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
牧原股份不惜大出血也要扒拉上嘉谷,首先为的,不就是嘉谷的优良猪品种吗?
在嘉谷农牧向牧原股份开放种猪供应后,秦营林也拿到了嘉谷猪品种的优势指标:PSY,即母猪头均年产仔数,高达27(国内平均水平只有17,牧原算行业优秀水平了,目前也只有22);料肉比,即猪肉粮食的转化率指标,更低;出肉率,即白条猪与毛猪的比率指标,更高……
当然,还有众所周知的接近土猪肉的品质和口感……这里体现的,就是嘉谷超强的“技术”能力了。
而对于嘉谷养猪场的环保,秦营林之前的印象不过是舍得投入,故能实现“零排放”。但深入接触后,他才发现自己还是太天真了。
……
“你是说,嘉谷可以补贴牧原养猪场的治污设施?”秦营林有些兴奋又有些难以置信道。
在得到了嘉谷农牧的种猪供应后,牧原股份也开启了扩张之路,同时开建了两个大型养猪场。当然,这个“大型”相对于嘉谷养猪场来说,可谓是小巫见大巫,最多也就存栏十万头的规模。
养猪十多年的秦营林自然知道,不管从哪方面来看,环保养猪都是大势所趋。
但环保设施从来都不便宜。要做到畜禽粪便污水达标排放,需要非常昂贵的治污设施,这笔成本摊进养猪场的投资中,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如果有嘉谷补贴,那简直是喜从天降!
不过,秦营林也知道,天下从没有免费的午餐:“嘉谷有什么条件?”
嘉谷农牧的李东亮微微一笑:“嘉谷可以补贴牧原养猪场的干湿分离、全封闭粪污传输管道等设施,然后,养猪场的猪粪废弃物归嘉谷所有。”
面对秦营林疑惑的目光,李东亮进一步解释道:“其实,这事关我们嘉谷的畜禽养殖废弃物、田间种植废弃物能源化战略……”
作为集种养于一体、产业链最完整的农牧企业,嘉谷对于畜禽养殖废弃物、田间种植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摸索从未停止过。
无论是畜禽粪便,还是秸秆,都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及丰富的生物质能。常见的将畜禽粪便或秸秆用作肥料、饲料和基料的农业化利用方式,其技术含量低,吸纳量少,附加值低;而将其用于清洁化、规模化的发电、沼气等能源化利用方式,则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更高——嘉谷自然选择后者。
“自启动农牧废弃物能源化的战略后,我们集团陆续投入了超过十亿元。六年了,终于实现了商业化和产业化……”李东亮带着几分自豪地说道。
在离牧原新建养猪场不远的嘉谷生物能源生产基地,秦营林看着那些巨型的发酵罐、沼液沼渣贮池、储气罐……双眼发直!
这才是嘉谷养殖场终极的废弃物处理体系吗?好大的手笔!
此时正值秋收季,不仅仅是畜禽粪便,还有那一车车经过初步处理后的秸秆,川流不息地运送至基地,化为沼气,再通过管道输送至发电厂。
即使是眼见为实,秦营林还是忍不住问道:“这真的能达到商业化水平了?”
不怪秦营林质疑,长期以来,就算是大型养殖场,沼气工程的气、电产品不过是以自用和周边农户使用为主——受规模、成本以及稳定性等重重障碍影响,他一度认为实现商业化是遥遥无期。
但李东亮毫不迟疑地点头:“其实,畜禽粪便与秸秆气化在技术上早就没有问题了……”
六年前,嘉谷实验室的微生物项目组就“培育”出了超级白腐菌、超级纤维素分解菌等秸秆预处理关键菌株;此后,还不断地“培育”出高效厌氧发酵菌株,实现了畜禽粪便与秸秆的混合高效发酵,使得农牧废弃物大规模能源化成为了可能。
秦营林听得一愣一愣的,实在想不到,嘉谷六年前就不声不响地解决了畜禽粪便与秸秆气化的桎梏之一。
但李东亮作为嘉谷高层,自然知道嘉谷的生物能源产业化道路经历了怎样的曲折:“相比于技术,无论是秸秆还是畜禽粪便,原料收运才是最大的桎梏。缺乏专业收储运团队,需要从头摸索的经济可承受的收储运模式,一度是产业化探索最难的环节。”
指着鱼贯而入的秸秆运输车、像油罐车一样的专业排污吸粪车,李东亮感慨道:“在田间建立秸秆切碎固化加工点;与大型养殖户建立粪污有偿处理合作关系;包括对牧原养猪场的治污补贴……一步步才建立了较完善的农牧废弃物收集、储运体系!”
秦营林:“……”
除了一个“服”字,还能说什么?
从无到有,以一己之力,建立了一套覆盖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农牧业废弃物收集、储运体系,所投入的资金和魄力,想想都让养猪事业尚未走出一省之地的秦营林头皮发麻。
当然,坚持下来后,成果也是惊人的。
李东亮乐呵呵道:“以这个生物能源生产基地为例,每年可消纳600万吨畜禽粪污,可处理农作物秸秆800万亩,年生产生物质气约12亿立方米,有机肥200余万吨……”
而围绕嘉谷农牧在全国建设的近50个大型养猪场和牧场,嘉谷投产的农牧废弃物能源化项目每年能生产近40亿立方米优质生物质气!
“乖乖,这相当于一个大型‘气田’了吧!”秦营林咋舌。养猪这么多年了,他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养猪会等同于造“气田”!
而且,这还是一个源源不断的可再生“气田”!
李东亮微笑不语。
……
第491章 我为国家销库存
牧原股份爽快地接受嘉谷的补贴,加入了嘉谷的农牧废弃物能源化体系。
其实,秦营林不知道,嘉谷的农牧废弃物能源化体系,意义可不仅仅是等同于造“气田”。
在农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上,嘉谷是国内最大的畜禽粪污处理户,是国内最大的秸秆消耗户,是国内最大的生物质能生产商,是国内最大的有机肥生产商……
年处理总量接近9000万吨的农牧废弃物,以一己之力将全国的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转化的有机肥含氮50万吨、磷12万吨、钾130万吨,相当于2010年全国化肥施用总量的4%左右……
最难得的是,这一切是在盈利的基础上实现的。
这一方面得益于嘉谷规模上、技术上的优势,能形成稳定的生物质气供应,运营成本大为降低;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嘉谷得到了沼气发电上网的准入资格。
——国家规定生物质能源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75元,高于火电上网电价,按照这个上网电价,嘉谷的农牧废弃物气化发电已经可以产生盈利。这才真正开启了农牧废弃物能源化的产业化之路。
而为了得到这个资格,嘉谷实际上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
“今年的玉米临储拍卖不顺利?”在申请补贴牧原养猪场的文件上签字后,齐政对参加国家临储玉米拍卖归来的王昱业问道。
王昱业揉揉疲惫的眉心:“还算顺利,不过是对玉米价格上到2000元吨的幅度有些出乎意料罢了。”
今年,玉米成为国内粮食品种中的明星产品,玉米市场牛市势不可挡,再创新高的进口玉米也被推到风口浪尖。
为抑制粮价,国家第三次修改了临储玉米拍卖细则,限定参与竞拍的用粮企业主体资格——而嘉谷作为新加入的玩家,却是毫无悬念地得到了参与资格。
“这次国储玉米拍卖200吨,我们嘉谷成交55万吨,成交价为2007元吨,成本比我们自己采购至少要高出了3%……”王昱业叹气道。
齐政并不意外,耸耸肩:“有得有失,不是吗?”
两人说的,就是嘉谷的玉米收储新变化。
玉米是“饲料之王”,世界上大约65%的玉米都用作饲料,是畜牧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嘉谷的玉米需求,也主要用于养殖业。更具体来说,是养猪业。
虽然嘉谷农牧的养猪饲料成分已经多元化,玉米添加配比已经下降到40%,但以嘉谷农牧年出栏几百万头生猪的体量规模计算,每年至少需要超过百万吨的玉米。
嘉谷暂时还没有精力介入玉米种植领域。以往,这些玉米基本是嘉谷自行入市收购。但从今年开始,嘉谷的玉米消费跟“消化国家库存”联系在一起了。
“我们为国家消化库存,换取国家在农牧废弃物能源化上更多的政策支持,某种程度上,这算是等价交换。”齐政轻松地靠在办公椅上说道。
王昱业苦笑道:“我只怕临储压力会越来越大……”
不是怕,是肯定越来越大!齐政默念道。
如果说,国内粮食基本自给自足是基本国情;在玉米上,一个严重的“病症”却是产能过剩!
这一切,始于08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
国内执行临储收购政策后,因为效益明显且稳定,玉米种植面积逐步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去年,玉米种植面积就超过了小麦,成为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
按理说,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也是第二大玉米消费国,巨大的消费需求差不多与产量相当——但玉米产能过剩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根本原因在于成本。
嘉谷作为玉米需求方,对于成本是很看重的。拿今年的进口玉米来说,美国进口玉米到港完税价格比我国南方港口玉米成交价格低80元吨,而这个成本差距还在拉大。
当然,玉米进口有配额限制的。每年玉米进口配额是720万吨,看似相比于国内2亿吨左右的玉米年消费量微不足道,但它的示范效应极坏。
好比在网购,同样的产品,这家敞开供应,价格更高;而另一家价格便宜的多,却经常断货……想来,多数人会去等一等那个便宜的。
一等,就完犊子了——于玉米而言,很多的玉米替代品就来了。
大麦、高粱,甚至是嘉谷垄断的牧草进口,都可以算是玉米替代品。最关键是,这些替代品没有配额保护,都是极低的关税,价格相当便宜。
这种情况下,国产玉米消化不了那么多了,只能存起来了——但有进也要有出啊!
齐政得到的数据是,今年国内的玉米总供给量超过2亿吨,但总需求量稳定在1。8亿吨左右,年度库存则超过了4000万吨。
结合快速增长的玉米产量来看,高库存的压力不可谓不大——齐政知道,不出十年,国家玉米库存量就突破2亿吨,每年单单是储存成本就高达500亿元!
此时,国内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意识到,日渐高企的玉米库存,就像大动脉的血栓一样,阻碍了玉米上下游产业的链接,损害了上游的勤劳的农民、种子企业,割裂了中国玉米与下游饲料、工业加工的互动联系。
——这成了农业政策顶层设计者的心病。
日后,有个“供给侧结构改革”,首先在玉米产业动刀,就是基于这个原因。但在当下,创造新的需求是首先考虑到的。
像美国,是鼓励生产玉米乙醇。但在粮食安全为大的国内,玉米乙醇很容易就与人、与畜牧业争粮,造成粮食供应紧张,玉米乙醇生产是走不远的。
而作为国家战略储备体系的一员,又有消耗玉米的大户——嘉谷农牧,嘉谷自然而言就进入了“为国分忧”的队伍。
“将过剩的玉米转化为优质肉食,辅以生产生物质能源和有机肥,形成一个闭合的产业大聚落,别的不说,肯定比生产玉米乙醇更有前途。”
随着嘉谷农牧养殖规模的飞速扩张,齐政是有底气说这话的。
王昱业倒也不反驳,按照嘉谷农牧如今的发展势头,嘉谷体系的玉米需求量突破千万吨只是时间问题,这对于消化国家库存来说,肯定是极大的利好。
但他担心的是:“这样会不会造成国内猪肉的长期过剩?”
齐政一笑:“怕啥,这不是还有国际市场吗?”
……
第492章 未来是我们的
要想赶超国际水平,唯有向强者学习。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越趋通畅,不少组织、企业甚至个人远赴欧美,或亚洲临国,学习国外先进养猪技术、理念,以期赶上国际先进养猪水平。
如果看国内,能接近国际先进养猪水平的,大概也就前两大养猪巨头温氏股份和嘉谷农牧了。所以,向两家学习的养殖企业也不少——牧原股份就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死心塌地地加入嘉谷的阵营。
但温氏股份和嘉谷农牧又是不同的。
温氏股份的养猪业务起步更早,而且在养猪前好歹还有十多年的家禽养殖组织经验,其养猪业务的崛起可谓是顺理成章;但嘉谷农牧,却好像“哐”的一声,养猪场就遍布全国了,简直堪称奇迹。
在嘉谷农牧2011…2015年的未来五年养猪发展规划研讨会上,全程缔造了嘉谷农牧的李东亮都半开玩笑道:“有时候,我都不知道公司怎么就发展到这个规模了……”
在一片笑声中,只有齐政心里有数——所有成就,都不是从天而降的。嘉谷农牧或者说嘉谷系企业,幸运的地方在于,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他开挂“保驾护航”,从而有更多的底气大幅变强。
就拿嘉谷农牧的养猪业务来看,灵阵的存在,在拒绝了猪瘟疫情侵袭的同时,还提升了猪肉的品质——这使得嘉谷猪肉一开始就走出了同质化的困境,得到了更高的附加价值。
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嘉谷农牧才能踏踏实实地引进先进技术,并与实际相结合,一步步地建立起“自动化硬件设施、遗传改良育种、科学系统防疫、生态环境保护、肉品安全管理”的养猪先进体系。
至今,嘉谷农牧已经走出了野蛮生长的阶段,开始了高质量的扩张之路。
“但是,东亮,嘉谷农牧的下一个五年养猪规划是不是激进了点?”集团总经理王昱业发出疑问。
根据嘉谷农牧2011…2015年的发展规划,5年内养猪规模将扩大到年出栏2000万头以上,相比于现在年出栏近600万头,扩充了两倍不止。
整个规划投资超过200亿,即使平摊下来,每年也要投入超过40亿——当然,资金不是王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