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在此之前,赵子添都是称呼他为“小杜”,猛然换成了“老杜”,杜家海心中还很不适应的。
虽然“老杜”这个成为有些显老,但想想李卫东的年龄,杜家海也就释怀了。
“李厂长,这是什么东西?看起来像一辆车。”杜家海开口问道。
“对,这东西叫农用三轮车,接下来咱们技术处的任务,就是把这个研发出来。”李卫东开口说道。
“农用三轮车?是做什么用的?”杜家海开口问。
“主要是拉货,搞运输!”李卫东接着说道:“比如地里的西瓜熟了,就用这种农用三轮车,拉上一车西瓜,去城里卖。”
“那用拖拉机也行啊!”杜家海开口说道。
“拖拉机速度慢啊,而且很多时候也不需要拉那么东西。就好比你拉一拖拉机的西瓜去城里卖,没个两三天可卖不完。西瓜这种能存放的东西还好说,要是那些不能存放的蔬菜呢,天热的话两三天就全烂了。”
李卫东接着解释道:“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农用三轮车,少拉点,跑快点,一天卖光,第二天想继续卖,再去地里摘新鲜的!”
“原来如此!”杜家海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李厂长,恕我直言,你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操作起来却不实用。市面上本来就有021三轮车啊,据我所知农民并不喜欢那种东西,载货实在是太小了!”
“你说的没错,021三轮车载重也就是四五百公斤,找两三辆二八大杠都能拉那么多货,所以不实用,农民不喜欢。但我这个农用三轮车不同,可以拉两吨货!”李卫东笑着说道。
“这恐怕不太可能吧!就算是发动机动力够用,承重、刹车,这些都是问题。”杜家海觉得李卫东是个外行,他打算详细的给李卫东解释一下。
李卫东却没有给杜家海解释的机会,他指了指图纸,开口说道:“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所以我专门从日本引进了后桥总成的生产线!”
第二百七十章 发动机难题
后桥总成生产线,解决了农用三轮车生产的最大难题。杜家海立刻带领技术处,投入到农用三轮车的研发当中。
这种专业的事情,李卫东也帮不上忙,他完全化身为甲方,各种提要求,让技术处完成。
不过在金钱方面,李卫东并没有亏待技术处这十几个人,他专门拿出了一万块钱作为奖金,技术处每突破一个技术关键点,就可以得到一笔奖金。
在金钱的鼓励下,技术处的研发工作也是一日千里。
农机厂的生产车间,也开始了改装工作,要将原来的生产线,改装成适合农用三轮车的生产线。
……
回家的路上,李卫东看了看即将见底的油表,便调转车头直奔运输公司的加油站。
“师傅,把油加满!”李卫东冲着加油工吆喝了一声,下一秒赫然发现,对方还是个熟人!
这人姓陈,运输公司货运处的一个老司机,今年应该五十出头,算是跟李登科老爷子是一辈人。
李卫东顿时露出了诧异表情:“陈叔,怎么是你!你怎么来加油站了?”
“是卫东啊,有些日子没见你了,你爸的身体还好么?”陈叔开口问道。
“还是那样,下象棋听京剧,顿顿无酒不欢!”李卫东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倒是陈叔你,为什么会在这里?”
“哎,卫东,你不在运输公司里住,不知道运输公司的情况。咱们货运处垮了!”陈叔说着颇为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想起来了,上辈子我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下岗的!”想到这里,李卫东开口问道:“是被个体户击垮的吧?”
陈叔点了点头:“现在搞运输的个体户太多了,货运处的业务越来越差,今年一直在亏损,工资都发不出!很多司机吃不上饭,干脆就办个停薪留职,要么自己弄台车当个体户,要么就帮个体户开车去了。我都五十多了,不想再折腾了,便向公司申请,来这加油站,当加油工,好歹有份工资,能混到退休!”
“该来的,总归是要来的!”李卫东默默的点了点头。
“运输公司好歹是几千人的大国企,资产还是不少的,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靠着崽卖爷田,运输公司还是能撑上几年的。”
想到崽卖爷田,李卫东突然意识到,朱士聪恐怕蹦跶不了几天了。
……
一大清早,李卫东来到农机厂后,就直奔技术处。
技术处的角落里,摆放着几台的摩托车发动机。
杜家海站在一辆农用三轮车的车架钱,眉头紧皱,仿佛是遇到了困难的事情。
“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动机么?”李卫东开口问道。
“厂长,市面上能买到的摩托车发动机,我都已经试过了,全都不行,达不到农用三轮车的要求。”
杜家海话音顿了顿,接着问道:“要不然就用回拖拉机?虽然体积是大了一些,可马力和扭矩好歹是够用的!”
“不行,用柴油机的话,跟拖拉机还有什么区别。”李卫东否决道,随后接着问道:“单缸柴油机真的不行么?
杜家海摇了摇头:“市面上的单缸柴油发动机,马力和扭矩还不如汽油机,按在农用三轮车上也不能用啊!”
经过技术处多日的艰苦奋战,农用三轮车的主要技术难关都被攻破,现在缺的就是一台合适的三轮车发动机。
当初弄后桥总成的时候,李卫东本以为三轮车的发动机很好找,毕竟农用三轮车的发动机,不是什么高端产品,国内很多厂家都能生产。
然而李卫东的判断出现了失误,国内是有很多厂家能生产摩托车发动机,但达到农用三轮车要求的,却愣是一个都没有。
汽油发动机用在普通摩托车上还可以,但是用在农用三轮车上,扭矩根本不够用,别说是载货两吨,就是载货四五百公斤,启动都显得非常吃力。
柴油发动机则是比较大型的,用在拖拉机上的那种,小型的单缸柴油发动机倒是也有,但当时国内的工艺水平,造出来的小型单缸柴油,动力输出完全不能用于载货。
于是乎农用三轮车,最终还是卡在了发动机这里。
“糟糕,我好像记错了!”李卫东无奈的叹了口气。
李卫东对于农用三轮车发动机的记忆,还是源自于上辈子搞二手机械设备的时候,那已经是2000年左右了,国内的摩托车发动机制造商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农用三轮车的发动机也可以轻松买到。
然而李卫东并不知道,九零年的时候,还没有适用于农用三轮车的发动机,毕竟那个时候连像样的农用三轮车都没有。
上辈子的这个时候,李卫东已经下岗,开始准备去日本打工了,对于国内摩托车发动机的情况,当然是不了解的。
“要不然去趟泰峰厂,想办法把他们的发动机生产线给弄过来!毕竟他们用的那个发动机,原本就是给农用三轮车用的!”
这个想法从李卫东脑海中闪过,他仔细想了想当时看到的发动机数据,马上否决了这个想法。
泰峰摩托车厂的那套发动机生产线,也无法达到农用三轮车的需求。
那毕竟是一套六十年代的生产线,是针对当时的农用三轮车设计的,现在已经落后了。
而且日本人设计东西,本来就是小巧玲珑的。根据李卫东估算,日本人在六十年代设计的农用三轮车,也就能拉一吨货,那样的发动机肯定不够用。
“该怎么办呢!”李卫东皱起眉头思考起来。
此时,旁边的杜家海开口说道:“厂长,我倒是有个主意,咱们能不能直接去找摩托车发动机的生产厂家,把咱们的需求告诉他们,让厂家帮咱们做一款适合农用三轮车的发动机!”
“这倒是个主意!”李卫东点了点头。
九十年代的中国,摩托车产业非常发达,在东南亚的市场上,是可以跟日本摩托车打擂台的。
摩托车发动机研发这方面,中国企业虽然不如日本,但自主研发的能力还是有的,做出一些中档发动机并不在话下。
更何况未来那些农用三轮车发动机,本来就都是国产的。这也印证了,国内的摩托车发动机制造企业还是靠谱的。
李卫东想了想,开口问杜家海:“老杜,去过山城没有?”
“山城?没去过!”杜家海摇了摇头。
“你回去准备准备,我去找人买火车票,咱们去一趟山城。”李卫东开口说道。
杜家海微微一愣,随后开口问道:“厂长,你要去山城买发动机?”
李卫东点了点头:“山城可是摩托车之都,嘉陵、建设和望江,这三大摩托车企业,哪个不是技术先进、实力雄厚!他们肯定能做出我想要的发动机。对了,记得卫生纸要带软一些的。”
“为什么?”杜家海不明所以的问道。
李卫东笑了笑,开口说道:“辣的屁股痛的时候,用软一些的卫生纸会舒服一些!”
……
几日后,李卫东抵达了山城。
山城是中国的摩托之都,在这里摩托车随处可见,即便是后来全国都在实施“禁摩令”的时候,山城始终没有限制摩托车。
这主要是因为山城的地形太过于复杂崎岖,作为一个3D城市,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站在几楼,无处不在的上坡,让摩托车成为了必要的交通工具。
由于摩托车的普及,山城也是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在九零年的时候,民营摩托车企业还都是幼苗,此时山城摩托车的三巨头,是嘉陵、建设和望江这三大国企。
这三家企业,不仅能生产摩托车,还能生产摩托车的各个零部件,包括摩托车发动机。
而且这三家摩托车巨头,也都拥有自主研发能力,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多见。
毕竟当时的中国企业,主要是从国外购买成熟的技术和设备,肯踏踏实实搞自主研发的寥寥无几。
……
望江机械制造厂。
接待室中,一个四十多岁的发福中年人,操着一口浓厚的山城口音,开口说道:“李厂长,我已经询问过我们技术处,也请示过我们滴领导,我们厂实在是抽不出人力物力,研发你需要的发动机,所以非常抱歉,让你白跑一趟喽!”
“王主任,你有没有告诉贵厂的领导,我们不是白让你们研发,我们可以出研发费。”李卫东开口说道。
“说喽!当然说喽!不过我们厂的研发人员,精力实在是有限,帮不了你们喽!”发福中年人开口说道。
“我明白了,那多谢王主任了,我就不打扰你了,告辞!”李卫东开口说道。
“我送送你!”发福中年人笑盈盈的将李卫东和杜家海,送出了大门。
待那发福中年人走后,杜家海一脸愁容的问道:“厂长,怎么办,望江厂也不肯帮咱们!”
“这也正常,人家毕竟是大厂,有自己的工作规划!咱们那几十万研发费,他们也不会放在眼里。”李卫东一脸淡定的说道。
在此之前,李卫东也去找过嘉陵和建设这两大巨头,然而结果都一样,这两家企业也不愿意帮李卫东研发农用三轮车发动机,即便是李卫东愿意出研发费也不行。
“厂长,接下来该怎么办啊?”杜家海开口问道。
李卫东不以为意的笑了笑,开口说道:“既然三大摩托车厂都不接单,我只能去找那个人了!”
第二百七十一章 未来大亨
李卫东走到了一个报亭前,看了看报亭招牌上写的“公用电话”四个字。
“老板,打个电话!”李卫东开口说道。
老板一听李卫东是外地口语,开口说道:“长途电话一分钟六毛!”
“还挺贵的!”李卫东心中暗道,然后开口说道:“我打市话!”
“哦,市话三分钟五毛,之后一分钟两毛。”报亭老板说完,拿起手表就要计时。
“老板,电话簿借我用用!”李卫东接着说。
报亭老板将一本山城市电话簿递给了李卫东。
那个时代装得起电话的人并不多,每个地区的电信局,每年都会出一本电话簿,将全市各单位电话还有家庭电话,全都编列在上面。
也就是说想要知道谁家的电话,直接查询电话簿就行,毫无隐私可言。好在当时没有什么电话诈骗,要不然的话诈骗犯拿着一本电话簿,就能骗到不少人。
李卫东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所需要的那个名字,随后他拨通了这个电话号码。
不一会,电话接通,另一边响起了一个女子的声音:“喂?”
“你好,沈老板家么?”李卫东开口问。
“我是他爱人,他现在出去了,请问你是谁?”对方开口说道。
“哦,是嫂子啊!”李卫东接着说道:“我叫李卫东,富康农机厂的厂长,想找沈老板谈一笔业务,我们想采购一批摩托车发动机!”
一听是要买摩托车发动机,对方立刻热情起来:“李厂长啊,你想买摩托车发动机,那可算是找对人了,不知道你们想买什么型号的?要买多少?”
“这个电话里也说不清楚,我现在就在山城,你看能不能把你们的地址告诉我,我去找你?”李卫东开口说道。
“那多麻烦啊,你现在在哪,我让人去接你!”对方开口说道。
说定了地址后,李卫东放下了电话。
旁边的杜家海则开口问道:“厂长,你要找的这个沈老板,究竟是什么人?”
“他啊,是一个修摩托车的。”李卫东笑着说道。
“修摩托车的?会有发动机?”杜家海微微一愣。
李卫东笑着点了点头:“整个山城修摩托车的,乃至全中国修摩托车的,大概就只有他,能造出咱们要的摩托车发动机!”
……
李卫东找的这位沈老板,名叫沈聪佐,他的企业是未来国内摩托车发动机领域的领头羊,企业市值近百亿。
沈聪佐出身于书香门第,原本也是国企工人,改革开放初期就下了海,在当时而言,放着国企铁饭碗不要,去当个体户,绝对是叛道离经的行为。
刚下海的时候,沈聪佐做过很多的小生意,卖衣服、卖水果、摆地摊等等,赚过钱,也亏过本,后来他跟亲戚学习修摩托车,开了一个修摩托车的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