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大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实业大亨- 第6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价值,于是西方国家便搞了这个《瓦森纳协定》。
  单就《瓦森纳协定》的条款而言,其实并没有正式的列举被管制的国家,而且《瓦森纳协定》也有一个所谓的“各国自行处理”原则,就是成员国可参照共同的管制原则和清单自行决定实施出口管制的措施和方式,自行批准本国的出口许可。
  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各国自行处理”就是句废话,肯定还是美国说了算。所以即便是《瓦森纳协定》的成员国自行决定向中国出售某项技术,美国也会出来干涉。
  在科技和军事领域,《瓦森纳协定》可没少卡中国的脖子,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就好比芯片产业,就是受《瓦森纳协定》影响最严重的产业。
  但这个《瓦森纳协定》也逼迫中国不得不进行自主创新,最终在很多领域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化,等中国的技术成熟了,反而又抢走了西方的市场。
  从这个角度而言,《瓦森纳协定》对于中国,也不是完全负面的,如果没有这个《瓦森纳协定》,或许在很多领域,中国仍然无法自力更生。
  《瓦森纳协定》虽然是针对中国,但是也激发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从长远看,《瓦森纳协定》逼迫中国不得不自力更生,算是帮助了中国。
  然而有一个国家,却是《瓦森纳协定》纯受害国,那就是日本。
  二十世纪的日本,在科技方面完全不逊色美国,甚至很多领域的科学研究都超过了美国。即便是经过了“失落的三十年”,日本依旧可以靠着吃老本,在很多高科技领域站在世界前沿,这也从侧面说明,当年日本的科技有多强大。
  然而科技发展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经济的,科技研究的成果,如果无法带来经济效益的话,那么科研的意义也将大打折扣。
  日本的科技虽然强大,但是日本的国内市场太小了,即便一亿多人口都是高收入群体,但依旧无法给科研带来足够多的经济收益。
  这也注定了日本的科研成果,需要投放到其他市场,才能产生足够的获益,来维持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日本热衷于在全世界投资,他们在海外投资的同时,也将很多的技术带到了国外,利用国外庞大的市场和日本自身的科技优势,获取高额的利润。
  民间有一个说法,说除了日本本土之外,海外还有一个日本。这里指的就是日本在海外的巨额获利。
  但日本再富裕,也耐不住美国三天两头的割韭菜。八十年代的《广场协议》割了日本本土的韭菜,九十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又割了日本在海外的韭菜。
  这两茬韭菜割完,日本元气大伤,需要新的增长点,才能维持原来那种发展态势。而中国显然是当时最佳的投资地。
  中国在那二十年的经济成长,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如果日本能够将他们领先世界的科技,投入到中国市场,利用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必然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然后反哺日本国内的科技发展。
  而且日本的科技,如果是去美国或者欧洲的话,必然会遭遇到很激烈的竞争,毕竟人家美国和欧洲的科技也不比日本差。
  但是在中国的话,日本科技不仅是独占鳌头,还能拉开了中国好几个档次,必然会快速的抢占市场。
  中国也有可能因为有日本的先进技术,从而减缓了科研的自主创新脚步,最终很可能形成科技全部依赖日本的情况。
  这不是危言耸听,中国搞了这么多年的自主创新,可现如今很多高科技领域的设备或者材料,依旧需要依靠日本。
  若是当年日本真的把他们的科技毫无顾忌投入到中国市场,靠着一步领先,步步领先,而中国企业自己追不上,又习惯了日本提供技术,那么中国现今的科技领域,真的会被日本全面掌控。
  庆幸的是,有一个《瓦森纳协定》,日本不能把他们的高科技带到中国来,没有足够大外部的市场,日本的科技就不能保持持续发展,最终只能慢慢沦落为吃老本。
  作为一个缺乏资源的岛国,失去了科技优势,经济也必然会陷入衰退。
  与此同时美国则利用自己庞大的的本土市场,将科研成果投入应用,获利后再投入科研,实现了科研的良性循环,然后迅速的与日本拉开了差距。
  三十年前,日本的科技还可以跟美国匹敌,而三十年后,日本无论从研发,企业基础、科研指标、专利数量、科技产品创新等,全面落后于美国。
  看看美日两国的股市就知道了,美国市值前几位的公司,由汽车企业、到金融企业,再到科技企业,三十年来换了好几茬。而日本市值前几的公司,三十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这就说明日本的产业结构,三十年没有变,这三十年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在日本根本就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经济效益。
  日本科技产业的衰落,固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缺乏经济的驱动。一个《瓦森纳协定》,为了针对中国的科技领域而诞生,最终并没有打断中国科技发展的脊梁,却堵死了日本科技产业的道路。
  很多时候回看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会发现,原本制约国家发展的东西,反而会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而原本助力国家发展的东西,反而会成为发展的累赘。
  这时候不得不感慨,“国运”这东西或许是真的存在的!
  言归正传,《瓦森纳协定》当中,传感器相关的技术是被单独列为一项,有关内容更是多达四十多页。
  很显然,美国人对于这方面的技术管控,还是非常严格的。这主要也是因为传感器作为军事用途的意义非常重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陀螺仪就可以当做信号传感器使用,像是战斗机的航线、导弹的指导、卫星的定位等都能用的到。这种可以用于军事用途的敏感零组件,美国肯定不会让中国得到。
  因此想要通过购买来获得高端传感器方面的技术,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有钱都买不到,那只能另寻他法。
  只见庄教授沉吟几秒,然后开口说道:“李董事长,既然没法直接引进技术,那就只能引进技术人员了。《瓦森纳协定》只是管制了技术出口,可没有管科研人员的流动吧?
  所以我建议,可以从国外引进这方面的科研人才,组建专门的科研团队,这样虽然会花费很多的金钱和时间成本,但可以取得你想要的结果。”
  “这倒是个办法。”李卫东点了点头,话音一转接着说道:“庄教授,说到科研这方面,我还以为你会让我给国内的科研团队提供科研经费呢,没想到你会建议我组建专门的团队。”
  “国内的确有很多科研机构都在做传感器项目的研发,就比如我们清华大学,就有好几个项目组。但是我们这些大学和研究所做科研,跟企业自己做科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庄教授轻叹一口气,颇为惆怅的说道;“产学研合作搞了也有一些年头了,也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但是像我们这种高校的科研项目,主要还是针对学术界,而不是服务企业。
  对于我们而言,发表几个重量级的论文,然后被学术界认可,可要比给企业带来利润更重要。至于那些科研机构,主要的工作目标是为了满足上级制定的科研目标,也不是为企业服务。
  所以我始终觉得,有实力的企业,还是应该自己搞科研,走自主创新之路,将科研结果直接服务于企业的发展,讲白了科研就是为了赚钱创收,不掺杂其他的目的,单纯从经济角度去考量,或许对整个产业更加有利。”
  ……
  科研人员属于专业人才,想要招募专业的人才,自然得找专门的猎头机构。
  于是李卫东找到了著名的猎头公司海德思哲。
  现代猎头公司的业务范围不光从企业挖人,还包括企业管理的咨询、企业改革、结构优化、人事优化等项目,很多猎头公司都带有“企业医生”的属性,甚至可以拯救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
  海德思哲是全球五大猎头之一,被誉为“最纯净的猎头公司”,在企业医生方面,海德思哲不是最优秀的,但如果单纯论猎头业务的话,海德思哲绝对是猎头届的南波湾。
  而且海德思哲非常擅长科技企业的猎头业务,其中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将李开复从微软挖到了谷歌,为此微软还跟谷歌打了一场官司。
  为了尽快的招募到人才,李卫东也开出了十分丰厚的待遇,对于顶尖人才更是上不封顶,对此海德思哲也专门做了一套方案,送给李卫东过目。
  “李董事长,根据你的要求,我们海德思哲专门制定了一套猎头方案,请您过目。”说话的这人姓刘,是华人猎头中的佼佼者。
  “刘经理,我对猎头业务不是很熟悉,所以还是麻烦你简单的给我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案吧!”李卫东开口说道。
  “好的。”刘经理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您所需要的,是传感器方面的专业科研人才,这一类的人才大多数集中在欧美国家。但是欧美国家大部分的技术人才,是不愿意来中国工作的。
  所以站在成本投入和效益产出的角度,我们首先还是建议您,将研发中心建在美国,这样比较容易招募到人才,也能够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
  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人来说,去发展中国家工作就像是流放。特别是美国人,让他去欧洲或者日本工作都不愿意,更别说来中国了。
  很多贫穷落后的国家,美国几十年都不派大使,不是不想派人去,也不是负担不起,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人愿意去。国家外交这种重量层级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普通外派工作层面,更没有人愿意去穷国受苦了。
  美国人毕竟不像中国人这么吃苦耐劳,换成中国人的话,只要多给点钱,愿意去非洲最贫穷的地方修路,什么疟疾、霍乱,那都不是事。
  李卫东决定自己搞研发,就是为了技术上不被卡脖子,若是将研发中心放在美国,显然是解决不了被卡脖子的问题。于是他开口说:“刘经理,非常感谢你们的建议,但是我还是决定将研发中心留在中国。”
  “既然如此,那我就介绍一下我们所制定的猎头方案了。”刘经理打开了手中的文件夹,接着说道:“由于欧美国家的技术人员不愿意来中国工作,所以我们将从部分中东欧国家寻找合适的人才。
  中东欧国家的收入要比西欧国家低得多,如果肯给出高薪的话,应该能从中东欧国家招聘到这方面的人才。特别是一些独联体国家,有苏联留下来的工业基础,还是有一定技术能力的。”
  李卫东想了几秒,然后开口说道;“独联体国家是有苏联留下来的老底子,可即便是当年的苏联,在传感器的研究方面,也不如美国。而且苏联解体都这么多年了,留下来的技术也不知道还有多少能用。所以我还是更倾向于从美国招聘人才。”
  “大多数的美国人是不愿意来中国工作的,如果硬要从美国招聘人才的话,可能要付出两倍或者三倍的薪水,对方才愿意考虑。而且也只是考虑,他们有可能会拿着这个更好的条件向自己老板要求加薪。”
  刘经理接着说道:“所以我们对此也专门制定了一个计划,我们会将招聘的重心,放在华人或者华裔科研人才的身上,这些人有中国背景,相对会愿意来中国工作。根据我们的了解,在美国的华人,从事科研工作的还是不少的。”
  “可以,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华人在文化上,毕竟有更多的相似之处。”李卫东接着说道;“到时候再加上一条,如果是带着家人一起来的话,我们可以解决配偶工作、子女就学等问题。”
  刘经理拿笔记了下来,随后接着说道:“还有一件事情,就是针对高阶科研人才的。这种高阶的科研人才势必会有一些特殊要求,不仅仅是金钱或者待遇方面,到时候可能需要您亲自出马对接才行。”
  “没有问题!”李卫东笑着点了点头:“只要对方真的有本事,让我三顾茅庐也没有问题!”


第七百一十八章 好人有好报
  “李董事长,这个马丁-方教授是传感器研究方面的顶尖专家,特别是在MEMS传感器方面,有很多成熟的科研成果,如果能够请到他的话,贵公司的传感器研究一定能够有质的飞跃!
  马丁-方与加州理工学院签订了五年的合同,明年年初这个合同就会到期,目前加州理工学院已经向他提出了续约,不过他并没有答应,业内普遍猜测,他要么会自己组建科研机构,要么就会去企业拿高薪。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报。已经有多家公司向他发出了橄榄枝,包括传感器方面的传统巨头霍尼韦尔、ABB和西门子,还有新兴的比如英特尔、摩托罗拉、三星半导体等。不过根据我们的研判,他去传统企业的可能性并不大。
  因为马丁-方最近两年的科研重点,主要是放在MEMS传感器方面,所以他应该还是会找微电子技术比较先进的企业,特别是有半导体技术的企业,会是他的首选目标!”
  此前猎头公司曾说过,有一些高端的科研人才,需要李卫东亲自出马邀请,这位麻省理工学院的马丁-方教授就是这样的人才。
  看姓名就知道,马丁-方是华裔,这很符合猎头公司设定的招募原则。而且他又是MEMS传感器方面的专家,等于多了一个加分项。
  MEMS传感器就是采用微电子和微机械加工技术制造出来的传感器,相比起传统的传感器,MEMS传感器体积小,质量轻,可靠性好,关键是附加价值高。
  未来MEMS传感器大概占到传感器市场30%的份额,而且还不断增长,预计最终能达到50%以上的份额。
  MEMS传感器的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当然最主要还是用在电子产品当中,这也是因为MEMS传感器体积比较小。就好比智能手机,厚度越来越薄,就必须要用到更多的MEMS传感器。
  美国从八十年代就开始研究MEMS传感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后,美国企业已经对MEMS传感器进行了小规模量产,那时候的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