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天平已经靠向华夏军事工业公司这边,而且倾斜的角度还非常大,如果再不积极的寻求合作,获得更多的突破,未来的情况真的会不容乐观。
虽然赵一依然窝在自己的实验室里,但是相关信息在不停的朝着他这边汇报过来,特别是这些军事合作,不仅受到了他旗下企业的重视,也引起了赵一本人的重视。
之前赵一就想过,将这些企业的军工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专门的军事装备研发企业,这样的话,未来不会给其他国家留下制裁的借口。
要知道,这些企业的最大利润来源还是民用领域,而且大部分还是来自海外市场,如果真的被别人寻找借口给制裁了,会大幅度削弱他们的实力。
这种局面虽然看起来非常的窝囊,但是在没有足够的实力之前,就必须要低调做事,尽量不要给人留下借口,等到实力足够的时候,再高调做事也不迟。
随着后续华夏军事工业公司的相关军事装备陆续交付测试,想要彻底对外界隐瞒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就算是没有国有军工单位来合作,他也必须要提前做好安排。
如果是之前,他肯定会成立专门的集团公司来合并他旗下企业的军工部门,但是随着他旗下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他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大集团企业的设置了。
所以他这次直接就将这些企业的军工部门划归到华夏军事工业公司名下,成为旗下的二级子公司,这样的话,华夏军事工业公司也就升格为集团企业,成为军工联合体了。
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可以减少管理人员数量,减少企业开支,二是管理上面较为方便,不需要让他耗费更多的精力,三是可以让华夏军事工业公司的实力更上一层楼。
既然政府和军方有意整合所有国企军工单位组成中国军事工业集团,那么为了应对市场变化和提高竞争力,加强华夏军事工业公司的实力也就势在必行。
虽然今后这些子公司的零部件还是会对国有军工单位开放出售,但是这些销售业绩也算在了华夏军事工业公司头上,未来就算是丧失全部整机业务,也能够很好的生存下去。
当然,这是最坏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作为二级子公司,对于总公司的整装研发和生产,配合的肯定比外界要顺畅得多,这样就可以加快装备的更新换代,提高竞争力。
而且这种划归,在管理上和收益上面,算是彻底断绝了和原公司的联系,但是私底下,技术共享还会依然存在。
因为只有技术共享,才能够同时降低军用和民用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成本,才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反正是在同一个老板旗下,这么做其实非常的方便。
按照赵一的规划,将南昌打造成为未来军工重镇,所以趁着这次的管理划拨,赵一让这些企业军工部门,在未来的一到两年里面,陆续搬到南昌这边来。
一是继续加强南昌在军工领域的研发生产实力,为南昌经济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虽然国有军工单位的产值不算在统计数据里面,但是作为私人企业,同样是军工企业,还是会算在政府统计数据里面,而且也要和普通民用企业一样,合法纳税。
二是在距离上更近,有利于这些子公司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加快研发和生产速度,提高整体效率,这一点应该很好理解。
赵一之前虽然规划了长江中部经济发展战略,在长沙安排了大量的机械和日化产业,在武汉安排了化妆品行业,在九江安排了软件和互联网产业。
但是在南昌,并没有安排很多产业,最重要的就是华夏军事工业公司和天问大学了,前者受到国防预算的限制,产值不是无限扩增的,后者产生的经济利益非常的有限。
当然,这些都是关注主要的大型企业,至于很多小企业或者是不那么重要的企业,赵一旗下还是在这些地方布置的挺多的,只是这些都入不了赵一的眼而已。
能够让赵一关注的,都是未来有成为千亿级别以上企业的潜力,像日化、个人护理、软件和互联网,都是有这样的潜力的。
这次将他旗下的所有军工单位都集聚到南昌,也算是为南昌打造了一个千亿级别的产业,未来还有可能发展成为万亿级别的产业。
不过想要达到万亿级别,难度非常大,除非未来开启太空装备领域,才有这个可能性,不然的话,依靠目前的军事工业产值,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不过军用技术其实很多是可以转化为民用技术,未来华夏军事工业公司的很多技术,会衍生出来民用版本,而这些衍生技术,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军用雷达技术,完全可以用在民用领域,例如汽车雷达成像技术,可以用在自动驾驶领域,而这个领域的规模就不小。
又如赵一现在研发的单兵战衣,如果将军用要求去除,就可以研发出来智能恒温内衣服饰,也将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智能眼镜,简化配置,也可以用在民用领域,作为智能终端而存在,而且和AR或者是VR结合,还能够诞生很多产品,产值规模肯定也不小。
所以由华夏军事工业公司衍生出来的产业规模,达到上万亿元,也不是不可能,未来的情况谁又能够说得清楚,也许就是赵一都没有注意的地方,就诞生一家巨头企业呢。
除此之外,天问大学校办企业,在这些年来,经营的都还不错,因为学校是私立的,没有那么多官僚气息,导致校办企业同样具有私人企业的优势,发展速度非常的快。
不过这些都是按照正常企业发展来对比的,因为赵一对这些没有怎么干预,完全是放任他们自己发展,发展速度肯定和他重点关注的企业是无法比拟的。
按照天问大学的相关材料显示,天问大学的校办企业总体规模已经达到了几十亿元,未来一两年内,也能够成长为百亿元级别的了。
虽然在赵一看来算不得什么,但是在国内一众校办企业当中,却是独树一帜,是目前国内最成功的校办企业模式,甚至引起了其他高校的模仿学习。
高校之所以这么重视创收能力,主要还是因为经费的不足,当然,这个不足是相对的,基本运营费用,全部是有中国教育公司来承担。
但是高校想要更进一步,就必须要寻找更多的财源,才能够上马更多的科研项目,才能够招揽到更多的高级知识分子来任职,所以各大高校的财政永远不会宽裕。
之前大家都是一样的,反而没有太大的进取心,但是天问大学算是国内高校的一条鲶鱼了,彻底打开了激烈竞争的局面。
天问大学凭借着财大气粗,可是没少在国内其他高校挖人才,让国内高校很难凭借以前的薪资待遇留住宝贵的人才。
特别是天问大学独自研发的天文望远镜发射升空之后,更是彻底让国内高校产生了危机意识,原来在不等不靠的前提下,高校也能够独立承担重大的科研项目。
但是科研项目的成立,伴随的都是庞大资金的投入,如果仅仅依靠中国教育公司的拨款来运作,根本就无法持续下去。
所以他们的目光就转向了内部创收上面来,正好天问大学的校办企业也是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这种适合高校发展企业的模式,彻底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那些不知名高校由于技术实力和资本实力都很弱,想要跟上这个风潮,难度非常的大,基本上是无力跟随。
但是国内还有众多知名度不错,技术实力也不错的高校,却是立即行动起来,甚至还翻起了自己的陈年老资料出来,看看那些技术能够转化为实际的产品。
这种情况是赵一乐见的,这就要求高校在项目研究上面,不能再是闭门造车,很多项目必须和实际市场结合起来,需要考虑技术转化的问题。
当然,这股风潮也给赵一旗下的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例如就有高校进入个人计算机生产领域,和北极星公司抢夺国内的市场份额。
而且想要进入个人计算机领域的校办企业还不少,因为个人计算机整体上算是高科技产品,但是现在基本上都是模块化组装产业了,对整机生产商来说,难度并不高。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激烈市场竞争,北极星公司必须要做出改变,在北极星内部已经成立了新的个人计算机部门,从整机研发和操作系统,全部准备采用自己的独家技术。
虽然这样看上去逆潮流发展,但是前世苹果证明了,这条路也是可以走通的,未来这条产品线,将会走上封闭发展的道路,为个性化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
除此之外,北极星公司对原有的个人计算机业务,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了个性化定制生产的模式,用户可以在他们的官网或者通过电话,下个性化定制订单。
这条路子就是前世的戴尔模式,前世也被证明具有发展潜力的模式,由于这个模式运作起来简单,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效果也是非常的出色。
国内效果还不是特别明显,消费者还没有那么高的定制化需求,但是在国外,确实发展的非常不错,给北极星公司抢夺了不少的个人计算机市场。
除此之外,北极星公司在产品定位上面,更加讲究精细化,例如办公电脑,要求轻薄轻便,台式机推出了一体化产品,笔记本更是做的更加轻薄便捷。
而另一方面则是针对游戏市场,专门研发出来了游戏个人电脑,并且成立了专门的电脑子品牌,专门经营这个领域,发展情况也是非常的不错。
其实和北极星公司类似的情况,在其他企业多多少少也会存在,不过只是没有北极星公司这么严重。
作为消费电子领域的巨头,北极星公司不仅产品线非常的多,而且技术含量也是层次不齐,有的技术含量非常高,有的则是属于大众技术产品了。
技术含量高的,例如液晶屏幕和高端LED屏幕上,就不是随便什么企业就能够进来的,这属于北极星公司的传统高科技领域了。
而技术含量较低的,例如家电产品,未来肯定会迎来更多的竞争对手,虽然整体上可能比不过北极星公司,但是质量次点,但是价格便宜,依然能够获得一些消费者的青睐。
而像赵一旗下的其他企业,技术门槛普遍较高,想要进来抢食,就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了,而且大部分都是专注于企业级客户,市场开拓难度也较大。
例如通信行业,一个新丁进来,不说面临诸多的技术专利问题,就是市场也基本上被抢夺干净了,除非拥有压倒性的技术优势,不然基本上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又如高端机械行业和精密仪器行业,不仅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同时还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国内想要进入这些行业,都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
其实赵一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能够一直垄断市场,不过他给旗下的企业下的命令是,必须要在中高端领域拥有绝对的市场优势。
如果在中高端市场无法做到绝对市场优势的话,那么就说明这些企业管理者和研发人员偷懒了,就必须接受公司的相关惩罚措施。
要知道赵一提供了非常多的高端技术,同时也给了足够的资本支持,并且还让他们发展了这么多年,市场地位已经确立。
如果在这么多的优势情况下,还干不过新丁,那肯定是公司本身出了问题,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就在所难免了。
第467章 京津高铁开建
在整个12月份里,让人兴奋的事情不仅仅只是发生在国防军备领域,还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事件。
那就是通过持续一年多的高强度研发,获得了包括整车技术和各个实力超强的企业支持,我国的超高速铁路车辆技术终于完成了整体研究工作。
同时在超高速铁路轨道交通建设技术上面,也完成了理论认证和相关建设设备的研发,终于进入到了可建设阶段。
经过中央相关部门的调研调查之后,相关技术和实物获得了验收通过,这标志着我国的超高速铁路技术研发终于获得了圆满的成功,可以正式实施超高速铁路建设。
其实在这之前,关于国内第一条超高速铁路建设方案中,首条超高速铁路到底建在哪里已经有了相关的定论。
作为我国第一条超高速铁路,既要照顾到铁路两端的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同时也要验证超高速铁路在实际建设和运营当中的具体效果如何。
所以经过各方磋商后,我国的首条超高速铁路,决定在京都和天津之间开启建设,这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较短,适合开展验证性工作,同时建设周期也较短。
再加上京都和天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较发达的城市,在这中间建设超高速铁路,运营压力相对较少。
更重要的是,两座城市为了率先开建我国超高速铁路,都愿意为这条超高速铁路提供一定的资金分担比例,为我国铁道部门减轻了建设资金的压力。
之所以叫做超高速铁路,而不是高速铁路,是因为这条铁路设计时速达到了500公里每小时,远远超过了国际上的高速铁路的运行速度。
这么高运行时速的轨道交通,在全世界尚属首次,虽然在实验室验证的时候,获得了通过,各方技术也获得了验证通过。
但是谨慎起见,还是需要尽快进行实际运营测试,等到实际运营测试通过,才标志着我国拥有全世界领先的超高速铁路技术,一举在该领域进入到领先地位。
京津高铁的开建,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至少在民间和政府部门是如此,甚至还给在实验室中的赵一打了电话,希望他能够参与到建设动工仪式。
虽然我国的超高速铁路建设获得了国内各界的支持,但是大家都明白,没有赵一提供完整的相关技术,我国的超高速铁路技术根本就不可能诞生。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日本的新干线就已经算是技术先进的高速铁路技术了,但是他们的设计时速也只有200多公里,想要达到300多公里的时速,还需要等到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