稿。”
“行,姐等你电话,到时候我和洪总编会过来。”
“成。”张宣应一声,就好奇问:“老陈知不知道现在这情况?”
陶歌说:“关乎他的切身利益,当然是知道的,怎么,你怕他?”
张宣莫名:“倒不是怕他,怎么能说怕他呢?只是真心觉着出一部优秀的作品不容易。
可惜了,既生瑜何生亮。碰上我,怪他老陈运道不太好。”
“你,哈……”
陶歌被他的不要脸打败了,在那边一个劲地笑。
第264章 200万册
聊完琐屑,接下来两人开始聊正事。
陶歌开心说:“你知不知道,上次加印的50万册已经全部售完。
前后四次加印,‘风声’已经卖出了117万册。
完成了对‘白鹿原’的超越。”
张宣很是激动,迫不及待地问:“这次加印多少?”
陶歌说:“还是50万册。”
张宣开玩笑说:“现在人民文学内部是怎么评价我的?
还有没有人敢说‘风声’超越不了‘白鹿原’?超越不了‘废都’?”
陶歌笑笑,说:“这个啊,人民文学还真有讨论,你看明天的报纸就知道了。”
张宣讶异:“明天的报纸?”
陶歌说是。
张宣逼问:“别卖关子了,现在说给我听听。”
陶歌不理会,转而说起了港澳台地区的销量:
“根据统计,‘风声’在香江首印2万册,已经全部售馨。
湾湾首印5万册一个星期被抢光,后面两个月连续加印2次,到目前为止,那边已经卖出30万册。”
张宣这次惊到了,比内地卖117万册还震惊!
不由自主提高声调问:“‘风声’在湾湾卖得这么好?”
陶歌告诉他,“确实卖得好。这数据刚从湾湾那边传输过来时,接线员都已为听错了。前后核对了三次。
洪总编看到这份数据报道时,狠狠拍了下桌子。”
话到这,陶歌压低声音调侃道:“在昨晚的人民文学内部研讨会上,洪总编手持这份数据,可神气了。
姐当时脑子里一片嗡嗡地响,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场景:意气风发!耀武扬威!”
想象一番洪总编的颐指气使的样子,张宣忍不住笑出了声。
末了得瑟道:“我争气吧。”
陶歌难得不扫面儿,附和说:“争气!”
张宣问:“日本和法国的销量呢,如何?”
陶歌低头看了看:“法国那边一般,到现在还只卖了8113多册。
倒是日本,这个市场有点意外,比我们想象的都好。”
张宣紧着问:“‘风声’在日本卖了多少?”
陶歌说:“两个月连续加印3次,根据今早的数据,已经卖了485611册。”
张宣嘴巴大张,不敢置信:“48万多?这么多,没弄错吧?”
陶歌核对一遍数据,说没有。
张宣咂摸咂摸嘴,好一会儿才悠悠地说:“嗨!我现在的名气也算是漂洋过海了。你说新闻联播会不会报道下我?”
陶歌笑道:“等你在日本突然100万册销量,肯定会报道你。”
“48万都有了,100万还会远吗,你等着看。”
“行,姐等着。”
……
次日,亦无风雨也无晴,是个阴天。
还有4天就考试。
张宣一到教室坐下,掏出书本准备复习重点内容时,苏谨妤走进来了。
来到身边就说:“张宣,主任找你。”
张宣古怪地抬头看她:“你怎么知道我在这的?这又不是自己教室。”
小十一慢慢声声讲:“我天天在这看书的啊,你自己一头撞进我怀里,我还有什么办法?”
张宣,“……”
这女人明显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肯定是从图书馆跟过来的。
哎,也是造孽。
堂堂一个大作家,竟然连续三天没在图书馆占到位置。
带着疑惑下楼,来到二楼主任办公室外面,敲门。
门响两下,就从里面开了。
主任一脸笑容,还是那么热情:“来了,坐。”
张宣自自然然坐在沙发上,目光一不小心就瞟到了办公桌的一摊摊报纸上。
瞬间无语!
我就说嘛!主任找自己能有什么大事,原来是报纸惹的祸。
看看都是些什么新闻标题啊,没一个正经的:
《伟大壮举!“风声”超越“白鹿原”,剑指“废都”,热销150万册!》
《文学东征!“风声”征服日本!》
《两岸一家亲,“风声”在湾湾大卖40万册!》
《“风声”风靡全球,突破200万册!》
《奇迹!“风声”入选英国“企鹅经典”书系。》
《国之光!风声!》
《文学大家,三月!》
《“风声”获“小说届”优秀作品奖!》
《倪匡浅谈:三月,我眼中的文坛大咖!》
《李敖喊话:我想跟三月喝下午茶,我想跟三月讨论女人!》
……
……
眼神儿一溜溜过,张宣眼睛都看直了。要不是脸皮厚,绝对臊红。
呸!这些媒体比自己还不要脸,都快赶上小十一了。
尤其是这李敖,讨论女人没问题,但不要喊出来啊。
主任给他倒杯茶,目光跟着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