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茁壮的草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茁壮的草根- 第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看的是假带子,没有实质的内容,那赵伟这次可能又能逃过一劫。

    毕竟衡量他是否犯法的依据,主要在于他是否购买和观看了不可描述的内容。

    一想到这里,宁向东坐不住了。

    他迅速跟辉伯告辞,返回武钢一招,来到刘元贵的房间。

    “你说赵伟买的那几盘录像带是假的?里面没有内容?”刘元贵一听站了起来:“你这个消息来源可靠吗?”

    “保证万无一失。”宁向东就差诅咒发誓了:“赵伟是我兄弟,您是我的老兄兼领导,我敢坑你们俩吗?”

    “要是这样的话,我无论如何得去找公安处的同志们争取一下,毕竟咱们厂子职工如果在武汉被捕了,传回去就是天大的丑闻啊!”

    刘元贵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思考着怎样能将这件事化解为单位内部给予处分或者其他的处罚结果。

    无论哪一种处理,都比由公安处处理在质上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想到这里刘元贵不再犹豫,只是他清楚自己的分量不足以促成公安处从宽处理的条件。

    还是得打电话向老家求助。

    这次他分别给李铁和石宗勤都发了电话,将宁向东反应的况进行了汇报和沟通。

    石宗勤听说消息的来源是宁向东,并且只得知他并没有参与到赵伟事件中,非常高兴。

    刘元贵一看石总工心不错,连忙晋言道:“石总工,您看要不要考虑让小宁随队返回,这样他就不会误了培训结束时的业务等级考核了。”

    “不行,一切按原来的计划办,让他以最快速度返回并钢!”

    “这个石宗勤,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挂掉电话以后,刘元贵生气地对宁向东说道。

    一半出于义愤,一半表演给宁向东看。

    虽然谈论的话题与自己有关,但是已经涉及到领导层之间的交涉,宁向东自觉地闭紧的嘴巴,只是单单用眼神投去了感激的目光。

    刘元贵久居上位,自然谙熟这种肢体语言。

    他看到宁向东此时的表现,心中再次表示钦佩,小伙子年纪轻轻,表现得这样成熟稳重,再历练几年,将大有作为。

    武汉的一切安排妥当后,宁向东从大队部拿到了车票,准时来到了车站。

    当火车离开汉口时,宁向东从卧铺上坐了起来,望向车窗外很久很久。

    李辉李老爹,陈阿炳炳叔,梦风妹子伢,还有归元寺的常山大师和耀相师兄,以及李梦山等等那些麻城的扁担们,所有这些人,也许在自己未来的人生岁月里,再也不会相遇了。

    人生就是这样,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走进了心里,随着时光的雕刻,越来越历久弥新。

    回到并原之后,宁向东没有马上去单位报到,而是在家里痛痛快快的休整了三天。

    他这趟回来可不轻松,因为随车托运了赵伟四大箱的录像带。

    决定这件事的时候,他没有再考虑征得赵伟的同意,虽然当时根本找不到他,但是即便赵伟就在边,他也会坚持这样做。

    在家休整的这三天,宁向东去拜访了丁启章。

    丁老这次并没有询问他的来意,也没有关切的了解工作的事。

    而是与宁向东杀了一盘象棋。

    不用说宁向东输得一败涂地。

    他原本以为丁启章是借着这盘象棋,要跟他谈一些什么,而事实上什么也没有谈,只是单纯的想考教一下他现在的象棋水平。

    并原的一切都显得温馨而轻松。

    这种轻松的感觉,甚至让他去宁宝隆看看的想法都没有。

    宁向东就这样痛痛快快享受了几天,在家里陪父母聊聊天,收拾收拾自己的房间。

    整理书桌的时候,他再次看到了从服务站拿回来的那本技术手册。

    当时他顺手丢进了废纸篓,不经意的看到了最后一页,那枚写着二阶堂三个字的印章。

    宁向东心里一动,又把技术手册捡出来,放进书架。

    三天后,宁向东来到石总工办公室报到。

    这是石宗勤专门要求的。

    敲开房门后宁向东走进去。

    石总工一看到他,直截了当的说道:“宁向东同志,鉴于你在并原连轧厂和武汉钢铁公司连轧厂的表现,我们决定对你的工作进行重新安排,经过向总司请示,将你调到鹅岭的鹅关蛭石矿工作。”

    “十八盘,在山尖,离天三尺三……”

    这是在并原流传的形容鹅岭的顺口溜。

    “那里是不是每星期才能回一趟家?”宁向东问道。

    “对,”石总工点点头:“你有什么想法吗?可以跟组织上提出来。”

    “没有想法,”宁向东平静的说道:“我服从组织分配。”

    第二卷终


………………………………

第三卷  吾辈岂是蓬蒿人


………………………………

一百一十三章 山坡羊

    鹅岭在并原市区的最北边,与平口地区接壤,将近四个小时的车程,中间隔着无数起伏的山坡,几乎没有平路。

    宁向东五点半起,到了汽车站六点过一点儿。

    开往鹅岭县的公交车每天只有两趟,早晨这一趟和下午一点半一趟,而且只到鹅岭镇镇政府所在地的陈村,要想去鹅关矿,还得乘坐并钢专门的车直达,倒是不用买票,只需出示工作证就可以。

    早晨的候车室简直人满为患,每个人携带的行李也多,大部分都是陈村镇附近的村民,他们来一趟省城不容易,每次都尽可能多带些东西回去。

    候车室一片嘈杂,宁向东在拥挤的人群中好不容易来到售票窗口,却被告知去鹅岭不用提前买票,上车再买。

    再次挤出人群,来到停车场,宁向东暗吸一口气,去鹅岭的这辆车是整个并原汽车站最脏的一辆车,而且是唯一先上车再买票的客车。

    车上堆满了各种货物,过道上则堆着很多纸箱,里面藏着说不清来源的破烂,有两个箱子里散发着古怪的气味,外面蹭满了说不清楚来源的黑黄色夹杂的油腻,宁向东小心地避让着,还是将衣服弄脏了。

    发车之时,过道里也挤满了人和货物,乘客们却不以为意,大声喧闹着聊着天。

    宁向东旁边是个抱着婴儿的妇女,正满不在乎的开着怀喂孩子,搞得他只好一直扭头看向车外,几乎扭成落枕。

    没有等待多久,公交车就走了,并且很快提起车速,一路向北疾驰。

    估计坐这趟车的人都知道时间,每天就两趟,错过了就得等第二天,所以这条线也是少有的人等车,不像其它班车,经常坐不满,往往开出车站,速度还是慢的像蜗牛,售票员在沿途一路吆喝着路边的疑似行人上车。

    很快驶出并原市区,走了一个小时,路越来越烂,也越来越窄,乘客的衣服也越来越破,越来越脏,满车都是带着话把子的粗俗谈笑声,几只公鸡经过一大早晨的折腾,似乎才缓过神来,“喔喔”的开始打鸣。

    又走了一段路,进入山区了,公路也开始质变,一个坑接着一个坑,大坑着小坑,客车就如行驶在大海里的船一样东摇西晃,宁向东坐在靠过道一侧,已经与破纸箱进行了无数次亲密接触,衣服上蹭满了无数不明污渍,迫不得已和陈村人民群众打成了一片。

    四个小时以后,终于到了一个破破烂烂的小镇,公交车开进一个同样破烂的院子,到达了此行的终点站。

    宁向东随着老乡们走出院子,一眼就将这个小镇尽收眼底,他知道乡镇条件差,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只是没想到这么差。

    扭头看了一眼后的院子,只见上面写着陈村两个字。

    镇子的街上倒是闹,不时有赶着羊群的老乡经过。

    羊是鹅岭的特产,质好,腥膻气少,享誉平口地区和并原市。

    当地人普遍认为,鹅岭山坡羊的质量不次于宁夏的滩羊,但是因为缺乏宣传和交通困难,好口碑只能在当地流传。

    尽管羊群基数大,但消费市场小,价格就很便宜,不过老百姓还是愿意养,因为养羊成本低廉,当地采用的是散养方式,羊群白天漫山遍野自己觅食,晚上回羊圈睡觉,完全不用cāo)心。

    而且这十几年来,过去就很少见的野狼也不见了踪影,只要做好防疫措施,再刨除养两只放羊狗以外的成本,几乎没有损耗,所以山坡羊成了当地山里人唯一的额外经济来源。

    路上的羊群接连不断,再加上偶尔慢吞吞晃过去的老黄牛,间或一两条散养的家狗在路边追逐玩耍,给了宁向东一个错觉,这里的生物比人还多。

    在路边拦住一个看上去急匆匆的老乡打听并钢的乘车点,顺便问了下怎么这么多羊群都来逛街了,才知道陈村每月有一次的牲畜集市,这个月正好是今天,附近的老乡们都忙着把自己家养成的牲口赶过来卖。

    老乡听宁向东打听并钢停车点时,眼前一亮,暗中打量了一下宁向东,言谈举止像是省会并原来的模样,立刻起来:“娃子,你是并钢的?”

    看到宁向东点头,老乡高兴的说道:“那你一定去我家看看,我家里还留着几只肥羊,你们鹅关矿食堂都买我的羊,味道美得很!”

    宁向东明白了,山坡羊销路就那么几条,而且每个销路买一次要等很久才会再买,毕竟羊和大白菜不一样,谁也不可能顿顿吃,眼前这老汉是抓住一切机会推销自家的东西。

    想到这里宁向东心里一动,问道:“你家在哪儿?”

    老汉忙连忙指着远处一道山梁:“近球的很,翻过去就到了。”

    同时顺手一把拉住宁向东的胳膊:“要不跟我过去看看?”

    “今天可不行,我还得赶到鹅关矿!”

    陈村到鹅关矿少说也得一个多小时,而且全是山间窄路,连乡村道路的质量都不比不上,是并钢为了运输蛭石临时开辟的一条线。

    当初并钢修这条路的时候,考虑到专线专用,而且蛭石本很轻,本着够用就行的想法,没有在道路基础上多下功夫,平常也没有派人进行维护,因此过了几年后,路面越来越差。

    然而,这条路却被当地老乡看上了。

    没有这条路之前,沿途的村子想出山,都走自己村口的土路,翻山越岭的人畜行走还好些,但是一带东西就艰苦了,稍微大点的东西想搬进搬出,就得人扛马驮的折腾,经常在山里一两天也出不去进不来。

    并钢开出的这条路简直成了天路,沿线老乡自发维护,发现有坑就拿碎石垫起来,虽然车辆通过依然艰难,但老乡们无所谓,反正他们主要是步行。

    问清楚了并钢停车点,宁向东看看头已经偏西,忙急匆匆赶了过去,他要赶在天黑前到达鹅关矿,在山里开夜车可不是闹着玩的。

    停车点的车是一辆212吉普,宁向东出示了工作证后,司机立刻就走,他当天还得再赶回来,看着比宁向东还着急。

    今天前往鹅关的人只有他一个,听司机说经常几天都没人上去。

    车子一出陈村就进了山,路面果然很烂,即使212越野能力在当年也算很强大,但是依然开不起来,司机一路蛇形躲避着坑洼,动作极为娴熟。

    翻过一处山尖时,一条山谷出现在道路一侧,此时车子在最高处,眼前视野开阔,斜阳照耀着裂谷,满山金黄的秋色美得令人窒息。

    宁向东瞬间上了这个地方。


………………………………

第一百一十四章 现实很骨感

    鹅关矿的办公室在梨树坪村,蛭石矿就在附近的一处山里。

    蛭石是一种天然无毒的无机矿物,成品颜色黄褐色,表面有云母状的反射光,开采出来以后,还需要高温烧制才能变成适合使用的膨胀蛭石。

    鹅关矿生产的蛭石经过严选后,质量上乘的几乎都被并钢耐火材料厂拉走使用,用于生产高炉内部需要的耐火砖,这些耐火砖的最高使用温度可以达到一千一百度左右,完全能够实现并钢的自产自足。

    所以,尽管鹅关矿位于荒山僻壤,但因为蛭石的不可或缺,使得耐火材料厂在并钢各个分厂的组成结构中属于相对重要的地位。

    212司机把车子停在村口一片平整的场地后,看到宁向东只背着一个双肩包时,才吃惊的问道:“怎么没带行李过来?”

    “不是厂里给配发吗?”

    司机连连摇头:“那些破被褥哪能用,多少年都没换过棉花了。”

    宁向东一听,明白矿上的条件有点差,说道:“先凑合着再说吧。”

    “就怕你连凑合也凑合不来。”

    村里的路全是土路,只是一些坑洼的地方铺了石板,看着上面雕凿的痕迹,宁向东问道:“村里有石匠?”

    “有,”司机重重的点头:“有正经的好石匠,会雕刻的那种,只是这些年都被吸引到山外边去了。”

    梨树坪以前有祖传的石匠手艺,计划经济时代都在村里呆着混大锅饭吃,现在好手艺的都出山赚钱去了。

    培养一个石匠要从小开始,师傅们都走了,小学徒没人带,如今面临着断代的危险。

    这种现象在改革初期的年代里非常普遍,看到自己身边有人致富,就都想着挣快钱,没人愿意花时间下功夫吃苦学艺,传统技艺停滞发展了很多年,直到后来,随着改革深入和思想的成熟,很多人渐渐开始回归,并且一些青年人也开始学习传统技艺。

    “到了,就是这里。”

    宁向东顺着司机手指的方向看过去,眼前一座破败的院子再次刷新了他的认知。

    刚才在山下的陈村镇所看到的破旧程度,跟这里相比简直就是豪华。

    司机在旁边观察着宁向东脸上的丰富表情,乐不可支,他太熟悉这样的情景了,几乎每个人第一眼看到蛭石矿的办公地点都是这样。

    送到这里后,司机原路返回了,他还得返回陈村镇。

    虽然回去后就天黑,不需要再送人上来,但是他也不愿意在矿上留宿。

    宁向东看着司机的背影,心里有点忐忑不安,这里的条件,恐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