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7年从知青开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1977年从知青开始- 第6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疲饷炊嗔鞒滔吕矗荒臧攵嘉幢毓弧!
  赖虎日寻思了一下说道:“还是往平走,不往高走?”
  为了能多批一点土地,众创空间被设计成LOFT,一座连一座,不然初期规划只是塞下两千人的众创空间哪需要30亩土地。
  “这次恐怕不行了,梦想小镇的计划不仅要大,要一鸣惊人,还得争取高,我们可能需要盖一栋全国第一高楼。”
  最高、最大,这种务虚的名头有太多的人喜欢,有个第一高楼的噱头,这个计划的开局会简单好几倍。
  “大佬,我是不是该退位让贤了?”赖虎日想了想,说道。
  “这个计划有点大,我要叫人过来考察论证,还要和你哥好好聊聊,聊完还得和你哥的表哥聊聊。”南易拥住赖虎日的肩膀,“这个计划还是你来主导,不过你也该准备着退居幕后,我呢,准备好去募集资金,启动资金两三个亿还是要的。走了,明天你陪我去菜市场。”
  “要早起啊?”
  “废话,不早起怎么买得到新鲜菜,我还想去蔬菜批发的地方看看,去见识一下菜霸的风采。”
  ……
  没有正式名字的蔬菜批发市场,姑且叫它椰城蔬菜批发市场,这个市场在长堤路。
  赖虎日打听了一下,原来这个市场上货的时间是下午六点到凌晨,所以,南易的菜市场之行从明天提前到今天。
  一开始,椰城的菜贩子都是在东门市场搞批发,由于市场里交通不便,运菜用的农用车难于通行,于是在去年,市场里的几位批发量比较大的菜商一起商议,寻找一个地方盖个蔬菜批发市场。
  很快,他们选在长堤路,用竹排搭建起一个简易的市场,大概三四亩的样子,没有摊位,也没有名字,但比起东门市场方便了好多,从此椰城也就有了真正的蔬菜批发市场。
  南易戴着平光镜,手里拿着钢笔正在本子上沙沙沙写着。
  就在十分钟之前,他有了一份新工作,在《菜篮子早报》当特约记者,这份报纸同样也是在十分钟之前创立。
  不用怀疑南易在说假话,这份报纸真实存在,而且是信息高速公路上高科技的体现,它拥有特殊的载体,需要通过电脑加网线才能阅读,想要阅读还得再等等,服务器的网线还没插上。
  陌生之地,找别人问东问西,问的还是商业机密,不挨打简直天理难容。
  可是把身份切换到记者就不会了,不但不会挨打,还能被热情款待,南易这会就受到了热情款待,在他边上不仅泡着一杯热茶,还放着一罐椰子汁,香烟若干。
  南易写完一段,又抬头向对面的符兵符老板提问,“符老板,你们平时都到哪里收菜?”
  符兵很年轻,听他说大前年才从初中毕业,一毕业就跟着自己的姐姐搞蔬菜批发,辛苦是辛苦一点,但是钱不少赚。
  “省内,还有就是大陆那头,嵁江下面的俆闻县。”
  符小老板很拘谨,很努力的让自己的普通话听起来标准一点。
  南易写下几个字,又问道:“来了十几万闯海人,你们的生意是不是比以前好了很多?”
  “好了一点。”
  一问一答,南易避开价格问题,问了不少他想知道的东西。
  等南易觉得再不好问其他之后,他才结束了采访,在符兵的恋恋不舍中离开。
  回到车里,南易获得了赖虎日“真能装”的美誉,得此称号,南易却是宠辱不惊,淡定的回到望海楼,给葛翠竹去了一个电话,嘀咕一阵,又让其安排一下,给符兵独家供应一种琼岛上没有的蔬菜。
  如果把现在的椰城蔬菜批发市场收编了,盖一座更大更全面的蔬菜批发市场,前景还是不错的,只是很可惜,垦殖集团的触角不能往这个方向伸。
  垦殖集团虽然是全产业链布局,可到了终端这一环,会走高端路线,不管是当下的鳗鱼、椴树蜜,还是一直在发展的蔬菜供应网络,要么和批发商对接,要么和企业终端客户对接,直接对接老百姓的还只是小打小闹。
  将来就算要扩大也会有选择性的扩大,避开与民争利的品类,简单的说,就是让垦殖集团不具备操控菜篮子的能力。
  垦殖集团各块业务之所以独立建立公司,南易既有低调的考虑,也有多制造几个中间商,达到多缴税的目的。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话听着悦耳,可一件商品不在合理的范围内多倒几手,又怎么保证国家的税收?又如何创造更多就业?
  一家企业把所有流通环节都把控住,账目内部直接走完,压缩成本的主意打到税收上,这可就不太懂事,格局太低了。
  ……
  第二天。
  为了不错过菜市场上货的时间点,南易没有把南无为叫醒,让校花留下,他自己带着虎崽早早的就离开望海楼。
  南易已经看过椰城的地方志,知道椰城以前有城墙,始于明朝,那时城墙内有一条十字街,南北这条街叫城内大街,中间这条往左是西门大街,往右就是东门大街,到民国时拆除城墙,南北这条改成博爱路;
  而东西这两条街的名字都没变,现在还叫西门大街,还有东门大街,下店上住的椰城老骑楼便在这附近,这里代表着椰城的老容颜,很多老字号都是在这里经营,即使搬出去,前面也会打上个老博爱路或者老西门的前缀,以形容年代之久长。
  东门与西门的交界处,是原来潮汕会馆所在的西关内牌坊,南易两人从天后宫一路走来,就走到了这里,西关内对面也有个牌坊,上面写着东门菜市场,这里是椰城最古老的菜市场。
  它最初起源于干货海产品批发,后来逐渐形成了街市,呈一个短十字,长的这条就是从博爱路这边的东门市场的牌坊一直到塘边路,中间一条小街左右横出去。
  东门菜市场是怎么形成的,年代和自发性已经不可考,没有店面也没有棚子,就在小道的街边摆着摊位,巷子又窄且挤,南易两人到的时候,各个摊位正在出摊、上货,行人、自行车、三轮车交织在一起。
  这时候的猪肉档老板会被称呼为杀猪佬,无他,他们卖的猪肉一般都是自己跑乡下去现杀的,所以,他们就不用凌晨起来去批猪肉,出档想早就能早一点。
  南易眼前的猪肉档已经出摊了,一个老阿妈正在和杀猪佬讨价还价,杀猪佬嘴里叼着烟,手里的砍骨刀不停,嘴里的讨价声也不停。
  不远处的鸡档也迎来了今天第一个开门生意,鸡笼里出现一只沾满血腥的手,一只只鸡拼命躲避着血腥之手,不想被它抓住,仿佛知道一被抓住就要被送上断头台。
  一只鸡脖子被掐住,手顺着脖子往下一撸就牢牢抓住鸡翅根,鸡被拖出鸡笼,发出凄厉的叫声,声音一荡一荡。
  过称,收钱,找钱,草绳捆住双鸡翅根,鸡到了买家的手里。
  噗噗噗,吧嗒,吧嗒,鸡拉了,很大一坨。
  如南易心里所想,钱货两讫的买卖双方因为鸡屎缺失的分量争吵起来。
  鸡有点蔫,鸡屎又太大,多半开档前突击喂过食,至于有没有搀石子或沙子不太好说,得上手摸摸鸡的嗉囊才好判断。
  看过热闹,记下鸡价,南易就继续往前走。
  菜场的东西很齐全,从蔬菜到各种肉类、海鲜一应俱全,在摊档后面还有自建的居民楼,有祠堂,有各种批发部,房子的连接处还有弄堂,头探进去看看,发现延伸处是住家。
  南易还在一隅看到了符氏大厦的门楼,按椰城这边的说法,这应该是符氏大屋,以前应该住着了不得的符姓人家。
  在别人看傻帽一样的眼神中,南易把整个菜场逛了一个遍,找个角落把刚才记住的各种价格写下来,然后才有闲情逸致把自己当做游客慢慢游荡在菜场周边。
  周边和菜场里一样,看起来陈旧,充斥着斑驳,而且又脏又乱,但是生活气息浓郁,生机勃勃,有各种小吃店、老骑楼、1989年小巷、老爸茶,这些构成了一个生活的完整氛围,缺一不可。
  进入博爱路,小吃店变得更多,骑楼也多,走在骑楼下面,嗅着石灰墙沾水后散发出来的味道,能让人感觉到年代二字。
  一路走去,街边的房子上的木板轮番被拆卸,门口,一张张桌子支棱起来,牛杂、腌粉、切鸡、糖水、红薯粥、切面,很多吃食,数不过来,看着都像是老字号。
  南易鬼头鬼脑的探进一家店铺里,先平视再俯视,然后欠欠的来了个仰视,得,墙上挂着一个相框,里面镶嵌着先人的黑白照,直勾勾的看着南易,仿佛在对他说:“小子欸,眼睛不老实,今晚八点,我去找你。”
  “不见不散!”
  身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南易是可以在水井里养蛊的存在,从来不怕任何牛鬼蛇神,何况他还有个干爷爷姓蒋'秦广王蒋子文'。
  双手合十,朝遗像拜了拜,南易把目光收回,换了下一家眼睛就变得老实多了。
  走累了,就在一家卖鸡屎藤面的店里坐下,叫了两碗面,在墙上两双眼睛的注视当中把面吃完,把汤也喝干。
  小歇一会,继续往前。
  穿过一个叫龙兴坊的小牌坊,拐过一处小庙,见到一棵大榕树,在边上就看到一家茶馆,这里是刚才从面馆的老板那里打听来的,说这里的老爸茶很地道。
  在店里坐下之后,南易就觉得面馆老板不太地道,他居然没提醒南易别把面给吃完,留着点肚子给茶店。
  老爸茶就是老人茶,意为老年人消磨时光的地方,在椰城兴起没几个年头,其实说起来和粤式早茶差不多,茶就是普通茶,主要还是卖吃的为主。
  两杯绿茶,再叫上一份清补凉,用眼睛听几个中年人在那里聊天,反正也听不懂椰城话,就让耳朵歇一歇。
  饮茶,往椅背上一靠,四肢随意的舒展,整个人顿时变得懒洋洋。
  这里的氛围很好,南易挺喜欢,他已经惦记着在这里买一栋骑楼,当成他在椰城的定居点。
  茶过三泡,南易就结账离开。
  重回博爱路,走了没一阵,就看到路边摆着几个水产箱,一个三十几岁的男人在那里用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吆喝着,“对虾,刚刚出塘的对虾。”
  南易瞅了中年人好几眼,总感觉这张脸似曾相识,于是,他就朝着中年人走了过去,凑近又瞅了两眼,然后低头看向水产箱。
  见到身边出现人,中年人就问道:“要不要买一点?价格很便宜。”
  南易抬头,笑了笑,“东方对虾,还是活的,你的养殖场就在琼州海峡吧。椰城这边,还是嵁江?今年印尼对虾产量过剩,他们最大的出口地美国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对虾供大于求,为了减少损失,印尼的养虾大户正在大量往外低价倾销,你的虾再便宜还能便宜得过他们?”
  中年人一听南易这么说,脸上立马露出难色,他又怎么不知道印尼对虾正在倾销,正因如此,他才又惨了,他养的第一茬对虾正好赶在这个时候出箱。
  “唉,太倒霉了,几次生意都失败,搞养殖就这么难啊。”中年人暗暗自艾自怜。
  “你有几吨?”
  中年人未答,南易紧接着又问道。
  被印尼这么一搞,今年国内对虾的养殖户日子都不太好过,如果中年人肯把价格压到很低,南易不介意把他的虾吃掉,运到北方可能有机会赚点小钱。
  真是小钱,今年行情真不行,就算是对虾不要本钱,运费、损耗什么一算都赚不到几个钱,这时候做对虾的买卖绝对不是明智之举。
  可谁让南易看这个中年人面善呢。
  南易一个“吨”字出口,中年人的眉头就舒展开,连忙说道:“这位老板不知道怎么称呼,我叫钟山泉。”
  “我姓南。”
  南易嘴里回了一句,心里就寻思,“浙省口音,名字也对得上,原来这个时候他已经在椰城了?”
  “你好,你好,南老板,如果你要吃掉我的对虾,我可以给你算最便宜的价格。”


第0756章 玩弄人心
  “先不急着谈价格,先说说你的虾都是几支的,是不是和这些一样?”南易指了指水产箱说道。
  '说明:几支/几头的说法和鲍鱼类似,比如15支就是15只虾合1市斤重,另外八十年代初期对虾在国内零售的价格相对昂贵,而且很多时候是按“对”卖。
  其实这玩意在当时和普通老百姓基本没关系,八十年代初能吃到对虾多半不是普通人(渔民例外),八十年代前,冻对虾(渤海野生)是出口创汇的关键产品,收汇成本非常低,都紧着出口。'
  “大部分都是15支,还有些是12支。”
  “数量呢?”
  “20吨左右。”
  南易略微合计了一下,说道:“渤海一级,五块,以这个价格为参考,你能接受,我们再接着往下走,接受不了,那就下次生意。”
  钟山泉听南易这么说,脸色骤然一变。
  渤海一级可是野生对虾里的顶级标准,以五块的价格为基准,他的虾最多值一块出头,根本到不了两块,20吨只能卖几万块钱,他可是才养第一茬,目前看来也是最后一茬,置办养殖工具的成本都得摊在这一茬,这么一算,他简直亏到姥姥家。
  可就算裤衩子亏掉也得卖,不卖不行,工人工资、欠外面的钱都在等着他呢。
  钟山泉咬了咬牙,说道:“你的价格我接受。”
  南易一看对方咬牙切齿,弄得好似他在趁火打劫一样,这可不行,他可是在结善缘做好事,他得解释。
  “钟老板,现在对虾是什么行情你心里清楚,虽说现在的《琼岛开发报》没有以前卖的上价了,一张报纸再也没有五毛的利润,可两三毛还是有的,四万块钱我用来倒报纸,你觉得我半个月可以赚多少?
  对虾用来出口就别想了,在琼省和粤省又卖不上价,只能往北边卖,可北边就好卖吗?
  我还要买冰,还要花不少的运费,就算我没遇到车匪路霸,安安全全的把虾运到,你觉得我又能卖上什么价?”
  琼岛大开发骚动着无数人的心,除了踏上征程的闯海人,在嵁江,在粤省还有不少人在观望,《琼岛开发报》是一份介绍琼省开发情况的报纸,报社的领导是个妙人,他把报纸批发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