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超级农业强国- 第3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地球的另一边,中国桂省。
  蔗农们看着嘉谷推广的套种“甘蔗+中早熟大豆”的蔗田内,暴增的大豆产量,根本不关心远在天边的劳什子雨林破坏与否,他们内心只有狂喜——跟着嘉谷有肉吃!
  ……


第614章 “豆”争(上)
  甘蔗未长成,大豆先丰收,桂省蔗农心中乐开了花。
  虽然人工将种在甘蔗地里的优质大豆收割捆扎很忙很累,但对于很多蔗农来说,今年是甘蔗生长期间心情最好的一年。在桂省的各个甘蔗主产区,走到哪儿都是蔗农的欢笑声、赞扬话。
  在甘蔗主产区重左市,出现了往年甘蔗榨季类似却又完全不一样的热闹。
  本地的粮企,外地的粮企,摩拳擦掌,携款入市,谋求着收购大豆。
  宋连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入重左市的“抢豆大战”的。
  宋连城是一家粮食贸易商的员工。从6月份开始,他就被派往桂省,公司给他的任务只有一项——“抢豆”。
  在重左市,他看到不少粮库门口贴着告示,上面写着:大量收购早熟大豆,每市斤2。15元,水分13。5%。
  宋连城嗤笑,就这样,还想“抢豆”?开什么玩笑。
  对于粮食公司来说,有粮就有效益。在粮食丰收季嗓子冒火地到处抢购优质粮源,宋连城可谓是身经百战。
  不过重左市的情况又有点不一样。
  宋连城以前抢粮的方式多是依靠当地的粮食经纪人,但重左市以前主要是产甘蔗,而甘蔗往往是分区由糖厂承包的,不需要所谓的粮食经纪人。
  这难不倒宋连城。自己走街串村,现场与种植户商谈,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直接收购粮食拉到公司,他也不是没有经历过。相反,要想抢粮,地头收购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好吧,说白了,宋连城所在的公司就是一粮食“二道贩子”。
  他们瞄准桂省的大豆,自然是有利可图。
  在第一批国内大豆上市之前,受美国持续干旱与超级杂草蔓延的影响,进口大豆的均价已经连续三个月上涨。
  而我国大豆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国产大豆没有定价权,所以,进口大豆价格上涨势必会拉动国内大豆价格的不断上涨。
  现在农民、企业、客商都相当一致地看好后市,大大小小的加工企业纷纷出动,外地的客商和本地的粮企也都加入了抢“豆”大战,各路兵马厮杀,被哄抢的大豆价格一路走高。
  宋连城深知,这种情况下,你就是与种植户谈好都没用,只有亲自收购到手的大豆,才是自己的,要不然别人在半路上可能就把它们给截走了。
  宋连城按照计划,开着卡车找上了老蔗农杨福堂。
  杨福堂堪称是重左市第一批加入“甘蔗…大豆”套种合作社的蔗农,他的决定可能会影响到一大批蔗农,对于“抢豆”的各方来说,他就是一块“唐僧肉”。
  刚到杨福堂家,就看到有大老板模样的人前脚刚离开,宋连城仿佛嗅到了同行的味道,不由得心中一紧。
  面对主动上门的宋连城,老蔗农杨福堂稳当得很。
  “杨大爷,你们合作社的大豆还没有卖出去吧?”宋连城笑眯眯地确认道。
  杨福堂不置可否:“才刚开始收割,不急。”
  “那您套种的大豆品种是嘉谷的‘南早大豆’吧?”
  “嗯。”
  宋连城内心先是一松,又是一紧。
  喜是因为,杨福堂他们种植的果然是嘉谷的大豆品种,而且还没出手。
  在市场上,不少南方地区大豆价格高于东北品种和黄淮品种,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大豆价格体系。因为南方更接近豆制品消费市场,高蛋白大豆供不应求。
  嘉谷的高蛋白大豆品种尤为受欢迎——蛋白质平均含量达到47%,最高达54%,加工豆制品产量高、品质好,可以说不愁买家。
  好吧,只要是嘉谷系大豆品种,无论是高蛋白品种,还是高油品种,都不愁买家——就拿后者来说,含油率不逊色于进口转基因大豆也就算了,同样是一吨豆粕,嘉谷高油大豆豆粕做饲料产生的效率都比进口大豆高。
  这也是桂省出现大面积的嘉谷大豆种植区后,各路买家蜂拥而入抢收的主要原因。
  但杨福堂的平静反应,让宋连城感觉不妙了。
  他怕是想要更高价而“捂豆惜售”了。
  对于买家来说最怕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各市场主体都积极收粮,但价格越高农民越不卖,“一户有豆,多家出价”,被哄抢的大豆价格一路走高。
  宋连城果断出价了:“杨大爷,你把大豆卖给我,2。55元/斤,有多少要多少。”
  “2。55元/斤?”杨福堂双眼微眯。
  “对,装多少货直接给现金。”宋连城爽快道。
  做生意,尤其是做粮食生意,有时候不需要技术含量,胆大敢赌就行了。
  宋连城所在的公司,认为优质国产大豆的价格还会蓄势上扬,所以敢囤货赌价。
  宋连城开出的,已经是公司的底价。他知道,当农民出现了惜售心理后,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开出一个无法拒绝的收购价。否则越是拖下去,豆价上涨局面越容易出现失控局面。
  就他所了解的,应该没有比他出价更高的了。
  也确实如此。
  杨福堂都不由得上下打量了他几眼,半是感叹道:“也有几家企业上门找,老实说,你是出价最高的。”
  宋连城心里一定。
  “但是……”
  宋连城心里一揪,他最恨“但是”!
  “但是,我还是不能卖给你。”
  “杨大爷,你还是嫌价格低吗?我们公司已经是最有诚意的了。不怕说,估计不会再有比我们开价更高的了。”宋连城信誓旦旦道。
  “我信。”杨福堂点点头,道:“但是你应该知道,我们合作社是与嘉谷合作的,我们种植的大豆,一般是由嘉谷收购的。”
  宋连城大松了一口气,原来是这个原因。
  他微笑道:“我知道。不过,杨大爷,我想嘉谷的收购价也不会比我们公司更高了吧?能多赚点钱为什么要说不呢?至于与嘉谷的约定,您放心好了,嘉谷这样的大公司,不会因为你们违约而告你们……”
  这方面宋连城已经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了。
  在国内,无论是农民合作社,还是种植大户,订单生产并不是万能的。只要收益更高,毁约是经常可见的。而企业往往也不会为了农民的毁约而大动干戈。
  但杨福堂摇摇头:“你不懂。”
  “你知道今年我们的大豆套种亩产有多高吗?接近600斤。去年才多少?400多斤吧。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提升?是嘉谷提供了新技术。”
  “就是之前的400多斤,种子也是嘉谷提供的,条件就是与嘉谷签订惟一采购协议,所以我们的大豆在还是种子状态的时候,就已经是人家嘉谷的了。”
  “我也信你说的,卖给你嘉谷应该也不会喊打喊杀,但明年呢?说话不算话,还指望嘉谷与我们合作吗?如果没有嘉谷的种子和技术,顶天了也就300斤/亩,这笔账怎么算,都不会有人将豆子卖给你的。所以,你想买豆,只能跟嘉谷谈。”杨福堂语重心长道。
  宋连城傻眼了,“……你不早说?”
  老蔗农杨福堂一脸无辜地憨笑道:“呵呵,我也想看看,我种的大豆有多欢迎嘛。”
  宋连城差点被气了个倒仰,笑你个憨憨啊,白浪费我表情和口水了!
  ……


第615章 “豆”争(下)
  嘉谷在桂省的分公司却是有点小了。
  这是宋连城抵达嘉谷分公司后的想法。
  实在是太多人了。
  继老蔗农杨福堂之后,他不信邪又在其他蔗农身上浪费了不少时间,但正如杨福堂所说,终究一无所获,以至于找上嘉谷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
  目之所及,从分公司的大堂,一直到门口,一条路都要被塞住了。
  “都别着急啊,大家按照顺序来,做好登记的麻烦从后面走,后面有消防通道……”嘉谷的员工一边整肃前面的队伍,一边又将人尽快疏散地出去,喊得嗓子都哑了。
  “这么多人,都是来采购大豆的?”
  看到挤满人的空间,这里面得有多少人,宋连城不敢想。
  “兄弟。”一双大手,啪的落在了他的肩膀上。
  “有事?”宋连城惊醒过来,皱眉看向对方。
  “有点,有点。”大手的主人是个挺着啤酒肚的中年胖子,他嘿嘿的笑两声,然后压低声音,道:“兄弟,你的公司能打多少分?”
  “打分?打什么分?”宋连城一脸茫然。
  “你不知道?”中年胖子乐了。
  “……我应该知道?”
  胖子一拍大腿,“幸好兄弟你遇上了我,要不然真是浪费时间了。”
  犹豫少顷,宋连城就满脸堆笑地问:“烦请兄弟赐教。”
  宋连城的态度让中年胖子很是满意,他塞过来一张表格,一边介绍道:“在场这么多人,谁不是为了采购大豆而来?要是论先来后到的话,估计早就轮不到我们了。好在嘉谷对于采购商有个评分标准,最后,按照分数来分配大豆采购量,也算是机会均等了……”
  宋连城接过表格,嘉谷将评分标准写在了上面,让各家企业在登记前心里有数。
  工厂规模,雇佣人数,大豆原料的使用量,行业重要性和稀缺性,产品附加值,成本利润比,工人薪水,纳税状况等等,都被给予不同的分值。
  这种评价方式,显然不是嘉谷一时兴起而确定的,而是经过精心细化而做出的体系,用以评价嘉谷的合作伙伴,以及在供应链上的公司价值。
  评分标准用数字表示,再清晰不过。
  明显可以看出,行业重要性和稀缺性、以及产品附加值这两项,在评分体系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
  譬如生产腐竹、豆豉、豆奶及豆奶粉、豆花、豆芽、酱油等初级食品的行业属性,只能记3分;但生产大豆组织蛋白、分离蛋白、浓缩蛋白等新兴大豆食品的,可以记5分;而生产大豆磷脂、膳食纤维以及异黄酮等大豆功能性食品的,可以记8分……
  标准虽然不是很完美,但这属于嘉谷自己的事,即使有人提出异议,最终也不过是好言相劝罢了。总归是有求于嘉谷,人家自己决定合作伙伴的标准,又能有什么异议?
  但宋连城的心是拔凉拔凉的。
  他公司的贸易属性,得分是——零!
  很显然,嘉谷明确表态,想当“二道贩子”囤积居奇?没门!
  中年胖子刚好也说到这一点:“虽然麻烦了点,但还是没人会放弃呀。嘉谷高蛋白大豆统一售价2。45元/斤,对于我们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企业来说,已经相当厚道了。标准严格点也不至于让一些奸商哄抢……对了,兄弟,你公司是生产什么的?”
  宋连城所在的公司,正是胖子口中的“奸商”,他支支吾吾道:“……那你们公司生产什么?”
  中年胖子瞬间被转移了注意力,他兴致勃勃道:“我们公司啊,生产豆浆粉、豆奶粉等20个产品,年消耗大豆5万吨,这一点在评分上有点吃亏;但我们的产品远销德国、新加坡、泰国等10多个国家,20个产品还都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好歹能挽回点分数。”
  宋连城无言以对。
  中年胖子却是说得兴起:“你知道的,各国的食品用大豆基本都要求用非转基因大豆。以前吧,国产大豆虽说是非转基因大豆,但良莠不齐,优质大豆的抢购现象更加激烈。我们也并不是没有考虑过从国外进口非转基因大豆。但是由于进口走船的量基本上要在5000吨或1万吨起步,对于没有分销渠道的小贸易商来说,价格风险以及进关检验风险太大了。”
  “得,今年嘉谷主导国产大豆增产,我们在没有必要冒这么大风险去折腾了。就是嘉谷这有计划的供应,让我们想做预储没那么方便了。”中年胖子自言自语道:“不过这样‘良心’的价格,让我们自己抢购也未必能收得到……哎,兄弟,你怎么走了……”
  却是宋连城黯然离去的背影。
  “难道这位兄弟的公司规模太小了?”中年胖子摩挲着下巴,喃喃自语道。
  离开的宋连城却是嘴里发苦。
  嘉谷大豆的售价让他直流口水,但从头看到尾的极其详细的评判标准以及后续调查,让他无计可施。
  与大豆加工企业联合起来钻空子?
  宋连城只在脑袋里转了一圈,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他连与嘉谷合作的农民都拿不下,哪来的把握能拿得下与嘉谷合作的公司?
  从拥挤的人群中走出嘉谷分公司,宋连城还看到了不少“同行”同样灰溜溜的背影,不禁仰首长叹,嘉谷什么毛病啊?价高者得不好吗?还非要立什么评选标准,闲得慌吗?
  ……
  纯粹的大豆贸易公司不满意,发改委的人却是满意极了。
  发展专业合作社,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同时直接与大豆加工企业对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让整个大豆产业全面振兴……这才是国产大豆复兴的曙光。
  看着争先在嘉谷分公司登记,想要采购国产大豆的加工企业越来越多,发改委调研组中一个小年轻笑呵呵地点头道:“就说嘛,支持国产大豆的人还是很多的。”
  同行的王昱业斜睨了他一眼,心想:呵,果然是小年轻,要不是有足够的利益,谁会鸟国产大豆?
  ……


第616章 当中国大豆冲击市场
  “我们已经与112家大豆加工商签订了大豆供货协议,全是产值过亿的大厂。大豆销售价格以国储大豆价格为底价,按蛋白质含量加价的原则,每吨4900元。这样,以市场交易为基础,以优质优价为原则,合作社和加工企业建立起了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真正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嘉谷总经理王昱业手里拿着报告书,并没有打开,而是复述似的给发改委胡主任介绍。
  发改委不算嘉谷的什么主管单位,但对于实施国产大豆振兴计划以来的第一波收获,力推此计划的胡副主任可谓是最关注的的人之一了。
  所以,对于王昱业的主动沟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