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超级农业强国- 第2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开什么玩笑?他们市用了近十年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解决了农民自发式松散式的种植模式,建立了合作共赢的体制。他们市委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为了短期利益最大化。
  现在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不香吗?
  合作社只要按嘉谷的订单种植,嘉谷便会照单全收,且不管行情如何,利润都有所保证。既解决了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产销对接问题,也解决了农业生产规划性不足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一个超过两千亿的产业啊,一旦这个秩序被打破了,发展的势头就停顿下来了。可以说,南开市市委比嘉谷更不愿意看到目前的稳定局面乱起来。
  齐政了然一笑,他想了想,反而问道:“嗯,外人愿意出多高的价格收购仙茗大米?”
  “据说开出了15元斤的收购价。哼,有些人就是贪心不足,他们也不想想,人家是漫天开价而已,最终能不能履约还不一定呢……”
  “那就让他们试试!”
  “好……嗯?”陈元一脸懵逼。
  齐政也不说嘉谷今年准备提高仙茗大米收购价,而是肯定道:“没事,就让他们看看,离开了嘉谷这艘大船又能怎么样……”
  陈元还是没有反应过来:“不是?有这必要吗?只要嘉谷不愿意,我们肯定是全力支持嘉谷的,何必让外人来搅和?”
  齐政当然相信,哪怕是硬压,有政府站在嘉谷这边,见钱眼开的合作社也翻不起多大的风浪来。
  但人心浮动是必然的。归根到底,这是因为逐利心态而引起的。单个市场主体即使实力再强,在面对利益得失的关键时刻,也难挡农民追求更大利益的心态。
  ——农民们是不会注意到仙茗大米上百元每斤的售价背后,是在育种、种植、收割、加工、储存等各个环节的高强度投入;为了“保证大米吃到消费者口里,还有稻米的清香”,嘉谷在加工和储存的过程中,都有明确严格的工业标准;而严苛的标准意味着成本的推高……他们只是看到仙茗大米卖出“天价”了,嘉谷赚大了。
  如果不能维持价值观高度统一,双方的合作是很难维持下去的。
  嘉谷做事的价值观,是为了把产品做到极致;但如果只是见钱眼开,永远不能将产品做到极致。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哪怕暂时硬压下去了,但农民如果硬要毁约,嘉谷难不成还能打官司,将农民一户一户地告上法庭不成?
  ——不管是与非,届时嘉谷肯定会名声大坏。毕竟,这个社会,往往是谁弱谁有理,嘉谷又能怎么办呢?
  此前,嘉谷已经展示了“善”的一面;现在,有必要展示“恶”的一面了。
  ……
  水稻种植合作社社长庞化得到反馈,却是大吃一惊。
  说实话,他此前的闹腾,更多是希望嘉谷能提高收购价,好多赚一点。说到底,农民和企业总是相互博弈的。万万没想到,嘉谷是干脆利落地放弃了合作。
  这让庞化有些骑虎难下了。
  但收购方大方给出的订金,让社员们无不喜出望外,催促着社长签订合同。被架起来的庞化,最终只能选择“背叛”嘉谷。
  很快,南开市就开始了春耕。
  但是,离开了嘉谷的合作之后,庞化所在合作社才感觉到举步维艰。
  往日,他们的水稻种植都是由嘉谷统一育种;现在,单从育种上来看,就已经落后一截了。
  ——而且,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留有仙茗大米的稻谷作为稻种的行为,其实已经侵犯了嘉谷的知识产权。如果不是嘉谷的有意放纵,他们连水稻都种植不起来。
  但看着其他合作社在嘉谷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种植水稻;看着其他合作社的社员们对自己隐隐嘲讽,庞化心里也有些不安了。
  南开市其他的水稻合作社都在嘉谷和政府的联合安抚下稳定了下来,理由也很简单——且看庞化所在的合作社前途如何。
  庞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合作社已经成为了一个“杀鸡儆猴”的对象。于是心里也发狠,那我就是要做出点成绩来,到时你们看我赚得更多,就不信你们不选择同样的道路。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不多时,报应来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
  庞化所在合作社完成春耕后,稻田里就爆发了稻纵卷叶螟虫害!
  稻纵卷叶螟以幼虫吐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躲在其中取食叶肉,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从而造成减产。
  往日,嘉谷不是采取人工释放赤眼蜂——专门寄生于纵卷叶螟低龄幼虫期的一种优势种天敌;就是采取特制生物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
  但离开了嘉谷,庞化所在合作社玩不转这一套了呀!
  更让人绝望的是,南开市几年前就走生态农业之路,化学农药基本上是禁用的……
  见势不妙的社员们叫着喊着要将庞化赶下社长之位,重新与嘉谷合作;而庞化更是悔得肠子都青了——离开了嘉谷的帮助,这才是刚开始就抓瞎了,谁知道往后还会遇到多少问题?
  嘉谷不为所动,齐政收到相关消息,也呵呵一笑。
  自己还没出手,有人就玩不转了。
  其实也用不着齐政再出手,毕竟,仙茗大米可是灵植啊。
  虽然庞化所在合作社有幸在灵阵范围内,水稻得以生长。但也因为是灵植,害虫们更喜欢啃食——离开了嘉谷完善病虫害防治体系的庇护,注定了他们种植的水稻多灾多难!
  真以为他齐某人的便宜是那么容易沾的?天真!
  ……


第512章 与杂交水稻之父的初见
  齐政只是冷眼旁观,就让国内外窥视仙茗大米的势力心里一凛。
  有心人都知道了,仙茗大米只适合在南开市范围内生长。
  但嘉谷轻描淡写的“敲山震虎”,就让所有人包括本地农民都知道了,在南开市这片土地上,嘉谷对于仙茗大米的掌控权坚不可摧。
  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了,你知道那里有好东西,但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落入别人手中。
  谁会吐血,谁会抓瞎,自有体会。
  市面上对于仙茗大米和嘉谷牛奶的追捧依然火热;外人的觊觎之心依然不减;但齐政已经将这纷纷扰扰都暂时抛到了一边。
  因为,一位他仰慕已久的老人家主动来访——杂交水稻之父,袁老先生莅临嘉谷总部,齐政亲迎。
  一位专注于农业科研,一位专注于农业产业,在农业领域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一老一少,初次见面,没有什么惊天动地,没有什么高谈阔论,反而充斥着一种相互的敬佩之情。
  齐政对袁老先生的敬服没有人奇怪,但袁老先生看着年轻的齐政,心里也有一种“国有英才”的叹服。
  他自认不过是在水稻杂交育种方面做出一些成绩,但齐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是探索出了一个可以说较符合中国农业未来的出路和方向,于国于民,意义不可谓不重大。
  从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遇到的困难之大,需要的时间之长,作为一名“老农人”,袁老先生是最清楚不过了。
  一方面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工业加工的组织化程度比较高;一方面是相对滞后的农业种植和养殖模式……大市场与“小”规模的农产品生产怎么结合,不是说培育出了高产品种就能解决的。
  袁老先生关注到嘉谷的时间有些滞后,但不妨碍他对嘉谷的赞赏——不同于国内只是表面形式的合作社模式,嘉谷开始实现真正的农业专业化分工、工厂式生产,让种植者通过统一的种子、农药、化肥、设施等技术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并与市场成功结合。
  当然,嘉谷的运气也相当不错——对于科研人士来说,运气是必不可少的。他不也是“遇上”了一株野生稻,才在杂交水稻上取得突破的吗?
  “天价大米”仙茗大米、环境适应性更强的黄金葵大米和丝苗米、“简版”稻花香大米、“嘉籼1号”……尽管他自己是致力于提高水稻产量,但对于嘉谷选择选育口感更好、附加值更高的水稻品种,他也没有丝毫反感之情。
  甚至于,他这次前来,也是想“蹭蹭”嘉谷的好运气。
  ……
  而齐政看着眼前这位穿着一件普通格子半袖衬衫,皮肤黝黑,身材瘦小,一看就是多年下田、风吹日晒的老人家,心中就只剩敬仰之情了。
  这位看起来像是一位老农民的科学家,堪称当代神农氏。正是因为他的伟大研究,才让中国的13亿人口终于吃上了饱饭。
  说起来,此前他与袁老先生的最“密切”的“接触”,大概就是前世在网络上的维护袁老先生的一场场论战了。
  当其时,袁老先生因为买了两部手机,摸了一下豪车,有了一栋别墅……都被喷子们恶意诽谤。
  齐政岂能看到自己敬仰的老人家受此恶意攻击?当下站出来力挺!他在网络上说的一句话“袁老先生,您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一群白眼狼喂得太饱了”,赢得了一片喝彩声。
  这一世,他终于有机会与这位老人家面对面交流了。
  “袁老,应该是我去拜访您的,只是一直找不到机会。”齐政温声道。
  袁老先生摆摆手:“我们不搞这些虚头巴脑的,齐董……”
  “袁老,您叫我小齐就行了。”齐政插言道。
  老实说,齐政真是有些日子没有被叫过小齐了,但在袁老先生面前,他老老实实地低头自称“小齐”。
  袁老先生呵呵笑了起来,也就改口道:“好,那小齐,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
  “您说。”
  “你应该知道,我这些年都在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的目标,希望在这两年实现……”
  其实,今年您就能实现了——齐政在心里接话道。
  回想一下关于袁老先生的记忆,他正是在今年的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中达到亩产926。6公斤,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实现。
  “除了超级杂交稻,我最近还关注到海水稻,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水稻种质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利用价值……”
  海水稻?齐政一愣。
  印象中,袁老先生应该是在几年后,才注意到海水稻,然后将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吧?
  看到齐政似乎有些疑惑,袁老先生不由得解释道:“海水稻其实只是一个形象的称呼,本质就是耐盐碱水稻,可以在恶劣的盐碱地中生长甚至结实、繁衍后代。”
  “虽然现在还有很多良田没有去耕好,可能没有多少人会去种条件不太好的盐碱地。但作为研究,肯定是有必要的,如果哪天我们的粮食不够吃了,任意选择一块地方都可以种。”
  齐政是知道的,但他也不解释,只是默默点头。
  袁老先生中气十足道:“无论是超级杂交稻,还是海水稻,我觉得都要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拿海水稻来说,要不断发掘水稻耐盐碱基因,并将其转育到籼粳交高产杂交稻,特别是第三代杂交稻上。”
  “而我在中科院看到嘉谷‘高能生长因子’的详细资料,上面说其具有促使生物基因稳定的作用,实在是见猎心喜,就跑过来打搅小齐你了……”袁老先生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明了来意。
  齐政恍然大悟,继而有些心酸。
  都81岁了,这样一位老人,按理说,都获得这么多成就了,完全可以颐养天年,或者在空调房里吹着空调指挥别人干就可以了。
  可他说,电脑里种不出水稻。然后是六十年如一日地忍受着蚊虫叮咬和酷暑高温,亲自下田做研究。
  苦吗?苦!可是老人家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
  甚至于在了解到“高能生长因子”对水稻育种研究有帮助,不惜亲自到嘉谷来“求人”,还因为其珍贵性而感到不好意思。
  有几个人能做到,明明能舒服的地躺赢,却依旧要为了别人的生命辛苦到这份上的?
  又有几个人,能在80多岁的时候,还面朝黄土背朝天,披星戴月地坚持,只不过是在操心别人的温饱的?
  为其提供“高能生长因子”当然是没问题的,但齐政心知肚明,真正在育种中起大作用的,还是靠“开挂”布阵。
  要不要为袁老先生助一把力呢?
  在看到老人家微微泛红的脸色之时,齐政心里就有了决定。
  他看到的,不是一个耄耋老人历经艰难终于得享殊荣。而是一个人,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的伟大力量。
  正如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里写过: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
  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受过那么多非议,诋毁,诽谤,都没能拖住他的脚步,袁老先生为的,大概也就是我们民族的生存而已。
  面对这样一位生而伟大的科学家,他齐某人何惜助推一把?
  他不但愿意助其一臂之力,还愿意为其开放更多资源:“袁老,‘高能生长因子’不敢说应有尽有,但提供一些给您研究是没问题的。而且,我们实验室还有不少成果,可能对您的研究有些帮助,比如‘吃盐牧草’……”
  肉眼可见的,袁老先生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


第513章 天上的太阳和人间的科学
  农业是整个文明的基石。而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育种技术又是最核心、最基础、最重要的关键技术。
  可以说,嘉谷实验室超过23的科研力量,都是集中于农牧业的育种技术研究中。换来的,就是层出不穷的农作物新品种。
  “这就是嘉谷的‘吃盐牧草’?”在试验田间,袁老爷子饶有兴趣地看着技术人员在检测灌溉用水的盐度。
  嘉谷实验室的老大陈建章解释道:“对,这块试验田的灌溉用水盐度已经达到了6‰,盐度大至相当于吃剩的菜汤的咸度,最适合我们培育的耐盐碱紫花苜宿品种生长。”
  “我们集团针对耐盐碱作物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了,终于将这个耐盐碱紫花苜宿品种培养成了一个稳定品种,去年底刚得到国家认定,可在全国大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