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超级农业强国- 第1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权威机构对嘉谷乳业各种产品的分析报告更是让他们发现,嘉谷乳业的产品贵是贵点,营养性也是比一般牛奶更好,而且说实话,嘉谷乳业全产业链的模式更让苗家人信任。
  苗老爷子就当即拍板“以后家里的牛奶全部换成嘉谷乳业的产品,反正我们家消费得起,苗苗也喜欢喝。”
  苗老师也点头,以前家里都是喝伊力的牛奶,因为是大公司,值得信任。但嘉谷乳业明显也是大企业,价格是比伊力要高,但味道确实也更好。
  就这样,不少其他乳企的消费者,投向了嘉谷乳业的阵营。反映到市场上,就是嘉谷乳业的占有率不断上升。
  就在这样的形势下,嘉谷乳业推出了第三个主打品类——婴幼儿奶粉。
  嘉谷乳业的奶粉配方很早就研究出来了,但是碍于鲜奶产能不足,只能暂时搁置。
  木有办法,这就是自建奶源的无奈了,鲜奶产量永远跟不上需求。
  因为奶粉的喷粉率大约在8:1左右,即8吨鲜奶才能产出1吨奶粉。也只有嘉谷农牧第二、第三个万头牧场建成投产,年产奶量达到100万吨后,嘉谷乳业才敢启动奶粉的生产。
  即使如此,嘉谷乳业也只敢建成年产奶粉25万吨的产能,而且是主打高档奶粉。
  在奶粉这个领域,嘉谷农牧是新人中的新人,对第一年的销售量持谨慎态度。
  ……
  这天,苗老师在买牛奶的时候,突然瞄到了嘉谷乳业的奶粉登上了货架,眼前就是一亮。
  自从苗家人成为了嘉谷乳业的忠实拥趸后,对这个品牌已经拥有了足够的信任。一看到嘉谷乳业推出了婴幼儿奶粉后,决定顺手买两罐回去给小女儿——小外孙刚满一周岁。
  虽然嘉谷乳业的奶粉一如既往的贵,一罐两公斤装的婴幼儿奶粉动辄两三百块,也只够一个孩子喝两三周左右。
  但苗老师笃信贵有贵的道理,嘉谷乳业的奶粉肯定也比一般奶粉营养价值更高——她回去就让小女儿把外孙宝宝饮用的奶粉换成嘉谷奶粉。
  这样的状况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
  尤其是在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地,热销的场面更是比其他地方热闹得多!
  这三个地方都是嘉谷乳业最先开发的市场,无论是销售渠道、品牌知名度都要比其他地方好得多,取得更好的成绩也在情理之中。
  但嘉谷奶粉的火爆销售还是出乎了公司的意料,不仅取得了开门红,甚至是红的一塌糊涂。
  各地库存频频接近了预警线,嘉谷乳业的调度中心不得不根据销售渠道反馈的信息,随时调整发货计划,以保证全国范围内的嘉谷奶粉不断货!
  不过,这种徘徊在断货边沿的状况一时半会还是无法解决的,毕竟,嘉谷牧场的鲜奶产量有限,常温奶和酸奶两个品类也是市场爆款,能够保证奶粉目前的产量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嘉谷乳业的杨业是又惊又叹。
  惊的是消费者对嘉谷乳业品牌的认可度比他想象中的还要高;叹的是产能有限,只能望着火爆的市场狂吞口水,再也没有比这个时候更希望嘉谷农牧的第四、第五个万头牧场立刻建成投产的了。
  一夜之间,嘉谷奶粉就以狂暴的姿态闯入了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一举奠定行业举足轻重的地位!
  ……


第266章 蝴蝶效应,毒奶前兆
  从两年前起,“嘉谷乳业”这个名字,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多。
  开始是作为被嘲笑的对象。
  作为国内“万头牧场”的鼻祖,嘉谷乳业的这一模式并不被看好。业内人士语重心长地说,万头牧场的计划想想就好,但不要一时冲动去落实。甚至有专家直言不讳地说:“那个模式不行,只是个梦,只有死路一条!”
  但嘉谷乳业没有放弃,反而孤注一掷,再次加大了万头牧场的建设规模。
  在近三年时间内,这个最初仅有1个牧场、2万头奶牛的乳企,发展成如今拥有3个建成的万头牧场、2个建设中的牧场、近15万头奶牛的庞然大物,稳居养殖牧场龙头宝座。
  今年,质疑和嘲笑依旧存在,但声音没有那么响了。
  因为被嘉谷乳业的业绩打脸了。
  根据行业的估计,今年嘉谷乳业的年产奶量达到100万吨,虽然只是略高于猛牛的三分之一,但因为价格更高,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这将是国内乳业界第三家营收突破百亿的企业,仅次于伊力和猛牛。
  而随着万头牧场被分拆出嘉谷农牧后,嘉谷乳业的负债率大为下降,形势更是发生了变化。
  嘉谷牧场的奶牛养得好好的,没有发生任何疫病;而随着这些奶牛陆续进入产奶高峰期,产量还会进一步提升,再加上牧场奶牛存栏数量不断上升,牧场的鲜奶产量也会水涨船高。
  常温奶在经历了数年高速发展后,整体增速相对回落。嘉谷乳业推出的常温奶品类“嘉谷牛奶”,定位高端奶市场,在这几年正值国内经济高速发展,消费升级需求强劲的时期,是有效的品类升级和差异化竞争策略。
  因为其卓越的品质,即使价格最高,也压制住了两大巨头伊力和猛牛推出的高端奶品牌。
  另外,嘉谷乳业推出的酸奶品类“嘉酸乳”,通过超女式营销异军突起,一枝独秀,市场占有率已经跻身行业绝对领先地位。
  现在,嘉谷乳业又推出奶粉品类“嘉谷奶粉”,赢得了消费者的极大认可。虽然由于产量有限,使得它的市场影响力还无法对奶粉行业巨头造成威胁。但其咄咄逼人的态势,令巨头们如芒在背。
  说好的陷入万头牧场的泥沼呢?说好的资金链断裂呢?怎么嘉谷乳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猛,而与猛牛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现代牧业,反而也走上了万头牧场的道路?
  乳业界很多人想问一句,这个世界肿么了?
  ……
  冀省,山鹿集团。
  其董事长田温华也想问,这个世界肿么了?
  “自建奶源,真的那么厉害吗?”田温华喃喃自语道。
  如今的嘉谷农牧,就像一只金凤,各地纷纷开出优厚条件,植起梧桐,想引得这只金凤来巢。
  其实田温华也明白,地方想引入嘉谷农牧建牧场,不仅仅是因为看重经济利益,更是因为嘉谷农牧和嘉谷乳业的“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产品加工”一体化的生态发展模式。
  田温华了解过离山鹿集团最近的,坐落在甘禹县的嘉谷5万头规模的牧场。
  种植上,周边配有10万亩优质土地,用于配套种植紫花苜蓿。
  养殖上,在牧场建设过程中,嘉谷农牧的每个牧场都投入巨资配备完善的粪污处理系统,在保证环保的同时,实现循环经济,整个牧场实现零排放。
  至于产品加工,让他如芒刺背的奶粉加工厂,就落在这个牧场上。
  “自建奶源真的相当厉害!”田温华自问自答道。
  以田温华的眼光自然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嘉谷乳业着眼未来,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的战略,可以说为行业树立了标杆,为产业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才使得地方政府都对嘉谷乳业充满信心。
  但山鹿集团能这么做吗?不能!
  山鹿后面没有一个撑腰的集团,更没有那么多资本砸入万头牧场的建设,风险太大,赌不起。
  田温华烦躁地从抽屉里摸出一盒嘉谷纯牛奶,打开喝了起来——没有人知道,作为竞争对手,山鹿集团的董事长最喜欢的,竟然是嘉谷乳业的产品。
  除了绝佳的口感外,田温华清楚地知道,如果说国内牛奶品质控制得最好的,除了自建奶源的嘉谷乳业,无人能出其右。
  喝完牛奶,并将包装“毁尸灭迹”后,田温华的心情平静了不少。
  赌不起,就只能深挖潜能了。
  她想了想,叫来山鹿集团的生产经理。
  “你知道我们的产品与嘉谷乳业有多大的差距吗?”田温华毫不讳言问道。
  生产经理的冷汗差点直接冒了出来:“……不太清楚……”
  田温华丝毫不觉意外,她面无表情地拿出一份报告。
  “我喜欢用数据说话,这是嘉谷乳业的常温奶评测数据。”
  “最重要的是卫生指标和营养指标。”
  卫生指标包括体细胞和微生物,微生物是菌落数,也就是常说的细菌数;体细胞数反映了牛奶质量及奶牛的健康状况,数量越低,奶牛就越健康。
  “国标中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是100万,比美国、欧盟的40万和岛国20万的标准分别高出25倍和5倍。而嘉谷乳业将内控标准定在2万以下,在实际检测中,不到1万。在各国牛奶体细胞标准的对照中,欧美低于40万,岛国低于30万,国内虽没有特定标准,但嘉谷乳业的牛奶体细胞标准低于25万。”
  “另外一个营养指标包括蛋白质和脂肪。国标的蛋白质标准在28以上,欧美国家和岛国的牛奶中的蛋白质标准在30以上,而嘉谷乳业的牛奶蛋白质标准在42以上。”
  “这些标准,我们山鹿的产品比起来如何?”
  产品经理:“……”
  田温华盯着他,良久,用毫无感情的语调说道:“其他的指标都不提,但我们山鹿的乳制品,至少要在蛋白质含量上不能落后。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总之,将我们的牛奶蛋白质含量提高,明不明白?”
  生产经理一咬牙:“明白……”
  田温华满意地颔首,抬手示意他可以出去了。
  生产经理战战兢兢地回到办公室。
  “艹!”
  发泄归发泄,问题总要解决。
  他想了又想,只能通过从奶源上来解决。
  于是,在生产经理的授意下,生产部下发了新的鲜奶收购标准。
  受到收购标准的奶贩子们:“……”
  “山鹿是疯了吗?按照这个标准,没有多少鲜奶符合他们的要求?我们的生意还要不要做了?”奶贩子甲气愤地说道。
  奶贩子乙眼珠子一转:“也不是没有办法……”
  “嗯?”
  “你知道蛋白质含量是怎么估算的吗?”
  “你是说……”
  奶贩子乙得意道:“接检测蛋白质含量在技术上十分复杂,成本也相当高。所以目前常使用的蛋白质检测方法是‘凯氏定氮法’。它是通过测出含氮量来估算蛋白质含量,就意味着,食品中氮原子含量越高,这种食品中蛋白质含量就越高。”
  “我们没法提高牛奶的蛋白质,但是我们可以提高牛奶的氮原子含量不是?”
  奶贩子甲彻底明白了他的意思:“你是说,可以添加蛋白精?”
  “聪明……”
  “蛋白精”,学名:三聚氰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没有什么气味和味道,掺杂后不易被发现,加之生产工艺简单、成本很低。
  齐政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嘉谷乳业的存在,会引起怎样的蝴蝶效应,历史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只是时间大大提前了。
  ……


第267章 作死之路
  很多严重的后果,可能只是源于一次简单的决定。
  对于山鹿集团的董事长田温华来说,她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集团发展壮大,获得更多的利润。
  经过五十年的奋斗,从18家饲养户组织起来的小作坊,成长为中国奶业的巨头,山鹿集团堪称见证了中国乳业发展的轨迹。
  如今,山鹿奶粉的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液态奶产量排名第四,年销售有望在明年突破100亿,真正跻身国内奶企的第一梯队,是冀省的骄傲。
  但与此同时,山鹿集团的压力无处不在。
  在过去几年里,伊力和猛牛两个以速度为骄傲的企业带领国内乳业向前冲,包括山鹿在内的众多企业如果不在规模上紧跟,只有被市场淘汰。
  异军突起的嘉谷乳业则是凭借着出色的品质,不仅在营收上后来居上,还插足了山鹿集团的自留地奶粉行业。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山鹿的疯狂就不可避免了。
  面对咄咄逼人的同行,田温华要求提高产品的质量以提升竞争力,这无可厚非。但下面执行起来后,就完全变味了。
  生产经理当然可以大手一挥制定新的鲜奶收购标准,但下面的人却不能大手一挥就得到足量的高质量鲜奶。
  尤其是山鹿的市场策略不同于其他乳企,它没有大肆投入进行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而是采取价格战的方法迅速抢占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中低端消费市场。
  这使得其必须压低前端的原料收购成本,而被不断压榨利润的只能是奶农和奶贩。
  平心而论,山鹿所在的地区并不是一个适合大规模发展奶牛养殖的区域,它缺乏草原那样的广阔牧场。
  最初鼓励当地养牛时,山鹿也曾付出努力,比如提供部分设备帮助各地建立奶站,但由于奶站产权属于个人,山鹿无法将其纳入直接控制。这样一来,奶农与奶站就陷入了一种原始博弈。
  奶农们将鲜奶卖给奶站,再由奶站提供给山鹿集团。
  山鹿的风光背后是奶农的艰辛,奶农承担着奶牛生病、死亡等风险,而辛勤的劳动却没有体现在价格上扬带来的利润分享上。
  如果有一两头牛病了就不挣钱了,要是有牛死了,铁定是赔钱。但是又不敢卖牛或杀牛,因为部分奶牛是贷款买的,奶农所有身价都被“套”在这群牛身上。
  因为山鹿的收购价是全行业最低的,奶贩子还要剥削一层。给山鹿供奶,也就勉强维持个温饱的状态,奶农们都一肚子怨气。
  在之前,产业链各方还能在这种博弈中以低利润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但山鹿调高了收购标准,收购价格却没有相应的提升后,这一局面就被撼动了。
  按照山鹿的新标准,更多奶农生产的鲜奶达不到要求。别说维持温饱了,这下子简直就是没有活路了。
  为了维持基本的收支平衡,掺假现象早已是行业内的公开秘密。但奶农最多是兑水、乳清粉等,而拥有一定技术和检测能力的奶站的“创新”空间就大得多。
  就在山鹿集团要求提高鲜奶的蛋白质含量后,奶贩子得到启示,找到了新的创富元素,也就是最终令整个行业蒙羞的罪魁祸首——三聚氰胺。
  添加了三聚氰胺后,鲜奶里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