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次相亲当天,逮捕相亲对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一百次相亲当天,逮捕相亲对象- 第3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想要凭借这一点特征去找人的话,无异于大海捞针。
  好在,陈言在分析鞋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两个鞋印的左右脚足弓的距离竟然不相等。
  这是不太可能的。
  正常人虽然会有一个脚大一个脚小的情况,但是这种差距非常细微,具体到骨骼上的差距来讲的话几乎是不可分辨的。
  绝大多数人左右脚留下的鞋印都是对称的。
  可是嫌疑人留下的脚印当中,左脚的足弓明显变长。
  从中间部位开始,一直延续到后脚跟,似乎都是足弓,没有明显的着力点。
  这就不对劲了。
  正常人的脚是不可能留下这种足迹的。
  除非鞋印的所有者左脚有残疾,使用了内增高。
  这样的话,才会留下这样的鞋印。
  五十岁偏瘦的中年男子不好找,但是如果有跛足的话,那就不一样了。
  陈言在完成足迹分析的第一时间,就把结果发给了王风雷。
  “男性,身高1米68至1米7,偏瘦,跛足,五十岁左右”
  王风雷拿到陈言的足迹分析结果的时候,整个人都懵逼了。
  一双鞋印而已
  特么怎么会分析出这么多东西?
  而这个时候,大队那边的负责足迹分析的技术人员,也把结果交给了王风雷。
  不仅交了,比陈言还要早上几个小时。
  “男性,身高一米六至一米八之间,体重55公斤到80公斤之间。”
  和陈言的分析结果对比来看,王风雷想把另一张报告扔了。
  会议室,王风雷拿着报告,有些不可思议的看向陈言:“陈言这个分析的把握有多大?”
  “性别肯定没问题,身高误差不会超过五厘米,年龄上下五岁的误差,体重方面的话,误差在十公斤左右,但是跛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陈言肯定的给出了以上答复。
  “这样的话。”
  王风雷双眼冒光。
  “他跑不了了!”
  陈言此刻也松了一口气。
  如此确的画像,对方确实很难跑了。
  尤其是跛足这个线索的发现,让案件侦破的概率大大提升。
  凶手虽然非常狡猾,在作案之前详细策划了整个作案过程,而且一定是多次踩点之后才能够如此快速毫无破绽的逃离作案现场。
  可是,也正因为对方的谨慎,他很有可能会在凤凰街附近的监控中留下证据。
  从目前来看,李岩松的出租车路过凤凰街36号监控摄像头之后就消失了,那就说明凶手大概率就是在36号摄像头和37号摄像头之间上了车。
  而后指挥着李岩松拐进了自建房片区的巷子口。
  之后,对方一路指挥,躲过了所有摄像头,才能造成李岩松出租车消失的情况。
  那么前提就是,凶手肯定在附近踩过点。
  通过踩点,刻意挑选出了没有监控的路线。
  踩点之后凶手挑出了没有监控的路线,但是在踩点的过程当中呢,凶手一定会留下线索的!


第534章 北郊陶瓷厂
  接下来就看刘青山这一组的三百多人,能不能按照陈言和王风雷预想的那样,发现这个跛足的中年男子。
  将近4000个摄像头,每一个摄像头里边有一个半小时的视频资料,每一帧都不能错过,那就需要所有人不能快进,认认真真的把监控资料看完。
  而且,如果在这三千多视频中依然没有发现蛛丝马迹的话,就只能在放宽时间限制,找很久以前的资料。
  因为凶手踩点现场的时间肯定不可能在案发的时候进行。
  有可能案发前的一天两天,甚至是一个月两个月,凶手10年时间没有作案,这次的作案一定是在他认为万无一失的基础上才动手的。
  耐心,现在比拼的就是耐心。
  而陈言认为,自己唯一不缺的就是耐心。
  刘青山这一组在查阅视频资料的时候,其他组的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中午,陈言窝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稍微休息了一会。
  毕竟已经一天一夜没睡觉了,小憩一会也会有很大的缓解。
  而且,在陈言看来,和凶手之间的较量现在才刚刚开始。
  真正难熬的还在后面。
  案发后第二天的下午3点半,张朝阳返回汇报信息。
  对于死者李岩松的详细调查情况,摆在了陈言面前。
  “陈队,我们对死者李岩松的情况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调查。”
  “李岩松,男,32岁,沈市本地人,高中辍学后。”
  关于李岩松的基本情况,张朝阳的调查结果和王风雷安排人调查的情况基本相同。
  “我们发现李岩松的银行流水转账记录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在调查李岩松手机通话记录和微信记录的时候,我们发现了这个。”
  投影上,是李岩松近期的通话记录,张朝阳指向其中一个电话号码:“这个电话号码,李岩松备注联系方式是10080,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服务商。”
  “我们在他的微信好友中,输入电话号码,找到了这个号码的主人,野草。”
  “然后,我们联系到了这个人。”
  原来,这个野草是李岩松妻子的同事,也是一名服务员。
  “根据野草交代,李岩松和她的关系持续了大概有一年的时间。”
  “他们之间是怎么认识的?”
  “家庭聚会,李岩松的妻子和这个野草关系很好,有时候两家人都会在一起聚一聚,野草和李岩松就认识了。”
  “这个野草的丈夫知不知道野草和李岩松的事情?”
  “这也是我重点调查的内容,但是从目前来看,野草的丈夫应该不知道。”
  “而且野草和李岩松在一起也是为了钱,李岩松开出租车收入大多数时候都是通过手机转账支付,但是也有一些现金。”
  “所以他和野草在一起,会给野草钱。”
  “两人的聊天记录每次都会删掉,没有任何历史记录,还有两人约会也很谨慎,都是乘坐李岩松的出租车去郊区的小旅馆,身份证都不用登记的那种。”
  “最重要的是,野草的丈夫是货车司机,四天前去外省拉活了,现在还没有回来,没有作案时间。”
  “其他情况呢?”
  “其他的就没有了。”
  陈言点点头。
  李岩松虽然和这个微信昵称叫野草的有不正当关系,但是对方的丈夫并不知道两人的事情。
  而且没有作案时间。
  所以,因为李岩松个人原因,导致自己被杀的可能性目前基本可以排除了。
  但是凶手为什么偏偏选择李岩松作案呢?
  随机的?
  摇了摇头,陈言暂时放下这个猜测,既然猜不到,那就等抓到了人,就什
  么都清楚了。
  咚咚咚!
  “请进!”
  “陈组长,关于泥土和纤维的化验结果,出来了。”
  哦?
  进门的王坤,陈言追问:“怎么样?”
  “有一些线索,负责检验的侦缉员在会议室,王队也在,我们过去吧。”
  “好!”
  会议室里,张朝阳将关于李岩松的调查结果,再一次给王风雷等人做了一下简要的汇报。
  “我同意陈言组长的判断,李岩松因为个人原因导致自己被杀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
  “这样,小吴,你把现场采集到的泥土和铁板上发现的纤维化验结果汇报一下。”
  站在投影仪前的是一名年轻人,沈市侦缉队技术组副组长吴天。
  这也是个技术宅男,是王风雷五年前亲自从警校挖过来的。
  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帮助过一些侦缉队做过技术分析,提供了很重要的线索。
  “王大队长,陈组长,泥土的化验结果显示,这是一种烧制陶瓷用的红泥,在沈市这边,只有北郊的陶瓷厂附近有这种泥土出产。”
  红泥?
  陈言微微皱眉:“我记得案发当天,李岩松的出租车没去过北郊吧?”
  王坤点点头:“确实没有,我们昨天通过天眼系统查了李岩松车辆的轨迹信息,白天的时候是白班司机开车,但是并没有去过北郊。”
  “李岩松接车后,只在龙岗区大东区和凤凰区行驶,确定没有去过北郊。”
  “这些泥土,大概率不是白班司机和李岩松带进来的,很有可能是凶手留下的。”
  陈言和王风雷对视一眼,同意王坤的判断。
  “纤维呢?”
  “铁板上发现的丝状物纤维是一种棉质纤维,但是因为纤维比较细小,无法具体判断这种纤维是从什么样的材料上脱落的。”
  “但是可以确定是纯棉材质,很有可能是劳保服或者棉质手套上脱落的。”
  劳保服,棉质手套“
  还有其他信息吗?”
  吴天摇摇头:“我们技术组只能给出这些判断。”
  陈言点点头,有了这些判断就足够了。
  “王大队,关于凶手的身份,现在可以有一个比较明晰的判断。”
  “嫌疑人,五十岁左右男性,身高在一米六八至一米七之间,体重六十公斤左右,体型偏瘦,跛足,职业很有可能是务工人员,大概率就居住在凤凰街自建房片区。”
  王风雷点点头,同意陈言的判断:“这个人很有可能是临时工,案发前曾经去过北郊陶瓷厂打过零工。”
  陈言看向张朝阳:“朝阳,这样你带一队人去北郊陶瓷厂一趟,查一查那边有没有见过这个人。”
  “对方跛足,腿脚不方便,应该很容易辨认。”
  “是!”
  张朝阳领命离开。
  这一刻,王风雷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有些放松下来。
  尽管现在还没有找到犯罪嫌疑人,但是这一次起码有了对方的一些特征信息。
  也许,用不了多长时间,王风雷就能见到这个让自己找了十五年的人。
  十五年!
  十五年啊
  人的一生有几个十五年?


第535章 栖身之地
  王风雷靠坐在椅子上,深深吐了一口气。
  15年前的王风雷刚刚40岁年,年富力壮正是处于事业心最巅峰的时候。
  有了一定的职位,有了一定经验,刚刚到了一展抱负的最好年龄。
  但是这个连环杀人案的凶手当头给了王风雷一记棒喝。
  凶手第一次作案的时候,王风雷那个时候正是基层侦缉分队的队长。
  王风雷并没有直接负责当时的案子,而是配合办案。
  直到后来王风雷当了沈市侦缉分管侦缉办案的副队长,才直接领导办案。
  可以说,凶手从犯下第一起案子开始,到十年前第四次杀人,王风雷逐渐从一名普通办案参与者,成为了最终的直接负责人。
  这一起连环杀人案,在王风雷的心里,产生的压力和执念是外人很难理解的。
  而现在,王风雷在十年之后,终于看到了侦破案件的希望。
  “陈言,谢谢你!”
  转过身,王风雷诚挚的向陈言道谢。
  “王大队,您这就客气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再说案子还没破,您可别急着谢我。”
  陈言现在的心情也比较放松。
  连环杀人案和一般的杀人案件不同。
  陈言以前办过的一些案子,很多都是扑朔迷离。
  往往第一时间落入侦缉员视线的,并不一定是最终的嫌疑人。
  而有的时候,往往感觉没有犯罪可能的,却最终就是那个杀人犯,比如上个案子中的刘志。
  谁能想到,被害人的发小才是最终的凶手呢。
  而这起案子,相比陈言以前办的案子,转折可能要少一些,只是对方躲藏的比较深。
  这就是一场捉迷藏的游戏。
  接下来不是着急的时候,所有人都在等待。
  等待刘青山那一组人的视频查阅情况,等待张朝阳在北郊陶瓷厂的调查情况。
  这一等,就是三个小时。
  下午7点,张朝阳最先返回:“王大队,陈队,北郊那边有消息!”
  哦?
  陈言挺直腰板:“快说说。”
  “陶瓷厂在前天招聘了二十几个临时力工,搬运一批红粘土。”
  “根据当时的负责人回忆,确实有一个跛脚的中年男子在干活,但是具体叫什么他也不知道。”
  “人是他们在凤凰街自建房片区的劳务市场招的,干完活现场给钱,谁都不认识谁。”
  劳务市场?
  张朝阳带回来的信息,进一步验证了陈言的判断。
  凶手,就在凤凰街片区内居住。
  “陶瓷厂那边有没有监控?”
  “监控设备倒是有,但是他们帮运红粘土的地方在陶瓷厂后边的一个厂房,那地方是监控死角。”
  “不过,这些人在进入厂区的时候,都路过了大门口,我们还有一点点发现。”
  有发现?
  “视频带回来了吗?”
  张朝阳点点头:“视频我已经拷贝回来了,在现场我也调查了一下基本的情况,那批临时工是前天上午9点半左右进入的厂区。”
  一边说,张朝阳一边链接电脑和投影仪:“只不过,有些可惜的是陶瓷厂门口的摄像头不是高清的,当时人又比较多,拍摄的情况很不理想。”
  说话间,投影上已经开始播放案发前一天上午9点半陶瓷厂的监控视频。
  正如张朝阳所说,监控视频的质量一般,清晰度不够好。
  而且这个摄像头是固定角度的,不能追踪摄像。
  左上角有显示的时间刚好是9点30分。
  视频播放,一群人浩荡走来。
  稍微有些模糊的视频中,根本看不清行人的长相,一群人走过,只有短短的五秒钟
  “倒放!”
  别人看不清,陈言还是有一些发现的。
  已经开启视觉基因锁的陈言,刚刚锁定了每一个人的形态动作。
  再次回放一边,可以再次确认。
  刘青山点点头,这段画面他看过四五遍了,但是一直没有什么发现。
  “停!”
  刘青山按下鼠标,时间刚好卡在9点31分08秒。
  “放大一些,这个人。对就是他!”
  放大的画面中,陈言指着其中一个穿着蓝色劳保服的男子,越看越兴奋。
  “王大队,就是他!”
  这个人?
  王风雷肯定没有陈言的变态视力,画面中的这些人,因为画面比较模糊,在他看来都差不多。
  “陈组长,确定吗?”
  “应该没问题,这个人左脚走路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