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大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实业大亨- 第3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这数据,做出来的压路机,在国内根本就不会有市场的。不用说跟徐工和厦工比,就是重型机械厂的压路机,也比咱们强啊!”李卫东无奈的叹了口气。
  张涛则开口解释道;“咱们之前毕竟是没有做过压路机,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咱们厂的技术储备也是有限,技术处了也很努力的进行攻关,终于把压路机给做了出来。
  重型机械厂那边,是从八十年代就是开始做压路机了,他们的技术储备,可比咱们丰富多了。至于徐工和厦工,那都是老牌工程机械企业,咱们就更没法比了。”
  李卫东有些不满的皱了皱眉头,当初研发挖掘机的时候,张涛就是类似的一套说辞,现如今还是同样的借口,依旧是技术水平不够,技术储备不走,而技术处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在技术研发方面,李卫东一直都是很舍得花钱的,每年都会进行巨额投入,但现在看来,投入和回报是不成正比的,每当需要研发新产品的时候,技术部门总是会令李卫东失望。
  “还是大锅饭思想导致的啊!”李卫东心中不由得轻叹一句。
  当年装载机厂改制的过程当中,李卫东并没有改变装载机厂的组织架构,原来的领导班子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员工们基本上是各司其职。
  李卫东这么做,是为了保持装载机厂的稳定,毕竟当时那种局势,国企的股份制改革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步子跨的太大,说不定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装载机厂的管理,跟过去国企时代差不多,虽然进行了小幅度的改革,但在根本上还是吃大锅饭的套路,并没有完全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即便是改革成为股份有限公司以后,富康工程依旧在采用原来国企的那套管理方法。
  在这个方面,富康农机的情况就好很多。富康农机前身只是个县级集体企业,对整套管理架构进行改革的话,不会产生影响。
  所以李卫东接手之后,已经进行过多次大刀阔斧的改革,成功引入了现代的管理制度。
  至于小狗电器,原本就是李卫东从无到有建起来的,更像是一张白纸,任由李卫东书写。小狗电器建立之初,就采用了现代的管理模式。
  唯独富康工程,李卫东始终是保持着原来的管理架构,没敢进行大的改革。
  好在国家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比较大,工程机械也非常畅销,只要产品不落后,富康工程就能赚到钱,而且利润还不错。
  可观的利润,也掩盖了富康工程在企业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至少以张涛为首的装载机厂原领导班子,并没有意识到问题,他们甚至还有些悠然自得,认为富康工程正处于一种蒸蒸日上的状态。
  这也是旧管理模式积累下来的弊病,只要还在获利,那么企业就是繁荣昌盛的。
  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什么时候企业不再盈利了,才开始考虑企业哪里出了问题。而往往到了那个时候,就已经晚了,企业错过了转型的最佳时机,就只能等待死亡。
  李卫东清楚的感觉到,骨康工厂在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着问题。
  就以产品研发为例,吃大锅饭的模式下,研发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研发任务布置下去,在期限来临之际,拿出来个差不多的东西,就算是圆满交差了。
  然而技术研发这种事情,最忌讳的就是应付。
  做研发需要的是一种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工作态度,如果只是像抄作业那样,以完成基本任务作为目标,那么研发注定无法取得成绩。
  研发的问题,只是富康工程管理问题的冰山一角,这种吃大锅饭的管理,存在于富康工程每一个角落。
  “如果继续这样吃大锅饭的管理,富康工程估计撑不了几年,就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必须得来一场彻底改革了!”李卫东心中暗道。
  当初李卫东刚刚接受装载机厂的时候,还引来了国资部门的关注,那时候李卫东不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能保留原来的组织架构,继续使用原来管理模式。
  但到了1996年,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国内企业破产、倒闭、改制的数不胜数,下岗职工更是一波波的来临,而富康工程早已经成为了股份有限公司。
  这时候李卫东这个董事长要推翻旧的管理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大概只有富康工程内部的工作人员才会关注,完全不会造成社会影响。
  “回去以后,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改革方案。”李卫东心中默默的下定了决心。
  改革归改革,压路机的问题还得解决。
  于是李卫东开口问道;“这样的性能,肯定是不能拿来生产的,就算咱们比不上徐工和厦工,最起码也要做到国内平均水平,得跟重型机械厂有一拼,要不然连本地市场都拿不下。你们技术处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么?”
  技术处长马上开口说道:“方法也不是没有,我们可以用进口设备,把振动轴、振动轴承、偏心轴、减震器全都换成进口的,整个偏心结构的性能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振动轴、振动轴承、偏心轴、减震器全都换成进口的?那还有什么是我们自己造的?你不如说直接进口整个额偏心结构的了!”李卫东不满的说道。
  “这连接板、支架和机座,还是我们自己制作的。”技术处长开口说道。
  听了这话,李卫东气的想要直接炒了这个技术处长!
  让你研发偏心结构,最后就研发出来一个架子!这还用得着你技术处?直接找几个焊工都能把架子给焊出来。
  李卫东强压心中的怒火,开口说道;“这些都是偏心结构的核心设备,如果全都用进口的话,性能是可以提升上去,但是成本太高了,是我们所接受不了的。
  我最多能够接受振动轴承使用进口,其他的零部件,全都得由咱们自己做才行。在这方面,你们技术处要加快研发脚步才行。”
  与国产轴承相比,国外的轴承技术确实是先进的,而且领先的幅度非常大,使用进口轴承,可以给偏心结构的性能,带来比较大的提升,用一用倒也无妨。
  但是其他的零部件,没有必要用进口的。
  虽然进口品质的确要比国产的高一些,但是进口零部件价格昂贵,所带来的性能提升也不多,完全没有性价比可言。
  技术处长脸上露出一副为难的表情,不过嘴上却还是开口说道;“我们技术处一定会加班加点,争取早一点完成技术攻关!”
  李卫东很清楚,一边做出为难的样子,另一边拍胸脯打保证,这技术处长是故意演戏给自己看的,他的这个保证,听听就好。真等技术处完成技术攻关,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
  “难道又得从国外买技术么?”李卫东眉头皱起。
  当初生产装载机的时候,是从俄罗斯买来的技术;后来生产挖掘机,又是从日本买来的技术。
  如今生产压路机,还要买技术!虽说自己是技术落后,买来的先进技术也真的很香,可一直这么买买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靠花钱买,永远会受制于人,这可成不了一流企业,必须要走自主研发的路线。
  但是就技术处这些吃大锅饭的货,还能指望他们搞自主研发?
  想到这里,李卫东用眼角余光看了看那位擅长演戏的技术处长。
  “富康工程需要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不如就从技术处开始吧!”


第四百八十六章 强援到来
  李卫东决定,富康工程改革的第一步,就是给技术处来一次大换血。
  这技术处长,肯定不能再用下去了,技术处里其他混吃等死的人,也得清理掉。
  如果不从根源上推到重来的话,就无法解决吃大锅饭的问题。
  所以李卫东需要招募一批新的人才,组建一个新的技术处。
  招募人才的问题,李卫东也早已经有了主意。
  ……
  珠三角的特区,是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阵地。
  某份销量很高的报纸上,出现了一条广告,最头上标题的位置是“诚聘”两个字。
  看到这两个字便知道,这是一条招聘广告。
  在特区这种地方,报纸上最多见的,大概就是招聘的广告。
  而且各行各业的招聘广告都有,上到造原子弹的,下到煮茶叶蛋的,都有人登广告招聘。
  在“诚聘”二字下面,便是这样一句话:四海英才,不管您身在何处,我们一如既往特期待着,与您工厂未来!富康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随后便是招聘的岗位和待遇。
  1996年,全中国人才最为汇聚的地方,非特区莫属。
  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出现了最大规模一次的下海潮,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企里的“能人”纷纷选择下海。
  那些人脉关系不错的,往往会选择留在本地,靠着自己的人脉关系做些生意,成为知名企业家的不在少数。
  那些管理型的人才,除了自己做生意之外,大多都是去了外企,外企的待遇可比国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而技术型的人才,则纷纷涌向了特区。
  以当时的那种经济环境,有技术人的人才,想要赚大钱的话,要么自己创业,要么就是去特区。
  特区做的企业老板们,别的不敢说,给钱是真的很痛快。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在特区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深入到特区经济发展的骨髓里。
  反过来说,特区的企业家,舍得花钱去节约时间,打工仔们也会玩命去提高效率。
  与之相比,京沪虽然是一线城市,但除了户口具有吸引力之外,再给钱方面的确不如特区这么的干脆。
  也因此,李卫东直接跑去特区打广告招人。
  当然,在特区招人,就要给出特区级别的薪水,人才才愿意登门。
  在这方面,李卫东也不打算吝啬,除了高薪之外,他还打算送房子!
  中国人对于房子,历来都是有着别样的执着和情怀,在很多人看来,有房就有家,房子便是最好的安家费。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技术型人才来到特区,就是为了淘金的,只要是钱给足了,自然会蜂拥而至。
  除了技术人才之外,李卫东还打算再招几位管理人才,逐步的替换掉富康重工的领导班子。
  只不过招聘管理人才要比招聘技术人才困难的多。
  李卫东看了几个应聘者的简历,发现他们顶多就是一些中层管理人员。而李卫东所需要的是高阶的企业管理者。
  在人才市场上,高阶企业管理者向来都是稀缺资源,可遇而不可求。
  在九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型的高阶管理人才就更是稀少。
  ……
  港岛,深水埗,这里是港岛历史最悠久的地方,即便是在港岛经济腾飞,到处都建起了高楼大厦,深水埗也就保持着五六十年代的样子。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深水埗的居民都比较穷,港岛大部分的贫苦大众都居住在这里,港岛的“贫民窟”也都集中在此处。
  后世新闻报道中,所谓的龙笼屋、棺材房,也都隐藏在这一片区域。
  李卫东走在深水埗的街道上,那些连栋的矮楼、交错复杂的小巷、五脏俱全的杂货店、街边卖牛杂的小摊,还有那叼着烟的摊主,都让李卫东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老电影的经典画面当中。
  终于,李卫东在一家茶餐厅前停下了脚步。
  “生计茶餐厅,我记得应该就是这里。”李卫东看了看手表,然后走了进去。
  李卫东找了个能观察到门口的位置,然后坐了下来,开口说道:“来份A餐。”
  不一会,餐点送上来,李卫东道了声谢,却无心吃食,而是一直盯着门口。
  二十多分钟后,一个穿着背心短裤,胡子拉碴的邋遢男子早走了进来。
  “猪扒饭,再来杯柠茶!”男子说着,直接找地方坐了下来。
  看这男子的做派,显然是这里的熟客。
  李卫东微微一笑,心中暗道:“终于等到你了,陈永华,你还真没骗我,果然来这里吃饭了!”
  随后,李卫东站起身来,直接坐在了邋遢男子的对面。
  邋遢男子看了看李卫东,开口说道:“喂,这里有的是空座位,不需要拼桌!”
  “我可不是来跟你拼桌的。”李卫东却微微一笑,接着说道:“陈博士,我这里有份工作,你有没有兴趣?”
  听到“陈博士”这个称呼,邋遢男子脸色微变,他一脸警惕的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陈永华,港岛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博士,我应该没找错人吧?”李卫东则不慌不忙接着道:“我这里有一份工作,你或许感兴趣。”
  这位名叫陈永华的邋遢男子,再次露出了紧张而又吃惊的表情,李卫东说的这番话,意味着他知道自己的过往。
  这个邋遢男子名叫陈永华男子,曾经是港岛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
  港岛理工大学的工程学研究范畴,在当时能排进世界前十,单独拿出机械工程专业,也是世界上排前二十的水平,在亚洲更是数一数二的。
  所以港岛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博士,绝对是亚洲范围内机械工程方面最顶尖的人才。
  陈永华博士毕业后,便留在理工大任教,同时也从事研究工作,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当年的导师,却窃取了他的研究成果,并且还拿去发表占为己有。
  由于对方是陈永华曾经的导师,也曾经指导过陈永华的研究,对于陈永华的整个研究过程都非常了解,实验步骤以及各种核心数据也都有所掌握,陈永华即便是想喊冤,也状告无门,因为对方可以拿出所有的实验数据。
  陈永华去找那位剽窃者理论,冲动之下两人发生了言语冲突,结果吵着吵着,那位剽窃者直接倒地挂掉了。
  后来经过法医解刨确定,对方是心脏病突发造成的心源性猝死。然而陈永华依旧以“误杀罪”,被关进了监狱。
  港英时期,优秀的律师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当时连惊天大贼王都能保释出来,陈永华被判个误杀也很正常。
  于是出狱后的陈永华,根本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即便他拥有机械工程的博士学位,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