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嘉谷已建立了建立水稻、生猪的健康安全生产模式;在西北,嘉谷在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区建设农田集雨窖等设施,加大生态脆弱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发展了节水农业;在东北,以保护黑土地、推进农牧结合为重点,实施保护性耕作,恢复和培育土壤微生物群落,促进农业废弃物和环境有机物分解,推行粮豆轮作……
这都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良性循环,不需要齐政时刻盯着了。
田雨唯越听越入神,天南地北,拥有几大种植基地的嘉谷,在齐政的讲解中,一点一滴慢慢堆积起来,在她脑海里形成了一个生动丰满的形象。
她满目柔情地看着对嘉谷情况信手拈来的齐政,这一切,都是他三年来做出的成绩,这就是属于他的世界,自己亦与有荣焉!
……
第191章 主粮攻略
齐政倒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三年弹指一挥间,不过是刚起步而已。
因此他没有轻松多久,就把王昱业、嘉谷商贸的钟华志、嘉谷农业的谢开济和嘉谷农资的杜为民等公司高层召集起来,讨论嘉谷今年的重头戏。
“我认为,嘉谷介入主粮贸易的时机到了!”齐政等众人坐下后,开门见山道。
王昱业闻言跟钟华志对视一眼,笑着说道“巧了,我跟老钟前段时间讨论了一下,也觉得是时候扩大我们的业务了。”
钟华志就道“我国三大主粮,稻米、小麦、玉米,没有在这三种农产品的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就根本谈不上占据了老百姓的饭碗。我刚把嘉谷商贸公司整合完毕,就想着要提起这个话题了。”
大家都理解钟华志的意思,成立嘉谷商贸的目的,就是粮食仓储和贸易,这是任何一家大粮商的核心业务之一。
之前的嘉谷,更倾向于自己生产,自己消化;又因为是高端产品,对普通消费者太不友好了,市场份额相对固定。
虽然这样发展起来根基稳当,但到了嘉谷如今的规模,这种发展模式就到瓶颈了。
对于大农企来说,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规模总是有限度的,相对于庞大的市场,基本只是沧海一粟。
想要更快地占据市场,提升行业影响力,就要进军粮食贸易了。
纵观几大国际粮商,无不是从粮食贸易起家的。
粮食贸易是个古老的行当。今天,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加上中国元素的参与,国际粮食贸易进一步深化,竞争更为激烈。
“国际粮食贸易先不谈,我国三大主粮的进口量并不大,主要还是以自给为主,因而在主粮安全上还是有保障的。”王昱业摆手说道。
不同于十多年后,如今国内的稻米和玉米都还是净出口的,只有小麦供需存在着较大的缺口,需要进口,但进口数量在国内总消费量中占比较低,进口小麦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大——主粮安全保障可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的。
当然,粮食进口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近年来国内的城市化不断推进,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这背后,是无数良田消失不见,转而变成水泥森林。
耕地面积的不断消失,使得粮食生产面临着越发严峻的压力。粮食进口补充是大势所趋。
不过……
“国家对主粮控制严格,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管理,而进口配额主要是分配给国营企业,嘉谷这样的小身板,还是先在国内折腾起来了,再考虑三大主粮国际贸易的问题。”王昱业补充说明道。
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是针对限制进口货物采取的一种管理方式关税配额内进口的货物,一般实行低关税;超过配额则不准进口,或者缴纳较高的进口关税。例如小麦,在配额框架下进口的关税可以低至1,没有进口配额的公司支付关税最高可达180,贼吓人了。
王昱业话糙理不糙,在三大主粮上,嘉谷目前还真的没本事折腾什么国际贸易。
“三大主粮,我们总不能齐头并进吧,所以,我们的重点目标是哪一个?”
齐政和王昱业相视一笑,异口同声道“肯定是稻米喽!”
嘉谷好歹在稻米上有一定的基础,仙茗大米的名声日渐响亮,这就相当于占据了行业高端地位,居高临下,一向是最省力的打法。
“我们在玉米和小麦上没有半点基础,当然,嘉谷是不可能放弃这两种主粮的,但最佳的办法,还是像大豆一样,通过并购主体快速进入行业。唯有在稻米上,我们能靠自己的力量扩张。”齐政斩钉截铁道。
世界上近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米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之一,尤其在我国南方,基本是以稻米作为主食。
但目前国内的稻米企业以小、散、弱的模式存在,稻米质量难以保证。
不仅仅是稻米,从粮食贸易来看,我国开展粮食贸易的企业很多是小粮商,自身没有完整的粮食产业链,其粮食贸易的目的只是为了赚取粮食交易中的差价。没有稳定粮食需求的支撑,粮食贸易的运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一定的短视性,大有这次赚一点就不管下次的心态。
“这次我召集你们过来,就是为了抱团作战。我们的粮食贸易可不仅仅是买与卖,而是从种子到餐桌一体化的过程。只有一体化地统筹考虑整个粮食贸易链条,才能从整体上进行优化。”齐政挥手道。
他点点嘉谷农业的谢开济和嘉谷农资的杜为民说道“你们要从生产源头上整合,为稻谷种植户农业物资和技术支持。”
然后又对嘉谷商贸的钟华志说道“老钟你们则要承担着从稻谷收购、集并、仓储、运输、进出口到加工的各个物流环节的组织运作,并具有完备的检验与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了物流上下游及产、销、加工的有效衔接。”
最后齐政对王昱业说道“嘉谷粮油公司则要聚焦稻谷的加工和销售,真正将大米送上老百姓的餐桌。”
几人纷纷点头。
嘉谷整合后的好处这时候就能看出来了。
从整合产业链来看,既能各司其职,专注自己的业务;又能通过相互配合,形成军团作战。
嘉谷农业和嘉谷农资将推动稻米种植将规模化、生态化种植成趋势。既有利于推广机械化生产,提高效率;也有利于推广优质稻品种,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米,同时也有利于实行配方施肥、农药喷药,降低种植成本也减少污染。
嘉谷商贸则能通过建立保障收益机制,采取订单收购、销售的方式或“公司+农户”等方式来加强合作,稳定优质粮源。
嘉谷粮油公司要整合稻谷加工企业,实行集团化生产经营,凭借规模化优势才能实现更高的附加值;并通过大力实施名牌工程,推动市场竞争力,在大米行业创造一线品牌,占据终端消费市场。
“嘉谷今年的目标,是在稻谷行业的占有率上,跻身前十。所以,这要靠诸位通力合作了。”齐政最后道。
“在粮食加工贸易领域,谁能控制住优质的原粮、原料,谁就具备市场竞争力。所以,我们是时候进军各鱼米之乡了!”
……
第192章 鱼米之乡的忧与喜
说起“粮仓”,我们就会想起金黄的谷穗,丰收的喜悦;说起“鱼米之乡”,那就代表着衣食无忧、幸福安宁的乐土。
但家处鄱阳湖平原的董启军对此一点都不赞同。
鄱阳湖平原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了,平原上稻田、菜畦、鱼塘、莲湖纵横交错,是江南的“粮仓”和棉花、油料、生猪等生产的重要基地。
现在是春耕,拥有六十亩耕地的董启军却是愁得慌。
没错,这边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貌似日子很美好。
但在作为农民的董启军看来,也就那样了,是有吃有喝,但发财甭想,一不小心还欠了一屁股债!
国家“粮仓”的名头听起来让人自豪,但当事人就不一定乐在其中了。
主要在于,鄱阳湖平原大量的耕地和粮食生产任务,使得它在发展经济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就拿他来说,算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了吧,但那又怎么样?粮食不值钱,种粮食是越种越穷!
为什么会这样?
除了农业产值根本比不上工业等原因之外,还有其他诸多原因。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国家政策向工业、城市倾斜,导致农村承受了很多经济压力,比如统购统销,这就不说了。
像是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些传统的鱼米之乡,因为区位优势和政策驱动,粮食产量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都在减少,这就意味着产粮任务愈发集中于其他的“粮仓”。
而近几年来,粮食不断增产,价格又被国家平抑——粮价飙升是会影响社会稳定的。这样一来,粮食的消费区是处于主动地位,而生产区则陷入被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方面,粮食主产区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或工业都受到了制约。而另一方面,粮食消费区则可以放手批土地搞工业,或者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这是怎样一个不公平?简直是等于粮食主产区变相承受了工农业剪刀差。
如果说上面的理由,董启军这样的农民只是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可能不是非常理解,那么以下的问题就是切切实实的体会了。
众所周知,粮食增产要靠地里的氮磷钾。
但是自然界里补充氮磷钾的机制不多——金坷垃也没法吸收地下两米下的氮磷钾不是?最终只有地表那一层的营养是可用的。
所以农民只能靠人工不断补充才能保持土壤肥力,堆肥什么的周期太长,效率高还得是用化肥。
所以在中国有了大规模生产化肥的能力之后,粮食产量才有了长足进步。很多小清新一提化肥都觉得是有害无益的东西,肯定是吃饱了撑得。
然而化肥的作用也是有边际效应的。
简单来说就是长期施用化肥,就会出现化肥施用量增长很快,粮食产量增加相对较慢的局面——近几年来,董启军水稻耕种的化肥施用量至少增长了六成多,水稻产量则仅增产四成多。
更令他心慌的是,一方面为了增产,就要施用更多化肥的情况,使得种粮成本进一步被推高;另一方面,化肥的滥用,造成了耕地的土壤板结,多余的化肥流入地表或地下径流,在鄱阳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这是他能看得见的污染。
除了环境隐患以外,农村负担也相当重!
除了产粮和其他农业产品,农村还要付出很多贡献和牺牲。
现在的人可能对“三提五统”比较陌生,对上世纪末的各种农村税费也并不熟悉。
但董启军是直面这种沉重的负担多年了——税收好歹有法可依,费用罚款则没轻没重,“一税轻,二税重,三税四税无底洞”就是说的这一现象。就更不用提计划生育的罚款了,“扒房牵牛”不是只停留在口号上。
像国家“粮仓”这样的地方,谁都靠不上,一面要守住耕地红线为全国一盘棋做贡献,一面也要拼命挤基础工业用地并吸引客商前来落户。
对于国家来说,由于稳定低价的粮食是必需的公共服务,产粮区的粮食生产任务自然是重要的利益诉求;
对于产粮区地方政府来说,产粮区的粮食生产任务则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执行并不坚决;
对于董启军这样的农民来说,由于粮价大起大落,种粮收益得不到保障。产粮区的粮食生产任务执行的积极性也不高,而且还会有环境隐患。
三方博弈,真的太难了!
但最难的还是底层的农民!
不过今年,农民董启军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先是试行了取消农业税和各项农村繁杂税费的善政,而且据说国家已经在立法,从明年起,延续千年的农业税将被正式废除!
不是农民都体会不到曾经的心酸和艰难。
多少农民至今都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今年伊始,又有另一个好消息传来,从今年起,国家实行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逐年提高价格!
这对于他这种种粮大户来说绝对是好消息!
以前可没有托市收购政策,像是去年,水稻收购价格就下跌,简直是惨啊。
像他这样,每年都是收完庄稼后给农资钱,去年因为水稻卖不出去,农资欠款达几万元——种粮的周转资金,包括购买农资、耕种费用、地租等,主要是靠卖粮款,如果粮食卖不出去,后续周转将难以为继。
舍不得低价卖的就只有压在手里,但是不卖粮食就没钱花,更别说还债了。
眼看着春耕就到了,本来今年董启军都不知道还种不种水稻了——种的话就要继续打白条,但是今年的稻谷如果还是去年那样的行情的话,真的是连着两季的钱都没法还了。
但是不种田的话又能干什么呢?
现在好了,有国家的托市收购政策,起码不怕亏本了,仔细算算,还是有不错的收益的,似乎又可以继续种田了。
今年的好消息还真是不少,董启军还在畅想,如果还有其他的好消息,也赶紧来吧,老农民都饥渴难耐了!
……
第193章 这么好的事?
“有公司要来包场了!”
这个消息传遍了鄱阳湖平原附近的大小村庄。
嘉谷农资公司在当地的据点被前来咨询的农民们围得水泄不通。
大家拉着嘉谷农资的工作人员,七嘴八舌地问着自己关心的问题。
“大家不要担心,我们不是过来抢工作的,也不是来抢市场的。对,地当然还是你们的地……”
“我们主要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辐射当地发展现代农业。不懂?简单来说,我们公司向你们农户介绍先进的种植经验,同时解决市场问题,帮助建立起农户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就是说,你们种植的水稻都由我们回购。”
“没错,你们的稻谷卖不出去?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了。只要跟我们合作的,公司建立了回购制度,将大家种出来的稻谷收购回来加工,给你们带来直接实惠。你们有收入,就有钱给孩子交学费,给老人看病……我们公司的目标,就是靠良好的经营使大家收入稳定,生活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