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夜未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长乐夜未央- 第1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冲突。
    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少,但是,也并非都支持霍光。
    霍光的权势太重了,自从燕王案之后,似乎是少了制擎之人,霍光的行事更加无所顾忌,在有些事情上甚至让人无法忍受。
    比如说,除了几个亲信,寻常吏民得以拜见大将军时,不仅要露索去刀兵,还要被两吏挟持。
    丙吉曾经向霍光引荐过几位在太常受业的儒生,其中有一位就是因为这般待遇,而直接求去,并且直言:“不愿见。”但是,当时,一行人已经到大将军府。那里岂容一介儒生来去自如?大将军的属吏自然不答应,于是就直接闹腾开了。霍光听说了,也很干脆,让属吏不必挟持那位儒生。然而,那位儒生到了霍光面前,却对霍光说:“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一番话说下来,霍光也没有发作,但是,一同来见的几个儒生都被补为大将军史,只有那位儒生,没有被霍光除用。
    那位儒生姓萧,名望之,字长倩,乃是东海兰陵人。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诸儒称述焉。
    很显然,独揽大权之后,霍光已经有些容不得逆耳之言了。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稀奇事。身居高位者多是如此,一朝得志便把权行的更是不在少数。
    想想将曾经得罪自己的官吏招到麾下直接斩杀的李广,再想想直接射杀九卿的霍去病,霍光绝对算是心胸宽广之人了
    对于朝中官吏来说,大司马大将军秉政也许有种种不妥,但是,有一条是肯定的——至少这位大将军的确镇得住大汉天下。
    ——盼着天下大乱,从中取势的,总是极少数的一部分人
    无论如何,对刚刚经历过之前的大逆案的官吏来说,大将军与丞相不和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大逆案不是说元凤元年的旧事,而年初那场因异象而引发的风波,并再次引发一场大逆案。
    ——这一次……不道……与大逆又有多少区别呢?
    ——大逆不道一向都联着用的
    ——如今只是侯史吴罪犯不道,以后呢?
    ——将会牵连多少人?
    谁能说得清楚?
    当然,对于丞相府中的属吏掾史来说,最主要的就是丞相会不会被牵连……
    其实,这个问题在大多数人看来,答案是确定的——如果不是对丞相不满,那位大司马大将军又怎么会说出那样的话呢?
    田千秋也是这样想的。
    事实上,田千秋在霍光说出“擅召”二字时,就已经后悔了。
    ——他怎么会犯这样愚蠢的错误呢?
    ——他简直就是在挑衅霍光的权力啊
    田千秋觉得自己真的是关心则乱了。
    ——霍光一直说着朝议,但是,只看他与御史大夫寺之间推来让去的功夫,就知道,他究竟有多想用朝议了
    到这会儿,田千秋才有些转过味来——看起来,霍光是真的只是想拖些时间……
    这样想着,田千秋就恨不得打自己几个耳光——这下倒好……朝议?自己先议过了还是那样一个结果
    ——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还真的将霍光给惹恼了
    丞相府的黄阁之中,田千秋是真的悔恨不及了
    然而,再悔……只要是悔……多半都是没有用的
    纵然田千秋是丞相,也是一样的
    事到如今,廷尉王平下狱,少府徐仁下狱,左冯翊贾胜胡下狱。
    虽然尚未验治,但是,只要等侯史吴的罪名真正划定,这三人的罪也就可以直接定了
    田千秋惶惶不安,朝中诸官吏更是惶然惊惧——若是丞相再被问罪……
    ——虽然不能说,坐及丞相毫无道理,但是,当一个人的权力竟可以如此轻易地处置百官之首时,谁又能毫无感觉呢?
    当然,田千秋与其他公卿百官都不清楚,就在田千秋封上众议,霍光将王平等人下狱之后,一直在霍光身边的杜延年就向霍光进言了。
    杜延年也没有对霍光说什么大道理,也没有动之以情,而是直接提醒霍光:“当日与将军同受先帝遗诏者……仅余君侯矣……”
    当日,先帝临终,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田千秋虽未在内卧之中,却也在五柞宫,与霍光等人一同受了遗诏。
    如今,金日磾薨,上官桀与桑弘羊伏诛,受遗诏的五人只剩下霍光与田千秋了。若是田千秋再出事……
    霍光当时也没有说什么,只是笑着看了亲信一眼,随即便让杜延年退下了。
    杜延年拿不准霍光的心思,却也不敢再劝,只能依令退下。
    眼见这几日流言越传越盛,杜延年还是有些坐不住了。
    他也不好找别人,只能仍然去找张安世。
    听他说完,张安世一时也无计可施,只能劝他:“且稍安。”
    ——霍光一言不发也是好事
    ——至少表明,霍光并没有作出决定
    “如今已然流言四布……”杜延年有些犹豫。
    ——还等?
    ——现在,朝野士庶还只是议论,再过几天,就说不准舆论往哪边倒了
    张安世也深知其中的利害,但是,对劝谏,他仍然拿不准主意,
    ——他们不是求名之人,既然要劝,就一定要让霍光能听得进去才行。
    ——如何让霍光听进谏言……
    张安世一时也没有太好办法。
    ——他可不相信,霍光至今还不知道外间的议论
    ——既然知道,还迟迟不决……谁知道他是不是另有打算?
    张安世轻扣漆几,沉吟不语。
    “子孺……”杜延年催促地唤了一声。张安世白了他一眼,又低下头,继续沉思。
    杜延年无奈,只能等下去。
    又过了好一会儿,张安世蓦然站起。
    “子孺?”杜延年一惊,却也跟着就起身。
    “去见大将军”张安世随口说了一句。
    霍光仍在禁中,张安世在禁门求见,等霍光允了,才进去。杜延年是诸吏、给事中,倒是比张安世便宜。等张安世见到霍光时,他已经在霍光身边等了一会儿了。
    “子孺来见必有要事。”霍光亲自出殿迎接了张安世。
    张安世颇有些诚惶诚恐,再三谢过,才与霍光一同入殿,随即,又再次见了礼,之后才坐下,对霍光道:“臣请大将军早决侯史吴之案”
    霍光挑眉,瞥了杜延年一眼,才回答:“治案自有章程。”
    ——这是表明,他不想插手了。
    张安世心中盘算着,倒是有些明白杜延年之前的感觉了。
    ——完全拿不准霍光的心思啊
    这样想着,张安世便直接对霍光:“将军所言甚是,然此案不决,人心不安”
    霍光再次挑眉,却没有说什么,只是示意张安世说下去。
    张安世皱了皱眉,最后还是干脆地说了出来:“非是臣忧虑过甚,实是臣之属已无心本职,皆在议论此案将牵连何人……”
    “君侯?”霍光忽然插了一句。
    张安世一怔,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点头道:“正是。”随即又问霍光:“大将军是否有意罪及君侯?”
    张安世问得坦白,霍光倒是不好答了,好一会儿,才出声,却是反问张安世:“子孺以为此案可及君侯否?”
    “否”张安世吓得几乎脱口而出。
    “哦?”霍光挑眉。
    张安世定了定神,低声却认真地答案:“臣恐大将军为此失天下之望”
    霍光微微眯眼,半晌没有吭声。
    见霍光这般态度,而且,张安世已经先把话说过这个份了,他也不敢再迟疑,连忙将一路上想好的话地说出来:“吏纵罪人,有常法,今更诋吴为不道,恐于法深。又丞相素无所守持,而为好言于下,尽其素行也。至擅召中二千石,甚无状。延年愚,以为丞相久故,及先帝用事,非有大故,不可弃也。间者民颇言狱深,吏为峻诋,今丞相所议,又狱事也,如是以及丞相,恐不合众心。群下讠雚哗,庶人私议,流言四布,延年窃重将军失此名于天下也”
111、朝中定,边事兴
    111、朝中定,边事兴
    殿中一片寂静。
    张安世也罢,杜延年也罢,能说的,都已经说了完了,接下来,只能看霍光的决定了。
    其实,与其说他们是劝谏,不如说是表明态度。
    张安世与杜延年都清楚,霍光不会不知道这个时候牵连丞相的利弊,只是,有时候知道是一回事,会如何决定又是另外一回事。
    ——毕竟,谁又能说那些弊端就一定不能控制?
    ——觉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是很多身居高位的人都会有的感觉。
    ——霍光会例外吗?
    张安世与杜延年真正担心的也正是这一点。
    ——很多的事情都是因为当事人太有自信了,才会一发不可收拾,最后……一败涂地
    ——无论如何,张安世与杜延年都是不希望霍光失败的
    霍光一直沉默着,目光在张安世与杜延年身上转了几遭,才开口:“君等亦以为我欲罢君侯?”
    张安世与杜延年同时一怔,随即相视一眼,却是哑口无言了。
    ——难道霍光并无此意?
    霍光摇了摇头,苦笑不迭:“初闻君侯召二千石,我岂不恼?然……诚如君等之言……”
    ——虽然位高权重,但是,霍光远没有到忘乎所以的地步。
    听到霍光这样说,张安世与杜延年虽然仍有不解,但是,更觉得欣喜——发现事情没有到最坏的程度总是值得高兴的。
    不过,欣喜之后,两人又更觉得费解了。两人再次相视一眼,最后,还是由张安世开口询问:“既是如此,将军为何不安君侯之心?”
    霍光当即冷哼一声:“安君侯之心?何人安我之心”
    ——虽然无意处置田千秋,但是,霍光对田千秋的此番举动又岂会真的毫不在意?
    ——所以,他既不会让此案牵连到田千秋,却也不会说什么让人安心的话
    张安世与杜延年苦笑。
    ——他们能够理解霍光的想法,也没有办法再劝什么了
    ——毕竟,霍光的权威也是需要维护的
    ——今日,霍光对田千秋擅召二千石无动于衷,明日,说不定就会有人想干别的了
    两人没有再说什么——能够有这样的结果已经是大善了
    无论如何,侯史吴案相关事宜都是明确,再拖延也没有办法拖延太久。
    也是碰巧,正在此时,边境传警,霍光身为大将军,自然也不能不关注边情,也就理所当然地将廷尉与左冯翊的事搁了下来。
    也许是因为,匈奴诸王中,主张与汉和亲的左谷蠡王死了,主张继续与汉作战的势力再次抬头。于是,匈奴单于使犁汙王窥边,言酒泉、张掖兵益弱,出兵试击,冀可复得其地。
    这个战术布置并没有问题,但是,很显然,匈奴内部的矛盾太过尖锐了,没等匈奴真正实施此策,就有知情者降了汉,自然,也将此计当作立功的大好筹码献了上去。
    霍光也不敢怠慢,立即用天子的名义,诏边郡各处警备,就是这一来一去的工夫,匈奴那边也准备妥当了几乎就是在天子诏书下到酒泉、张掖等郡的同时,匈奴出兵了
    右贤王、犁汙王将四千骑分三队,入日勒、屋兰、番和。虽然时间很紧,但是,毕竟是得到了消息,张掖等地都做了准备。似乎是觉得自己被蔑视了,张掖太守十分积极,本就好战的属国都尉也很积极,两处都发兵反击,有心算无心,匈奴本来是挑了个弱的,已经是志在必得了,却没想到汉军中弱的也不是那么弱
    这一战,汉军大破匈奴,得脱者数百人。其中,属国千长义渠王骑士射杀犁汙王,赐黄金二百斤,马二百匹,因封为犁汙王。属国都尉郭忠封成安侯。
    战事告一段落了,朝中的事情也就该结了。
    四月,盛夏之时,随着徐仁在狱中自杀,侯史吴案以及由之牵连的纵反者案也终于落幕了。
    ——侯史吴不道,腰斩,父、母、妻、子弃市。
    ——少府徐仁、廷尉王平、左冯翊贾胜胡坐纵谋反者,弃市。
    ——徐仁自杀,王平、贾胜胡伏诛。
    尽管最终也没有牵连到丞相,甚至连徐仁,也给了相当的体面,但是,一下子去三位二千石以上的官员,朝野也是骤然失声。
    至此,再无人敢对霍光的权势稍加议论。
    ——也许,这正是霍光的目的?
    禁中帝寝,刘弗陵毫无顾忌地冷笑着对左右道:“大将军何其威哉”
    霍光随即就听说了,却也只是一笑置之,根本没有理会。
    霍光很忙,没有空闲理会少年天子的一时意气。
    就是兮君,听说此事后,也是冷淡地应了一声,毫无评论的兴趣
    ——时至今日,刘弗陵说了在禁中说上几句,还能如何呢?
    ——病重的天子……不要说见外臣,就是想见后宫,都做不到……
    这些天来,兮君也在关心那桩旧案引发的风波,如今,她自然是松了一口气,也有心情关心一下闲事了。
    比如——那空出的三个吏职由谁接任?
    其实也不完全算是闲事——廷尉与左冯翊固然与皇后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少府却是很有关系的。
    这三个职位都是要职,当然不可能空置太久。
    霍光会忙,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这个时侯,霍光就觉得自己手上可用的人真的是太少了
    最后,先定下的是少府。
    ——宫禁之中,事务繁杂,少府是绝对不能空置太久的。
    ——廷尉与左冯翊毕竟各有属吏可守,行事亦有章可循,便暂时搁置下来了。
    代徐仁为少府是光禄大夫蔡义。
    这位光禄大夫以《韩诗》授皇帝,乃是帝师之尊,却也是大将军幕府出身。
    随后,举朝的关注再次投向北边。
    ——匈奴再次叩边。
    孝武皇帝,景帝中子也,母曰王美人。年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母为皇后。十六岁,后三年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