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政却是极喜欢大牛排的滋味的。要说他支持嘉谷养牛的原动力,起码是有三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而现在眼看着有了成果,他吃得就更香了。
萨尔曼更加不堪,他一刀而下,切下一指宽的厚肉片,迫不及待的将三分之一塞满嘴,费力地咀嚼。
若是吃猪肉的话,这么厚的肉片一定会腻死人的。
若是吃鸡肉的话,如此大块的肉,不用说要柴得惊人。老美只在感恩节吃火鸡不是没原因的,其他时间,谁愿意这样虐待自己啊。
牛肉却不同。
丰富的味觉层次感,以及充足的蛋白带来的安全感,过去千百万年间,都是极其难得的。
这才是真正让人能感觉到生存意义的食物。
什么是活着的感觉?
摄取高能量的过程,就是活着的感觉。
肥宅水、巧克力、牛肉……概莫如是。
而“三秦牛”牛肉,将这种感觉放大到了极致。
无论是在吃烤肉的沙特人,还是在吃牛排的沙特人,嚼出来的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齐总,我们希望能以合适的价格,采购全部三秦牛牛肉。”萨尔曼咽了一口肉下去,就忍不住摆出了一副要包圆的架势。
而此时,他的助手,正吃得一嘴油乎乎的,一点作用都没起。
其他沙特人,更是吃的智商都掉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齐政忍不住笑了。
这就是“酒桌文化”的威力了。
从古至今,“酒桌”都是一个最价廉物美的社交场景。酒过三巡,就可以让人比较快的显示自己真实一面,建立起基本的信任。
齐政这一次,只不过是将“酒”换成了“牛肉”而已。
没有一头“三秦牛”搞不定的谈判,接下来的谈判,再无波折。
不说吃人嘴软,但被“三秦牛”牛肉击穿味蕾的沙特人,讨价还价的腰杆子都矮了三分。
最先与沙特人达成一致的,是一份价值5亿美元的三秦牛牛肉贸易协议——沙特人取得三秦牛牛肉在中东海湾地区的独家分销权。
考虑到产量,接下来一年,嘉谷农牧出产的三秦牛牛肉,基本上是被沙特人包圆了。
齐政对于这份协议还算满意的。
不是因为金额。如果折算起来,“三秦牛”牛肉的出口价大约在每千克约400美元,这跟世界最顶级的牛肉相比当然还有较大差距,但考虑到“三秦牛”的产量不会像岛国和牛那样低,也就是堪堪满意——这个世界,永远是物以稀为贵。
他最满意的,是协议中规定,沙特方要打出“三秦牛”牛肉品牌,帮助“三秦牛”牛肉获得中东海湾地区顶级餐厅的认可,打响“三秦牛”牛肉的口碑。
与扬名世界比起来,区区5亿美元,又算得了什么。
……
第562章 进化的牧草之王
在嘉谷治沙团队内部,已经是一片欢声笑语。
与沙特人签订的三秦牛牛肉出口大单,让所有人都沐浴在成功的喜悦中。
严格说起来,这是嘉谷开发沙漠以来获得的第一笔正经的收益。
嘉谷的治沙团队管理层,譬如魏明,无不大松了一口气。
此前压力大啊!
虽然在外人看来,三年多的时间,就将几百万亩的寸草不生的沙漠,改造为绿意盎然的绿洲,几乎称得上是一个奇迹了。
但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体现在账务上,就是连续三年的只进不出。如果将沙漠开发项目看做是一个独立的公司,那就是一个背负着巨额债务的穷光蛋。虽然口头上是说前景光明,但如果作为投资人,能够安心等待的人是少之又少。
这也是嘉谷为什么要寻求国家资金资助的原因之一。阿拉鄯沙漠区的治理开发,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半公益的项目。而众所周知的是,一般与“公益”两字连接在一起的项目,投资回报率都是堪忧的。
虽然齐政等嘉谷高层愿意再等待几年,先打好基础。但在魏明等人看来,高层怎么想是高层的事,他们要是不想,窟窿越来越大,总有失血过多的时候。
现在好了,总算是看到了“回血”的希望。
就在魏明等人准备再接再厉,抓住沙特人这个土豪,准备向他们推销更多的沙漠产出时,被齐政叫停了。
……
在嘉谷绿洲的中部。
一台台节水喷灌机不停地转动,在草地上画出了一串串美丽的圆;一片片种植的紫花苜蓿,在土壤化后的沙子里旺盛生长,生机勃勃。
“Boss,我们为什么不向沙特人出售沙漠里种植的土豆和优质小麦?我看他们都挺感兴趣的。”跟随齐政过来考察的魏明疑惑地问道。
齐政不答,反而在地上抓了把沙子,只见挖出来就是一团土块,而不像以前那样沙子会从指缝间流失,不由得露出了一个微笑。
“这些区域,都已经是适合种植粮食的土壤了?”
齐政这么一问,魏明顾不上自己的问题了,昂然道:“对。这仅仅是我们沙漠土壤化两年后的效果。经过试验,已经完全适合种植小麦和土豆等粮食作物了。”
齐政笑道:“这效果,可比我们预想的进度要快了不少。”
“可不是。”魏明乐得笑出声来,“全靠‘进化’了的紫花苜蓿!”
齐政恍然:“紫花苜蓿的根瘤改良成功了?”
“对!”要不是齐政来到沙漠后一直忙于其他事务,魏明早就向他报喜了,他不想在齐政分心的时候上报,就是为了现在大声地喊出来。
只听魏明中气十足地说道:“2年龄的苜蓿草地,每亩根量鲜重可达3000公斤左右,每亩根茬中约含氮20公斤,全磷3公斤,全钾7。8公斤。每亩每年可从空气中固定氮素24公斤,相当于70多公斤硝酸铵。如果是正常耕地,苜蓿茬地足以使后作三年不施肥而稳产高产,增产幅度甚至可达1倍以上……”
自从嘉谷实验室发现了新台糖22号甘蔗和“南早1号”黄豆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共生现象”,彼此促进生长后,就在这个方向上狂奔不止。
不过,要想找到两种能形成共鸣的植物,而且又都具备开发价值,说是全靠运气都不为过。
这样一来,对现有具备“共生现象”的作物进行研究改良,就成了另一个方向。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本质上就是一种共生关系。
根瘤菌是一种长有鞭毛的杆状细菌,能从豆科植物的根毛侵入根内形成根瘤。豆科作物为根瘤菌提供必要的能量,让它破坏无机氮的化学键;作为回报,根瘤菌会为豆科作物提供有机氮,并增加周围土壤的肥力。
紫花苜蓿就是这样一种豆科植物。
在嘉谷的农牧业版图中,紫花苜蓿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牧草之王,它不仅是嘉谷农牧最重要的饲料来源之一,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嘉谷农业在种植业上的肥料投入。
这样一种重要的作物,嘉谷实验室从未停止过对其改良的研究。事实上,紫花苜蓿经过实验室的改良后,已经表现出几个不同的进化方向。
譬如适合在盐碱地上生长的耐盐紫花苜蓿品种,又譬如适合在沙漠中改良土壤理化性的耐旱紫花苜蓿品种。
“生物共生关系就好像是生物进化的‘工具箱’。紫花苜蓿想要进化出有利于吸收养分的根系,自然条件下需要漫长的时间,哪怕是人工培育,也很难促使其完成这样的进化。但是我们通过培养超级根瘤菌,再植入紫花苜蓿根部,形成共生关系的紫花苜蓿也就完成了进化。”魏明乐呵呵地咂嘴道。
当然,说是这么简单,但要如何让超级根瘤菌与紫花苜蓿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是经过实验室的千百次实验培育而成的。要不然齐政也不会只知道这个项目,而不清楚其进展了。
齐政又想起另一个重要问题:“超级根瘤菌只在牧草上起作用?大豆呢?”
如果在大豆上也能完成同样的进化,是不是能促进大豆大幅增产?
魏明显然也了解过这一点,摇头道:“据说这款超级根瘤菌与大豆并不相容,针对大豆的超级根瘤菌还在研究当中。”
齐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将这一点暂且放在心上。
回到沙漠土壤化上,“进化”后的紫花苜蓿就建了大功。
“根瘤固定大气中氮素的效率大增不说,发达的根系遗留在沙土层中,经腐解形成有机胶体,可使土壤形成稳定的团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再加上我们施加的海藻有机肥,沙漠的土壤化进展可不就出乎意料了?”魏明笑道。
齐政却知道他还忽略了一点。
“九坤六合阵(四阶)触发,主土系,范围:方圆一千公里。效果:固土,沃地。能使大地固实,肥田沃地。”
“九坤六合阵”就像是一张“网”,在沙粒和有机营养物质之间形成有弹性的纽带。相信如果没有这张“网”,绿洲内的土壤化进程不会如此惊人。
魏明则兴致勃勃地说出2012年的沙漠开发规划:“我们打算在新开辟出了沙漠区种植紫花苜蓿,推进土壤化;在已经改良土壤的绿洲内,增加小麦和土豆种植面积……”
齐政打断他的话:“在新开辟出了沙漠区种植紫花苜蓿我没意见,但是,小麦和土豆种植面积暂且不要增加,还是继续种植牧草。”
魏明一愣:“boss,这样的话,哪怕新开辟区牧草的产量不高,那也是几百万亩的紫花苜蓿啊,我们能消化吗?”
齐政揉揉眉心,道:“嗯,海外牧草基地情况有变,我们需要增加本土的牧草供应。”
……
第563章 美国大旱的阴影
当时间进入2012年,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境遇。
中国在某个挂逼建立起的另类的“四横两纵”水利体系的庇护下,如愿保持了风调雨顺;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烈日当头,土地干涸,河床崩裂,遍地死鱼,小草枯黄,庄稼渴死……
阳春3月本是大地复苏的季节,而对于美国中西部的农民来说,却有如丧钟的到来。按照以往,当地气候在每年11月到第二年3月步入雨季。而过去几个月来,即使在本应降雨丰富的季节,美国中西部大部分州仍旧没有见到一丝湿意。种种迹象显示,美国正在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旱。
在过去几年,中国国内大灾小害不断,美国人却是在风平浪静中看热闹;但今年,情况反过来了。
所谓同一个地球,苍天饶过谁。
对于嘉谷来说,因为齐政对于美国这次的大旱灾印象较为深刻,其实早有所准备。
这次旱灾仿佛拉开了美国干旱的序幕,此后数年,美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持续干旱。
而作为世界上的产粮大国,美国的气候异常也势必会带来全球粮食系统的震荡。嘉谷金融部为此已经看多粮食大宗期货,而嘉谷美国分公司也为抗旱做好了准备。
但是,谁也没想到,这场旱灾,会以另一种形式,对嘉谷体系进行打击。
“告诉我现在的情况!”齐政带着还想采购更多嘉谷产品的沙特人团队回到总部,交给公关部接待,就急匆匆地召开会议。
嘉谷美国分布以视频通话的形势参加会议,视频里,嘉谷美国分公司负责人卢志威一脸严肃:“……这场从去年就初显端倪的大旱灾,比想象中还要严重。尤其是在加州,大大小小水库的储量均严重不足,农业生产面临考验。我们做好了抗旱的准备,但现在,却因此成为了出气的对象……”
在美国中西部农业区面临着罕见的干旱,农户们不得不选择让哪些作物得到灌溉,哪些任其枯萎的时候,嘉谷美国分公司种植“专门出口中国”的牧草,在有心人的推动下,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加州媒体称,“大旱让本地草场无法提供充足饲料,奶牛、肉牛养殖户不得不购买干草饲料喂养,但由于价格提高,很多农户已经负担不起。很多农户都在出售牲口,城里人也被告知必须节约用水。嘉谷却将极为耗水的苜蓿草大量输往中国,此举相当于向我们‘出口干旱’……”
卢志威通报着美国分公司面临的严峻形势:“内华达州、犹他州已经向我们提出要求,必须调整牧草出口的比例,优先满足本土畜牧业需求,否则将停止对部分牧草农场的供水……”
“像华盛顿州,有参议员提出,在这种严重旱情中,要增加牧草出口税收,作为水资源消耗附加费……”
嘉谷在美国种植的苜蓿集中在中西部各州,恰好也正是此次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本来生产就受到一定影响,现在还被专门针对,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这样的针对,不仅仅是因为旱灾吧?”王昱业眉头紧锁道。
虽然根据美国农业部旱情监控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受灾最严重的中西部地区,很多牧场处于缺水少草的处境,现在正处在一个艰难的十字路口:是把所有的牛都卖掉,然后等旱灾过去后再卷土重来?还是把“根”留住,继续高价购买饲料和饮水来饲养,以保持多年来遗传选育的优良牛群?
但如果说嘉谷在美国的牧草种植基地,能有力挽狂澜的能力,那又未免太看得起嘉谷了。
从数据来看,美国苜蓿干草全年产量约5500万吨。去年全美出口苜蓿干草约350万吨,仅占总产量的6%;其中嘉谷分公司的出口量是150万吨,出口额不过是5亿美元,出口苜蓿金额占美国苜蓿干草总产值仅为6%。可以说,为了这么小的份额,就对嘉谷美国分公司大动干戈,实在是太小题大做了吧?
视频里的卢志威点点头,紧绷着脸道:“旱灾只是导火索,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生产的牧草品质太出众了!”
国内很多牧场是根据苜蓿干草的颜色来鉴别苜蓿品质,因为人类是视觉上的动物,多数情况下用眼睛辨别事物,绿色的苜蓿干草看上去要比黄色的品质更高。
但牛是色盲,它们一般是通过鼻子来辨别食物的好坏。黄或绿的苜蓿都无所谓,它们只会对高质量、高糖分的干草产生兴趣。
所以美国对干草的划分主要参考RFV、粗蛋白、干物质等,划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