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超级农业强国- 第3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能让嘉谷所有高层心里滴着血,却依然咬牙坚持投入,自然是这套冷链物流体系对嘉谷体系的加成之大,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如果让齐政来形容,那就是其帮助嘉谷农业产销体系,与国内非嘉谷农业产销体系,几乎是拉开了一个时代的距离——其他农业产销体系还在19世纪,而嘉谷已经率先进入21世纪。因为,嘉谷的产销体系是按工业体系的标准而搭建的,具体就表现为标准化生产、先进的包装储藏、完备的冷链设施……
  嘉谷系的农业基地从未出现过滞销的情况,除了信息局对市场的预判给力,很关键一个原因,就在于这套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
  别的不说,单单是嘉谷仓储保鲜能力比一般的仓储设施都要强强,就足以让嘉谷在行业内的议价谈判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对于不少农产品来说,哪怕保鲜期能延长一个月,也足以错开上市高峰,从而卖出好价。
  基于此,肃省将化解滞销风险的希望寄托在嘉谷身上,也就不难理解了。
  “老板,公司会同意肃省方面的求援吗?”魏明见齐政最后将目光放在肃省的版图上,试探问道。
  齐政也摸着下巴考虑着:“你有什么看法?”
  魏明来前是打了腹稿的,很快道:“我就想,如果是大宗的粮油、蔬菜和水果,我们介入整合倒是合适;但如果是区域特色农产品,不太值得集团倾力投入。”
  帮助肃省特色农产品对接产销的成本,对现在的嘉谷来说,算不得什么,完全属于可以承受的风险。真正需要考虑的,还是这样做的价值,是否符合集团的需求?
  从魏明的角度来看,如果能改造一些非常有地域特色的小众产品生产模式,作为嘉谷农产品供应链的附属,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如果在不同品质、种类和数量的小规模农产品上投入太多精力,就会变成一种长期缓慢的投资,并不是很符合集团的利益。
  说白了,可以大规模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的大宗作物,才是嘉谷这么一家世界级巨头的经营主力。
  毕竟,嘉谷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虽强,但也承担不了全国高达4万亿的农产品流通规模。
  齐政沉默了一下。
  见齐政没有出言反对,魏明大胆建议道:“我觉得可以通过嘉谷创业系公司,来深入改造肃省农业,或者说,改造各地特色农业。”
  “嘉谷创业系公司?”齐政抬起了头。
  虽然是疑问句,但也说明了他的兴趣。魏明受到鼓励,忙道:“总部转过来一份创业计划,我觉得挺有投资价值的……”
  无论中外,企业巨头都会成为创业公司的孵化器。
  这一点在科技领域最为常见。英特尔培养了很多做芯片的创业者,雅虎培养了很多互联网的创业者。在国内创业者中,也有典型的“圈子”文化,企鹅的“南极圈”、阿里的“前橙会”、金山的“旧金山”等。
  这很好理解。在制度完备的一个巨头公司内,无论你的岗位是管理层还是员工,每个人都只是公司很小的一部分,总有一些人才想出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嘉谷也不例外。
  从2010年开始,就有一些离职的嘉谷员工开启了创业之路。
  对此,齐政是大力支持的,且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支持——想要创业的嘉谷系员工,可以把创业计划交由战略部审验,如果得到认可,不仅可以得到嘉谷的投资,还可以借用嘉谷的资源,如嘉谷实验室、嘉谷仓物流体系等,降低失败的风险。
  几年下来,也有一批优秀的嘉谷系创业公司,犹如一支支嘉谷“编外”军团,正在业界崛起。
  但是,其他创业派系给人的印象都是高大上,什么度娘的技术牛,阿里的电商牛……轮到嘉谷呢,真的是土里土气的“老黄牛”。
  莫得法子,虽然没有简单复制老东家,但这些成派别的创业者大都体现了老东家的特质,在团队建设、管理机制、企业文化等方面,其创办的公司多多少少会有老东家的烙印——从嘉谷出来的创业派,可不就是“土味十足”吗?
  这自然是玩笑之言。
  事实上,从嘉谷出来的创业者,都有着做农产品项目的基因,虽然没有惊艳的让人眼前一亮的创业公司,但在农业大数据、农作物管理、精准指导、自动化、交易市场、可追溯性安全、市场信息等细分领域,还是颇受投资人追捧的。
  这样思考着,齐政说道:“能被总部特意挑选出来,你也看好,看来这次大概会有惊喜?是个什么样的创业计划?”
  魏明轻轻点头,道:“是个互联网+农业的电商创业计划。”
  咦,这就有点意思了,齐政挑了挑眉毛。
  因为嘉谷崛起带来的效应,让世人强烈感受到农业领域涌现出的无限机会,互联网对于农业的改造热潮比另一时空早来差不多三年。
  电商巨头下乡,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一众农产品撮合平台、生鲜电商纷纷崛起。
  互联网改造农业的切入点出奇的一致——打通农业的流通环节让产地直接对接用户,能极大提高农业效率,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于是,在这一时期农业成为被追捧的掘金项目。
  但结果一如另一时空。
  从今年开始,一众互联网+农业的项目纷纷沉寂下来。其原因在于,实践之后,从业者们发现,互联网能改造的大多是离用户最近的分销环节,而真要深入到生产端,打通流通链,需要巨额投入以及漫长的时间等待。这对于想赚快钱的互联网公司和投资者都很难接受。
  正是基于另一时空的教训,在这一波热潮中,作为农业行业当之无愧的霸主,嘉谷几乎按兵不动,只投资了一些从自家出去创业的技术服务类公司。
  现在,投资界不得不承认,嘉谷对于农业的认识之深,不是一帮从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所能比拟的——互联网改造农业的口号已经喊了几年,但在大众的认知中,除了能在网上购买蔬菜水果(品质还极其不稳定)、出现了几款爆品农产品品牌(价格还很贵)外,似乎并无太大的变化。
  真正能改造农业的,还得切入到上游生产端!
  这种情况下,居然还有嘉谷系的创业者从电商领域切入,而且还能得到战略部的欣赏,这就相当难得了——没有可行性的计划,根本不会送到齐政面前来的。
  带着几分期待,齐政翻开计划书。
  “……参考嘉谷的农货中央处理系统,依托分布式AI技术,归集农产区地理位置、特色产品、成熟周期等信息,并将产品匹配给消费者……”
  “……鼓励用户去拼团、砍价,邀请朋友、家人等组成一个购物团队。借助于‘拼团’这一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起海量的需求,得以迅速消化掉大批量的当季农产品……”
  “……基于平台数据和用户需求,实现小规模特色农业产品的半定制批量处理……”
  拼夕夕的传说,自然而然的浮现在齐政的脑海中。
  “创业者叫什么名字?”齐政眼皮跳了跳,莫非是某黄姓大牛?
  “呃,是一位叫闫超的员工提交的创业计划。”魏明奇怪地回答道。
  听到不是同一个人,齐政也不知道该不该失望。
  再仔细看看,这份计划更聚焦于农业,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互联网农货上行平台创业计划,与记忆中的拼夕夕还是有着不小的区别——可以,这一脉相承的土味创业!
  但是,这也无疑更匹配嘉谷的利益。
  问题是,它有望成为本时空的拼夕夕吗?
  ……


第697章 吃过猪肉
  闫超是一位人才。
  这是齐政在了解了他的履历后就能得出的结论。
  在加入嘉谷前,闫超先后在游戏和电商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甚至还有过一段创业历程,但运气不好,在融资之际碰上了次贷危机……最后创业公司被收购,他选择加入嘉谷,帮助嘉谷开发“农货中央处理系统”,建设了一张覆盖全国主要农产区的农产品调度“天网”。
  齐政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萌发的二次创业念头,但如果从他的经历和商业眼光来看,他这个人是有投资价值的。
  投资不就是这样吗?与其说是投资一家公司,不如说是投资创办公司的人。一家成功的企业,一定有一个英明的领导和一群靠得住的属下团队。
  闫超懂技术,能看到常人难以发现的商机,执行力也相当不错,别的不说,就算离开了嘉谷,他的投资计划应该也有人看中的。
  但要想获得嘉谷的资源投入,他始终是要得到齐政的认可。
  而齐政的第一个问题就相当尖锐:“我看了你的创业计划,嘉谷完全可以自己来,而且以你的贡献,也完全可以留在嘉谷,申请新建一个部门或一家子公司,不是更轻松吗?”
  闫超丝毫不怯场:“我有过这个想法,但最后还是放弃了。”
  “哦?为什么?”
  “齐董您见过哪家互联网巨头是由传统企业创办的?”闫超平静地反问道。
  齐政很是认真地打量了他一眼。
  实事求是来说,这话不无道理。
  真以为有一个好点子,谁都能手到擒来吗?
  哪个创业者不自认为想法万中无一?但毫不客气地说一句,没有哪个创意是绝无仅有的。甚至可以说,真正杀到最后的成功者,其创意大多不是第一个想出来的。
  创意再好,没有执行力,最后也只是纸上谈兵。
  真正令齐政惊讶的,反而是闫超从中透漏出的野心——他创业就是奔着成为巨头去的。
  “嘉谷现在的农产品供应模式,从大的方面看就是BtoB,即从企业到企业,买卖双方都为企业。”闫超正容道:“我不是说这种模式不好,甚至可以说,嘉谷做得很好,其中也不乏做电商的基础……”
  对传统农业生产主体而言,从线下批发变成网络零售,最难转变的是思维。
  举个简单例子,农产品的外观标准化。
  过去的农产品是大堆卖,一五一十拉走,然后把外观标准化的问题交给了终端零售商,由他们进行大小分级,颜色分类,然后按不同的价格出售。如果是搞电商,就要把这一个环节前置,在田间地头完成分级,至少要做到大小分开、颜色分开、品种分开、成熟度分开等。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拿到农产品的第一刻有良好的体验感。
  但嘉谷体系已经有这样的习惯了呀,这也是为什么上到商贸超市,下到农贸批发市场,都喜欢加入嘉谷农产品供应链的一个原因——在ToB领域,简单的商业模式才是好的商业模式。嘉谷的工作做得太到位了,谁都省心。
  这亦是齐政说嘉谷完全可以自己来的底气。只要稍作调整,别的不说,嘉谷的仓储物流体系,太适合做生鲜电商了。
  “但你怕电商业务留在嘉谷体系内,会与传统业务的利益发生冲突。”齐政一针见血地指出。
  闫超抿抿嘴,默认了。
  这么说吧,嘉谷体系的打法,就像大规模的阵地战,是个系统工程,哪个部位都需要集团作战,考验的是斗志、纪律和领导者调兵遣将的战略眼光。
  而电商的打法,更像是丛林游击战,大家可以尽量分散,最重要的是“神枪手”产品经理。
  当然,阵地战的壁垒和护城河远高于游击战,但组织架构不一样,就不合适混在一个锅里吃饭。
  闫超也不惊讶齐政能看到这一点,能带领着嘉谷这一艘巨舰稳打稳扎走到今天,没有清醒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说说你的计划吧,包括融资、流量获取、培养用户……”齐政不多纠结,话题一转道。
  闫超顿时精神一振,有门。
  “……我是这样想的,国内很多农产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土地资源分散,个体农户为主导种植模式下,产销链条狭长,至今仍然无法做到有产有销。一是线下需要团队深入产区认识痛点,结合市场需求,在源头上进行品种升级,这毫无疑问需要嘉谷的扶持;二是线上需求的精准匹配,让农产品有产就有销……”
  “在引流上,一开始肯定是靠拼单模式打开局面,让每个人成为一个传播点,让用户养成一个行为路径,买农产品就上我们的电商平台,这也是需要长期做的。后面再看情况引入能进一步提供流量的互联网投资者……”
  齐政不时点头,不时又提出一些颇为尖锐的问题,包括如何在两大电商巨头的夹缝中突围而出,如何解决低价等于质量差的固有印象,如何避免被抄袭模式……让闫超差点冷汗直流。
  关键是齐政不只是能指出问题,他还时不时补充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商业策略,细细回味起来只觉大有可为。
  到最后,闫超对齐政心服口服,感慨道:“齐董您不投身互联网创业实在是太可惜了,您对互联网行业的认知程度,就算比之二马,也不相上下。”
  齐政笑笑,不置可否。
  对国内目前的传统行业来说,互联网+商业模式确实是一门高深学问,许多核心内容,要么似懂非懂,要么根本就没接触过,也完全不了解。
  但齐政就不同了,他的眼光好歹远至六七年之后。虽然没亲自操刀过互联网项目,但要泛泛而谈的说互联网+有哪些商业模式,还是能说一说的。尤其是不同于主流电商的社交电商玩法,现在的拼夕夕创始人,估计也就只有一个概念,不见得比他了解的多。
  要是搞运营搞开发,齐政能做的确实不多,但要在纸上谈兵的时候“空谈”,他知道的东西就足够了——没见过猪跑,还没吃过猪肉吗?
  ……


第698章 嘉谷系电商上线
  2014年8月,获得嘉谷A轮投资的电商平台“易拼”不声不响地上线了。
  说“不声不响”,是因为在电商领域,前有两座大山镇压,后有数不清的电商平台厮杀,“易拼”的创始人闫超也不算什么知名人士,在行业内根本没有多少人关注。
  但市场的反应就不是不声不响了。
  由于闫超既做过电商,又做过游戏,他对前端的理解,包括怎么样做好软件产品等确实有一套。而且他出身嘉谷体系,充满“土味”,对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