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超级农业强国- 第2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第485章 甜蜜的回报
  不到两年的时间,嘉谷国际通过相继并购澳大利亚最大糖企和巴西第二大糖企,掌握了近9%的国际原糖交易要约。
  当时,嘉谷国际的并购遭到了不少竞争对手的耻笑,让人觉得中国的这一新兴粮商显得经验缺乏——特别是对巴西第二大糖企桑特里萨公司的并购,背负了近5亿美元的债务亏空,在食糖价格持续低迷的周期,这可是一个大窟窿。
  然而,没有人现在还能嘲笑嘉谷国际。
  自2010年以来,受到美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和经济改善的影响,全球商品市场大幅上涨,食糖领涨于其他商品。
  尤其是进入5月之后,一方面是进入夏季消费旺季,用糖消费品增速加快;另一方面是受持续干旱的天气影响,全球食糖市场传出很多的利多信号,开启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涨。
  在悉尼的嘉谷国际分部,齐政见到了嘉谷糖业在这一轮食糖牛市中的操盘分析者之一,同时也是作为白糖期货风险部的候选负责人的陈剑平。
  在加入嘉谷糖业这个大平台后,又经历过在世界顶尖投资基金——刺客对冲基金的历练后,陈剑平不说完全脱胎换骨,但也称得上是眼光和能力都更上了一层楼。
  陈剑平第一次接触到,要制定一个食糖的年度交易计划,需要怎样的能力和技巧——要对全球产糖集团有较充分的了解,比如巴西几个大的产糖集团最近现金流怎么样,他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巴西未来几年糖产量减不减产?又或者是在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泰国,在泰国排名前四的工厂,他们的状况怎么样?
  陈剑平更是意识到了,一家拥有9%国际原糖交易要约的糖企,对国际糖市会有怎样的影响,又是怎样影响国际糖市的?
  “其实,气象灾害所导致的供需缺口仅仅是推动食糖价格持续上涨的导火索,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在救市行动中大量超发货币,才是农产品价格整体上涨的根源所在。”陈剑平自信地向齐政展现着自己的进步。
  见齐政不置可否,陈剑平话语一转:“但对于我们这种行业领头羊来说,根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气象灾害提供的炒作机会……”
  齐政这才微微颔首。
  对于嘉谷糖业这种上游生产贸易商来说,市场供不应求的紧平衡永远是它们追求的状态;但一般情况下,供过于求才是市场大多时候的状态。
  就齐政所知,气象灾害造成的减产,起码就目前而言,对全球的食糖供求平衡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但这是糖业巨头们需要的真相吗?
  很显然不是。
  平时风平浪静都恨不得弄出点波澜来,今年是切切实实的全球多地受灾,进而影响农业生产,岂会不顺势推波助澜?
  而与棉花、大豆等高度依赖进口的农产品不同,中国对食糖的进口量并不大,在最近两年才达到国内食糖总消费量的10%——起码短期国际糖价对国内糖价变动的调整作用并不会很显著。
  因此嘉谷糖业也折腾得心安理得。
  “我们下调了澳大利亚的食糖产量预期,而且推动部分有影响力的国际机构,发出全球食糖市场将面临着较大的供需缺口的预测……”嘉谷国际的钟华志轻笑道。
  澳大利亚的原糖产量在400万吨左右,虽然数量并不大,但其绝大部分原糖都用于出口,因此对国际供需平衡有重要影响。
  ——嘉谷糖业作为掌握了澳大利亚一半食糖产能的国际糖企,其食糖库存量和产量都牵动着国际糖价的变动。
  其它糖业巨头们也同样心照不宣地推动释放夸大的利多信号——美国农业部在报告中显示,其甘蔗和甜菜产量以及制糖均出现下降趋势;巴西方面提供的信息又反映出产量和出口会双双下降;紧接着,印度政府因气候不利因素限制食糖出口,再次打压全球食糖供应预期……
  好吧,上面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印度方面确实受灾严重,食糖产量必然会下降。
  随着市场愈加认为全球糖市供应将转为短缺,原糖期货本周触及八个月来的高点——连国际糖业组织都把正在进行中的2010~2011制糖年全球食糖供给过剩量,从先前预期的128。6万吨大幅下调至19。6万吨。
  随着糖价上涨,嘉谷糖业这样的国际糖企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陈剑平汇报金融部在原糖期货上的收益情况:“刺客对冲基金趁着近期原糖价格暴涨的机会锁定获利,共获得近3亿美元的收益……”
  钟华志接着道:“嘉谷糖业上半年的报表显示,净收益同比增长了66%,全年盈利有望超过5亿美元……”
  齐政眨眨眼,所以,收购巴西糖企所背负的债务亏空,这就轻轻松松解决了?
  但这就是嘉谷糖业等行业巨头助推全球糖市步入牛市周期的原因所在——它们的库存量和产能,都保证了能在这一波“甜蜜的回报”中,分润到最多的好处。
  当然,这样的资本、舆论炒作所引起的从期货到现货的食糖上涨周期,必然会反弹的;就看谁能一直保持清醒,既能捞足好处,又能全身而退了。
  毫无疑问,依然是嘉谷糖业这样的行业巨头拥有更多的底气——不仅有资本上的优势保证,还有人才上的优势保证。
  陈剑平就清醒地分析道:“受食糖出口获利刺激,各大产糖国肯定会大量生产食糖,从整体市场供应状况来看,供大于求依然会是常态。”
  “所以,我建议嘉谷糖业不要再热衷于扩大产能,而是要尽可能使甘蔗压榨达到最大值以使成本降至最低水平,或者加大对蔗产乙醇的投资……”
  潮起必有潮落。陈剑平仿佛已经看到了,现在的国际糖价涨得有多高,后面就会跌得有多惨。届时,糖价跌至生产成本也不是不可能,即使产能利用率最好的糖厂也是如此。
  齐政有意考究道:“那么,你认为这个转折点什么时候会出现?”
  陈剑平略作思忖,谨慎回答道:“这取决于明年的气候状况如何。但我估计,最长不会超过两年,转折就会到来。”
  齐政和钟华志相视一笑:“看来,你能挑起白糖期货风险部的担子了。”
  ……


第486章 “全球变暖”戏码
  齐政的记忆告诉他,这样的好行情差不多还有两年,因为明年的气候同样不容乐观。
  嘉谷战略部的分析也倾向于同样的观点,这波全球农产品交替涨价的风潮,大概率会持续一到两年。
  这样嘉谷体系的选择就很简单了——当然要趁着牛市周期,尽可能地攫取更多的利益,以应对“潮退”后的残酷竞争。
  说起来有趣,在国内,嘉谷是打压农产品投机者的先锋;但在国外,嘉谷却是农产品投机的积极参与者。
  在澳大利亚政府批准了嘉谷国际对艾莫德粮食公司的收购后,嘉谷对澳大利亚大麦尤其是啤酒大麦拥有了更多的话事权。
  于是,同样的套路被复制到大麦上。
  在嘉谷国际的资助下,“权威”专家在权威的《自然》杂志上发布了一项研究结果:
  ——“你可能不会想象到,司空见惯的啤酒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变成一种“奢侈品”。
  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气候对大麦产量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
  如果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各国都肯定会首先保证粮食产量,而不是“奢侈消费品”。
  研究人员发现,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大麦供应会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在不同的用途之间进行取舍。
  简而言之,就是在大麦产量紧缩时,大麦首先流向畜牧和食品业,在保证食物供给的基础上,才会将额外的大麦用于啤酒酿造。
  所以,据估算,在现有变暖趋势得不到改善的情况下,在极端情况下,将导致全球啤酒生产量减少16%,啤酒价格可能将翻一番。
  ……”
  总之,通篇文章就是为了说明一点——啤酒大麦供应要下降了,是时候涨价了!
  这种观点在今年全球多地遭受极端天气影响,譬如欧洲因干旱导致大麦产量下降的背景下,似乎很有说服力。
  多家“权威机构”也发表预言,啤酒大麦短缺将是一个席卷全球的大趋势……
  嗯,齐政对此只想说,自古套路得人心。
  “全球变暖”这个戏码,真的是屡试不爽。
  就如应该被列入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骗局——“自然资源枯竭论”一样,“XX资源因为人类过度汲取将要在XX年内枯竭,人类社会将会面临崩溃……”其实,无不是利益使然。
  这其中,“全球变暖”总是被宣布为人类的灭顶之灾。
  嗯,最有名的梗就是北极熊将要消失的传闻了——各路“家养”专家、“野生”专家纷纷以预言这种庞然大物的灭亡期限为能事。
  但真相是,过去二十年间,北极熊的数量“稳定到上涨”,靠近北极圈的加拿大甚至在考虑提高捕猎配额,因为熊多成灾,影响了因纽特人的社区安全。
  不过,谁在乎真相呢?
  “熊灭绝”永远比“熊没事”更能吸引眼球——被嘉谷国际“驱使”的专家,出于同样的心理和利益,甚至比齐政想象还要顺利。
  “啧啧啧,人心不古啊!”齐政摇头晃脑道。
  钟华志一脸黑线地看着始作俑者。
  不过,他对此还有点不明白:“按照啤酒工业的用料来看,我们推高啤酒大麦的价格,不是容易拉低啤酒大麦的销量吗?”
  齐政呵呵一笑:“老钟,你要知道,时代不同了……”
  钟华志的说法,是基于工业淡啤的生产现状而言的——工业淡啤就是人们夜宵撸串时常喝的啤酒。它们价格往往几块钱一瓶,但味道嘛,说得好听点是口感清爽,说得不好听点就是越喝越无味。
  这是因为,这种啤酒最大特点是,在原料中添加大米、玉米等淀粉类辅料,降低麦芽和啤酒花的比例。
  本来嘛,加点大米没什么,但坑爹的是,大米使用的比例在逐年升高——以国内的青啤为例,在02年的生产成本中,麦芽占据了12。6%,大米的比例为2。9%。到了今年,大米已经占据生产成本的8。1%了。换言之,原来作为辅料的大米,现在已成为“主料”。
  更坑爹的是,“麦芽不够,大米来凑”,这件事情在全世界啤酒工业中都不是秘密。
  后面更是发展到什么程度呢——从大米或者其他的谷物中提取麦芽糖,然后再加入一点点大麦芽的麦芽汁,或者是麦麸,显得有一点点麦香。所谓的麦香,其实是里面加了一些麦麸。
  ——你喝的不是啤酒,是啤水。
  归根到底,降低麦芽的浓度,是为了压低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这就是钟华志的疑问了,本来就因为成本降低啤酒大麦用量了,再提价的话,不是让啤酒商们更理所当然地“偷工减料”吗?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不是清源啤酒横空出世,人们估计还一股脑喝着工业淡啤。”齐政解释道,“现在嘛,喝过劲儿够的,人们更觉得工业淡啤难以入口了。”
  清源啤酒为何能在国内啤酒高端市场上与百威英博分庭抗礼甚至强压一头,原因就在于清源啤酒没有“麦芽不够,大米来凑”。
  坚持用大麦芽、水、啤酒花和酵母作为主要原料酿造的清源啤酒,香气更浓郁,风味口感更醇厚,连浮在酒体上的泡沫也绵密扎实得多——很多人这才第一次喝到了“活的”啤酒。
  随着清源啤酒登顶中国啤酒业界,还能走出国门大杀四方,国产啤酒商们都意识到,啤酒口味再怎么“淡”下去,就没得玩了!
  由此,国产啤酒的大麦芽需求量,开始稳步上升。当然,这也是基于国内啤酒大麦基本能自给自足。
  “跟国内一样,随着清源啤酒在东南亚、在南韩,甚至在更广阔的海外市场上开疆拓土,这将倒逼全球啤酒业改善产品结构,全球啤酒大麦需求必将继续增长……”钟华志显然明白过来了。
  所以,推高国际啤酒大麦的价格,对于整个嘉谷体系而言都是利好——啤酒大麦供应端肯定因此受益;而其他啤酒生厂商的成本因此增加了,清源啤酒反而更具竞争力……
  当然,如同食糖一样,涨价肯定是有一个周期的。说到底,价格高了,供应量也会跟着上来——“全球变暖”都喊了这么多年了,也没见全球粮食产量有多大减产。从历史上来看,变暖期还都是人类的繁荣期呢!
  “我们也只需要这几年,清源啤酒的全球布局就稳了。”齐政眯着眼道,“更何况,从大麦开始布局全球粮食贸易渠道,总归不会太引人瞩目……”
  ……


第487章 国际粮商的新江湖时代
  九月初,嘉谷国际与澳大利亚最大的粮食出口商CBH签署了入股协议,项目投资7亿澳元,嘉谷国际持有CBH的25%的股份。
  加上之前收购的艾莫德粮食公司,嘉谷国际在澳大利亚的粮食贸易,尤其是大麦贸易中,能够影响到的粮源,超过了800万吨。
  而这其中,大部分的大麦贸易是用于满足国内需求。
  澳大利亚大麦,对中国谷物及食品加工业意味着什么?
  近年来,国内啤酒行业的发展和嘉谷的推动,啤酒大麦种植面积大为增加,但大麦总体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国产饲料大麦种植的颓势。
  相反的是,国内旺盛的畜牧养殖需求对饲料大麦有着较高的需求预期,其中,来自澳大利亚的大麦占中国大麦进口总量的50%以上。
  背靠着国内的巨大市场就是嘉谷国际的底气,而在澳大利亚的粮食贸易中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后,嘉谷国际首先推动改变的,是澳大利亚谷物业的一个持续且不容忽视的问题——农药残留。
  澳洲麦农倾向于用草甘膦来处理成熟的饲料大麦作物。虽然国内并没有为进口大麦中的草甘膦残留量设定上限,但大麦中的草甘膦残留量依然是较大的食品安全威胁。
  说白了,嘉谷农牧每年也需要进口一批饲料大麦,含有草甘膦的大麦可无法满足嘉谷饲料原料标准。
  嘉谷体系完全控股的艾莫德粮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