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超级农业强国- 第4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过去的一年中,有嘉谷环保参股或提供技术服务的环保行业投资项目,占全行业投资的6%左右,虽然比例看似不高,但这种势头,前所未有;嘉谷俨然成为了环保业界的“跨界搅局者”。
  一方面也是嘉谷赶上了好时候。如今,国内民众已经把环境保护与自身的健康和幸福联系起来,而环境安全也日益成为民众的集体焦虑。嘉谷的“生物防治”理念,更容易受到民众的认可。
  不过,齐政似笑非笑,道:“没钱,瞅着我们也没用啊。不怕老实说,别看我们做了三百亿的计划,但摊子大,资金链也是真的紧绷,没看我们在环保行业多是采取共同投资的方式合作吗?现在,我们的海洋牧场还有一大批投资机构的代表在进行考察呢。你信不信?我敢说嘉谷海洋牧场将放在渤海,他们就敢掉头就走。”
  说到钱就“伤感情”了,对方口风丝毫未松,打着哈哈道:“国家可没法投入那么多钱,毕竟财政有限。你不知道啊,仅仅是要完成‘大气十条’中规定的清洁能源替代、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企业污染防治等7项内容,五年内就需要投入1。7万亿元,如果仅仅依靠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显然是杯水车薪……”
  齐政当然清楚这一点,要是有钱,也轮不到官方主动找上嘉谷了。
  齐政舒展着靠在椅子上,笑道:“我懂,需要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环保行业嘛。不过,一来,资本市场每天都有那么多热点投资机会,资本不可能也不会长期埋伏于一个还处在培育阶段的产业啊;另一方面,环保产业高投入、慢产出、高负债的特性,即使是我们嘉谷出头募资,也不是那么有吸引力……”
  “得了吧,你们嘉谷的项目,不就是热点投资机会?我可听说了,前往你们海洋牧场考察的投资机构代表人数,比评估专家多了几倍。”胡其远说着一笑。
  这次轮到齐政打哈哈了:“前提是,我们投资的海洋牧场避开渤海这个坑。”
  “不要说其他投资机构代表了,渤海综合整治问题涉及辽、鲁、冀、津等多个省市,以及环保、交通、海洋、渔政等多个部门,各方如果没有下大决心整治,就算是我,也不敢亲眼参与其中。”
  “这个决心可以有。”胡主任说的很轻松。
  电话这头的齐政有些无语,又有些理解。
  正如对方说的,环保治理的资金来源肯定不只是公共财政拨款,主力肯定是来自社会投资。
  但是,环保产业本身属于重资产、重资本行业,而大部分环保产业直接关系民生,政府不会允许重利,那么,钱从哪里来?
  政府态度明确的很——给政策、给项目、给时间,就是没有钱。
  对于发改委来说,他也是有资格而且也有动力推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计划的。
  不重视环保不行啊!不谈公众对本国环境质量的关注,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就喜欢利用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
  这其实是针对那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譬如我国出口到南韩的活鱼,就遭到过长达45天的批批检验待遇,致使大量的活鱼死在码头,几乎无法再出口——人家就是盯着你的养殖环境等问题说事,你能怎么办?
  所以,哪怕是使我国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也要加大发展环保产业的力度。
  当然,环境方面,大气环境将率先跨越质量拐点;但是受水环境恢复周期长和众多新型污染物的影响,各类陆域和近海水环境实现质量拐点的时间将更晚;土壤污染治理难度更大——国家的整体统筹基本是按照这个顺序来规划的。
  在没有选择的前提下,无论是环保部,还是发改委,都不会对现在即启动渤海综合整治攻坚有什么大想法,毕竟这是国家政策的一部分。
  但是,当嘉谷关于海洋牧场的扩张计划出来,他们就淡定不能了。
  这个机会太好了。
  嘉谷海洋牧场这种兼顾环保和经济的项目,拥有更大想象力。恰好,嘉谷要跑马圈地,哦,是“圈海”,完全可以整合成一个区域重大生态建设工程。
  胡其远本着一石数鸟的心思道:“渤海综合整治嘛,说到底也就四大行动:陆源污染治理行动、海域污染治理行动、生态保护修复行动、环境风险防范行动。其中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都是海洋牧场的攻关目标,对吧。”
  “嗯。”齐政回答的不是很情愿。
  “那就对了。如果你肯将投资目标放在渤海海域,我们推动各方下决心启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阻力也不是你想象中那么大的。”对方的语气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么轻松道。
  一时间,齐政不知道自己是应该感谢他们看得起,还是懊恼他们的看得起……
  这终究是需要系统性的考虑,齐政按捺住情绪,稳稳的道:“还是等我们海洋牧场的评估结果出来再说吧,步子能迈多大,终究还是成绩说了算。”
  胡主任的底气就更足了,笑呵呵道:“我倒是听说,专家组对你们海洋牧场的评价相当高……”
  齐政更无奈了,这明显是一直瞅着嘉谷的节奏。
  这一个个的,就不能矜持点吗?
  ……


第779章 我加入的是什么农业公司啊
  王胜下工后,沿着深海工船上面供工人操作的走廊,行至人员住宿区。
  在人员住宿区外,不意外地看到室友何阁森在略显悠哉的喝着咖啡。
  从小何坐的位置看出去,钢铁骨架外,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倒也称得上是无敌大海景。
  小何也看到了王胜,举杯邀请道:“要来一杯咖啡吗?”
  王胜揉揉疲惫的脸,点头道:“来一杯吧,醒醒神。”
  小何轻车熟路地掏出杯子和打好的热水,给室友泡了一杯浓浓的咖啡,才关心问道:“咋了,工作不好上手?”
  王胜摇头道:“还行吧,主要是要学习的新知识是真的多。真要说工作难度,我们部门的压力不大。”
  小何笑了:“船上的人员,谁不是在学习呢?不是你们部门压力不大,而是我们刚来,还没有被要求承担压力。”
  王胜灌了一大口浓咖啡,沉默的点点头。
  两人又默默地喝着咖啡,看着外面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大海景”,良久,小何才感慨道:“打死我也不敢相信,我的职业生涯会与这片大海捆绑在一起……”
  王胜笑笑,道:“是啊,谁能想得到呢?”
  两人所在的位置,是黄海冷水团海域上的嘉谷大型养殖工船“嘉海1号”。
  “嘉海1号”,是国内第一艘超大型养殖工船:全长265米,型宽54米,吃水22。8米,由6座深水智能网箱组成,可抽取海面下40米的低温海水。通过循环抽取海洋冷水团中的低温海水,可以较低成本进行三文鱼等高价值的海洋冷水鱼类养殖,养殖规模可达1万吨三文鱼……
  船头采用了类似055大驱的设计,有三层“楼房”,其中包括总控制室和人员住宿区等设施,能够支持船员和渔民长期在海上作业和生活。
  这是嘉谷农牧与国家海洋大学、中船集团联合设计建造的渔业装备“巨无霸”。去年建成下水,并成功完成了黄海冷水团三文鱼养殖的技术路线验证。今年,正式开展三文鱼规模化养殖探索试验。
  作为现代化海上养殖装备,“嘉海1号”集成了物联网、自动化等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养殖系统,使得这艘“巨无霸”的管理并不需要很多人。
  但是,作为验证性设备,“嘉海1号”上的人员已然超标。这是因为,嘉谷农牧要增加人手培训,积极为扩大规模提前做准备。
  就此推测,至少说明嘉谷对大型养殖工船是真的看好。
  王胜与小何作为今年新入职员工中仅有的被派到此处的两位,嘴上说压力不大,但其实谁也不敢放松,要不然也不会拿咖啡当开水喝了。
  譬如动物医学专业出身的王胜,面对的可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与陆地禽畜饲养有较为成熟的防疫手段不同,海产的防疫还在很初级的阶段,面对成片死亡的海产,大公司也难有效控制。
  海洋水产养殖存在太多的威胁了。一场关于水母的瘟疫可以把一网箱三文鱼全部消灭;过多的海藻可能会导致鱼类缺氧;网箱的破裂会导致鱼类大量逃逸。当然,全封闭式的养殖工船不至于让鱼类逃跑,但封闭环境面临的问题可能更糟,病虫害一旦肆虐可能全军覆没。
  好在,三文鱼之于国内海域是一个新品种,哪怕是对拥有着最先进三文鱼养殖技术的挪威同行造成巨大杀伤力的“敌人”——海虱,只要在引种源头做好防护,还不至于威胁到国内的三文鱼养殖探索。
  小何的压力同样不小,他要学的是如何打造适宜养殖物种的海洋环境。
  曾经的“玩粪兄”,最初以为自己进入嘉谷是搞养猪工作的,孰料被扔到了海洋事业部;行吧,被海洋事业部的老大打了一通鸡血,他以为自己可能是搞海藻种植工作了;及至对嘉谷的海洋事业了解更深,他觉得自己还可能会参与海洋牧场建设工作……
  万万没想到,他被派到了堪称“渔业航母”的超大型养殖工船“嘉海1号”上。
  第一次看到“嘉海1号”的时候,他呆呆的看着这艘海上巨无霸,好像有什么了不得的东西跑出来似的。
  也确实是了不起的东西跑出来了!
  “嘉海1号”的成形,在创新养殖模式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在构建深远海养殖模式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甚至可以说开创了海水养殖新纪元。
  在技术上,大型养殖工船与海上石油天然气平台有着很多的类似之处,事实上,大多数远海离岸养殖项目的设计公司也都有油气技术背景。譬如与嘉谷合作开发的中船,就是海洋装备界的大佬。
  问题是,连类似海上石油天然气平台这样的国之重器都被搞出来了,嘉谷这是哪门子农业公司啊?
  小何当时就懵逼了,他心里只有一句话在回荡——我加入的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农业公司?
  直到现在,小何还没有一个答案。
  但听话听音,王胜就忍不住笑道:“听这话里话外,你是下定决心投身海洋事业了?”
  小何长长的做了一个深呼吸,海风中都带着些腥味,他却很习惯了:“少来,我不信你没下定决心。”
  王胜笑容微敛,轻声道:“是啊,这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没有吃苦的准备是坚持不下来的。但是,这也是一项能让人燃起激情的工作。”
  深远海养殖可能比海上石油天然气开发简单,但这同样是艰苦的工作。
  对常驻大型养殖工船的员工们尤其如此。
  拥挤的平台,狭窄的楼梯和狭窄的通道贯穿始终,除了渗透而来的阳光,就像是在潜艇里一样。
  其实,设计思路也是差不多的,纯钢结构的海上平台造价不菲,为了尽可能的多放生产性工具,生活区和通道都只能见缝插针。
  憋仄的空间里,似乎永远都充斥着压抑。自以为要一辈子在陆上转悠的人常驻此地,可能浑身都不自在。
  嘉谷农牧陆上的养猪场虽然封闭,好歹还能有完备的生活娱乐设施。但在海上的养殖工船,员工与家人的联系只能通过海事卫星电话,由于海事卫星电话费用极高,因此在没有紧急事情的情况下,员工与家人一般每个月通一次电话。他们在船上的日常生活枯燥单调、几乎与世隔绝,工作以外的时间都是看电影、睡觉等。
  恶劣的自然条件,不敢说百分百安全的环境,以及巨大的压力,始终笼罩在船上人员的心头。
  当然,有资格到这里来工作的员工,大多处于“分红清单”靠前的位置,他们每年所获得的薪酬和红利,也是远远超过陆上同一职级的员工的。
  钱只是一方面,对于两人这样的年轻人来说,要干上一行爱上一行,起码要符合自己的兴趣吧。
  王胜拥有一颗哪怕在船上也困不住的八卦之心,消息也更灵通,他放下杯子,径直丢了一个大号炸弹出来:“你听说了吧,集团海洋事业部搞了一个三百亿的大计划。负责主持养殖工船和冷水团三文鱼养殖项目的董教授也坐不住了,据说他向上面申报了,要在黄海冷水团海域建立一个深远海养殖产业区,到2020年或稍长的时间,建成10万吨大型养殖工船三艘,大型深远海智能养殖网箱10座,养殖高价值冷水鱼1300万尾,形成较为完备的深远海养殖…加工…销售…服务产业链,带动形成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三艘10万吨大型养殖工船?还有10座大型深远海养殖网箱?”小何张张嘴,忍不住问出来:“这是要在黄海搞一场规模宏大的海上‘新基建’?”
  “可不就是吗?这个养殖产业区一旦落地,国内的深远海养殖无疑会开创一个新格局,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重大机遇。”王胜说到此处,脸上的笑容掩都掩不住。
  海上大型装备的建设和使用都是相当复杂的,虽然现在的海上大型装备都尽可能的向智能化发展,以减少人员投入。但嘉谷农牧在只有一艘大型养殖工船,还是试验性的情况下,用四五年的时间培养,人力也不能说是充足。
  这样的话,他们独当一面的机会就来了。
  忍受着艰苦的工作环境,冒着风险踏入一个新领域,为的,不就是尽早得到独当一面的机会吗?
  小何却是怀疑道:“三百亿的大计划,主要不是针对海洋牧场的吗?”
  相比于在沿海大陆架建设且更加成熟的海洋牧场,面向深远海的大型养殖工船明显不够成熟,后者想要抢蛋糕,谈何容易?
  王胜靠近了一点,压低声音道:“我听说,董教授虎口夺食的信心很足。因为养殖工船的价值不止于带来多少产值,我们建的是一座‘移动的海岛’。譬如,如果我们把养殖工船、网箱挂到国内发布领海声明的钓鱼岛附近海域,我们起码能实现民间的海事存在……”
  对于整个海洋权力来说,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