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7年从知青开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1977年从知青开始- 第1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紧接着,南方公司出于进一步扩张的考虑推出了“特许加盟运营”政策。
  1974年5月,获得了特许经营权的日本伊藤洋华堂公司在东京江东区开设了日本第一家7…ELEVEn。
  简单的说,伊藤洋华堂手里的7…ELEVEn品牌其实是属于羙国的南方公司,他们只是加盟商,而不是品牌的持有者。
  伊藤洋华堂在日本把7…ELEVEn的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但母公司南方公司的日子并不是太好过,可以说是每况愈下;
  按照南易拿到的资料来看,南方公司应该撑不了多少年,就不得不面临破产或者重组。
  斯嘉丽那边已经在和南方公司的股东悄悄的接触,争取先收购或控股一家持有南方公司股份的企业,以此为跳板先成为南方公司的股东,进而慢慢吸纳南方公司的股份。
  一零售不可能自己慢慢的扩张,收购然后合并,才是南易想住的快速拓张之路。
  7…ELEVEn在日本没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货物配送外包给了大和运输公司,这对南易来说,就是一个先介入到日本7…ELEVEn日常运作中的机会。
  可他也不可能建立一个物流公司只是为了给7…ELEVEn供货,顺便介入到个人快递业务,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目前,日本的个人快递业务主要被大和运输公司和日本邮政两家盘踞着,两家一共占了八成以上的份额,剩下的份额,一共被十几家不同的快递企业瓜分。
  而十几家快递企业当中,佐川急便占据剩下不到两成里面的60%以上。
  大和运输公司原本主营的是国际物流运输和日本国内的大件货物运输,1973年开始插足个人快递业务。
  日本邮政则是国家经营的带有公益性质的快递公司,有着国营公司的普遍弊病比如效率低下,结构臃肿等一些问题,在大和运输公司插足个人快递业务之后,市场占有率迅速下降,现在的市场占有率仅仅只能与大和运输公司保持并驾齐驱。
  而且南易发现日本现今的快递业务,并不如他所想的那样原始,早在七十年代,大和运输公司就开始向UPS快递学习,使用条形码来进行快递分装,并在短时间内就普及开来。
  按照现在日本快递业务市场的成熟度来看,南易介入快递业务,只需要成立少许的直营快递门店,剩下的可以由7…ELEVEn便利店来代收,条形码的广泛使用,让普通的便利店店员都能在短时间里快速接发快递。
  那么企业的日常经营成本将会被拉低很多,相比于其他快递公司将会处于一个十分低的水平,这样一来,可以把这部分成本有选择的回馈给用户,将快递的价格降低到接近日本邮政的水平。
  为什么日本邮政的快递业务效率很低,还是有不少用户选择使用日本邮政,正是因为日本邮政的快递价格便宜。
  当出现一个价格与日本邮政相当,效率水平又高的快递公司时,南易相信潜在用户会抛弃原本的快递公司,选择新出现的公司。
  这样一来将会很容易快速抢占大量的市场份额,迅速和大和运输公司、日本邮政同台竞技。
  之后就可以利用个人快递业务赚取的利润,向其他物流业务不断扩张,南易相信很快就可以形成垄断效应。
  至于7…ELEVEn现在还不属于他的事情,南易有选择的忽略了。
  和7…ELEVEn合作,利用他们的门店作为快递的网点,自然要给7…ELEVEn利润分润,可这一笔支出,南易并不是太在乎。
  他的算计很长远,已经把思路延伸到了将来的“互联网+”时代。
  南易的这个计划,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就是7…ELEVEn甩开他,直接去和大和运输公司谈合作,毕竟大和已经是一家历史悠久,而且市场占有率很高的物流公司,不是南易都还没出现在纸面的公司能比较的。
  所以,计划的执行步骤很关键,必须先拿下南方公司的大部分股权之后,才能在日本执行个人快递业务计划。
  一开始,在日本的物流公司还不能去碰个人快递业务,只能先发展配送业务。
  寻思了半天,南易就把大部分问题给想透彻,现在摆在他面前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起步资金从哪里来?
  南国银行业务都还没有理顺,暂时根本没能力给他提供贷款,南氏控投的资金,他也早就决定不会再多一分钱进入日本。
  南易想要在日本开拓新的业务,资金也只能在日本本土解决。
  资金,对目前的南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南易蹙着眉发愁,萩原小百合就趴到他的肩膀上,关心的问道:“永尾君,怎么了?”
  “没什么,想开展新业务,正在为钱发愁。”
  “缺钱?”萩原小百合顿了顿说道:“我在银行里还有一笔存款,你需要的话,可以先借给你。”
  “呵呵。”南易抚了抚萩原小百合的头发,说道:“你有50亿日円?”
  “50亿?”萩原小百合大声叫道:“我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多钱,我一共才两千多万。”
  “不错啊,居酒屋这么赚钱?居然能有这么多存款。”
  别看现在日本的上班族一年都有三四百万日円的年收入,可到了年底,能存下多少就是一个谜了,能存下一半,就是很懂得理财的家庭。
  而两千万日円,得是这种家庭十年的存款。
  “我的花销很少,平时也就买食物和日用品、化妆品,大部分时候都是穿和服,一年下来,也很少会买衣服。”
  “我们百合酱,真会过日子。”南易摸了摸萩原小百合的脸说道:“好了,我的事情你不用跟着发愁,缺钱不是没钱,你的钱自己好好存着,也把你的心放到肚子里,我不会养不起你。”
  “咯咯咯,我还没答应让你养我呢。”萩原小百合巧笑道。
  “嘿嘿。”南易的手变摸为拍,在萩原小百合的脸颊上拍了怕,“去帮我泡壶大麦茶过来。”
  “哈依,主人。”
  萩原小百合乖巧的躬了躬腰,迈着小碎步去给南易泡茶。
  ……
  此时,在香塂的一间茶楼,方梦音正和一个人在厢房里面坐着。
  “伍公子,你们祖上是哪年去的伦敦?”方梦音身子微微前倾,询问道。
  “我祖上是1833年去的鹰国。”伍再盛说道,语气里很是感慨。
  “现在是1983年,离1833年正好150年。”心里快速算出结果,不仅是方梦音惊讶,就连站在边上的湘荷也很惊讶地看向伍再盛。
  “这么久了,你们家在清道光年间就去了啊。”
  “是啊,族谱上是这么记载的。”伍再盛一脸平静地说道,似乎已经习惯了别人的惊讶。
  突然,方梦音心中一动,想到一些事情,“为什么伍再盛的祖上会从大清去鹰国,并且一直定居到现在?能在鹰国存在150年而没有消失,这是一种本事,但是再考虑一下那个年代,就出国打拼,这就不简单了。
  伍家?
  姓伍?”
  方梦音脑海里疯狂转动起来,很快,她眼睛一亮,想到了一种可能,直直看向伍再盛,问道:“你们伍家,是粤省十三行的那个伍家?”
  伍再盛露出意外的神色看着方梦音,想不到方梦音女士的思维这么灵敏,竟然这么快就猜出来。
  不过这也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整个鹰国,许多华人都知道这个事情,可以说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根本无需隐瞒,以后方梦音也会知道。
  所以他点了点头,含笑道:“是的,就是那个伍家,我们这一脉,源自敦元公第三子。”
  听得伍再盛承认,方梦音脸色一肃,说道:“久仰久仰,贵祖上也算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看到方梦音变的这么郑重,伍再盛苦笑着摇摇头:“那是祖上的荣光,我们子孙无能,致使家族没落。”
  “不,能在鹰国一直传承下来,就是实力的一种体现。”方梦音立马摇头道。
  方梦音边上的湘荷震惊于十三行的这个名头。
  湘荷原来的老东家也算是一个传承许久的富人之家,香塂与粤省一海之隔,粤省十三行的传说一直流传着,“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她当时就在老东家那里听到过,知道当年的粤省十三行向清廷纳的关税,就占了当时全国税收的四成。
  据记载,在1822年时,十三行街着了一把大火,火势凶猛,蔓延数日,里面所存放的大量财物和现银四千万两被毁于一旦,大火过后,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十三行所在的街道中“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二里”。
  她也知道当时的十三行只是一个统称,并非是十三家,多时可达几十家,少时则只有四家,其中涌出了一批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卢文锦、伍秉鉴、叶上林等。
  只是湘荷不知道的是,伍秉鉴竟然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其实说伍秉鉴是当时的世界首富,确实一点也不为过,1834年的时候,伍家统计了家产,竟然达到了2600万银元,而那时的羙国首富资产折合一下也才800万银元,不到伍秉鉴的三分之一。
  而商业奇才伍秉鉴是真的打造出了一个大财团,当时,伍秉鉴是鹰国东印剫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


第0304章 真孙子和装孙子
  在产业经营方面,伍秉鉴不仅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还大胆的在大洋彼岸的羙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甚至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使“怡和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只可惜,以当时的国家形态,注定了商人就是羊,权力至高无上;而不是和西方国家一样,资本能够控制国家走向。
  所以,伍家在清廷的一次次割肉下,损失掺重。
  伍秉鉴意识到不妙,未雨绸缪,早早就把自己的不少子女送去海外,打理自家海外生意的同时,也尽量增加伍家的抗风险能力。
  狡兔三窟,不外如是!
  他的这一步棋还真的走对了,不然伍家真的可能会被灭族。
  湘荷都知道的事情,方梦音又怎么可能不知道,方氏既然能够起来,方家人又岂能欠缺智慧,哪怕是她曾经这个不问世事的大小姐,也知道以史为鉴的典故。
  只要不是冥顽不灵、纨绔不堪,学史,是方氏这种家族成员不可欠缺的一课。
  只是让方梦音感慨,在伦敦扎根的伍家人,找到她这个方氏集团的掌门人,到底是出于何目的?
  她也没听说香塂这里有伍家的什么生意,或许是背后控股,隐藏的比较深。
  方梦音想到了一个可能性,算是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可她突然又想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伍秉鉴生前创建了怡和行,这和怡和洋行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伍再盛三十郎当岁,在方梦音面前就是个小辈,方梦音也没太忌讳,直接就把这个问题问出了口。
  问完,方梦音看向伍再盛,等待他解惑。
  虽然她了解过伍秉鉴和怡和行,但是对于怡和洋行的历史,却没有深入了解,方梦音只知道现在香塂的怡和集团,原本的名字就是怡和洋行。
  可怡和洋行却实实在在属于鹰国佬所有,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秘辛呢?
  方梦音的话一出,不止伍再盛,就连坐在伍再盛边上的秘书伍世豪也是把笑脸给收了起来,面色就是往下一沉。
  伍再盛面色复杂,不知是愤恨还是憋屈,亦或是无奈,或者三者皆而有之。
  就在方梦音准备说抱歉时,伍再盛开口了,“他们是无耻的窃贼。”
  听到伍再盛这么犀利的话,方梦音眉头一挑,没想到伍再盛反应这么大,看来里面果然有秘辛典故。
  “现在的怡和集团,前身叫怡和洋行,但更早的时候是叫查甸·马地臣洋行,是由苏格兰裔鹰国人威廉·渣甸与詹姆士·马地臣在1832年,也就是我们这一脉来鹰国的那一年成立的。
  而在1843年,也就是敦元公去世那年,我伍家在大清的主脉遭遇重创,那两个无耻的窃贼,就盗用了我伍家怡和行的名头,把查甸·马地臣洋行重新注册,改名怡和洋行。”
  说到这,伍再盛心中的憋屈更盛,拳头不自觉的紧握,一旁的伍世豪也摇头叹息了一声,心情同样苦闷。
  “原来如此。”
  听到伍再盛的解说,方梦音顿时了然,感情是两个鹰国佬仿冒了粤省十三行中最负盛名的怡和行。
  这也能够理解伍再盛为何会心情大变。
  任谁也不能接受,自己家族的荣光被外人山寨窃取,“怡和行”是伍家的荣耀,也是伍家辛辛苦苦打造出来的,最后却因为家族受到外力压迫自顾不暇,而被外国人窃取。
  只是多了一个“洋”字,就在外面大行其道。
  身为受迫害者的伍家,心中的憋屈和苦闷自然可想而知。
  “那你们伍家的怡和行,现在还在吗?”方梦音问道。
  “早已不复存在,我伍家在那边的根基,已经在清廷的压迫下灰飞烟灭,现在只有复盛行,没有什么怡和行了。”伍再盛苦涩地说道。
  说到最后“复盛行”四个字时,他的拳头又不自觉的再次紧握。
  方梦音目光一凝,“复盛行?这名字取得有意思,光从字面上,就可以解读出多种意思,再结合伍再盛说的关于伍家的情况,这名字就是复姓伍家祖上荣光的意思。”
  方梦音微微颔首,没有问出“有没有想过再塑怡和行的想法”,这种目光狭隘的傻问题,这种问题根本没有必要问。
  现在的怡和集团,和以怡和集团为核心的怡和财团到底有多庞大,方梦音很清楚,那可是香塂第一财团,也是鹰国在远东地区的第一财团,能量惊人,用脚指头想,也知道伍家肯定比不上怡和。
  形势不如人,还能咋样?
  再憋屈也只能忍着,没看到伍家一百多年都忍过来了。
  八卦的心理,方梦音已经是满足了,可这个伍再盛把自己约过来到底想聊点什么业务,她现在还不知道。
  “方女士,我这次过来,是想邀请你参加下个月7号在伦敦举行的华埠商业协会成立仪式,还请你务必一定赏光莅临。”
  听到伍再盛这么说,方梦音又寻思开了,“到底要和我谈多大的买卖,还要把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