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了种什么粮食都迟了,除了荞麦,运气好或许能收上一茬,上次播完种,荞麦种清光了库存,她猜孙女定然是去搞荞麦种子。
简宁摇头:“不用,我一个人快去快回,村里事多着呢。”
老太太迟疑一瞬:“行吧,你注意点安全,猎枪随身带去。”
他们家因为孙女提前两三分钟预警,又有大块的编织布,好歹留存住一些吃食,别家漫说自留地,菜园子那点菜怕都被那该死的蝗虫吃得一干二净,日子咋熬哦!
“娘,继兵怎么还没回来?”老太太正扶着门框感怀世道艰难,世人活着不易,李妙音直直撞枪口上。
老太太沉脸,哐哐一顿训斥:“你是找我儿吃奶吗!没瞧见外面是啥样啊,不得去村里帮帮忙啊,几个大棚是啥样都不知道。你就这么离不开男人?你要不求求神仙把你变小,好让我儿时时刻刻把你揣兜里。”
“娘,你怎么能这么说我呢,我是担心继兵。”李妙音难过道。
“担心,有啥可担心的,蝗虫又不吃人,咱农村人没你那么娇气。”老太太踢了踢脚下的麻布口袋:“我给你两个选择,一,去外面捡蝗虫,二,回你屋躺尸,暂时别让我瞧见你。”
“娘,”
“别叫我!”老太太撑腰怒目打断她。
曹凤珍轻轻拽了一下李妙音的衣服:“弟妹,你去屋里歇着吧,家里没啥事了,捡虫子我叫德利三兄弟去。”
五弟妹娇气,哪敢捡虫子,曹凤珍存心给了她个台阶下,现在没有一个人心情是好的,糟心着呢,
心里烦躁,火一点就着,这时候去跟老太太犟,纯粹是找骂,给自己找不痛快。
李妙音是聪明人,顺着台阶下了,回屋抽抽啼啼哭了一会,刚才蝗虫过境她被吓得不轻,又被老太太呵斥一顿,心里委屈。
第240章 墙角下的种子
第一次这么不留情面呵斥儿媳妇,其实老太太心里并不好受,刚才她一样被黑沉沉密密麻麻的蝗虫吓坏了,不过身为当家人,在小辈面前她必须要坚强,不能露怯,不能让人看出她的脆弱和害怕,撑着一股气儿硬挺着。
这当口,谁来戳一下,准爆。
简宁走后不久,家里收拾停当,老太太坐在门槛上,抱着最小的孙子宝儿轻轻晃着哄他睡觉。
嘴上安抚着围绕在她膝下的双胞胎。
祖孙几个正说着话,突然又听到嗡嗡声,老太太脸一白,连忙把几个小的招进门,从外面关上,喊住正准备出门逮虫的德利三兄弟:“给我拿筐扣。”
“老大家,老三家狗日的蝗虫又来了,你们都给我出来,牵编织布,给我把祸害粮食的狗东西罩下来。”老太太眼圈都红了,恶狠狠道。
没完没了的,还来!
杂碎!
这批蝗虫比将才要少很多,应该是属于最后一批,好东西都被前面一批吃光了,这批没那么有劲,飞得慢。
老太太一喊,几个媳妇都出来了,李妙音也出来帮着牵编织布,等蝗虫过来就两人一组合作一兜,一兜一兜的蝗虫落网。
最后一批蝗虫过完境,李妙音手都是抖的,但她还是试着去捡裹在编织布里的蝗虫,老太太瞥她一眼:“你去看小宝吧。”
“我要捡。”李妙音出乎老太太意料道。
“行了,我知道你怕虫,咱家不到非要你来捡虫的地步。”老太太弯腰捡出一把虫,用手背拂了她腿一下:“去吧,适才我火气上头,说话确实难听了。”
“嗳。”李妙音抿嘴笑了笑:“我没生您气,”我就是有点委屈。
刚起的矛盾算是翻篇了。
婆媳之间小磕小碰难免,气头一过,你让一步,我退一步,结就打开了呗。
下午,简宁一个人赶着驴车往镇上去,到的时候天色还早,她没进镇,驴车栓在河边,在车上眯了一觉,下半夜,她先去了一趟公社,然后才找了个隐蔽的地方把荞麦种子偷渡到车上回村。
荞麦种植区以黄土高原为主,大多分布在西北或是东北地区,西南很少有村庄种植荞麦,之前村里的荞麦种子是特意让六子提前去北边收购回来的,现在急着要种子,短时间内肯定是搞不到的。
第二天,王安庆踩着晨露出门,去公社汇报工作,顺便传达简宁交代的话。
“咦,那不是水磨村的大队长吗。”
“王队长,你来的正好,快快快,你过来瞧瞧,这是荞麦种子吧?”
王安庆一脚还没踩实公社的门,就被几个公社干部风风火火拉到院子一角,其中一个人指着墙角下堆成小山的麻袋,急口说:“你们村有种植荞麦的经验,快帮我们看看,是不是荞麦种子。”
每个村每年春耕播种结束需向公社汇报,地里种了哪几类粮食,分别种植了多少亩都要有个明细,之前王安庆汇报他们村种植了几千亩荞麦,还被公社干部狠狠批评了几句。
因为荞麦是所有粮食中产量最低的,g家全面缺粮,上面当然希望地里可以多产出一些高产粮,说到高产粮,红薯当仁不让排第一,但光种红薯也不行,g家要攒储备粮,保质期就是一个需要考虑在内的问题,红薯保质期短,所以上面提倡他们大力种植玉米高粱。
结果,水磨村不走寻常路,玉米就种了几百亩,高粱干脆一亩没种,一半的地都拿去种植荞麦了,挨批评在情理之中。
但,公社干部万万没想到,水磨村走的不被看好的小道,竟成了全县,乃至全省唯一一个已经入库几十万斤粮食的村庄。
王安庆有点迷糊,从敞开的麻袋里抓起一簇种子,摊开手看了看:“是荞麦种,你们”
他欲言又止,昨天简宁运回来一车荞麦种子已经够让他惊讶了,方圆几百里没有人种荞麦,种子从哪来的?简宁给的回答是,她防着意外,提前让魏二去北方收购了一批种子备着。
可公社又是哪来的种子?
量还如此大,粗估怕是有上万斤种子,基本足够周边十几个村庄进行最后一茬播种,赶在寒冬到来之际收获一批粮食。
上万斤种子跟万斤粮食区别大了去了。
出现的时间点也很妙,就在蝗灾的第二天。
“太好了!”那人欢喜的差点蹦起来,长歇一口气,哐哐拍额头,说:“唉哟,你是不知道啊,昨晚我们开会到半夜,回去也没睡着,愁得哭都哭不出来,这下好了,总算有点救了。”
黑暗绝路亮起一点星火。
“快,召集人下乡,叫各村来领粮种。”那人转头就吩咐道:“今天都给我下乡,督促各村播种,要快,最好是今天就把种子播下去。”蝗灾一来,一把手和二把手连夜去了县里寻求援助,重担就落在他这个三把头上了,他必须要做到最好。
“蒋主任,你们的粮种是上面发的吗?”王安庆实在好奇,遭了蝗灾他最后悔的事就是没自行留几亩种子。
“好心人啊,好心人给的,咱不知道是谁,今儿一上班种子就堆在墙角。”蒋主任突然想到一事,连连发问:“你们村留种了吧?有多的吗?要是我们这边不够分,你们村能不能挪一点出来,到时给你记公粮上,十倍,乘十倍给你记。”
好心人?一斤粮食都遭哄抢的当下,要好心到什么程度才能免费不留名地贡献出上万斤粮种?王安庆脑子里浮现一个人,走了一下神,摇头又点头:“留了种,但只够咱们村种,我来前,全村人已经动起来了。”
“行,至少你们村不用分种子,能省一点是一点。”蒋主任说不出是失望还是庆幸:“你回吧,回去监督社员们播种,不能耽搁了,你也看到了我这边要忙的事情多着呢,我们今天得全部下乡,你要没什么上房着火的急事就过几天再来汇报。”
王安庆点头道好,看了一眼堆成小山的麻袋,带着秘密走了。
第241章 万象更新【大结局】
闹一场蝗灾,草丛被蝗虫啃噬干净,倒方便鸡找虫吃,这几天母鸡们吃虫吃得肚皮溜圆,下蛋贼勤快。
蝗虫过境时把地面表层的植物都吃了,长在地下的根茎类食物幸免于难,土豆红薯芋头损失不大,虽然还没完全长成,好赖有些收获。
这几日村里忙着收土豆红薯,播种荞麦,然后把收回来的土豆红薯煮了晒成干,天气热放地窖也不是很保险,口粮越来越金贵,坏上一个半个都叫人心疼。
挖回来的土豆红薯一半交了公粮,一半晒干透封存在粮仓里。
地里的活陆续忙完,又到了采摘蕨菜根的时候,今年水磨村不仅延续了去年各项保命手段,王安庆还写了一份计划书上交。
上面列陈着蕨根粉的制作方法,暖棚修建,菌菇培育,山中狩猎等等。
新下放到的人员派往各村进行技术指导。
水磨村解决饥荒的各项措施很快推广至县至省。
附近十几个村,镇上的居民大量涌入深山,那架势像是要把山脉薅秃噜皮。
进山的人多了,处处可闻嘈杂声,深林中弥漫着人的气息,有好处有坏处,猛兽避走,其他猎物也在闪避。
危险减少,猎物也更难寻了。
去年粮食大幅度减产,今年更是有很多地方绝产,粮食价疯涨,上边管控越来越严,黑市上已经很难买到粮食,水磨村只进了一次山储存到一定量的肉食,再次做出与其他村不同的选择,专注暖棚的修建。
而狩猎队变革为巡逻队。
今年粮食收成可预见的会再创新底,头一年还勉强,第二年冬上边就有些支撑不住了,世道越来越乱了,城市里打砸抢零星冒头,村里慢慢也开始不安稳起来。
特别是水磨村,就像一块肥肉。
这些日子来了好些生面孔,走亲戚借粮的,近邻城镇偷偷跑来买粮的,还有些不明身份,不怀好意的人。
连续几家人被偷摸儿光顾,水磨村加大了巡逻力度,三班倒二十四小时在村里巡逻。
形势严峻,不施行点严厉手段,搞不好酿出大祸。
城里样样东西都要靠买,上边缺粮,供销社就没东西卖,黑市上有点粮食流出来又死贵,没有过硬关系根本买不到粮食。
逼急而铤而走险的人越渐多。
江熠华在外维稳,一时无暇分身顾及,只好将镇上派出所和民兵团换上自己人,水磨村离镇上近,就几里地,骑自行车动作快的话十分钟就能到。
简宁私下里搞了点刀具,几把猎枪分发给巡逻队,当然猎枪平时不拿出来,碰到难以应付的大事,端出来吓唬吓唬人挺管用的。
乱象中,时间无情向前推进,某一日一宿起来,天地洁白,一场大雪毫无征兆降临。
气温骤降到零下三十几度。
去年至少还有个短暂的秋季过渡一下,今年是直接从炎热的夏天跳跃到酷寒。
一点自然规律不讲,把人打得措手不及。
因这场突如其来的降温,别村别地儿体弱多病没能熬过去的人数目沉重。
曾经那些被酷寒冰川掩埋的慈悲跃然而出,简宁孜孜不倦转辗各个异世寻找所需元素,只差一种了
她在不断加快脚步,时间拖久了,等世界恢复正常人类可能已十不存一,可那东西珍稀程度就跟碰机缘一样,光努力没用,靠的是一分努力九分运气。
焦急没有用。
寻觅的过程中,简宁还干着另外一件事,异界搜罗粮食,目光主要放在和平发达的位面,一个位面搞几十吨,除了麻烦一点,几十吨的量并不会对其他位面造成影响,东凑西凑,在严冬之际总算是凑到数十万吨粮食。
这些粮食由江熠华提供g家数间粮仓地址,再由简宁秘密投放,空间里她已经囤够一家人吃一辈子的粮食,余力之下略尽绵薄之力吧。
但类似这般的奇诡行为最多只能干一到两次,简宁也要明哲保身的呀,次数频繁万一被逮个现行呢,虽然看在她行善积德的份上,上边不会拿她怎么样,但粮食来源总得问问吧,她要怎么编?!
全世界就没有不缺粮的地方,粮食从哪来?除了暴露自身秘密根本就找不到合理的解释。
所以,这样的方式最多起到缓解作用,最终依然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就在这样反复无常,没有规律的天气中磕磕绊绊熬过了四年。
四年里春天一年比一年晚,冬季一年比一年早。
第四年春,春天的脚步终于如约而至。
沉寂一冬的虫鸣鸟叫唤醒希望,一场春雨,翠绿的嫩芽从腐烂的枯草中冒出小尖尖,绿色蔓延,驱散走死气沉沉的深褐色。
远处山脉云烟缭绕,烟波浩渺,青山重叠。
初春简宁在前院搭葡萄架子,摆弄木椅木桌,种下一棵樱桃树,一棵橘子树,一棵梨树,一棵李子树,从老爷子的庭院里搬来几盆花草布置前院。
去旧迎新。
她想,她已经不需要见缝插针在角落栽种青菜,是时候种些观赏性强的花草果树怡情,享受生活。
她站在焕然一新的院子里四顾回望,畅想今年夏天家里繁盛的样子,心里充满了期待。
她从末世走来,所追求的不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内心所期不过是在四季明朗的岁月里,与家人围坐闲聊琐碎,食两盘肉,一碟小菜,一盅汤。
幸福平淡。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