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超级农业强国- 第1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论可以解释,根本不会有人怀疑到自己身上。
  ……
  有最先进的设备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专家团首先确认了独立的深层地下水系的存在。
  但这只是最基础的勘探,想要修建一个大型水库,起码还要确定深层水系水资源总量以及年出水量;还有更加复杂的对上地壳水层的影响以及对生态的影响评估等等。
  但初期的结果就已经让专家们深受鼓舞了。
  带队的国土资源部领导都感慨道:“山川秀美,关键在水。有水一片绿洲,无水一片黄。不管水库修不修,嘉谷的发现都改变了一些传统的水文地质观念,为重新认识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齐政只能“呵呵”了,好想来一句这还真的是个例,千万别当真了哇!
  专家团陷入了更加紧张的勘探论证中。而虽然还没有定论,齐政也知道,对在此地兴修水库的提议,专家团里有“修”与“不修”两种激烈的争论;而对于改造沙漠,更是莫衷一是。
  齐政找最熟悉的袁院士打探消息。
  “争论是挺激烈的!”袁院士直言不讳地说道。
  “有人说要吸取洪崖水库的教训在沙漠地区兴修水库,容易抬高库区地下水,使表层水因强烈的蒸发导致土壤盐碱化。而且水库本身是淤积重、面积大、蒸发量大,违背了干旱地区的人水和谐。”
  洪崖水库修建在沙漠中,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库,被誉为“瀚海明珠”。
  但它的修建,使青土湖的补水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导致了这一地区的沙漠化,最终使得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会合,并以每年8…10米的速度向绿洲逼近。
  “当然,赞同修建水库改变西北生态环境的人更多。在西北人的心中,没有比水更重要的了。事实证明,水资源密切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得黄河之利,宁夏引黄灌区稻香鱼肥,瓜果飘香,旱涝无虞,乡富民安,成为著名的“塞上江南”;疆省的亚尔村,一口流淌了200多年的坎儿井,使这个村子生机勃勃。葡萄架上挂满了葡萄,村子里商客云集,生意兴隆;肃省的月牙泉,以其独特的沙山环泉、泉映沙山的自然景观而成为塞外风光一绝……
  “最关键是,水去沙来,我国北方的第一道生态防线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式。西北地区的水源短缺,不仅对本地造成了影响,其危害还波及到了更广阔的地区。比如北方的沙尘暴天气。治理西北生态刻不容缓。”
  袁院士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改造沙漠……也有些人认为,沙地与沙漠不同,沙地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可以治理;沙漠是地质时代形成的,理论上不能治理,地下几百米深都是沙子,你怎么让它消失?无论你怎么植树种草,都只是暂时覆盖,气候干燥寒冷,草木枯死,大风一起,沙丘又开始移动。所以他们说沙漠只能治理,控制沙害;无法通过改造消失……”
  齐政:“……”
  袁院士最后淡定地说道:“其实吧,我觉得不管怎么争论,最终还是看水资源勘探的结果,还有就是实践了,实践出真知嘛。”
  ……行吧,您老说的最有道理。
  专家团应该也是这样认为。刚好,嘉谷在离“湖”稍远一点的地方,又打了一口井。同样是正好打在“地下河道”分出的另一条“支流”上可以让他们有更充分的勘查数据。
  井口打通,惊人的一幕发生了,清澈的地下水冲天而起,仿佛一道高压水炮。
  专家团眼都直了!
  袁院士眯眼看着水柱,喃喃自语道:“这颗真·瀚海明珠是跑不掉喽!”
  ……


第335章 沙漠“人造”风场
  如果按照益利集团的治沙实践经验,应该要做到“路、电、水、讯、绿”一体化治沙。即路修到哪里,电就通到哪里,水就通到哪里,通讯就通到哪里,绿化就辐射到哪里。
  钱学森老先生也曾经提出一个“沙产业理论”沙产业要充分利用沙漠戈壁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生产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
  知道了专家团内的争议,齐政有意为沙漠大开发增加更多的筹码。
  无论是修建水库,还是开发荒漠,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其中,电又是最不能缺少的。
  电力,要么从外面引来,要么自己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
  齐政选择后者,但他没有按照钱老先生的理论,选择开发太阳能,而是首先选择开发风能。
  很快,沙漠里就来了一批风资源工程师,开展测风数据分析、风场选址与产能评估等工作。
  袁院士也很快就知道了,他过来问齐政:“你们是打算在沙漠里开发风能?”
  齐政干脆地点头:“没错。无论是腾格里沙漠,还是巴丹吉林沙漠,年平均风速4米/秒左右,年大风日数30…50天,都是沙漠中风能资源丰富区之一,这就为利用风能提供了前提。”
  袁院士先是点点头,但随即又提醒道:“风电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美好的,投资需谨慎!”
  齐政比谁都清楚这一点。
  如果关注新能源,后世经常可以听到一个说法“弃风限电”,说的就是风电发展之困。
  蒙省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占全国风能资源总量三成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并且建设条件好,开发成本相对较低。
  但蒙省地区经济欠发达,当地增量电力消纳有限,更多只能外送。
  问题来了,风力的随机以及不可控和电网严格要求的安全运行在本质上是矛盾的。
  风力这个大爷吧,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有时脾气暴躁,有时温柔如水……风力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导致风电并入电网后会冲击电网,令电能质量恶化。
  风电发展受到掣肘的最主要因素是上网问题,而一个制约风电上网的重要原因就是风电波动大。
  西北风电场的建设风生水起,但最后的结果就是那么多风车伫立在戈壁滩上晒太阳,即便有的风车在转,大部分也是在那里空转。电发出来了输送不出去,又不能存下来,还有什么用?
  当然,嘉谷建设风电场,首先是希望保证自家用电,暂时可以不考虑电力上网的问题。
  但即使是自家用电,稳定性也是很重要的风大的时候风机可以全速转动,电力供应可以得到保障,但是遇到风力小,或没风的时候就麻烦了!
  而要怎样尽可能保障风电场发电的稳定性,除了靠老天,也要靠选址。
  骆工程师是嘉谷聘请的风资源调查兼风电场设计团队的领队。无论是从嘉谷的知名度还是从沙漠的开发计划来看,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个不好惹的土豪。
  面对这种土豪,最好是老实点。
  因此骆工程师首先丑话说在前:“齐总,您应该知道,风在自然界一直处于变化状态的,在不同年份其特征并不相同,一个地区少风年与多风年的风能也相差甚远。因此,评估某地的风力资源潜力,没有长期的统计数据作为参考,其趋势特点是很难说完全正确的。我们也只能按照现有的测风资料,提供风电场的设计方案!”
  齐政理解地点头,风资源跟气象预报一样,永远存在广大人民群众希望100%精准预报而“臣妾做不到”的人民内部矛盾。即使有长期的统计数据作为参考,行业里目前也存在着不少力有不逮的困难。
  骆工程师看到齐政理解,才露出了一丝笑容。
  大概是见齐政不难相处,在等待初步数据的时候,他主动向齐政普及一些风电的常识:“国际上规定年平均风速6、7、8m/s,分别为一般、较佳、最佳风电场。而我国上千个台站中,年平均风速在6m/s以上仅几十个,除高山站外,所剩无几,选址问题仍是很突出的。老实讲,沙漠风电场我还是第一次接触,希望能找到一个较好的风电场选址。”
  “风力资源的优劣,直接影响风力发电量,从而影响其发电成本。要知道,风能是风速的3次方。也就是说,风速相差1倍,风能相差8倍。所以,选择一个好的风电场风速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风能利用中需要考虑到风速的稳定性,因此在选址时尽量要求不要有过大的风速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另外,对于风力机而言,除了风资源条件较好外,总希望有比较稳定的风向……”
  骆工程师最后说道:“从目前大量运行风场案例分析来看,完美的风场基本是不可能的,多数风电场总有一些机组属于低效资产或者亚健康状态运行……”
  还没说完,手下就给他送来了一沓资料。
  他有些意外:“这么快就有目标了?”
  打开资料一看,“呃……嗯?”
  齐政问道:“怎么了?”
  骆工程师脸色有些复杂地说道:“呃……好像找到了一个风资源条件不错的风场?”
  “那真的不错!你们效率可以呀!”
  岂止不错?目前的数据简直堪称完美!骆工程师在心里咆哮道。
  8m/s的平均风速,最佳风电场的标准;风速季节变化不好说,但日变化极小;风向极其稳定……特喵的,还能更完美吗?
  虽然被打脸,但他高兴的情绪更明显,毕竟,能碰上一个最佳风电场简直可遇不可求。当然,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才能判定风资源的具体情况,但起码有了一个目标不是?
  这时齐政问了一句:“对了,那个风场在哪?”
  骆工程师不疑有他,指着山麓的方向:“就在那边山麓地带。”
  齐政微勾嘴角。
  “天罡无极阵触发,主金水两系,范围:方圆250公里。效果:极压,生风。能使控制气压,风生水起。”
  哪有什么“完美”的风场,只有“人造”的风场。
  之前为了对抗风沙的灵阵,齐政转换思路后,被用来“控风”。
  这样不仅能在某个区域形成稳定的风场,更妙的是,灵阵更省力能量是不会凭空消失的,与其硬碰硬对抗风沙,不如微调成稳定的风力,既不会形成大风沙,又能稳定开发新能源。
  有了稳定的风场,风电绝对是最清洁的能源了制造风车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也最小,相对于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板制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剧毒物质。
  一座座“风车”如森林般矗立,叶片缓缓转动,其实也很美不是?
  能巧妙利用沙漠自然资源禀赋,充分实现生态化开发,不仅为嘉谷的沙漠开发增添筹码,齐政也希望借此为沙漠的自然资源利用,定下一个基调:节约利用!
  如果管理不到位,节水意识不加强,他费尽心思调再多的水资源回国,都是不够浪费的。
  ……


第336章 沙漠里的开荒牛(上)
  16天的奥运盛会一晃眼就结束了,我国奥运健儿们不负众望,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名,清源啤酒也爽快地按照承诺向边远地区中小学捐助了5100万以修建体育设施,一时倒也收获了一波赞誉。
  但对于远在西北沙漠的嘉谷团队来说,热闹与他们无关,一切都是为了刚起步的治沙。
  修建大型水库与联通西北的水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计划,在确认了地下水系的存在后,开始进入了立项论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不仅是涉及到阿拉鄯盟,还要涉及大半个西北地区,肯定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
  相比之下,随着出水量的增加,嘉谷的沙漠治理开发计划已经大踏步地推进了。
  以出水点为中心,首先治理腾格里沙漠的一百万亩沙地。
  治沙先固沙。嘉谷实验室之前围绕着出水点,用苔藓、地衣等隐花植物连同细菌、真菌在沙地上生成一层生物地毯从而固沙的做法被证明卓有成效。
  但无论是生物土壤结皮固沙,还是植树种草固沙,都首先需要铺设草方格。
  治沙战需要大量人力。上百万亩的沙地,仅靠嘉谷的员工治理绝对是捉襟见肘的,因此更多的“临时工”被招募过来。
  在很多人眼中,沙漠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地方。然而,除去恶劣环境,有人更想要“征服”这片不毛之地,让它重新鸟语花香。
  “沙漠是地球生的一种病,它需要绿色的药。漫天飞舞的黄沙阻止不了植树造林的脚步。但植树造林永远不是说说而已,而是需要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的。沙漠化也不可怕,不去改变,任其恶化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来自首都的志愿者小邱说道。
  在西北,有一群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参与治沙。而嘉谷的这次大行动,在这个群体中可以说是一呼百应。
  当然,更多的劳力是当地的民众。无论是阿拉鄯盟还是肃省的明勤县,深受风沙之苦的农牧民们纷纷响应号召,加入嘉谷的治沙行列。
  “再不治理沙漠,明勤就会消失了,我们也很快会变成无家可归的人。”因为切身的体会,明勤县的刘师傅多年前开始参与治理沙漠,并一直坚持了15年之久,“咱们苦点,下一辈人就不再会受风沙苦了!”
  如果加上嘉谷自身的员工,在这片沙漠中,共有近千人投入这场治沙战。
  虽然有灵阵暗自防护,没有强沙尘暴的侵袭,但沙漠气候依然恶劣,想改变并非易事。白天烈日曝晒,地表温度甚至高达60℃,别说植树,长时间站立都是问题;晚上则温度骤降,特别折磨人。
  因此,嘉谷对这些奋斗在治沙工作前沿阵地的人们不可谓不尽力。参与治沙的民众不是白干的,干一天有一天的工资;至于志愿者,嘉谷也为他们提供一笔“生活补助费”。
  嘉谷在沙漠出水点附近建设了一个治沙基地,虽然主体由帐篷组成,但里面吃穿用行一应俱全。
  水是不缺的;电力则主要靠柴油发电机,这是营地最主要的供电设备,煮饭、取暖、充电等全靠它来维持。因此,它的正常工作与否直接关联着营地的生活。
  虽然每天晚上人们都要在发电机的隆隆声中入睡,早上又在隆隆声中睁开双眼,但还真的没人嫌它吵。恰恰相反,一旦听不到它的声音,就知道它“罢工”了。它一罢工,受罪的可是所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