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家普遍的都是这种模式,当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时,很多日本人明知道自己的房子已经不值钱了,但仍然会坚持偿还贷款,也是这个原因。
而在美国,同样的案例,由于银行没有追索权,这200万是不用还给银行的,算作是银行自己的损失,房奴不用担心银行天天上么追讨。
由于MBS的存在,贷款的风险早已经转嫁给了MBS的债券持有人,所以实际损失这200万的,是那些购买了MBS的投资者。
当然你断供的话,也不是什么事情没有,你的个人信用会受到影响,会被银行拉入黑名单,甚至会被迫申请破产。
但如果你用次级贷款炒房,那么恭喜你,个人信用这一招对你的影响也不大,反正你本来就属于信用评级比较低的那一类,跟狗是一个级别的,你总不能指望一条狗有信用吧。
因此用次级贷款炒房的人,也更容易断供。只要房价下跌,就会产生大量的断供潮。
在2006年底的时候,美国次级房贷的断供率,已经向着5%的开始冲刺了,当时金融领域已经有专家提出预警。然而美国的银行对此完全熟视无睹,而是继续的推销次级贷款。反正最后亏的也是MBS投资者,银行的佣金是一分钱不少赚。
美国的监管部门对此也熟视无睹,彻底贯彻了自由经济的那一套,没有出台任何措施,让危机的火苗越烧越旺,最终变成熊熊大火,燃烧了全世界的经济。
……
会议室内,又有人开口说道:“我以前在证监会工作过,也负责过基金方面的工作。对于某些高收益的投资而言,别说是5%的损失,哪怕是到了10%的损失,也是可以接受的。
更何况房地产市场毕竟不是金融市场,房地产是有实体的,有句话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就算贷款人断供,那房子还在那里,到时候银行收走房子,直接拍卖,多少也能回一些本钱吧!
所以我觉得,美国次级房贷虽然出现了比较高的断供率,但顶多是影响个别的领域,对于整体金融不会产生致命性的影响,更不会产生金融危机。”
李卫东马上回答道:“如果你用来投资的都是自己的钱,那损失5%乃是10%,都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你用来投资的钱,原本就是借的,以后是要还的,那么你还亏得起么?
美国的投资银行可不会只拿自己的钱出来房贷,他们都是会采用杠杆的,而且通常是高达20到30倍的杠杆,也就是说他们投入到次贷市场上的钱,几乎都是借的。
举个例子,假如一家投资银行有30亿美金,他玩个30倍的杠杆,就能拥有900亿美金去投资。
如果他盈利5%,那么就能获利45亿美金,相当于是他用30亿赚到了45亿,这可是150%的暴利。
但如果他亏了5%,那么他就亏掉了45亿美金,但是他的本金只有30亿美金,所以最终他还欠了15亿的美金。
按照这么计算的话,用20倍杠杆的,也只能承受5%的损失,否则就会被清盘,而用30倍杠杆的,只能承受3。33%的损失。”
那人恍然般的点了点头,但旁边一人却开口说道:“我知道美国的金融体系比较自由,但是20到30倍的杠杆也太过了吧!银行敢进行这种高保险的操作么?更何况美国对于信贷风险准备金方面也会有硬性要求吧?”
李卫东点了点头:“确实如此,所以美国人又发明了一种东西,叫信用违约互换,英文简称为CDS。各位领导对于保险业都比较熟悉,应该对于CDS都比较的了解吧?投资银行通过CDS,规避了风险问题,自然就可以进行高风险的操作。”
CDS是国外债务市场中最常见的信用衍生产品,这种东西就是买卖双方对于制定信用事件进行风险转换的一个合约。
打个比方,银行发放了900亿的次级贷款,能赚20%也就是180亿,但是银行担心贷款收不回来,于是就去找了另外一家金融机构,说我给你30个亿的保费,如果有贷款人换不上钱,这钱就由你来赔。这样银行不用承担风险,还白赚150亿。
而这家金融机构机会去调查和计算还不上钱的人有多少。经过调查发现,还不上钱的只有1%,也就是900亿的贷款当中,有9亿是还不上的。
这么一算,银行给我30亿保费,我赔9亿,还能赚21亿,这笔买卖划算啊!于是金融机构就接下了这笔买卖,形成了一笔CDS合同。
当然实际的操作中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房贷的期限都是比较长的,银行买保险也不可能只买一年,明年就不买了,因此最终形成的CDS合同,时限也比较长,十年期、二十年前、三十年期都有。
但是对于美国的金融机构而言,三十年太长,还是得只争朝夕!
于是签下CDS的那家金融机构,会将CDS合同转卖。
还是刚才的例子,银行给我30亿保费,但是得合同到期后才能拿到,我是急脾气,不愿意等,就想马上拿钱,那我就找了另一家金融机构,说我给你25个亿,为我的这份CDS合同买一份CDS合同。
这相当于是保险公司找另一家保险公司,为自己的承保的保单再买一份保险,真到了要理赔的时候,自己不用掏钱,是另一家保险公司承担赔付责任。
另一家金融机构一算账,900亿贷款只有9亿还不上,所以25亿的保费,我能赚14个亿,这笔买卖划算啊!于是就签了CDS合同。
而第一家金融机构,就这么一倒手,便赚了5个亿。
然而第二家金融机构也觉得,三十年太长,我只争朝夕。
于是又去找第三家金融机构签了一份CDS,相当于是给保险的保险,买了一份保险,自己赚了一笔,同时也将赔付风险转嫁给第三家金融机构。
第三家金融机构也是三十年太长,只争朝夕,于是又去找第四家金融机构签CDS,第四家又找第五家,以此类推。
这就像是套娃一样,最终这第一笔的CDS,被套了好多层的娃,而CDS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所以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美国GDP虚高,是有道理的,至少美国金融服务业所占据的GDP,是真的有水分的。
就比如CDS,本来一份保险,经过金融机构的操作,变成了保险套娃!
相当于是一根骨头,被每一只狗都舔一遍,那就是每只狗都吃了骨头了。但骨头还是那根骨头,并没有变成两根骨头。然而每只狗舔过这跟骨头,都计算GDP,这里面能没水分么!
CDS合约的本质跟保险是一样的,而在场的都是保险公司的人,自然也都知道CDS是什么东西。
于是李卫东没有解释CDS,而是接着说道:“根据我所搜集到的数据,目前美国的CDS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60万亿美金,如果有10%的市场违约,就是6万亿美金!”
6万亿美金这个数字,的确让在场众人吓了一跳。
有人忍不住惊呼道:“6万亿美金的损失,这也太夸张了吧!咱们国家去年的GDP是多少来着?好像是2。75万亿美金,6万亿美金相当于是2。2个中国的GDP了!这要是损失掉的话,真得爆发金融危机!”
“也未必!”有人开口说道,说话的正是叶教授。
众人的目光立刻望向了叶教授,只听他开口说道:“我这里有一个数据,是美联储公布的,全美国总资产在三亿美金以上的银行,有两千多家,而他们的资产总和超过了19万亿美金。
这还只是有一定规模的银行,再算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等等,数量大的难以想象。
6万亿美金对于别的国家而言是天文数字,但是对于整个美国的金融体系而言,6万亿的CDS市场违约,虽然会令其大伤元气,但也不是不能承受的。
依我看来,李董事长的思路很明确,分析也很到位,美国的次贷市场出问题是必然的事情,这一点我很认同李董事长。但是以此来断定,会发生系统性的金融危机,还是为时过早的!”
“叶教授说的是。但说CDS市场的问题,就说有金融危机,的确是还不够确切。”李卫东微微一笑,接着说道:“但要是加上CDO呢?更何况还是一大批评级过高的CDO!”
李卫东的话题回到了之前谈到的CDO上。
此时,无论是叶教授,还是那位魏总监,都仿佛想到了些什么,同时眉头一皱。
唯独那个混血儿陈爱思,却是一副跃跃欲试的表情。
这个华尔街黑武士,又在琢磨做空了。
第七百零四章 融资到手
会议室中,几位金融专家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保险公司的领导虽然依据是一脸懵懂,但是从专家的表情,便能够感觉到,李卫东说的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如果只是次级贷款断供率升高的那百分之几,对于美国那庞大的经济体量而言,不过是毛毛雨而已,无非就是银行受点损失,贷款人信用降低而已。
美国光是3亿美金规模以上的银行,就有两千多家,资产超过十九万亿美金,断供损失的那点钱,均摊到十九万亿美金的资产上,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CDS的违约则要严重的多,主要是套娃套的太大了,也使得CDS违约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几何倍的放大。
但即便是这样,CDS违约也就是造成局部性的金融问题,顶多类似于2000年互联网泡沫那种情况,以美国的经济体量也能撑得住。
然而再加上CDO的话,那就是全面性的金融风险了,对于美国的整个金融体系都是一场核打击,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CDO的全程是担保债务凭证,就是把所有可能的现金流打包在一起,并且进行重新包装,再以产品的形式投放到市场的凭证。
这个现金流可以是债券、债务、保费、CDS等,全都是固定收益产品,可以预测到未来的收益。也就是说这个CDO,本身就是一种固定收益证券。
你可以把CDO看成是一堆借条,等到借条到期,借款人来还钱,就能得到收益。但是借钱的人到期不还钱耍赖皮,那么就会产生损失。
CDO这个东西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把各种各样的现金流分拆再打包,就相当于是分散投资,降低了风险。
但是负责将现金流拆分打包的人,却有问题,再好的金融产品,也架不住华尔街的金融机构玩骚操作啊!
最初的CDO里面,都是一些比较优质的现金流,也就是都能兑现的借条。
但是优质现金流就那么多,卖着卖着就不够卖的了,于是金融机构就开始往CDO里面,掺杂一些不那么优质的现金流。比如次级贷款所产生的MBS和CDS这种高风险产品。
这相当于好产品和坏产品搭着卖,比如你买一箱好苹果,得顺便买一个烂梨。
再到后来,金融机构发现,我手里的烂梨有些多,好苹果有些少,于是干脆就提高烂梨的比例,你买一箱好苹果,就得买一箱的烂梨。
但是顾客也不是傻子,我买一箱苹果,有一个烂梨,尚且可以接受。可是一箱苹果里,一半都是烂梨,这我肯定不干了,傻子才会买呢!
于是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又进行了一波骚操作,那就是在分拆重组产品的时候,尽可能的做的复杂一些,让顾客搞不懂我这里面到底有多少好苹果,有多少烂梨。
之前说过,CDS这种东西就是给保险卖保险,然后不断的套娃,而这种套娃的模式,就非常适合在分拆重组的时候进行骚操作。
比如银行贷出了100万的次级贷款,然后去找保险公司买CDS,搞了个合同1号,保险公司再找其他保险公司,给合同1号买保险,搞了个合同2号。
以此类推,最终这100万次级贷款,套娃套出了10份合同,分别是合同1号到合同10号。
金融机构就把合同1号到合同10号,分拆成100份,然后挑10份打包在一起组成CDO,拿到市场上出售。
而当投资者看到这份CDO,总得了解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吧,于是从里面挑出一份合同,发现是合同10号。
合同10号是针对合同9号的保险,买家想要知道合同10号里面是什么,就得去看合同9号,而想要知道合同9号是啥,又得去找合同8号。以此类推,最终找到合同1号,才会发现,原来是那100万次级贷款的保险。
然后买家又从CDO里面抽出另一份CDS合同,可能是另一个套娃的合同10号,然后他再去找另一个套娃的合同9号,再以此类推,又经历了一个麻烦的过程。
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骚操作就是,把一大堆套娃的合同10号,塞进CDO里面,这样买家根本就不可能查清楚,CDO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
有经济学家这种CDO比喻成开盲盒,但实际上这东西比开盲盒还狠。
盲盒这东西,也只是你开之前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当你把盲盒打开以后,里面有什么东西一目了然。
然而被华尔街包装过的CDO,不光你买之前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就算你买了之后打开一看,你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
而由于CDS的套娃实在是套的太多了,所以有些时候,负责对CDS进行拆分重组的金融机构,自己都搞不清楚我这个CDO里面卖的是什么东西!
无论经济学还是社会学,这都是很难想象的事情。你一个卖东西,不知道自己卖的是什么,而且这东西还卖了几十万亿美金!
这种稀里糊涂的金融产品,怎么可能没有巨大的金融风险,一旦引爆,也难关全球经济跟着吃瓜落。
华尔街的骚操作,最后弄的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卖的CDO里有什么东西,投资者就更搞不懂了,而这也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
作为投资者,我都不知道自己投资的社什么玩意儿,那我该怎么选择产品?市面上有那么多CDO,我该投资哪一款?
而这个时候,专业的评级机构就有用武之地了。
投资者虽然不知道那些CDO里面都有什么东西,但是可以去看CDO的信用评级,评级高的,那肯定就是信用好的产品,评级低的肯定就是信用差的产品。
这就像是我们平日里看电影和电视剧,你不知道这部电影好不好看,又不想开坑踩雷,那就看一看这部电影的某瓣评分。
一看某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