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这年头只要有钱,那就是正义。
而要怎么有钱,首先得有知识,所以说,周正打算从白杨村的教育入手。
其实能看得出来,白杨村和其他的村子差不多,对于学校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整个学校位于村子的一个侧方,身后的一帮镇上的人为了巴结周正,为了巴结了村长,那是活生生地把车给推了进来,而且害怕底盘受到摩擦。
那帮人甚至想到,用一些布条把底盘包住的想法,当然,周正其实也并不是那么咄咄逼人的。
他当场就否定了这个提议,车这个东西嘛,就是开的底盘摩擦肯定也是有的,再说了,如果他往后买车,肯定是要买越野类型的。
毕竟,以后如果搞农业的话,肯定是没少去别的村子里跑,到时候,如果光顾着开豪车,在那些村民身边炫耀,其实就没什么意义了。
二十多个身强力壮的汉子,推着一辆崭新的小轿车进村子,确实引起了一个不小的轰动!
坐在车上,周正喝了口水转头看向王平说:“王老师,你家在哪儿呢?”
“呃……我家前年刚盖的房,原本老家在学校那边,现在已经搬到村子中心去了……”
“那你不介意去老家那边看看吧?”
“当然不了,其实我是巴不得现在赶紧把村子里面的学校给修好。”
在他看来,如果以后想有发展的潜力的话。
那再怎么说,肯定也是要围绕着学习来说的,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学习这个东西,几乎是贯穿了他们这些穷苦人家的一生。
如果他们不能在年少的时候学习更多的知识,那么以后,就不可能有致富的可能性了。
“那行,咱们走吧……”
周正说着话,老村长则向外面的那帮人吩咐,说:“往村子那边的学校方向推……”
白杨村没有什么所谓的幼儿园,只有一个小学,小学也只有一个老师。
这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毕竟,在2000年这个时间段里。
除非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才有可能有有钱人让孩子上幼儿园,至于农村地区的那帮人,基本上能够上小学就已经不错了。
这还是在村子里,要知道,这会儿连镇上都没有初中,等6年的小学上完了,想上初中,那还得考上县里的中学。
要是实在考不上,学习之路就只能止步了!
说是让那帮人推,也不能真的让人的推啊,刘云栋在前面小心翼翼地开着,到了后面有些平坦的道路上,那帮人基本上就不用推了。
说白了,他们也就是过来也要见识一下,周正嘴里的这些话到底是真是假。
白杨小学,一个听起来有些勃勃生机的名字,只是等周正刚一过来,结果就看到所谓的小学,竟然只是几间土坯房。
和村子里的那几间砖木结构的房子相比,学校这个地方看起来非常简陋。
像这种土坯房其实特别特别危险,尤其是如果一下雨的话,很容易倒塌的。
这一想到里面都是那些孩子们,如果他们在上学的过程中遭遇到了暴雨或者什么别的灾害,说不定会有危险的。
上一世,他就曾经采访过一些因为泥石流,而失去家乡的孩子们。
那些小孩很可怜,尤其是那些父母丧生在了泥石流里,只剩下了孩子的那些人。
看着孩子单纯的眼睛,周正甚至都不太好意思告诉他们,他们的父母其实已经没了。
下去,搀扶着老村长走进学校。
周正看着几间土坯房边上,还有一片空地,只是在空地上,已经长满了杂草。
看样子这里应该是所谓的操场了,不过光是打眼一看就知道,这个所谓的操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用过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朗朗读书声,从土小房子里传了出来。
周正有些诧异,转头看向老村长说:“村长爷爷,我听说咱们村子是不是还有个老师?”
老村长点了点头,眼神里有些愧疚,说:“是啊,他叫杨铁林,是当年上山下乡来的我们村子的高级知识分子。
其实按道理来说,以他的资历吧,当年如果往上报的话,其实是很有可能被招到京城那边去的,也不至于在我们这穷乡僻壤这个地方待这么长时间。
可是啊,当时县上有人过来找他,他就是死活也不愿意去,放不下我们村子里的这些学生,这么长时间耽误着,连老婆都没找。”
老村长说完,一旁的王平也紧跟着补了一句,“杨老师确实很有才华,而且对我们很负责任,这些年来,村子里的老师是一个接着一个走了,因为生活确实太过艰苦了,但只有养老是他一个人,把这些孩子们扛了下来。”
说到这里,王平就一阵感动。
说句大实话,他虽然聪明,但如果没有人家杨老师的悉心教导,也不可能考上人大。
但周正现在比较意外的是,一个村子里面竟然只有一个老师。
那么孩子们的学习怎么保证?再说了,这里的环境实在是太差劲儿了。
都说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孩子就是未来,所以不论是白杨村,还是一整个国家,其实都是以孩子为重的。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都不重视教育的话,那么他们培养出来的那些人,又怎么能称得上人才呢?
周正皱着眉头问:“咱们村子里到底有多少孩子上学?就一个老师,应该不怎么够吧?”
“欸,这些年,村子里情况还能好点儿,就是偶尔会有支教的老师来到咱们村子里,待上个三四个月的时间,有那些老师过来,咱们村子里面就商量着让那些小孩子们过来学习。
至于说,没有支教老师的那些日子,那孩子们只能上四年级后,才能来学校学习了……”
这句话说的特别心酸,也很实诚。
没法子,其实相比于那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白杨村的这帮孩子们的教育水平和环境,其实已经够好的了。
山里的孩子,有时候几十年都出不了一个能从山沟沟里出来上学的孩子,这就足以证明,他们的学习环境到底有多么糟糕了。
但真的说实话,如果没有强大的毅力去做到对于知识的渴望,那是不可能从山里面出来的。
周正脸色有些暗淡。
“孩子们的教育环境太差了,这样很不好,或许村长爷爷您可能觉得,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那些孩子,出来了之后不晓得为村子做建设。
觉得他们都是白眼狼,拿了村子里的资源,却干出这么不要脸的事情,很无耻!
但其实我反倒是觉得,在教育这件事情上面,我们首相不能衡量的就是价值。
毕竟,只有懂得了更多知识,才能创造财富,您觉得呢?”
“哎,周先生啊,您说的都对,不过老头子我没什么本事,招不来那些老师啊……”老爷子尴尬的很,他能在别人面前表现的很刚强。
但在周正面前,却完全没有那样的感觉。
这其中不仅仅是以为周屋正帮他们夺回了钱财,而且通过这么长时间的了解。
老人算是知道,周正是一个很优秀的人,相比于以前遇到的那帮人,他对周正的人品还是很信任的。
第四百五十二章 乡村教师
周正对于自己形象的营造,其实一直都处于一个被动的时间段。
毕竟,他在京都那边,得罪的媒体实在是太多了。那帮人如果心心念念的想黑他的话,他的形象根本就立不住。
好在周正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很能折腾事儿,这才在层层的包围圈里,凸显出了他那高尚的性格。
搀扶着村长进了学校,周正这才发现,孩子们真是够可怜的,在土坯房里面上课也就算了。
可就连房间旁边的那个木门儿,竟然也都是破的,这就实在是太寒酸了。
顺着门缝,周正看到了一个黑色的裤子,裤子上面有着几个补丁,看起来异常显眼!
“来,孩子们,杨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刚才的那首诗,叫什么名字啊?”一到异常柔和的声音传了过来。
周正脸上闪过一抹诧异。
“那位杨老师是个女的?”
王平看到周正这么诧异,似乎是知道了他想说什么。
便点了点头道:“对的,当年杨老是来我们村子这一边上山下乡的时候,其实很年轻的,不过这将近三十年熬下来,今年也就快五十岁了……”
快50岁了,还在教书。
这位杨铁林老师,还真是够伟大的。
周正忍不住长长的叹了口气,不过转瞬间,他脑子里忽然嗡的一下。
对啊。
他周正是不是傻啊?这多好的一个素材啊,如果能够把这位杨铁林老师的事情报道出去的话。
那么,整个白杨村的这些学校建设,以及周边县城的教育,乃至于全国的教育发展,说不定也能紧跟着提上速度呢?
要知道当年的希望工程之所以发展的十分迅速,那还是因为有摄影记者在大山深处拍到的那张大眼睛的孩子的照片,那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是对知识的渴望和渴求啊,也正是那双眼睛,不知道让多少人觉得山里的孩子们有多么的可怜。
由此掀起了一股对于大山深处孩子捐助行动的同时,更催生出了希望工程的迅速发展。
所以,对于那些前辈们的手段,周正是很愿意去尝试的。
其实对于周正来说,对于京都周边地区这些孩子们的教育,最终将会付出实践在他的高端农业项目上。
但他不想让自己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到时候,罔顾人性,成为不负责任的那种人!
有时候和赚钱相比,做人其实更为重要!
作为二十一世纪初,人们对于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算是已经有了一个开始。
毕竟,二十世纪末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大眼睛》,作为一张最经典的,堪称华国最重要的纪实摄影作品之一。
早就已经开启了农村教育需要帮助的先例。
尤其是当年那张照片被华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定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其背景和图片,早就已经感动了一代华国人。
而周正最早接触那张照片的时候,其实是在高中,老师放出这张照片给他们看。
为的是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因为大山里的孩子很不容易,他们连学习的条件和环境都没有。
相比于那些孩子,他们这些能吃得上饱饭,能够在冬暖夏凉的学校里学习的孩子,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代人了。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周正曾经了解到在九四年的那个时间段希望工程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大型公益演出。
也就是在那一天,解师傅的照片被公布在大会堂的展出席位上,他也成为了人民大会堂举办纪实摄影展出的第一人。
而更为重要的就是,“大眼睛”那张照片,在公开展出之后还被注册了专利,曾经贴满全国大街小巷,几乎成为了20世纪发行量最大的印刷品。
曾经有人说过:解海虎都作品改变了华国贫困地区上不起学的孩子们的命运,只看其作品中的人物,就可知晓。
“大眼睛”考上了安大!“大鼻涕”当了兵!“小光头”上了大学!
能够在他的照片下的那些孩子,几乎无一例外都完成了自己从大山深处的贫困学生,转变成为优秀的新一代青年的命运。
这不正是彰显了,希望工程所展示出来的它们的目标和梦想吗?
就光这个头衔砸下来。
解师傅的水平就已经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说句大实话,周正对于摄影方面的东西还算是有些兴趣的,如果他能成为第二个,那也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只可惜这次出来的实在是太紧了,他压根就没想着去拿照相机和摄像机,不过没关系。
他心里现在已经有了个很好的念头。
那就是如果能够把白杨村小学重建的这个事情,拍成一列组照的话。
说不准,能够冲击《大眼睛》那个级别的照片,到时候,他周正也能成为纪实照片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要是真的能那么顺利的话,周正估计做梦都会笑醒的。
吱呀~
木门被推开的同时,吱吱喳喳的声音传了出来。
看样子,就算是这种破门,估计也已经扛了不知道多长时间了。
一想到这里,周正就是一阵心酸。
他真的不是一个玻璃心的人,但就是见不惯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下,吃这样的苦。
当然,其实很多人不了解的是。
在他们心中看起来很优秀的《大眼睛》,早就已经被主流媒体刻画成了一个很优秀的对象,但事实掩盖不了本质的那些欲望。
他们的命运,自从被曝光开始,在享受了其中的光环和利益之后,自然要承受更多的东西,说的不好听一点,这也是赋予他们生活的责任。
其实,这些农家孩子,真的是特别可怜,特别可怜。
周正在宣传的同时,自然也不希望自己的手段,会影响这些孩子们今后的生活!
事实的压力和往昔的生活,难道一定要分个对错出来?
其实没那个必要!
因为在很多年后,当成为了记者这个职业,心心念念着人生之路中,能够跨过艰难险阻,还总是用那件事情激励自己的他。
在得到整件事情最本质的答案之后,疼痛和惋惜的同时,最后剩下的只是心疼。
所以,大眼睛只是个平凡的女孩子,她可以是千千万万个国家教育和发展的缩影。
但罔顾现实生活,击碎人们内心深处所塑造童话一般的纯洁女孩儿,会那么真实的出现在他的面前的时候。
周正心中的感叹,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二十年后的世界,早已习惯了炒作和包装,她不希望大眼睛的命运,会跟着时代的乱流一起翻转,因为真正传奇的命运,只会降临在少部分人的身上。
他曾经采访过一个问题:当一切同情与善良带上功利的色彩和虚伪的外衣时,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是啊,所以宣传归宣传,在真正所需要动用资金去替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学习环境的这个档口,周正是不遗余力的。
推开门的瞬间,望着破旧的课桌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