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千禧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千禧时代-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000年的版本,和后世的版本相比,所生成的差距,估计得他一周玩命的复习,还是摆脱不了必挂的结局。
  几个小时,宿舍里除了沙沙的翻书声就再也没有什么别的响动。
  狭小的宿舍,出奇的宁静。
  只不过,好景不长。
  也不知道老刘是不是觉得自己复习的差不多,还是破缸破摔。
  他首先把书放下,把自己的那种绿皮的,带着一条很粗的线的大台灯关掉。
  然后嘴角挂着笑,声音有些沙哑的开口说:“嘿嘿!哥们前几天约了个妹子,QICQ上聊的,准备去聊会儿天,顺带着来会帝国,你们去不?”
  “又去网吧啊,兜里都没剩几个钱了!”瘦竹竿在床上吐槽着,身体却很诚实的往下走。
  老刘也不点破,看了看其他几个舍友。
  “乔老板不去玩会?”他又一次诱惑起来。
  老乔已经看了好几个小时的书了,这个时候全凭意志坚持着。
  这稍微被一勾勾,顿时就觉得手上的书变成了无字天书,怎么看怎么不得劲儿!
  “走!”他沉闷的发出了一道低吼,像是三天没有进食的狮子,神情很激动。
  毕竟这会玩游戏,那可是很难得的。
  网费可真不便宜。
  整个宿舍,五人组很快就聚齐。
  “现在是下午四点多,咱们得稍微快一点!”刘云栋说着,几人勾肩搭背就往外走。
  他们得走好一会,四九城的网吧,离他们这里可不太近。
  这个时候,电话的普及率大大的提高,上升势头非常迅猛。
  网络信息高速路的引导下,一些大中城市也开始兴起网吧。
  只不过在这个敏感时期,还是有很大的一部分人,用56k的小猫拨号上网。
  而这玩意儿要买卡,也不便宜。
  身为80后,或许脑海深处都会有这么一个回忆,喜欢在嘈杂又热闹的网吧里,对着大屁股电脑,秀上自己的一手操作。
  这个国家的这个时代,互联网发展都还处于初级阶段。
  至于以前那些学生的交集点,则多是汇聚在游戏厅上。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
  他们像是时代的体验者,见证着这个国家的变迁和发展,享受着国家富强,所带来的一切便利。
  同时,也在承担着时代赋予的责任。
  五个舍友,随便把什么脏衣服、旧衣服往身上套了套。
  反正又不是出去和姑娘玩,去网吧也不在乎这个。
  再说这个时候还没什么禁烟标志,你就算是换一套全新的衣服,往网吧里猫上几个小时,出来也是一身烟味,换新衣服,有些划不来!
  “呯!”
  门就这么关了,很干脆,丝毫不拖泥带水!
  周正眼瞅着他们离开,打心眼里还有点眼巴巴的感觉,结果人家根本就不鸟他,说走就走。
  哦,是了。
  又是一阵信息的激发。
  他回想起了刚刚上大学那会,因为兜里有些钱,舍友们隔上个两三周就出去上网,还都是组团行动。
  刚开始也叫他,结果这个榆木脑袋上了大学,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压根就没想干什么娱乐活动。
  渐渐的,哥几个去网吧,干脆也都不和他打招呼了!
  只不过。
  他们刚刚说的帝国,应该就是这个年代很流行的帝国时代吧?
  周正反射弧比较慢,心里考虑的事情,慢慢琢磨着。
  互联网的发展,对某些人来说,或许仅仅作用在提供高效方便的工作文件。
  只是,在诸多的应用软件中,它们所产生的利益加在一起,或许还不足网络游戏的一半。
  从2000年起,登陆海滩、暴力摩托车、红色警戒、帝国时代,这种比较成熟的单人性质的单机游戏,火热程度空前的高。
  也就是这个时期,网络游戏的发展还不是主流。
  周正心里琢磨着,那距今成立了不到一个月的魔都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应该已经开始铺路了吧?
  因为很快,盛大就会正式进军在线游戏运营市场。
  在同一时间段,01年的7月,它会与上市公司Actoz Soft签约,引进那款具有魔幻传奇性质的大型网络在线游戏……《传奇》。
  此后,大型在线游戏的春天,会以一个极其快速的发展方式临近!
  到02年9月,这款游戏还会创造出世界单一运营上的最高记录。
  可以丝毫不客气的说,正是这款《传奇》的出现,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才得以初步开辟!
  只是,也是在这个时期,全球互联网泡沫开始慢慢显现身影。
  QQ的前身QICQ,也将会在这个时候得到大量普及。
  同样的,已经定型的三大门户网站,搜户、新狼、网亿,这三大巨头的流量,会很快的被及时通讯软件,慢慢的瓦解掉,催促他们为了生计,而开始转型。
  很独特,也很能赶得上趟!
  所处在1999年9月和2000年2月的当口,刚好是米国在线发出两封律师函,向腾迅公司交涉的时间节点。
  事情的内容很简单。
  米方认为,OICQ的域名构成了对ICQ域名的侵权,有误导用户认为,OICQ的服务就是ICQ的服务之嫌。
  软件就相当于一个品牌。
  对于品牌的借鉴,要是达到了抄袭的地步,确实有些不太好,也得不到国际上的认可。
  因此,这一场改名大战,腾迅输的是一败涂地。虽然确实很憋屈。
  不过公平的讲,后世那位戴着眼镜总是文质彬彬的小马哥,也不一定没有那样的想法。
  但已经既定的事情,想要再次改变,或者是回到原点,基本上就已经不可能。
  也是在这个时候,腾迅公司的用户市场,已经差不多打开,市场和用户也趋向成熟。
  在这个时候改名,也有利于对以后商业性质的官司的规避,及所产生后续影响的风险转移。
  也就是在2000年2月往后,OICQ正式更名为腾迅QQ!
  身为从后世归来的传媒行业大佬,周正脑子里装的这些知识,是具有极强引导性的。
  再加上他一向记性很好。
  不然,也不会频繁被人点醒,让他在某一时间段将尘封了几十年的记忆,就这么突兀的开启。
  是不是得给自己的未来,做一点谋划了?
  他心里这么想着,手上的签字笔,在那修长又灵巧的手指上,不断转动!
  分析自身优势,将所能拿出的有意义的信息,全部汇总在一起。
  然后开始讨论,如何在最大利益的情况下再扩大媒介自身的影响。
  做自己最拿手的一件事,这也是他最需要研究和实践的问题之一。
  思考着,琢磨着,他顺手从桌子上扒拉出一个小工作笔记,开始写写画画起来!


第三章 传统媒体的路
  时间就这么慢慢流逝,伴随着日渐散去的夕阳,悄悄溜走,不留一丝余地!
  2000年的人大,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老式的绿皮灯,依旧是这时的主流。
  从窗户边,看着已经熄灭的路灯,他有些自嘲的笑了笑。
  笑容里,多少有那么一丝怅然若失和冷意。
  随即,他诧异的发现,几个零零散散的光点,开始出现。
  伴随着光点的闪动,仔细看,就能够看清楚,那准是这个时候,为了加紧时间学习,还在不断熬夜的同学。
  “零散的光,汇聚在一起,也能形成一个面。”他开始思索。
  良久,口中爆出一个词:“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即,用一个单位或地方的成功经验来带动许多单位或成片地方的工作。
  只是这个经验,放到传媒行业来说,就得有选择性的变通。
  要在考虑全面布局的同时,把点和面相结合。
  但这么做很不容易,确切的讲,着力点需要在上头方面下手。
  两千年,是一个真正的历史节点。
  对互联网来讲,更是发展过程中,不可磨灭的一道坎。
  后世的巨无霸公司们,可能不会记住,在这个时代叱咤风云的巨头们,有很多就是栽在了这里。
  他们错估了自身的能力,小看了互联网的创造性。
  周正是一个优秀的传媒业从业者。
  这一点,不论是现在,还是在后世,应该都没有人去反驳!
  他自身优秀的经历,扎实的基础,还有创造性的能力,都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运气,可以全盘概括。
  只是,正是一个优秀的人,拥有了这么珍贵的机会,心中又有抱负和梦想。
  他才希望,能够做到尽善尽美。
  至少,让重活一世的自己,不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去后悔现在做的决定。
  诚实的说,传媒行业的发展,他虽然没有赶上具体框架的建立,以及初代行业模式的构架。
  但是,他经历了从互联网发展初期,网络传媒模式应运而生的新媒体,从刚开始的不受重视,到显露出实力,遭受到传统媒体的打压的过程。
  再到新媒体强势崛起,逼迫传统媒体不得不转型。
  以及,在后世生活的那几年,他没有注意到的网络媒体乱象。
  为公司的发展埋下了的畸型化种子,结出了臭果子,影响了一个行业。
  心里沉默的思索着,上一世的老路,他打死也不能再走了。
  周正应该很庆幸,他学习的不是别的行业,而是传媒。
  这个行业,因其工作的特殊性,能够接触到各种三教九流的人群,为他的行业眼界扩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当然,也不仅仅只是如此!
  包括在前世很长一段时间,他还不断在学习新媒体应运而生的一系列技能。
  他始终坚信,信息化对媒介的传输和作用,有举重若轻的作用,不能轻视,必须严格对待。
  以后。
  互联网大佬之一的雷钧,说过这么一句话。
  【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而对于2000年,互联网带动的传媒业变革和发展,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风口。
  必须承认,现在的传统媒体,辉煌和荣耀还在持续着。
  不像是在后世,如一个耄耋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一丝回光返照!
  传统媒体的发展,将在接下来,至少七八年的时间,继续进步。
  直到被新媒体打个措手不及,日渐萎缩才开始转型。
  80年代后,市场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80年代初期,报纸行业的发展是极其迅猛的,也是在当时,出现了第一次的办报高潮。
  同期,广播电视业的“建台热”,也被催生出来。
  但这个时期,办报业催生下来的产业模式,却都是国有企业在扛着。
  具体产生的特点就是:多种经营阶段,集体呛水!
  一九七八年,《人民日报》牵头,要求新闻出版单位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所走的路子,无非就是经济体制改革下,传统媒体行业,也想捞钱。
  这要放在以往,那根本是难以想象,也没有可能。
  在还没有改革开放的时间段里,从国家成立时期,那些以前号称民族企业的个人或团体,也就经历过短暂的一段私企喘息。
  再之后,国有化的浪潮,将无法记数的私有企业,转化为国企。
  也就是这个点,在传媒行业中,国家对新闻出版行业的管理,依旧是并不涉及自主创收。
  也就是说国家财政会贴补钱,帮助那些报社运营,他们压根就不用为钱发愁。
  但这样做,对于行业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
  就像是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根本激发不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一直到八五年,报刊的自办发行,终于被推上日程。
  从邸报就开始发展的国家报业,在经历这种特殊商业的流通模式后,终于改变为自办发行。
  这算是对报纸,这种商品的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的一个巨大变革。
  可以认定的是,对于新闻出版行业来说,这是媒介向产业经营化,迈入的关键性的一步!
  此后,也就不到几年时间,越来越多的报纸对自办发行的积极尝试,推动着国内新闻行业,向国际化的路程,不断进发!
  一直到90年代初,国内法律政策上,对于新闻办报的开放性,力度是空前巨大。
  当然开放力度的空间巨大,由此,也产生了一定时期的“历史颓废期”。
  在这个时期,报业发展的思想,有些偏左,行为,太过激进。
  直到,国内新闻出版署颁布了《报纸管理暂行规定》,以法人资格办报的规则,才被正式,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
  这也宣告着以往的那些办报产业,作为新闻发展“副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同一时间段,传统报业的多种经营,从起步进入到发展时期,从京都到地方,开始以点带面,迅猛的扩张。
  以报业为中心的经济实体,也成为这个时期的典型。
  总的来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行业报刊的多种经营活动背后,其实就是国内报业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尝试。
  对此隐性政策,有人曾戏称为:“早春激情”下的“集体试水”。
  只不过,结果确实让人惋惜。
  资本经济的现实,给了很多创业者一个大嘴巴子!
  很显然,哪怕投入极高的热情,干劲十足,也掩饰不了收效甚微,没有多大经济价值的行业现实。
  在这一时期,多少立下宏图大志,希望在社会改革过程中,大捞一笔的商人们,其实都没有取得预期的经济回报。
  在那个年代“试水”的,很多也都被埋在了“浪花”里。
  扬帆起航的,有是有,但只能被后世,当作典型例子来提起,不具有一定的行业普遍性。
  只是,不经历风雨,哪来见彩虹?
  值得历史纪念的传媒行业发展中,有一件里程碑式意义的事。
  那就是在90年代以来,国有化的传统媒体,已经意识到了自身问题,开始积极进行行业资源整合和集团化的经营探索。
  集团化,是这个时间点的热词。
  只是,这一次的探索,会在后世的各大传媒巨头公司里,被当成最重要的行业转折。
  多少新闻传媒人,会把集团化的经营模式,奉为圭臬!
  1999年1月,国内第一家报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