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你还想让扶贫办帮你招人?”陈传欣瞪了瞪李卫东,心说这人也太得寸进尺了吧!
李卫东则接着说道;“领导,您想啊,我们企业自己去贫困地区招人的话,公信力肯定不如政府,就怕村里的农民信不过我们,不敢来!由扶贫办的同志出面,老百姓肯定会来的。
另外呢,我们企业对于各个村镇的贫困情况,了解并不具体,招人的时候难免就不那么精准的,换成扶贫办的同志去招人,他们了解具体情况,也可以做到精准扶贫嘛!”
“精准扶贫!”陈传欣重复了一下这个词,突然间意识到了这四个字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
让企业自己去招人的话,去哪个村镇技术企业自己说的算,最终企业招来的是两千名工人,换来的是两千个贫困户脱贫。
而若是让扶贫办的人去招人,去那个村镇就由扶贫办说的算,扶贫办完全可以有针对性的去扶贫难度最大的几个村镇,或者是集中某几个贫困村。
到时候同样是两千个贫困户脱贫,同时还能顺便摘掉好几个贫困村的帽子。
中国人穷惯了,手里没有那么多资源的时候,就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若是能集中力量,让几个村镇集体脱贫,肯定要比两千个散户脱贫更有意义。
而在写工作汇报的时候,这也是更加耀眼的政绩。
想到这里,陈传欣意识到,李卫东这是故意送给自己一个人情,让自己刷一波政绩。
事关扶贫,陈传欣觉得,自己有必要收下这个人情。
于是陈传欣开口说道:“李厂长,你这个精准扶贫说的好啊!这样吧,招人的事情呢,就交给扶贫办了,你就等着收人吧,我一会给扶贫办的张主任打个电话,让他亲自负责这件事情,有问题可以直接跟我汇报!”
有陈传欣这几句话,招人算是没有问题了。
然而李卫东可没打算到此为止,他还没有要好处呢!
“领导,我还有一件事情,我们厂一下子招这么多的工人,要新建厂房和宿舍,这可是一笔很大的投资。
而且工人招来之后,得培训一个月才能上岗,这两千人一个月的开销也不少。对于我们企业而言,这是很大的资金压力啊!”
李卫东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所以我想请领导再帮帮忙,给我们厂一些优惠政策,让我们厂可以顺利的迈过这个坎!”
“得嘞,刚欠的人情,马上就得还上,这个李卫东还真是不吃亏!”陈传欣无奈的笑了笑,接着问道:“李厂长,你要什么什么优惠政策?”
“地税方面,像是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之类的,能不能给一些减免?”李卫东开口问。
陈传欣皱着眉头想了想,地方税当中,地方企业所得税占大头,除此之外其他项目并不高,减免一下也是可以接受的。
更何况如果财政出钱帮两千贫困户脱贫,支出还要更多,这么算起来即便是免除一部分地税项目,依旧是财政划算。
于是陈传欣点了点头:“好吧,你们也算是扶贫企业,在地方税方面,给你们一些减免,也是鼓励企业更多的参与扶贫工作当中!”
李卫东微微松了一口气,这些杂七杂八的地税项目,看起来税率不高,但加起来却不少,对于企业而言,少交这些零零散散的税收,可以减轻不少的负担。
李卫东又问道:“领导,电费方面,能不能给我们厂一个优惠价啊?”
作为电器厂,日常生产中消耗最多的就是电力,哪怕是给个八折的优惠价,一年下来也能节省不少钱。
而且陈传欣本身就是分管工业的领导,这工业用电的事情,正是陈传欣的管辖范围之内。
然而陈传欣却皱了皱眉头,一脸为难的说道;“电业局那边,可是一直都在亏损啊!”
“未来的国家电网还年年亏损呢!”李卫东心中吐槽了一句,随后开口说道:“领导,我又不是要免电费,能给个折扣价就行。”
陈传欣点了点头,若是只要个折扣价的话,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电这东西又不能储存,电厂发出来电,最好就是直接被用户用掉,只要用户用了电,电厂就不亏,相反的只要用户没用电,那电厂就白发电了,自然就亏了。
所以对于电力行业而言,电卖的便宜些无所谓,关键是你得用电。
放在未来的话,那些用电大户也能从电力部门得到一个优惠的电价,基本上一家企业年用电量超过一百万千瓦时的时候,就拥有了跟电力部门的议价权。
站在电力部门的角度上,如果能用一个优惠价,鼓励企业多用电,最终赚到的还是自己赚钱。
……
李卫东要了一个六折的电价,然后美滋滋的离开了陈传欣的办公室。
这次招工一千人,本来就是在电器厂的计划范围之内,能顺便从陈传欣那里换点好处,等于是白捡!
上了车之后,李卫东掏出了BP机,刚才见陈传欣的时候,李卫东调到了静音,而如今,BP机上多了好几个电话号码,都是农机厂杜家海打来的。
“才十几分钟,就打了这么多通的电话,这是夺命追魂Call啊!看来农机才那边,出了大事了!”
想到这里,李卫东立刻开车来到附近的报亭,找了个公用电话。
1993年的时候,北上广那种大城市已经有了手机基站,可以提供移动通话服务,而青河这种小地方,显然是没有这种条件,所以还得打公共电话。
很快的,电话接通了。
“老杜,这么急找我,是厂里出事了么?”李卫东开口问道。
杜家海马上回答道:“厂长,咱们厂生产的农用车,让人给举报了!”
第三百六十四章 反向操作
农机厂竟然被人举报了!
李卫东顿时一头雾水,他一直都是合法经营,从不拖欠税费,也没有欠工人的薪水,怎么就被人给举报了?
于是李卫东开口说道:“老杜,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谁举报的我们?原因是什么?”
“举报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生产的农用车,所使用的发动机是三无产品。至于是谁举报的嘛,说是省内的好几家拖拉机厂联名举报的。”杜家海开口答道。
“原来如此,咱们的农用车,动了拖拉机厂的蛋糕,他们来找麻烦了!”李卫东点了点头,他倒不觉的这是意外。
之前富康农用车在青河市推广的时候,就将市拖拉机厂搞的半死不活,现如今富康农机厂的销售已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开来,省内的那些拖拉机厂顿时倍感压力,销量也是直接腰斩。
又到了农机销售的旺季,拖拉机的销量却大不如前,这些拖拉机厂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没办法用市场手段来搞垮富康农机,便只能使用一些阴招,比如举报。
富康农用车所使用的发动机,也的确是三无产品。
当初李卫东为了给农用车找到合适的发动机,专门去了一趟山城,求助三大摩托车厂,然而三大摩托厂压根就不搭理李卫东,最终李卫东找到了沈聪佐这位未来的摩托车发动机大亨,解决了发动机的问题。
但沈聪佐只是个个体户,他虽然有能力造出合格的发动机,但是却没有发动机生产的许可证。
在国内生产内燃机,是需要生产许可证的,这个生产许可证也不算很难办理,但是个体户肯定是办不下来的。
由于没有生产许可证,沈聪佐向李卫东提供的发动机,也就成了三无产品。
当时国内对于各种工业产品的监管也不规范,类似的这种三无产品也有很多。
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那十几年,物资供应并不丰盛,生产资料还都得靠找关系批条子才能得到,这也就使得很多企业为了经济效益,而采用一些不合规的生产方式,甭管有没有许可证,先把产品生产出来再说。
相关部门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是民不举官不究。
但若是有人举报的话,那情况就不一样了,相关部门肯定是要干活的,到时候一查一个准!
发动机是三无产品,应该算是富康农用三轮车的最大隐患,现如今这个隐患终于爆发了。
那些拖拉机厂,由于被富康农用车抢了市场,便背地里使坏,直接去举报农用车的发动机是三无产品,想利用行政手段,将农用车赶出市场。
电话当中,杜家海接着说道:“就在刚刚,农机局那边打来电话,告诉了我省内多家企业联名举报咱们厂的事情,事情也已经闹到了省农业厅,厅里面让咱们市里处理,然后这事情暂时被孟卫国副市长那边给压下来了,不过就怕那些拖拉机厂不肯就此善罢甘休啊!”
“我知道了,我现在刚刚在市里,那我就顺便去见见市领导吧!”李卫东开口答道。
于是李卫东又折返回去,排队去见孟卫国。
孟卫国是分管农业和水利的市领导。当初那几个用拖拉机非法挖沙的农民,跑去农机站诽谤农用三轮车,便撞到了这位孟卫国的枪口上。
富康的农用车,算得上是青河市农机行业的明星产品,在农业部都是有名有号的,孟卫国作为分管领导,自然得力保。有人举报富康农用车,孟卫国自然会想办法把事情压下来。
李卫东没等太久,就见到了孟卫国。
“李厂长,你来的可够快的!”孟卫国示意李卫东坐下,随后开口说道:“详细的情况,农机局那边应该都给你说过了吧,我也就不再叙述了。我现在就想知道一下,你们的农用车发动机是三无产品,到底是怎么回事?”
“领导,是这样的,农用车的发动机,跟普通摩托车的发动机,还是有所区别的,当初我们研发农用三轮车的时候,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发动机,所以我就亲自去了一趟山城……”
李卫东将自己找发动机的过程添油加醋的说了一遍,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自己是百般无奈之下,才选择三无发动机的。
孟卫国也没有刁难李卫东,他听完李卫东的叙述后,开口说道:“李厂长,你的这种情况,我倒是能理解。不过你们用的发动机也的确是三无产品,这点可没有冤枉你!
这一类的事情,就像是一层窗户纸,若是没有人去捅的话,那就是相安无事,可一旦有人捅破了这层窗户纸,那么就会有人管,而且还得公事公办。这一旦公事公办,那事情解决起来可就麻烦了。
我现在只是暂时的帮你把事情给压下去了,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策,那些拖拉机厂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我能帮你一次,能帮你两次,但不可能每次都帮你把事情压下去。
现在你们厂的农用车,还只是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就遇到了这种麻烦,若是以后向全国推广的话,遇到的麻烦还会更大。
而且这件事情,不光是你们企业之间的竞争,还牵扯到地方之间的利益博弈。所以李厂长,我希望你可以从根本上,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件事情,不要再给别人留下把柄!”
富康农用车是青河市农机行业的亮点,然而拿到别的地方出售时,却抢了当地拖拉机厂的市场,地方保护主义肯定会维护自己的厂家,甚至会支持厂家举报富康农机厂。
李卫东自然是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他立刻点了点头,开口说道:“领导放心,等回去以后,我马上解决这件事情。”
……
解铃还须系铃人,李卫东第一时间就拨通了沈聪佐的电话,并且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沈聪佐。
“老沈,现在的问题,就出在这个发动机许可证上,如果你有许可证的话,那么事情自然就迎刃而解了,你那边什么时候能弄到这个许可证?”李卫东开口问道。
“短时间内恐怕是拿不到。”沈聪佐有些为难说道;“这些年,我一直在常识申请发动机的生产许可证,可是我这个发动机厂没有法人的身份,说白了还是个大的个体户,所以每次去申请,都是资格不够,不予发证。”
当时国内对私营企业适用的法律,还是1988年颁布的《私营企业暂行条理》,这个条例只明确了私人企业的合法性,但却没有给私营企业正式的法人地位。
没有法人地位,私人企业在经营上,就会受到很多的限制,很多政策也是享受不到的。
直到《公司法》实施以后,私人企业才有了正式的法人地位。
沈聪佐的发动机厂没有正式的法人地位,就申请不到发动机生产许可证,也就只能继续生产三无发动机。
在李卫东的印象当中,历史上沈聪佐的发动机厂,就是在1994年才拿到了发动机的生产许可证,而那也是《公司法》正式实施的一年。
只听沈聪佐开口说道;“卫东,我知道你人脉关系广,路子也多,你看看能不能想想办法,帮我把这个证给办下来!”
李卫东呵呵一笑:“老沈,你可真是太高看我了!你要是缺钱的话,我倒是能给你弄来投资,缺技术的话,我也能想办法给你找找工程师,可这个发动机生产许可证,是国家政策卡在那里,我可没办法!”
李卫东是朕没有那个本事,帮沈聪佐弄到发动机生产许可,这个这是政策造成的难题,不是李卫东所能够解决的。
不过李卫东最擅长的,就是钻政策的漏洞,特别是在九十年代初,各项政策还不完善的年代,有的是政策漏洞可以钻。
于是李卫东接着说道:“我虽然没有办法帮你办个发动机生产的许可证,但是却可以有办法,让你拥有生产发动机的许可。”
“没许可证?还能有生产许可?这话怎么这么绕嘴啊,究竟该怎么做?”沈聪佐开口问道。
“很简答,两个字,挂靠!”李卫东开口答道。
“我明白了,你是让我找个有发动机生产许可证的摩托车企业,然后把我的厂子挂靠上去?”沈聪佐开口问道。
李卫东则开口答:“不,你完全说反了,我是让你找个摩托车企业,让他们把发动机的生产许可证挂在你那里!那样的话,你不就有生产许可证了么!”
第三百六十五章 喝汤总比饿死强
资质证书挂靠这种事情,本来就是钻了政策的漏洞。
放在未来,诸如会计、建筑、环评、水利等领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