垒”;剩下的主要精力,就是建立自己独特的供应源了。
虽然,还是少不了需要嘉谷的帮忙。
“研究黑枸杞的项目组其实是蓝莓的对照组,毕竟两者都是天然花青素含量极高的物种。”齐政轻咳一声,解释道:“一次偶然机会,研究人员将从青海找来优良的野生黑枸杞种子,定植后通过与番茄嫁接,再利用红枸杞花粉授粉进行有性杂交,成功培育出直立生长、无刺微甜的黑枸杞新品种。不过,产量上并没有太大提升。”
闫超却是期待不减,眼睛一眨不眨地等着下文。
“经过改良后,新品种变得果大、皮厚,有利于机械化采摘和加工。而且人工栽培成活率和结果率都能得到保证……”
话音未落,闫超的神情已转为兴奋。
“太好了,这就已经超乎我的预期了。能有稳定的成活率和结果率,就意味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施大面积推广,扩大资源量。”闫超满脸笑容。
齐政自无不可,点头道:“你满意就好。”
这种改良程度,在嘉谷本身的评估中,是不会大规模投资的。
嘉谷实验室的成果也不是每一个都能得到推广的。像黑枸杞这样的项目成果,有所改良,但又没有质的提升,不是说完全没有价值,但显然性价比不算高。
这样的项目还有不少,毕竟,实验室每年“烧”了那么多经费,也不全是“嘉豆13号”、超级能源树这种革命性产品。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成果是不会浪费的。像嘉谷系创业者,很大一部分就是将这部分嘉谷不愿意投资,但又有一定价值的成果进行转化,嘉谷也乐见其成。
闫超也不挑。虽然黑枸杞在嘉谷眼中,没有粮食作物那样具有战略意义,也没有“超级作物”那样能产生超额收益,但对于一个戈壁荒滩的偏僻之地来说,不用再陷入盗挖黑枸杞的恶性循环中去,就已经有极大的意义了。
要项目有项目,要技术有技术,还要啥自行车?
闫超是衷心觉得,虽然都说受过的苦难都会变成未来的财富,易拼现在的一帆风顺多多少少也让他有些不踏实,但这种开启了“天赋强运”的感觉,实在是有点爽。
……
第703章 老东家的爱
闫超“重回”嘉谷后,在齐政面前的态度一直很是郑重。
就如眼下,哪怕觉得自己运气爆棚,有种躺赢的感觉,他依然是很主动地征询齐政的意见:“您觉得,易拼的第一个农业落地项目,有产品有技术有资金,还缺什么吗?”
要是换一个年轻人,也许会觉得闫超这样的领导者太谦卑了。
齐政却在心里暗暗点头:能屈能伸才好啊。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评估期,有多少创业者,就是在突破了创业的第一关,有了一定的亮眼成绩后,沾沾自喜,甚至骄傲上头,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表现在闫超身上理应更加明显——易拼的起步太顺风顺水了,换个意志稍微软弱点的人,难免心思浮动,喜形于色。
但真正理智的人都知道,创业这条道路上,要突破的关口是无尽的。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创业,要想在BAT等巨头的夹缝中壮大,合纵连横是免不了的。
怎么合纵连横?利益是一方面,放得下身段也很重要。
放得下身段,大约就是闫超最大的砝码了。或者说,如果他“飘”起来了,齐政可能不会说什么,但肯定降低对他的期待。
不过,他这么上道,齐政倒是愿意多给点建议。
齐政仔细想了想,终究没有直接给出建议,而是道:“我给你说一个跟黑枸杞很有缘分的产业吧。”
“嘉谷农业旗下的佳蓝果业,应该是国内较早的蓝莓种植者了。如今佳蓝果业的蓝莓种植面积占全国蓝莓种植面积的24%,产量占全国蓝莓产量的40%左右,总的来说,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蓝莓产业中都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蓝莓又被称为‘贵族水果’嘛,顾客购买的计价方式都是以克为单位的,进口蓝莓价格100克要100多元。佳蓝果业的蓝莓上市后,虽然将进口蓝莓的价格打下来了,但收益还是很可观的。正是看中了蓝莓的盈利能力,各路资本开始蜂拥进入,种植面积连年放大和产量快速增长。尤其是这两年,按照蓝莓小苗种植3年可采果、5年进入盛果期的生长规律,市场上的蓝莓上市量增长了两倍以上。”
“种植面积增长、产量上升,接下来自然是价格下降了……”
闫超想起今年在易拼平台上的蓝莓价格,哪怕是去掉平台的补贴,蓝莓的零售价格也普跌五成以上,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齐政却是倏忽一笑,道:“其实佳蓝果业倒还好,甚至乐见其成。高端水果领域就是这样,好不容易培育出来市场,要么被同业分食,要么就引来资本蜂拥导致利润空间被挤压。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就要熬过市场自我调节,挺不下去的资本就会主动退出市场,竞争减少,剩下的日子就舒爽了。”
“佳蓝果业怕什么?一来它的鲜果销售以高品质的为主,销售渠道也很稳定,二来,当市场上超过65%的蓝莓仅供于鲜果销售,佳蓝果业已经与食品企业,与医药企业,合作打造了蓝莓果汁、果酱、果酒等初级产品加工链和用蓝莓提取花青素(药用原料)的高附加值产业链;此外,还学习法国葡萄酒庄园的成功经验,开发蓝莓观光果园,集生态观光、休闲体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蓝莓产业发展模式……”
“佳蓝果业的蓝莓主要生产基地甘禹县,尽管种植面积仅占全国的15%,但蓝莓产业产值一直位列全国第1位,是毫无异议的‘蓝莓之都’。”
齐政说得这么浅显,闫超自然不会不明白,他摩挲着下巴,思索道:“黑枸杞现在的价格更高,干果的价格每公斤动辄在1000…2000元左右,但行业并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市场价格的高低,均由商贩们操控。野生黑枸杞飙升的价格,很大程度上是商家的炒作所致……”
也就是说,如果产业化了,价格下跌是绝对免不了的。
齐政用蓝莓产业的发展过程,告诉了闫超一个道理,不要用现在的行市,来衡量产业化之后的效益,否则心理落差会大得让人想跳楼。
易拼要打造自己的农产品供应源,是希望降低采购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但如果价格低到无法收回成本,那完全是背道而驰。
闫超干脆利落道:“我明白了。掌握高值化利用的关键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多管齐下,才是易拼农产品项目落地的基本策略。”
齐政点头道:“我建议,你可以派人去佳蓝果业学习,甚至可以与佳蓝果业合作。黑枸杞也是含花青素极高的物种,起码在提取药用花青素上是不错的原材料……”
闫超赞同道:“是应该向佳蓝果业取取经。”
“其实,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大浪淘沙之下,没有捷径,必须亲自走过一遍才能知道每个地方的坑在哪。”齐政轻飘飘地总结了一句。
闫超觉得,他警醒的,绝不仅仅是黑枸杞项目,还有易拼。
长远布局当然能得到比缩手缩脚更大的回报,只是成本也就高了。
闫超思忖了一下,缓缓道:“如果是这样的话,二轮融资的规模可能要更大了……”
今年年中,资本市场的震荡,在烧得通红的创业墙上留下了一道分割线。有人说资本“寒冬”已经到来,靠烧钱模式扩张的互联网电商平台最早感受到了投资“温度”的变化。
“如果有需要,嘉谷会领投B轮。”齐政也说的异常爽快。
易拼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要烧钱扩张,引入行业资本,是必然的选择。
但如果筹码不够,嘉谷独自承担一两轮投资也未尝不可。
“现在互联网的创业不是充斥着讲故事、喊口号吗?易拼不需要这样,你甚至不需要到处去拉资金,只要脚踏实地的干事,想办法做好改造农业的落地项目,资本自然会狂热地来找你。”齐政露出洁白的牙齿,有点小锋利的感觉。
齐政以BOSS级别的眼光肯定,越是“寒冬”,易拼的融资优势就越明显。也许连B轮融资的份额,嘉谷都抢不到。
闫超的观感就不同了,他的眼中,只差没眼含热泪——这可是老东家的爱啊!
……
第704章 有嘉谷这么一个对手(上)
“嘉谷的摊子也未免太大了吧。”国粮集团内,于总裁放下手中的易拼电商平台评估资料,不无感慨道。
“我倒希望嘉谷的步子能更大点,多分散点精力,好让国粮能缩小点差距。”宁董事长长叹一声。
于总裁却摇摇头道:“恐怕很难。在传统领域能靠互联网走向成功的有2类人,一类是拥有互联网基因的人。这类人懂互联网、懂技术,他们可以把互联网思维植入到创业中,用互联网改变传统农业的问题,从而获得成功。另一类是把互联网当工具的人,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嘉谷的齐董,明显是第二类人。他会借助互联网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农业依然是主营业务。”
宁董品咂了一下齐政的眼光,点头道:“也不知道与齐政这样的人同处一个时代,一个行业,是我们的不幸呢,还是幸运呢?”
随着互联网从各方面深入更多人的生活,一些传统的大企业,充分认识到发展电子商务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纷纷试水加入到电子商务行业。
成立逾半个世纪的国粮集团,比很多央企拥抱互联网的时机都要早,早在五年前,就投资建设食品B2C网购平台“我买网”,也成为了少数拥有自己的垂直电商销售平台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
但早一步赶时髦,不代表着能早一步分一杯羹。
尽管国粮在食品销售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电商运营不是同一回事。“我买网”的现金流一直为负,今年截至上半年,其经营现金流为负的3亿元,总负债超过30亿元。
国粮当然不打算继续这无止境的投入,但“我买网”C轮融资一直不顺利,这与易拼备受行业资本追捧,甚至是追着要投钱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对比。
更心塞的是,就算是国粮,也想要给易拼投钱。
更更心塞的是,人家还未必想要。
“如果有机会,还是要参与易拼的投资。易拼这个平台真的做成了,对农业领域的变革推动是显而易见的。”宁董揉揉脑门。
于总裁平静地点头,没有说话。
虽然,影响互联网创业成功与否的因素实在是数不胜数,任何一个细微的差错都有可能导致互联网创业的失败。但易拼有嘉谷撑腰啊!
嘉谷的产业投资,短期内亏损的有,但一直亏损的,至今无一。可以说,在嘉谷投资没有跌一个大跟头之前,其出手就代表着成功。
正如目前的国粮地位一点也不同于宁董的设想一样,世事就是这么无常。
他掌舵国粮集团之后,就提出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纵向全产业链发展思路,一步步地打造在各个粮油品类上的强势地位。
还有国际化策略——“想象一下,在南美洲阿根廷、巴西的某个河流上,有我们的港口,广阔的潘帕斯平原、富饶的粮食产地,有我们的码头,通过我们的物流渠道,可以顺利地把粮食运回中国,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这是宁董对国粮未来发展的一段畅想。
但谁也没有想到,真正引领这两大发展思路的,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说到全产业链模式布局,嘉谷在大米、食用油、牛奶、猪肉等几大领域,真正掌握从源头到餐桌的端到端体系,在行业建立无以伦比的竞争优势,让人看到真正成功的全产业链布局是什么样的。
说到国际化,国粮集团今年初,才顺利完成对港岛农产品、能源产品、金属矿产品全球供应链管理公司来宝公司的并购,顺利在南美扎根。
有意思的是,这其中还借鉴了嘉谷海外并购的不少经验。
并购后,国粮年经营粮食量突破1亿吨,正式开启产业链全球布局,打造国际大粮商之路。但嘉谷此时已经在南北美洲、澳洲、欧洲等地拥有了包括种植、采购、仓储、物流和港口在内的全球生产采购平台和贸易网络,而且还实现产品的反向输出,如清源啤酒、嘉谷牛奶和抗超级杂草除草剂等……
一家央企,长时间被一家民企雄踞行业榜首,宁董觉得他执掌国粮的这几年,是职业生涯最操心的一段时光。
眼看着他即将从国粮退出来,将担子交到于总裁身上。一时之间,对于嘉谷,他也不知道作何感想。
想来,更多的还是钦佩吧。
同样感慨的,还有开始接过国粮担子的于总裁。
在宁董掌舵前期,国粮的全产业链布局确有失败之处,但嘉谷迅猛崛起后,宁董已经有所警醒,重新回归粮商的角色定位,回归粮油主业。
但嘉谷崛起之势已不可阻挡。
一方面,嘉谷围绕粮油等产业链进行投资和并购,增加在国际粮油贸易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嘉谷还打造了高端蛋白供应领域的“ABCD”。
ADM、嘉吉等是全球粮食和大宗货物贸易的绝对领导者和控制者,但是在高端猪肉牛肉、奶、鱼虾等高端动物蛋白领域,嘉谷才是相对强势的领导者。
这很是迎合了国内大幅度提升的高端动物蛋白需求,也让嘉谷获得了充沛的扩张资本。国内没有那么多土地去放牛,嘉谷甚至跑到土地多且便宜的沙漠里,将其开发成绿洲,作为生产高端动物蛋白的优势区域。
要知道,现在的嘉谷在国家层面的支持上固然不比国粮差什么了,但在中前期,嘉谷无论是资本还是政策,都不具备什么优势。
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以齐政为首的嘉谷领导层的卓著眼光了。
也只有齐政这样的家伙,才有余力考虑做一些别的什么事情,譬如说农产品上行。
在第三方电商平台上建设旗舰店的形式,都已经满足不了嘉谷占领行业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目标了,人家一出手,就是投资自建自己的第三方平台。
关键是,到目前为止,人家做的还不错。
一想到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