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茁壮的草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茁壮的草根- 第2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好吧,那我就先收着,等你们忙完了就还给你们……”李青娥低声完,弯着腰离开了办公室。

    “这些老乡太淳朴了!”宁向东目送李青娥走远,感慨的道。

    “那接下来该怎么办?”裴颂问道,杜志栓家属一不哭二不闹,连给的赔偿都不要,让他实在不忍心。

    “怎么会只有三百块钱的标准?”宁向东皱眉问道。

    “七十年代末期,三百元钱也不算少了,大概相当于一年的工资,而且还是熟练工种,刚进厂的学徒一个月才十四块钱。”陆清宏叹了口气道:“这是我们建厂遇到的第一起事故,如果出于同情,提高赔偿补助,那将来再出意外怎么办,不参照这个标准,对后面的人不公平啊。”

    “不仅仅是考虑成本提高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规矩不能破。”裴颂道,既然是办企业,就不能朝令夕改,稀里糊涂。

    “要不我们去死者老家看看再?”宁向东想了想,给出建议。

    “也好,出这么大事,厂里不去慰问也不过去!”陆清宏表示赞同:“再带一些糕点衣服等礼物,总不能空着手。”

    做了决定后,三人一开始打算叫辆出租车去,结果转了一大圈没有一辆车愿意跑,司机一听去大李庄连连摆手,都有一段路自行车都得推着才能过去,根本就没法走。

    听到这样的回答,三人面面相觑,心里都是一沉。

    尤其是宁向东,他早年曾经在山里呆过,很清楚一条烂路对农村意味着什么,看来这大李庄的生活状态令人堪忧啊。

    找不着车就用大车,裴颂马上给厂里打了个电话,让人派一辆双排客货车来县城广场,出租车扎堆的地方接他们。

    厂里动作很快,不一会儿就来了辆蓝色客货车,司机一听三位领导要去大李庄,不由连连咧嘴,裴颂一看这表情就明白了,连客货车司机都头疼的路,可以想象得有多难走。

    临行前司机让裴颂和宁向东坐后边,最胖的陆清宏坐前边,后半路非常颠簸,坐前边还舒服点。

    刚出县城路况还好,都是平坦的柏油路,不过一共走了没两分钟就拐到一条没有名字的土路上,道路狭窄不,两边还都是玉米地,而且玉米长的足有一人多高,坐在驾驶室里,只能看到一片绿油油的秸秆,路弯弯不知去向何方。

    陆清宏南方人,那边从来不种玉米、高粱这样的粗粮作物,眼前的情景也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他坐在前排视野更好一点,越看越觉得震撼。

    “难怪河北这地方过去是根据地,就这些玉米长起来,钻进去百十号人,一点也看不出来啊。”

    开客货的司机也是个上岁数的人,因为裴颂在车里坐着,一开始很拘谨,后来了解到陆清宏和宁向东是从并原来的,他知道这厂子属于宁宝隆,更是把这两缺成上级派来的,本来是问一句才答一句,严守司机本分,可时间长了就憋的好难受。

    这会儿陆清宏自言自语的大发感慨,老司机立刻自作主张当做跟他话,马上开口道:“这些玉米长成现在这样就不叫玉米地了,叫做青纱帐,不是有首歌嘛,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宁向东一听也来了情绪,把身子往前凑了凑,道:“我爸妈在保定,打回来电话时也聊过,去白洋淀玩了玩,我时候听过的雁翎队的故事,就是的白洋淀。”

    这下车里围绕着晋察冀根据地的话题开始了,陆清宏越聊越激动,连连着:“这里才是真正的老区啊!”

    “俺们老家那才是老区,山东临沂,沂蒙颂里救伤员的事就离我们村不远,”老司机哈哈笑着反驳道:“你们知道那个伤员是谁吗?就是现在的迟浩田。”

    《沂蒙颂》歌剧全国人民都知道,宁向东时候还看过改编的人书,只是万万没想到,故事里的战士原型竟然是迟浩田!

    “那你怎么跑来河北了?”宁向东惊奇的问道:“山东现在发展的更快啊。”

    “咳,我都来了大半辈子了,家都安在这儿了,山东现在再好也没打算回去,哪里的黄土不埋人,比如你们去的大李庄,就那样的环境,他们不照样舍不得走……坐好!”

    随着一声“坐好”,客货车咣当一声腾空而起又重重落地,几人被颠的哎呦我去还没住口,又一阵颠簸袭来。

    去大李庄那条所有司机提到就头疼的烂路开始了。

    宁向东坐在车里东摇西摆就像坐船,他抓着扶手努力坐稳,伸长脖子往前面看去,才发现这条路是条土路,被来往汽车碾的乱七八糟。

    有的路段铺着石子,大概是有人曾经修补过,遇到这样的路面更痛苦,车轮走在上面就像爆炒黄豆,一路上嘣嘣的乱跳。

    (感谢老虎,鱼生爱好者,尾号书友的月票,谢谢)


………………………………

第四百二十九章 艰难

    这段路把一车人颠的差点怀疑人生,陆清宏和宁向东早晨才赶到辛集,又马不停蹄来小李庄,本来就没有休息好,又在这样的乡间土路上受虐,宁向东仗着年轻还好点,陆清宏直接晕车,坐在前排吐的七荤八素,早晨就喝了口小米粥,一张口全吐了出去。

    司机一看赶忙停车,陆清宏下车干呕半天,胃酸都吐了出来才轻松了点。

    此时太阳已经高照当空,天气干巴巴的,一丝风也没有,客货车走过的路上粉尘弥漫,光看看都觉得透不过气来。

    几个人来的匆忙,也没有带饮用水,老司机车上倒是有个杯子,可也只是个空杯子。

    客货车没有车载空调,驾驶室就是一层铁皮,车子跑起来摇下窗户,兜着风没觉得什么,可现在就不行了,停车没三分钟就晒成了烤箱。

    车里人坐不住,刚准备下来,陆清宏艰难的站起,抬起鼻涕眼泪的脸说道:“我现在好点了,咱们接着走吧。”

    车子继续前行,几个人越来越喝,最难受的还是陆清宏,想漱漱口也没水,擤擤鼻涕又没带纸,手帕在包里,包却扔在裴颂房间里,一时间诸般痛苦集于一。

    不过这些难不倒在莫斯科经历过苦难岁月的陆副总,只见他毫不犹豫撩起衬衫下摆用力拧了拧鼻子,瞬间通气。

    由于呕吐流出的眼泪不用管了,早已自然风干。

    这一通作惊呆了后排的宁向东和裴颂,这才叫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如是之。

    还好老司机及时说了句话:“这段路烂是烂,不过没多远,一共也就几公里,坚持坚持就过去了。”

    这话一说,就好像旱地里下了一场及时雨,小秧苗挂满了露水珠,几人浑清凉,爽的不能再爽。

    果然又走了十几分钟,透过青纱帐,远远看到一棵大树矗立在路边。

    看这意思还是个老派村落啊,村口一颗迎客树,就是树杈上没有吊铜钟。

    很快到了村口空场上,客货车停稳后,几个人立马跳下来开始找水,按着惯常思维,一般空场附近就该有口水井。

    然而并没有。

    宁向东挠了挠头,忽然想起来,正常村子里哪有在外边打井的,都是各家各院有自己的井。

    那就别犹豫了,几人从车上把衣服点心拿下来提在手里抬腿进村,却又傻了眼,怎么就没提前问问李青娥他们家住哪呢。

    宁向东瞅了瞅村里的主路,恍惚中感觉跟鹅关村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也难怪,农村的房屋院落,没有什么系统规划,原本就是大同小异。

    这几人就裴颂两手空空,他本来也提着东西,只不过被眼明手快的老司机抢过去拎着,在这样的选择题面前,老司机很自然的做出正确判断,县官不如现管,他就两只手,当然得先帮裴厂长了。

    问路的事就落在空手的裴颂头上,他向附近一户人家紧走几步,忽然停了下来。

    这村子也太安静了点吧,要没有知了猴在树上可劲的叫,简直是一点声音也没有。

    “赶紧随便找一家先问问得了。”宁向东了黏在一起的嘴唇,现在要给他一口井,他都敢跳进去做龙王。

    裴颂就近敲一家院门,半天也没听见有人应答,只好换了不远处另一家,没等敲发现院门是虚掩的,便推门走了进去。

    影刚消失在门洞里,院子里猛然传来一阵狂吠,裴颂迅如闪电冲出来,跑到他们边才停下脚步。还好院里的大黄狗发现几个人后,有点摸不清状况,就站在门洞里凶狠的大叫,只是不停摇摆的尾巴出卖了它。

    不过因为黄狗狂吠,引起全村狗叫,几人吁了口气,这村子总算醒了。

    有狗就肯定有人,院门前冒出个影,是个年纪不小的老太太。

    裴颂见状连忙上前,黄狗立刻呲着牙呜呜,裴颂吓得收住脚步,隔着两三米距离,大声问道:“您知道李青娥家在哪吗?”

    “谁?”老太太伸手拢着耳朵,侧头问道。

    得了,还是耳背的,裴颂脑门子滋滋冒油汗,又大声问了一遍,老太太这回听清楚了,摇摇头道:“俺们这儿没这人,你们找错地方了。”

    裴颂一听急了:“这儿不是小李庄吗?”

    “是小李庄。”

    “那就没错了,我们就是来这儿。”

    “可没你说的这人,我从十六岁嫁到这村来,就没听说过这个名儿!”老太太别看耳朵背,可脑子不糊涂。

    宁向东心里忽然一动,也大声说道:“李青娥他丈夫叫杜志栓!”

    “咳,你们是找栓子家里的啊?”老太太看了看这几人,停了一下才说道:“栓子前个儿没了,你们找他家里的弄啥?”

    这下对上了,几个人齐声叹息,现在是半上午,大太阳不等人,晒的他们挥汗如雨。

    “我们跟志栓一个厂的,专门过来看看他家里的。”宁向东干脆接过话说道,他在村里生活过好几年,知道一个村几乎都攀着亲,万一裴颂哪句话没说到位,这一个村能把他们困住走不成。

    “啊!原来是同志们啊,难得你们大老远跑过来,”老太太一听是杜志栓一个厂的,语气明显变得:“你们就顺着这条道往里边走,他们家好找,门前摆着花圈的就是。”

    几个人互相对视一眼,忍不住暗骂自己要笨死,杜志栓家正办白事儿,这村子也不大,沿着主路一路看过去就找着了,还用的着打听?真是被晒晕了头!

    谢过了老太太,往村里走去,果然没走一会儿就隐隐听见不少人在说话,过了一趟排屋后,就见一个巷子深处,有家门口摆着两只大花圈。

    几人连忙走过去,看到花圈上写着杜志栓千古,这下没错了。随即抬头再看院门,心里都是一惊,这也叫院门?

    不光院门是用几块破木头拼凑的,院墙也是用碎砖块随便堆起来的。进了院子,西厢房房顶已经塌了,东厢房干脆没有窗户也没有门,里面有一个土灶,看样子是家里的厨房。

    厨房里有七八个人,正围着一张低矮方桌坐在那里,应该是村里过来帮忙的人。

    看到忽然冒出来的几个生面孔,人群中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站起来问道:“你们找谁?”
………………………………

第四百三十章 劝学

    “啊,我们是志栓厂里的,过来看看。”裴颂连忙道,身后紧紧跟随的老司机赶紧举了举手里的东西。

    “妈,我爸厂里的同事过来家了!”这女的冲着正屋喊了一声。

    这女孩儿话不慌不忙很有调理,引起宁向东的注意,不由多看了两眼。

    女孩儿也丝毫不怯,静静地打量着几个人。

    这时李青娥从屋里走出来,一看院里的四个人有三个是早晨刚刚见过的领导,慌的手忙脚乱往屋里让。

    一行人进去后不禁呆住了,满屋子就一张双人床和一个五斗橱,此外再没有一件像样家具,双人床倒是实木做的,很有些年头,只是上面的炕褥子像是很久没有清洗过,上面铺了一条不合尺寸的草编凉席,五斗橱也是很有年代感的产物,门上还有特殊年代的标语,漆面剥落而显得斑驳不堪。

    李青娥从破橱子里拿出几个玻璃杯准备倒水,一看上面落满了灰尘,忙吩咐孩子拿到厨房去刷刷。

    女孩拿着杯子出去,过了一会儿回到屋里,手里多了个托盘,托盘上放着四个倒满开水的水杯。

    几个人早已渴的嗓子冒烟,可一想起刚刚看到的厨房里的模样,尽管水就在眼前,没一个人有勇气端起来喝,只好默默地忍着。

    李青娥让了几次,见这几人每次都客气的推辞不渴,就讪讪的笑着:“家里条件不好,事先也不知道你们来,不然跟邻居们提前一下,可以到他们家里坐坐。”

    这话的几个人都坐不住了,有心再几句没关系,却张不开口,这家里不光破,还脏,他们坐在那儿恨不能屁股都悬了空。

    宁向东盯着杯子上一些刷不掉的陈年老污,忍不住问道:“家里怎么困难成这样?按这都放开政策十几年了,而且村里出去一趟也不是多费劲,好歹干点什么也比现在强吧?”

    其实李庄的地理位置正经不错,虽然有条烂路,但也不是不能走,像客货这种底盘高的车,除吝簸有点折腾,其它路段一点问题都没樱

    “家里以前都还可以,尤其刚有了俺大闺女那几年,一开始是承包了土地种麦,俺们这一片是国家的麦种植基地,虽然比不了隆尧那边产量大,不过也是个主产区,而且那会儿粮食还好卖,只要肯下工夫就没问题。”

    李青娥叹着气道:“可这么干了几年,闺女她爹嫌来钱太慢,就想跟着村里人去石家庄做批发生意,俺公公那时候还在世,什么也不让他出去,后来,他从一本什么农广信息上看到中原有个地方,很多种子站出售优良麦种能提高产量,就买了好多回来,谁曾想种到地里一颗都没长出来,闺女她爹去县里打长途电话问,结果电话号码根本不对,后来才听那些种子站都是个人搞的,根本就是只管卖不管质量……”

    李青娥这些的时候,始终没看屋里的人,陷入了自己对过往的回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