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超级农业强国-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无论是盐碱地的治理开发还是后续牧场的经营,都需要一个畅顺的道路交通,而且最好是两边通往两省的道路都要打通。
  毫无疑问,这笔修路巨款要嘉谷独自咬牙承担了。
  经核算,光是前期的修路投入就要一个多亿,关键是你还不得不投入这笔回报率极低的基础建设资金。
  难怪这边一直荒着,就算有人想要治理开发,裤衩卖了都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来。
  而这其中最为惊喜的,就是罗口村和东桥村的村民了。
  看着嘉谷轰轰烈烈的投入,所有村民都盼望着这条路能修好,尤其是村委领导听说要修路,一个个都拍巴掌热烈欢迎,主动表示有力出力有人出人,这也让齐政深刻体会到了两村对于发展的渴望。
  作为企业,最大的好处在于决策灵活。
  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嘉谷很快就敲定了道路建设工程,分为两个标段同时动工开建,计划要在五个月之内竣工通车,效率之高令两村村长都为之咋舌不已。
  ……
  可持续的盐碱地治理改造离不开技术保障,为了利用最先进的改良技术,实验室的陈建章拉来了外援。
  中科院地理科学和资源研究院博士李维新,同时还是鲁省冬营综合试验站的副站长,就麻溜地带着几个研究员应邀前来。
  初一见面,他就给嘉谷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黑红的脸膛,宽宽的肩膀,刚刚四十多岁,脸上的皱纹已经清晰可见。
  由于长期从事盐碱荒地的改造工作,他的双手变得异常粗大,牙齿也变得发黄。
  仅从外貌上,已经很难将他同一般的农民区分开来了。如果不是经陈建章介绍,谁能想到这竟是一位曾经留学美国的学者、如今中科院的专家!
  李维新和陈建章既是老乡,也是知交。因此他跟陈建章说话毫不避讳:“你刚从大学里辞职的时候,我就觉得可惜了。以你的学识,熬一熬,进入中科院的机会是很大的。”
  “我还一度怕你被金钱迷惑了初心。好在,现在看来,你还是有点追求的。”
  陈建章无奈地苦笑,“我是被金钱迷惑来着,不过是忘不了脚下的土地而已。”
  李维新哈哈大笑,“那就足够了。土和未来,都在脚下。归根到底,我们都是为了脚下的土地而奋斗一生。你能走出来,利用自己所学,也未尝不是一条大道。”
  陈建章也笑了。
  陈建章向齐政等人隆重介绍了李维新。
  用陈建章的话来说,十多年前他刚认识李维新的时候,还是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现在脸也黑了,说话的声音也粗了,活脱脱一个“老农民”了。
  这是因为他加入了国家的环渤海盐碱地改造工程。
  这是一项巨大的农业科技工程,计划通过对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的改造,实现粮食大幅增产的目标,将长期遭受旱涝碱灾害的环渤海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粮仓”。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科院的两代学人已经在这片盐碱地上接力奉献了30多年。他们选育和创新的一批粮食新品种及农业关键技术,对当地盐碱荒地的改良和农业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一群向李维新一样默默无闻的科技精英的甘于贡献。
  这是一群高级知识分子,也是一群特殊的“农民”。
  他们本可以在繁华的大都市里过着令人羡慕的优越生活,却为了心中的理想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那片贫瘠的盐碱地上。
  远离都市和亲人,没有鲜花和掌声,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设施都欠缺。
  是什么让这批科技精英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生活,选择在那里扎根?
  “大概是头铁吧。”李维新如是道。
  当年他在美国游学,彼时世界范围的农业科技大潮方兴未艾,光明的前途似乎正在向他招手。然而,李维新却在一次返乡探亲后提前结束了留美生涯,回到冬营试验站工作。
  对此,李维新嘿嘿一笑,“谁让我学的是这个呢?谁让这里是我的家呢?”
  “真正干我们这一行的人多简单啊,条件那么艰苦,工作却那么认真!”李维新说,“为了治理好黄淮海的盐碱地,再苦再累都不怕!”
  “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他说,“现在科研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默默奉献的精神不能丢。”
  “其实我一直忧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年轻人,还有没有我们这样的奋斗精神?但是看到有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和企业,开始从都市走向农村,沿着我们曾经走过的路,继续奋斗。我就不再担忧了。”
  齐政听了都有点不好意思,“其实我们还是为了赚钱……”
  “谁不是为了赚钱呢?”李维新打断齐政的话,“只要你们的努力,让不毛之地变成良田,让荒山秃岭变得郁郁葱葱,那就有很大的意义了。赚再多的钱,难道不是顺带的吗?”
  嗯,这话,说的在理!


第93章 我们嘉谷,很有钱
  李维新博士稍作休息,第二天就雷厉风行地带领研究员外出研究盐碱地的地质条件了。
  齐政劝他可以多休整一下,他反驳说道:“我们过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的,不是为了坐着当老爷的。早一天摸清楚状况,你们就能早一天进行治理开发。休息的话什么时候不能休息呢?死后有的是时间休息。”
  齐政叹服,只能让谢开济安排好人员负责李维新团队的后勤,确保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陈建章也带着实验室研究员协助研究,对盐碱地的含盐量、PH值、有机质含量、地下水位埋深等地质数据进行摸查。
  待掌握了第一手地质数据后,李维新博士和陈建章联袂来访。
  “经过我们几十年的治理研究表明,没有最先进的技术,只有最合适的技术。不同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往往是不同的,而即使是同样的成因,往往采取的治理措施也不一样。”李维新博士首先说道。
  齐政点头表示理解。
  这就像医生,同样的症状可能有不同的病因,譬如男人老出虚汗,可能是肾亏气虚;但也有可能是,衣服穿多了……
  关键是要对症下药。同样是得气管炎,有人需要远离雾霾;有人可能只需要,多开窗通风以换点新鲜的雾霾……
  “长期以来,盐碱地改良相关项目主要是采取挖排碱沟、灌溉洗盐、机械深耕、换土等物理措施,虽然见效快,但由于投资较大、费工费力,并且会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对下游地区也容易造成次生盐渍化。”
  这同样很好理解,说到底,这些物理措施仅仅是靠用水冲洗将土壤里的盐碱转移,但是物质是不会平白消失的。上游的这块盐碱地治理好了,可能下游的另一块好的耕地又泛上来盐碱,治标不治本,不能彻底根治盐碱。
  “因此我们在环渤海盐碱地治理过程中,摸索了一套标本兼治的物理、化学、生物和耕作改良等综合措施,效果显著。”
  李维新博士详细介绍道,例如物理上采取机械深翻,咸水结冰灌溉法改善土壤结构,熟化土壤;采用地膜覆盖穴播技术,抑盐阻盐;化学上施土壤调理剂,中和盐碱;生物改良上种植棉花、玉米、牧草等耐盐碱作物等;耕作改良上施用羊粪、牛粪等有机肥,提高肥力……
  “这边跟环渤海地区同属海滨地区,情况大体类似,但比黄淮海地区的重度盐碱化好的是,这边不过是中度盐碱化。按照我们的经验,应该做好统筹安排,分期分区治理……”
  齐政认真听着李维新博士的方案,若有所思。
  应该说,他的方案很合理,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也相对成熟,但有个问题……
  “李博士,按照你的规划,分期分区治理,这二十万亩的盐碱地,大概多久能改良到良田的程度?”耐心听完方案后,齐政问道。
  李维新博士给出预估时间,“保证足够投入的情况下,至少需要三年。”
  齐政闻言立即摇头,“这太慢了!”
  要知道,一个奶源牧场的建设,也至少需要三年,但是乳业的风起云涌可容不得嘉谷等这么长时间。齐政还打算靠灵阵加速牧场的建设,怎么可能慢悠悠地花三年时间单纯改良土壤?
  李维新面不改色,心里却暗叹一声。陈建章早就跟他讨论过这一点,做企业的跟他们的想法不一样,总是希望尽早投入,尽早产出。
  “那么最直接最快的方法就是灌水洗盐了。这边地下水丰富,可以采取这种最常用的方法。但说实话,这样一来工程大,成本高;二来随着冲洗盐碱成分,有机质也被冲洗掉,既浪费水,又带来土壤的退化严重。我不建议这样追求速度。”
  简单来说,灌水洗盐在土壤表层盐分含量高时,用淡水漫灌,使盐分随水分下渗到土壤深层。
  但是就跟做菜盐放多了一样,你重新将菜用水冲洗了一遍,到头来确实是不咸了,但泡过后的菜肴,那品相,可想而知了……
  齐政将目光投向陈建章。
  陈建章综合企业需求和现实状况,最后说道:“单纯的灌水洗盐肯定不可取,这边由于地下水位较浅及海水倒灌等原因,仅仅采用这个办法的话,盐碱地不过是治一阵就好一阵,刚刚脱盐很快就返盐,效果不能持久。”
  “但能不能结合其他的改良措施呢?我觉得可以这样,先从小块区域试验一下,结合深耕深翻应用灌水洗盐,看看实际效果,再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如果有推广的价值,就采用;没有,再改善。”
  齐政和李维新对视一眼,点点头。也是这个理,总得看看实际效果才有讨论的意义。
  何况,齐政更想结合灵阵,看看双管齐下能有多大的效果。
  ……
  靠近罗口村的一千亩盐碱地被划出来,作为试验地。
  几台大型深耕机在来回深耕深翻土地,轰隆隆的马达声震人耳膜;表层土壤中的盐分被翻扣到耕层下边,含盐较少的下层土壤则翻耕到表面。
  另一边,通过开凿透析水井,架设变压器和电线,通电抽取地下水,反复用淡水对表土进行循环浸灌透析,使盐碱层降解下渗。
  而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碧波清华阵”默默运转,将盐分渗入的地下水慢慢过滤,降低地下水的矿化度。
  李维新和陈建章则带领研究团队,一边检测灌水洗盐后的土壤含盐度,一边往实验田添加磷石膏、粉煤灰等含钙改良剂,以作对照参考。
  热闹的场景引来了不少村民的围观,他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什么,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
  毫无例外,他们都希望嘉谷能取得成功,将这不毛之地的盐碱荒滩变成风清地绿的良田,也能带领他们发家致富。
  测试后得到的数据集中到李维新博士手上,他看着资料,表情有些怪异。
  “怎么了?”齐政好奇地问道。
  李维新又从头核对了一遍,目光复杂地抬起头。
  “效果……好得不可思议……”他停了一下,继续道:“土壤含盐量直降60%以上,关键在于,浅层地下水的含盐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他一时顾不上齐政,陷入了思考,喃喃自语道:“土壤的孔隙度是比较理想……地下水的话,大概跟盐分的沉积有关……”
  齐政一挑眉,所以说他有时很喜欢这些科学家,因为他们即使遇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也往往会从科学的角度考虑,虽然可能不符合真相,但是总有一个貌似合理的解释。
  实践证明,灵阵配合灌水洗盐,确有奇效,这就够了。至于李维新怎么解释,齐政并不关心。
  “所以,这种方法行之有效?”齐政试探地问道。
  李维新反应过来,倒是有些纠结,“目前看来……是的,但我算了一下,这样下来,每亩盐碱地的平均治理资金大约需要1000元,而且真的太耗人力物力了。二十万亩盐碱地啊,如果全部采用这样的方法,快是快了,但投资太大了……”
  齐政对此微笑不语。
  李维新一时摸不透齐政的想法。
  直到第二天,当他出门,看到村子外营地林立,一支支车队轰鸣着开进营地,挖掘机、拖拉机一辆接着一辆,司机们笑呵呵地互打招呼,等待着嘉谷的工作人员分配场地,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
  李维新望着这大规模的队伍,一时目瞪口呆。
  齐政也走过来,乐呵呵地看着车队,感受着车队司机们浑身上下充盈着的工作热情,十分满意。
  李维新瞪着齐政,“没开玩笑吧,你真的打算这样大干快上……”
  眼前的大队伍,似乎充分展现了齐政的决心,他一时无法置信。
  齐政嘿嘿一笑,故作神秘地对李维新说道:“李博士,有一点你大概不知道,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嗯?”李维新被挑起了好奇心。
  “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嘉谷,很有钱!”
  李维新瞪大了双眼。
  ……


第94章 忆往昔
  李维新博士被嘉谷的钞能力噎住了。
  他拉住陈建章问道:“你们嘉谷治理这片盐碱地的预算是多少?”
  这也不是什么很保密的事情,因此陈建章也就跟他说了:“将这二十万亩荒滩地建设为存栏10万头奶牛的大型牧场和乳品工厂,公司计划总投资12亿元,而盐碱地改造工程的成本预计会占到20%吧。”
  李维新闻言都为这个投资规模咋舌。
  稍微对比一下就知道其中蕴含的能量了。
  黄淮海盐碱地治理工程这三十多年来,国家总投资也不过五个亿左右。
  没办法,以前国家穷,要优先照顾重大项目,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也就近些年来才慢慢增加黄淮海盐碱地治理工程的投入。
  这还是大部分地皮不需要投入的情况下,科技人员咬牙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才能取得今天的成果。
  而嘉谷单单为了二十万亩盐碱地的快速改造就砸进去两个亿,对比起来不禁让人感到心酸。
  李维新面对陈建章这个老熟人,都不免酸溜溜地说道:“好家伙,难怪你这么痛快地就从大学里辞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