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机调整静音,准备放入兜里时,屏幕骤然一亮,又进来一条短信。
依旧是陌生号码。
哟,今天还真是怪了,短信一茬接一茬进来。
第684章 强,很强;眉目传情
点开:你人在荷兰?
张宣回:你是谁?
陌生短信:你猜?
老男人现在淡定的很。发这短信的首先不可能是双伶,因为双伶就算知道自己在荷兰,也不会明着问。
而米见就更加不会问了。
至于莉莉丝,如果是这虎妞的话,短信内容应该是这样的:老公,你背着我在荷兰撩女人?
或者这样的:老公,我们三姐妹伺候你还不过够?还要到外面去寻刺激打野食?
两分钟后,又进来一条短信:你想不想知道米见的信是怎么到杜双伶床上的?
张宣蹙眉:你是小十一?
陌生号码:小十一是苏谨妤吗?
张宣好想现在就打个电话过去听听声音是谁。可是场合不对,会场此时很安静,都在严阵以待比赛的到来。
张宣再次把短信删除,然后把手机关机。干脆来个眼不见为净,他可没惯着别人的毛病。
比赛开始了。
台上柔和地灯光依次亮起,李斯特的巨大头像在抹墙上顿时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
头像下面是一排文字:第四届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
不过全场最吸引人的还属灯光投束下的那架黑色钢琴。
此刻黑色钢琴就像一个绝世美人般静立在舞台正中央,接受数千观众的注目礼。
接下来就是走大赛流程……
比如李斯特钢琴比赛组委会主席发表致辞、欧洲文化艺术音乐协会代表人发言、李斯特音乐学院主席讲话、荷兰海牙皇家音乐学院……
好在这些头头脑脑讲话都很精简,甚至有个别说话还挺幽默,没有引起大家反感。
紧挨着就是本届大赛评委亮相。
哟,好家伙!
一个个头衔都牛逼的不要不要的。
一路念叨下来,张宣发现“钢琴家”都是最末尾的、微不足道的修饰词。
每个评委,不是XX世界知名音乐学院的权威钢琴教授,就是古典音乐界泰斗……
尤其是提到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格里戈里·索科洛夫等音乐巨头时,现场迎来了一片片掌声。
一番常规操作过后,比赛开始了。
或者说第四阶段的“音乐节”开始了。
首先出场的是来自意大利的一个小伙,叫戈伊尔·罗马,短发鹰眼,挺精神。
这人一出场,现场就有了很好的反响。
张宣也是把目光投了过去,在昨天的街头询问聊天中,他也了解到,这位选手的实力很强。
有冲击大赛第一的劲头。
不过也确实如此。这人独奏会第一曲弹得是李斯特作品,张宣作为局外人都感受到了压力,有些文慧提心吊胆。
一曲完毕后,现场如雷般的掌声也反映了人家不俗的功力。
陶歌小声问他:“你经常听文慧演奏,你觉得同文慧比,这人实力怎么样?”
张宣蹙眉,实话实说:“以我的鉴赏能力,感觉不分伯仲。”
“姐也是这种感受。”
说着,陶歌转身问艺术细胞比两人强几个档次的欣欣:“你呢,听完你是什么感觉?”
欣欣只说了一个字:“强。”
四场演奏会下来,戈伊尔·罗马展示了非凡的音乐才华,几乎赢得了满堂彩。
随着戈伊尔·罗马起身致谢,台上灯光逐渐变暗。
欣欣这时才有空小声问张宣:“张宣,文慧是第几个出场?”
张宣说:“第2个,马上就是她。”
随着大赛主持人的一番介绍,渐暗的灯光再次逐渐变亮,文慧也在千呼万唤中走了上去。
文慧今天穿着浅粉色的线衣,眼睛干净质朴,整个人慵懒中透着随意,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特别舒服。
看到她就像城里人初次走进大山深处的那种灵魂净化感,很自然,很和谐。
只是第一眼,欣欣就夸赞说:“气质太好了。”
陶歌斜某人一眼,压低声音问欣欣:“和黄鹂比如何?”
欣欣笑笑,知道这位姐心里不爽黄鹂那份排名。
她也知道黄鹂弄那份排名是怎么回事?
欣欣认认真真打量一番文慧,如实道:“其实和黄鹂差不多。
但如果我是男人,我肯定选文慧,这气质实在是太好了。”
陶歌说:“所以那份排名,文慧应该排第二?”
欣欣想了想道:“排第二也无可厚非。”
陶歌很满意,然后问张宣:“文慧美吧?”
张宣嗯一声。
陶歌撩下头发:“黄鹂和文慧,你觉得谁更好看?”
张宣古怪地看她一眼,但还是道:“黄鹂虽然不错,但文慧的美更吸引我。”
等他说完,陶歌从兜里摸出录音笔,轻轻晃了晃,得意地对两人说:“回头我放给黄鹂听。”
张宣和欣欣对视一眼,都很无奈,还有些哭笑不得。
就说嘛,刚才这姐们在引导两人,原来还藏有这么一手。
老男人扫一眼陶歌的胸口,暗暗感慨:别管女人平时表现的有多大气,但在某一点上,都是记仇的存在。
感受到他的眼神,陶歌似笑非笑地暼暼他,掏出手机打一行字,然后把手机递过去。
只见屏幕里写:有点痒,回去帮我挠挠?
盯着这行字,张宣脑海中抑制不住地想起了两人第一次拥吻时的那种感觉。
久违了哎……
陶歌看完短信,没做声,只是坏坏地朝他笑了笑,就把手机收了起来,没再逗他。
因为刚才短暂交头接耳的嘈杂现场骤然安静了下来,能来这现场的人都是有素质和修养的,陶歌自然不会做一锅汤中的那颗老鼠屎,去败坏形象。
介绍一番后,文慧在几千双目光的注视下,缓缓坐到了黑色钢琴面前,尔后好看的双手搭在黑白琴键上。
这瞬间,整个现场都安静无声,落针可闻。
大家都秉着呼吸、竖起耳朵期待着第一个音符的到来。
静气一秒、两秒、三秒……
当张宣默默数到第三秒时,文慧手指头动了。
下一秒,一个渺渺的声音瞬间传遍了整个会场。
文慧首先弹凑地是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Sonate in B-minor。
B小调奏鸣曲是李斯特一生所经历事物的感悟,音乐上的难度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一般弹钢琴的人不敢轻易尝试。
前生曾经他看过一过帖子,说是从低难度到高难度的排名: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拉赫第二钢琴奏鸣曲,普罗科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狂二,钟,B小调。
这么说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清晰的认知,但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很难。
迄今为止,没有几个演奏家敢作音乐会曲目的,自己去想像那难度。
或者,与其称为奏鸣曲,还不如用“超难炫技”的钢琴作品来形容它。
这首凑名曲长达30分钟。
文慧优雅地弹了30分钟,现场观众聚精会神地听了30分钟。
张宣作为半吊子混在这专业会场,实在有些惭愧。
因为以他的乐理造诣并不能全篇听懂文慧的曲子,只能断断续续抓住一些片段。
他用余光扫了扫,发现陶歌和自己一样,不是太听得懂。
倒是欣欣却听得眼睛越来越亮,脸上的神情也越来越陶醉。
会场大部分人也跟欣欣的表现一样,如痴如醉,完完全全沉浸在文慧的钢琴演奏当中。
在某些迷糊的片段,张宣的注意力偏离了轨道,完全放在了文慧这个人身上。
只见其坐姿端庄优雅,头颈肩自然放松,手臂自然端平靠手指力量支撑在钢琴键盘上,手型呈抓握状态。
在演奏中对声音强弱的把握松弛有度,收放自如,抒情的乐句音色柔美,激情的乐句音色刚强,活泼的乐句音色跳跃,琴声饱满富有情感。
望着台上的文慧,张宣有些恍惚,脑海中不经意里想起了很多两人之间的生活片段。
一时间竟然有些怔神……
似有心灵感应,某一刻文慧抬头看了下面一眼。
而这一眼就像有制导系统般,竟然精准地找到了人群中的张宣。
四目相视,两人都知道对方在看着自己。
不过文慧的视线并没有在他身上逗留,短短的一眼过后,又低头沉浸自己的音乐世界中去了。
也是这一眼,让敏锐的陶歌捕捉到了什么?
陶歌不着痕迹地把目光从文慧身上移到了张宣身上。
当看到他一副如梦如幻的样子时,陶歌思绪涣散了好一阵。许久后才把注意力重新集结到文慧身上。
30分钟很长,但会场的众人却觉得这30分钟过得太快了,真的太快了。
用弹指之间、转瞬即逝可以形容他们此刻的感受。
随着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文慧刚才还动如狡兔的手指平复慢慢下来。
余音袅袅,会场很安静。
众人依旧静静地望着文慧。
直到小半晌后,众人才从痴迷中醒悟过来,随即不约而同地双手一合,心悦诚服地鼓掌。
啪啪啪……
张宣也高兴地跟着大家鼓掌。
在热闹的掌声中,文慧再次缓缓抬起了头。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和张宣的眼神在千万人中又一次触碰到了一起。
两个人的眼神都很干净,纯粹,不带杂质地望着彼此。
一个台上,一个台下,两人发挥了平时的无双默契。
2秒过后就各自移开。
文慧看向了家人所在地,微微一笑。
而张宣的目光此刻没地方放,就像夜游神一样到处逛,只是逛着逛着就撞上了陶歌那戏谑的视线。
老男人猛然吓了一跳:“人吓人,吓死人,别这么吓人行不行?”
陶歌抄起双手说:“用成语形容,是不是叫眉目传情?”
张宣白一眼:“不用成语,这叫友谊。”
场合不对,陶歌也不再这话题上多做纠缠,转头问欣欣:“怎么样?”
欣欣这次用了两个字:“很强。”
文慧第二场弹奏的是Epithalam,S526 AND Abschied,S251。
再次看着她表演,张宣想到了马克西姆的“出埃及记”。
这一刻,他忽然发现自己之前想太多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演凑风格,文慧的演奏手法就很好,现场反馈说明了一切。
而且马克西姆在钢琴界只能算是一个小明星,弹钢琴很厉害,手速也快,但还不是大师。
甚至有一种说法,马克西姆的流行融合玩的挺好,但在古典界的地位不高,认可度是远远不如郎朗的。
张宣忍不住轻轻拍了拍大腿,自己确实是文盲了啊,文慧的古典弹奏手法绝对大有可期,根本用不着学习其他人的。
不过,要是有闲情逸致,这首“出埃及记”也许可以得空时耍耍。
第685章 大赛结束,热血来临
“音乐节”结束了。
十名决赛选手,每人演出了四场独奏会。
一场独奏会是李斯特作品,一场是舒伯特作品,一场为室内作品,一场为歌曲作品。
在本轮比赛中,文慧和来自意大利的戈伊尔·罗马最抢眼,被很多专业听众认为是本届大赛的双子星,是这届大赛的最大收获。
会后评委会进行了点评,毫无疑问,文慧和伊戈尔·罗马强势拿下了明天第五阶段的“决赛”名额。
当评委会主席郑重宣布文慧第一个晋级名额时,张宣也好,陶歌也好,欣欣也罢,现场所有人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内心的尊重和认可。
戈伊尔·罗马拿到了第二个晋级的名额。
三个名额去了两个,此刻其它八名选手都紧张到手心发热,额头冒汗。
当评委会主席公开第三个晋级时,来自俄罗斯的选手索尼娅直接喜极而泣,在台上掩面哭了起来。
最后一个名额出炉,其他7位选手眼神瞬间变得空洞了,迷茫了,甚至产生了自我怀疑。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钢琴比赛的无限荣耀只属于前三名,跟其它人无关。
也是从这一刻起,文慧、戈伊尔·罗马和索尼娅可以被称为钢琴家了,今后在音乐界被人介绍时,后面必定会带“钢琴家”的三个字尾缀。
这是尊称,也是一种全世界范围内的权威认可。
欣欣看着文慧,感慨说:“厉害。”
陶歌揶揄:“我应该向组委会寻求一份录像回去给黄鹂看。”
欣欣说:“我要是个男人,肯定要去追求文慧。”
说完欣欣就看向了张宣。
陶歌也跟着看向他。
听到这对话,老男人心里虽然高兴,但是却识趣地不答话。
他娘的,女人之间的斗争很容易惹火烧身,别想着拉老夫下水。
偷偷地打枪不要不要的,干嘛去趟这浑水呢?
跟随大流走出蒂沃利夫雷登堡,三人直接回了酒店。
叫了餐后三人就缩在房间里不想出去了。
欣欣这个充满文艺气质的女人还在回味余韵,斜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
陶歌则在阳台接电话,好像是陶母的电话。
侧耳断断续续听了一阵,欣欣忽然睁开眼睛问正在摆弄手机的张宣:“你想不想知道陶歌和她母亲的电话内容?”
张宣头也未抬:“不想知道,没兴趣。”
欣欣说:“你倒是心大。”
张宣玩笑说:“我不心大,难道还能把我这个守纪本分的五好世界级大作家弄死不成?”
欣欣笑道:“你这层身份,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在国内还没人敢弄死你。”
张宣小小得意:“我现在的影响力有这么牛?”
欣欣颔首:“当然,你的钱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而你的读者遍布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各大阶层。
不论是谁,要是想从你这里割肉,都得考虑后果能不能承担得起。
这还不算陶姐和李哥的影响力。”
瞧这话说得,张宣内心竟然有些飘飘然。
查看手机,没发现有未接短信进来,心里在思索:也不知道早上发短信的那女人是谁?
难道一封简简单单的信,中间还有自己不知道的隐情?
想了一阵,想不通他就不想了,浪费脑细胞的事情咱不能白干,有那功夫,看看书、想想姑娘不是挺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