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正处于发展巅峰时期,公司领导对此事都感到不屑,没有答应他们的要求。我们是不是再去找一找他们,看看还能不能归到他们麾下,如果能的话,就完全能够保障国有资产不流失和职工利益不受损。”
晁总经理听了章主任的这个建议之后,眼前一亮,“我们完全可以试试。这样,章主任,你作为公司代表,先上京都去找那个管理公司探探他们口风如何,如有可能,我们就投靠他们,这未尝不可。”
于是章主任便带领石涛备好相关资料后,奔赴京都了。
来到京都几经辗转找到了徐图公司。目前掌管徐图管理公司的老总仍旧是当初到无机公司的那个覃总。
覃总是见过章主任的,见面一交谈,覃总就回忆起了章主任。会面气氛很融洽,两人相谈甚欢。
章主任介绍了当前无机公司的基本情况,并表达了晁总想要投靠徐图公司的意愿。
覃总表示对归并无机公司很感兴趣,等上会通过之后,就要组织专业团队进驻无机公司进行考察,待考察后再决定是否收并。
这样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合作意向。
听到这个消息,晁向前老总非常高兴,即刻组织各部门开会,将消息传达了下去,要求各部门做好迎接调研的准备。
当听到公司要进行改革而最终要投靠其他公司的时候,下面的职工议论纷纷。
很多不同的意见涌现出来,有的说自己不改革投靠别人,这是无能的表现。
有的说,这也是没办法的法儿,如果不这样,公司要是私有化,大量的工人要失业,对于工人来讲那将是个灾难。
归了别的公司,总体来说,对工人利益也是最大的保障,这个法子不错。
说什么的也有,但是这些言论左右不了晁向前的决定,他已经明确了要向这个方向前进。
徐图公司的工作效率还是挺高的,一个星期之后便派了十几个人的工作团队前来无机公司进行考察。
晁向前对这次考察非常重视,已经提前开了预备会议,做好了迎接准备。
覃总和晁向前进行了深入交流,重点指出公司的改革有两方面,一是制度方面的改革,还有就是人事方面的改革,主要的还是人员的选拔。
这一点晁向前表示认同。
覃总提出,如果要并入徐图公司必然要更换公司总经理,对这一点晁向前表示同意。
归并之后,公司要进行大幅度的改革,由新人来执行改革方案。
这些建议在达成共识之后,公司便召集相关人员进行座谈。
座谈分为三轮。
第一轮座谈对象是公司高级管理层,在一个简短的会议之后,对公司高层又一一进行个别座谈。
座谈的内容主要是对公司目前经营状况的了解,以及个人对公司的发展意见,还有对并入徐图公司之后的个人畅想,以及对公司将来执政人员的推荐。
第二个座谈会是召集公司所有中层干部参加的。会议程序与第一个基本相似,询问的重点是放在了生产方面和经营方面。
生产的产品如何,当前的市场如何,以及当前还有什么大的问题,特别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并征询了他们希望的对新执政人的要求。
第三个座谈会,是召集部分职工代表参加的。主要的是问询他们对公司的发展方向有什么看法,以及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还有他们希望由什么样的人来主政。
在得到了想要的信息之后,徐图公司一帮专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便拿出了无机公司的改革方案。
无机公司要改革,其实变动最大的是公司领导层,这里面最关键的一位人物就是总经理晁向前。
晁向前的去留问题是改革的第一个问题。
晁向前向徐图公司提出了一个要求,他不去市里任职,也不想待在海市,他想去京都。
朝晁向前提出这个要求来是有他的考虑的。
因为随着历史的变迁,无机公司的社会地位也在降级。之前的厂长可以调任地区的区长,再往后的厂长可以调任市长,他上一任的老总,只是调任了一个局长。
那个时候厂长的调任都是平调的,而且当时的公司都是发展巅峰。
他现在的处境是公司正处于低谷时期,他的任职级别只会越来越低,职务也会越来越小,所以他不想到市里机关部门任职,觉得有失颜面。
再一个晁向前的意思就是说不会再在无机公司任职。
他作为一个老总感到自己很无能,无力领导公司向更强更高发展,无论在市里任职还是留在无机公司,他都觉得很丢人,很没脸面。
他提出的进入京都任职的想法,徐图公司答应了他。
无机公司在发展到遇到瓶颈的时候,终于痛定思痛进行了企业改革。
然而改革的方向并没有像其他人认为的那样,或者是说像其他的海市国有企业一样进行股份制或者是私有化,而是采取了一种人们没有想到的方式归并到一家管理公司,做人家的小弟来苟延残喘。
人们不知道这样的改革对工人来说是福还是祸,但是人们并不关心谁去当老板,只要能挣到钱养得住家,也就随他去了。
石涛对于公司的改革是支持的,他对于这种改革有他自己的看法。
他觉得这都是无奈之举,没有什么高招,老总的魄力有限,这是一种逃避,老总只是为自己的前途着想,而没有真的去为现在的职工去着想。
他觉得这样的改革对于工人来说,没有什么改变,改变的只是某些高层领导,或许某些人会一步登天,或许某些人从此就断了发展之路。
而这些并不是石涛所关心的,他所关心的跟大家一样,能够挣到工资能够生活足矣。
他所关心的是企业能不能继续活下去,能不能活得长久,这才是关键。
老板想给自己找个老板,完全出于自己的苦衷!
………………………………
第37章 老板大印不再掌
晁向前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不想把一个国有企业弄成这个样子,他也想在自己的带领下,让企业发展起来,然而事与愿违。
自己的能力有限,经过几年的掌舵,事实证明好像自己根本就左右不了企业发展的局势。
趋势的发展根本不在他的控制之下,他发现这里的水很深,不得不出此下策,给自己找条退路。
在他执政期间,也曾不止一次地想厉经图治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企业更上一层楼。
然而这一切会动了他人的奶酪,不但更上不了一层楼,反而掉了下来,每走一步都步履维艰。
都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搞企业更是如此,创业难守业也不易,没有雷厉风行的大动作,企业发展不是进步就是倒退。
在市场好的境遇时,可以说作为高层领导根本就不需要用什么政策,组织按部就班的运作,企业自然而然地发展便可获得高额利润。
但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如果高层领导没有霹雳手段是难以把握局势的。
再早以前,无机公司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一定的高峰,最初是因为一家独大,在市场上没有什么竞争对手,而出现垄断局面,垄断了市场也就垄断了利润。
再后来,因为有利可图致使他人也垂涎于这块无机市场,有人创建了同种类型的公司与无机公司展开了竞争。
之所以五年前能够有一个小的发展高峰,是因为当时东部省的竞争对手正在进行停产改造,以至于市场上的无机产品供不应求。
竒 書 網 W w w 。 q í S ǔ W A И G 。 C c
这种局面,使得无机公司有了较高的销售价格,自然也有了很高的销售利润。
而这些都不是企业自身变革带来的发展,这就像老天爷给来个风调雨顺似的,既便是懒汉宅家也能落个丰产丰收。
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公司高层意识到市场还没有饱和,及时上马了市东公司。
也就在市东公司上马之后的两年内,无机公司还能够保持较大的市场占有份额,这为无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当东部省的对手单位改造完成之后,市场供过于求价格迅速下滑。而没有进行内部深层改革的无机公司,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失去了竞争力,利润骤减,进入微利时代。
市场竞争能力持续下降,东部省的竞争对手借此机会竟然挺进西部,又建了一个类似的无机工厂,这更使得无机公司的销售局面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晁向前不得不考虑企业的出路。
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指导思想下,晁向前也对公司进行了一番作为,有效然而也有限,收效甚微。
外树形象主要靠媒体宣传,在这个只有通过电视报纸和刊物进行宣传的年代,宣传效果极其有限。
如果是在央视某些黄金时段播出的节目中插播广告的话,肯定会收到奇效,可高昂的广告费用是无机公司所支付不起的。
这种想法根本就不可能,连想也不敢想。
再一种宣传方式就是通过客户来进行口口相传。
企业在市场相对较好的情况下,无机公司高层并没有这种意识,总觉得好女不愁嫁,让人有种店大欺客的感觉。
没觉察到传统产品除了质量过硬之外,并没有其它的过人之处。
在这个逐利时代,人们都在选择价廉质优服务好的产品,随着竞争对手产品大量投放市场,无机公司产品已经失去了它的优势。
在内强素质方面,作为公司高层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运营管理模式,只是从口号上加强呐喊,从会议上持续强调。
而他们并没有以身作则,更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即便是有也不长久,所以他们的这些这些努力从结果看来都是徒劳的。
晁向前虽然能力有限,但他其实很明白,之所以改革没有效果是因为遇到了重重阻力。
这些阻力,明面上看是在公司内部,而实际上却来自于社会上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某些势力根深蒂固根本就摆脱不了,甚至动都动不得。
在晁向前看来,他首先的对手势力就是来自于当前的书记孔汝进。
孔汝进虽名为书记,但是根本不做书记的事,对党务工作几乎不管不问,他只需要书记的权利,只热衷于实权在手如何操控公司。
按职责分工孔汝进分管生产和供应。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生产当然是很重要的,先进的管理决定着企业的成本高低。对于一个拥有六十年历史的老厂来说,生产技术没有问题。
因为历史延革,粗放型管理模式已经形成定势,甚至在高层领导头脑里认为这些都是正常的,司空见惯的,无可厚非的。
也正因为这样的管理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有人曾经提出过,要进行细化管理,从细微之处着手,从严格管理要效益。
这种提法在提出来的时候,马上得到了高层领导的关注,也给予了支持,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执行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因为这一严格便动了别人的奶酪。
事实上,如果一项管理难以执行的话,那肯定是触动了他人的利益,利益受损方是坚决反对的,如果这股势力不能压制的话,这项改革管理制度肯定会流产。
之所以出现这种改革上的阻力,还是因为错综复杂的关系使然。
有些改革看似需要解决的矛盾是在基层,但是追根究底会反映到高层那去。
如果没有漏洞,何来我的利益?
孔汝进主抓原料供应,他不是作为一个高层管理者来控制全局,竟然充当起了一个高级业务员。
在旁人看来那是亲力亲为,而实际上,那样更便于做幕后交易。
在表面上看他是很廉洁的,上下班骑着一个很便宜的小麾托,在班上穿行于各分厂的时候,骑着一辆没有锁的破旧自行车。
然而这些终究掩盖不了他的贪腐事实,在一房难购的时代他居然有三套房子。
还有一方面的阻力来自销售方面。在孔汝进控制供应的同时,销售由副总经理牛哄天一手遮天。
牛哄天有一个观念,生产要为销售服务,他不仅在每次会议上不断地提出来,他甚至跟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在灌输这个思想。
他觉得这样可以扩大他的影响,提高他的威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在给职工制造一种他所说的话就是金科玉律的感觉,就连晁向前说的话有时候都会被他所更改。
人们宁可听他的,也不会听晁向前的。这对中层干部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对晁向前而言是很不利的。
在人们每个月只能挣到几百块钱的年代,牛哄天竟然说,现在挣个钱容易的很,哪有那么难啊?要说拿出个上千万来不是谁都能的,可拿出个百八十万来这都是小儿科。
这种话让外人听来好像是在吹牛,但实际上对他来说真的不是吹牛,完全有这个实力,对他来说上千万都是可以拿得出来的。
牛总是真的牛。他的牛也表现在晁向前想对销售部门进行改革,可根本就无从下手上。
销售人员哪怕是安排一个业务员,都必须经过牛总的点头。销售部门中层人员的任命,也必须有牛总认可同意才行。
晁向前想对销售业绩进行奖惩激励,如果符合牛总的意那才是晁向前的话,如果不符合牛总的意,那根本就是一句废话。
名义上是晁向前在主政,而实际上他已经被架空了。
石涛经常看到他几乎无所事事,他空闲的时间比一个办公室小职员都要多。他经常到各办公室去串门儿,向以前的老工人或是老干部发发牢骚。
石涛经常看到他与章主任坐在一起,去诉说他们以往的历史,去诉说他现在的苦难,不如人意的境遇,也曾经为他自己的将来做过很多设想。
在石涛看来这哪像一个老总,完全就是一个怨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