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科技洪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科技洪流- 第3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板凳的研究人员就没有这个顾虑了。
  所以目前就出现了这么一种现象,关于如何参与到这项目中来,如何分配研究经费,如何规划分解这个项目,还没有研究出个所以然来。
  就有很多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提出了离职申请了,理由也非常的统一,那就是接到了天问大学的聘书,前往天问大学任教或者任职。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国内,也发生在国外,毕竟全球的研究经费是有限的,而全球的研究人员则是不断增加的,很多研究人员其实并没有获得足够的研究经费。
  之前天问大学不出名还罢了,毕竟人们对于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还是心有顾忌,但是自从天问大学出名之后,这种顾忌就要淡化很多了。
  一是天问大学是私立大学,没有公立大学的条条框框,学术氛围要相对轻松许多,这一点对国外的研究人员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是天问大学已经表明了自己的实力,要知道研究太空望远镜不仅仅只是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里面设计到的技术问题。
  拿出几十亿美元的国家那么多,为什么单单只有欧美国家具有这个研究和发射能力呢,主要还是这些国家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这是金钱买不来的。
  而天问大学的太空望远镜则是天问大学独自研发完成的,这就充分的说明了天问大学的研究实力了。
  除了研究实力得到证实之外,还有就是天问大学舍得花钱,而且也有钱可花,这一点也是非常的重要,是吸引众多学者前来的重要原因。
  要知道目前进行太空探索项目还没有完全有私人机构主导的情况发生,大部分都是由国家研究单位来主导这样的大项目,私人机构只需要赚赚钱就可以了。
  而天问大学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自己不仅只是一家私立教育机构,而且还不是商业化机构,要知道,天问大学的学费都是全免费的,这在外人看来非常的不可思议。
  但就是这么一座不可思议的私立大学,竟然就这么大手大脚的开展这种烧钱的研究,而且也没有表现的丝毫吃力,这就让人惊叹不已了。
  至于天问大学的这些经费哪里来的,只有有限的一些人知道,对于大部分人,甚至是天问大学里面的员工,也不是特别的了解。
  当然知道赵一的人还是有很多的,毕竟他也参加了几次天问大学的演讲,只是平时根本就没法见到这位,而且平时他也只是和江校长交流的比较多,和其他人接触的比较少。
  反正非常的神秘,坊间只是传出来天问大学是由一位超级富豪投资成立的,而且还是一位非常年轻的中国人,至于更详细的信息就没有了。
  而且赵一本身的地位和身份就非常的重要,关于他的信息保密工作也是一直存在的,放到明面上的资料本来就非常有限。
  如果非要追查下去,最多就是一个著名的数学家、青农生物实验室研究员,其他的就很难获得了,如果硬要追查下去,最多还是研究人员的身份了。
  这个地球模拟器项目更是坐实了天问大学有钱的传闻了,在科学界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因为这个项目规模更加庞大,持续时间更久,涉及的学科门类更加多。
  不管你是研究什么的,多多少少都会和这个项目沾点边,因为地球模拟器就是研究地球的,而地球又是处于宇宙环境之中,也和研究宇宙规律沾上了边。
  也就是说,这个项目扩大开来的话,几乎和目前所有的学科门类都沾边,只是多少的问题,例如文科类和社科类占比份额就要少得多,而且初期也没有参与进来的必要性。
  天问大学没有想到,地球模拟器项目竟然带来了这么好的宣传效果,这些日子里,已经有许多的学者打电话过来咨询这个项目,或者就干脆问天问大学还要不要人了。
  这为之前还在为招聘教授而苦恼的天问大学,瞬间就破解了这个难题,目前已经不是苦恼招不到足够的人了,而是需要斟酌那些人可以招进来,那些人需要放弃了。
  不过天问大学对这种幸福的烦恼可是甘之如饴,特别是现在面临新校区建设的关口,以及未来还有其他校区建设的计划,教职人数当然是多多益善了。
  特别是对国外教授的招聘比例,这次天问大学就加大了许多,一是需要维护好国内大学之间的关系,不然自己在国内学术界的名声就要臭了。
  二是国内的高水平学者数量还是非常有限,存量本就不高,还不如从外面引进更多的学者,这还能够增加国内的科学底蕴。
  好在这个时候是处于暑假,学校的教学工作基本停止了,能够空出更多的人手参与到这次空前绝后的招募工作中来。
  只是这个暑假,天问大学的教职工都没法休息了,他们都被要求来校帮忙,就是刚刚毕业留校的老师,也需要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工作中来,就是端茶倒水也是可以的。
  天问大学上下除了忙于招募工作之外,还需要联合国内的研究机构共同制定研究计划,好让地球模拟器项目能够顺利的开展起来。
  也就是说需要将这个项目进行分解,分成各个小的研究项目,然后根据轻重缓急和先后关系,安排研究计划。
  等这个计划排出来之后,还需要根据各个研究机构的专长,分配研究计划,最后才是拨付资金的问题了。
  当然为了保证整个项目能够顺利的进行,还需要建立一些配套的项目,例如联络方式的制定、项目进度的跟进、财务监督等等。
  要不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呢,必须要保证各个环节不能够出问题,更加要杜绝滥竽充数的人员混进来,损失资金是小,耽搁时间和进度就麻烦大了。
  地球模拟器项目不仅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就是政府部门也不得不认真对待这个项目,必须要将这个项目和国家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看了。
  例如之前国家就制定了科学工程发展规划,并且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部级单位来统筹这件事情,就是希望这些指定的计划能够顺利的开展下去。
  现在这个地球模拟器计划涉及的基本上都是基础研究学科,就是涉及到技术性的研究,也是需要等到后期才会开展。
  而我国目前恰恰在基础学科研究上面相比起国外要落后很多,不然也不会有科学工程发展规划出台了,就是为了弥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短板问题。
  这就为两者之间开展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他们之间的一些研究项目还是共通的,完全可以合并起来进行研究。
  这样的合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一是避免研究力量的分散和浪费问题,二是可以解决双方的研究资金,对双方都有很大的好处。
  于是科学发展部专门派人前往天问大学,对开展合作进行相关的讨论研究,虽然目前还不能够涉及到具体的研究项目,毕竟地球模拟器还没有进入到那一步。
  目前地球模拟器只是一个概念,想要真正的进入到实施阶段,至少要到明年,年内能够完成项目分解,制定相关计划和配套设施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对于科学发展部的合作建议,天问大学当然是不会拒绝了,因为这对双方只有好处,而没有任何坏处,至少前中期项目合作是这样的。
  至于后期的技术方面的研究因为涉及到商业利益,就不好说了,不过真要到那一步,也基本上标志着地球模拟器项目基本上是成功了。
  其实不仅仅只是科学发展部关注天问大学地球模拟器项目,就是军方也在关注这个项目,因为刘俊卿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将自己知道的消息编写成材料上交上去了。
  刘俊卿很明白,这个项目的起因到底是怎么来的,就是和赵一吃了一顿饭,就让赵一坚定决心独自开展这个项目。
  如果只是单纯的项目,当然是不会受到军方的过度关注,但是在饭局上面,地球模拟器的最初目的可是用于军事用途,这就完全不同了。
  在刘俊卿的汇报材料里面,就将赵一当时描述的地球模拟器可以用于军事目的的相关应用场景详细的写了出来。
  总之地球模拟器不仅仅只是一个科研项目,他还牵扯到其他方方面面的运用,军事运用、政治运用、商业运用等等,这些项目都是可以的。
  当然,想要进行这些方面的运用,就必须要有较高的完成度,而目前距离达到这个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有科学发展部和这个项目关系比较密切,合作的空间比较大,至于其他的应用单位,只能是站在边上默默的看着,最多就是为这个项目保驾护航。
  就是在华夏军事工业公司视察的赵一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因为他旗下的繁星软件公司、积木软件公司的总裁都打来了电话,询问这件事情。
  虽然地球模拟器的主要工作是科研,但是不能忽视这个项目需要的软件人才规模,而目前国内就这两家公司软件水平和员工数量都还行,他们不想关注都不行。
  他们之所以询问,主要是担心赵一会从这两家公司抽调大量的软件人才过去,这样会严重削弱这两家公司的实力。
  毕竟本来人员就有点捉襟见肘,如果还被抽调出去,很多工作没法继续开展下去了,他们打电话过来,就是确认这方面的事情,好做好准备工作。
  当然另一种情况就是不抽调人员,而是让这两家公司参与进来,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相关的经费支持,这种情况比起上面一种情况要好一些。
  只是赵一本来就没有打算从这两家公司抽调人手,而是准备让初级人工智能来完成这项工作,而且还完成的比他们要好得多。
  从赵一这边得到这个项目和他们没有多少关系的时候,他们松了一口气之外,就是好奇,赵一怎么解决软件编程的问题,只是不好当面说而已,只能是埋在自己的心里了。


第417章 知识型社会的基础
  就连繁星软件公司和积木软件公司都知道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目前这件事情在国内造成的热度有多高了。
  既然天问大学已经开始准备这个项目了,那自己这边也不能掉链子,也需要做一些安排,不然时间就有点紧张了。
  于是赵一干脆直接打了一个电话给北极星公司,让他们生产10台智能超级计算机,用来进行初步的框架搭建工作。
  其实目前还用不上这么多超级计算机,因为初期并没有多少可以模拟和运算的项目,大部分算力只是维持初级人工智能的运行需要。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只需要一两台智能超级计算机就足以运行,他之所以一下子定这么多,主要的目的还是不确定已有基础可能成果是否过多。
  根据规划,前期主要是对人类这几百年来诞生的基础科研成果做录入工作,这项工作的运算消耗目前还不是很确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了。
  如果只是单纯的录入,不做模拟运算的话,其实也用不上多少算力,但是这种情况不能够很好的检测短板和缺陷到底在哪里。
  也就是说,即使是在项目初期,地球模拟器也需要时时刻刻对已有成果进行模拟运算,以便发现问题,然后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
  当然,如果更高级一点,那就是对缺陷处进行模拟推演了,这消耗的算力和需要的技术水平就要高得多了,至少目前赵一没有打算这么做。
  一是数据资料相差越大,消耗的运算力也就越多,甚至到了得不偿失的地步,初期进行这项工作没有太大的必要性。
  二是资料相差太大,推测出来的难度和准确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很可能还会将思路引向歧途,造成更大的损失。
  最主要的是,赵一初期不打算过多的介入其中,而是想要看看国内的科研实力如何,通过这个项目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判断。
  由于国内科研单位数量众多,人员规模庞大,具体实力到底如何,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的说出一个所以然来,即使有相关统计也只是瞎子摸象,看不清全貌。
  而地球模拟器项目就不同了,由于涉及的科学分类众多,合作的范围非常广泛,按照子项目种类和子项目的研究进度,可以较为清晰的做出一个判断。
  等得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结论之后,赵一或者是国家就可以有意识的将一些资源倾斜到薄弱环节,补齐这些短板,这对于我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华夏军事工业公司这边的情况看了差不多,各项工作进度都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在火力系统短板补齐之后,速度会更加快速一些,整体质量也能够有较高的保证。
  至于海军军事装备的情况,赵一也不打算过去了,他通过一些报表文件,大致也了解了一下,基本上也没有太大的问题,进展都较之前提高了一些。
  随后赵一又和这边的军方住派人员见了一次面,详细的说明了一下和军方密切合作的意愿,特别是在新装备的实测上面,希望军方提供一定的帮助。
  这些都是应有之意,毕竟这些装备未来还是要军方来采购,至于满意不满意,当然是需要军方自己来测试了,华夏军事工业公司自己测试的数据只能是作为一个参考。
  而且华夏军事工业公司只是一家科研生产单位,很可能有一些细节上面考虑不周,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需要后续根据军方的实际测试来做一些调整。
  根据军方住派人员的说法,军方会在近期安排时间对华夏军事工业公司已经完成度比较高的军事装备做实测,以便提供修改意见。
  对于军方来说,当然是军事装备越先进越好,这样他们的战斗力能够大幅度提高,伤亡情况也能够大幅度减少,所以他们对这些合作都是比较积极的。
  结束了这边的考察之后,赵一看了看时间,已经到了傍晚时分,于是就在这边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才动身前往九江。
  他第一站来到的则是聆讯科技公司,而不是其他互联网公司,除了他之前没有来过之外,还有就是这边可以给他带来较多的经济收入。
  这不是赵一一切向钱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