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似水流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似水流年-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长见识”确实也是他和章南教育女儿的一种方式。
  想了想,“那就说说!”
  看向远处的山,近处的田,还有掩映其中的村庄,“闺女,你说咱尚北好不好?”
  徐小倩点头,“好呀!怎么不好?好山好水的,人也好,大书记也好!”
  “哈!”徐文良笑了,又渐渐敛去笑容,“大书记可不咋地,爸爸这个书记当的,不称职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徐文良没有正面回答,开始放飞心思,释放情绪。许是压抑太久,肩上的担子太重的缘故,他渐渐把这变成了一次对女儿的倾诉。
  “咱们尚北啊,就像民国贵妇,有些怀旧气息的优雅,更有着旧时代的盛世美名。然而,新时代已经向前跑了二十年,但尚北依然停在那里。想追,却裹着小脚,追不上去了。”
  徐文良所说的比喻,不仅仅适用于尚北,也适用于东北的任何一座小城。
  旧时代,指的是改革开放之前,是计划经济的时代。
  那时的东北举足轻重,如日中天。是重工业基地、粮食基地、石油基地、煤炭基地。
  而新时代,则是指改革开放之后。
  随着东南沿海的腾飞,东北林木资源的保护,煤炭石油的日渐枯竭,东北突然就跑不动了,掉队了,也不被国人所需要。
  举个例子,在九十代之前,从东北出山海关的火车平均每天有4000多个满载车皮,而从山海关以外进东北的只有一千多。每天都有这么多,而且不是一天两天,是几十年。
  但是现在呢?虽然东北还在向关里输血,但是没有从前那么满负荷运转了。
  当然,这不是邀功,国家战略所至,且在困难时期,每个地域有每个地域的贡献和职能,无分高下。
  但是,这侧面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如此庞大的产能输出,不管是资源,还是工业产品,需要多少人力成本?得多少人才能保障每天4000多车皮的输出?
  所以,东北在改革之前是全国城市化比重最高的地区。无数个围绕工厂、林场、油田、煤矿而形成的城市拔地而起,也养活了一大批的城市人口。
  可是突然之间,不需要东北再输血,或者输血输的少了,远超本地需求的产能无处释放,过度城市化的问题开始显现,原本满载负荷的工厂、工人,却成了制约东北发展的累赘。
  再加上东北的气候劣势、地域劣势、交通劣势,就如徐良所说的小脚贵妇,放不下包袱,也迈不开步子。
  身为一个东北人,徐文良是看着它一步步慢下来,甚至停下来的。而身为尚北的一把手,他着急,空有一身抱负,无处施展。
  可他不想迷迷糊糊的混完这一任,他想有所作为。
  但着急有什么用?尚北的问题,不是他一个人,或者一届领导班子就可以改变的。
  现在尚北,正如他所说,有些怀旧。
  你能从它身上,在临近二十一世纪的1998年,看到九十年代初,甚至八十年代的影子。
  不仅仅是城市面貌,更是百姓的精神面貌。
  然而,在这样一个大刀阔斧的改革年代,“怀旧”!可不是一个好字眼。与南方日新月异的变化相比,东北是应该检讨的。
  诚然,这里面有一些政策因素,也有体制改革的余波未平。
  但是,徐文良始终认为,那只是一部分的客观原因,主要责任还是他们这父母官能力不够,魄力不够。
  就像现在,中央调研组下到基层,多好的机会?为什么就不能当一个会哭的孩子,要奶吃?
  可是,偏偏你就不能。
  这不是一个被查出毛病的责任官员应该哭的时候,更不是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
  谁都不想让徐文良开口,大家都怕,怕惹麻烦,怕当那个出头鸟。
  这是位置决定的。
  以至于他只能在空无一人的乡间公路上,向一个十六岁的小姑娘倒出苦水。
  徐文良憋屈!
  然而,徐小倩听了父亲的这些工作苦恼,其实是似懂非懂的。
  她确实比较早熟,但还远没到父母那般通透,但有一点她听懂了。
  那就是,父亲所说的那些问题父亲是不能说的,说了会有麻烦。
  本能的抓紧了徐文良的衣角,“爸,我有点怕。”
  徐文良一怔,女儿这么一句话,比郭昌存、管建民他们劝一百句都要管用。
  徐文良脑袋嗡的一声,心说,我在干什么?我还有家人啊!
  安慰徐倩,“别怕,爸爸不会多这个嘴。”
  是的,徐文良最后还是放弃了希望,也许对女儿倒出苦水,就是他最后的倔强。
  “嗯!”徐小倩安心地应着,她是不希望父亲冒险的。
  不到十里的路,爷俩骑行了半个小时就快到了,和付江他们其实也没差多一会儿。
  只是徐文良没注意到,就在离齐磊四姑家还有不足两百米运的时候,一辆挂着哈市牌照,0字头的中巴车后来居上。
  此时,郭昌存坐在车里,离的老远就看到公路上骑行的徐文良,不由生疑,“那不是老徐吗?”
  车上付长河、管建民闻声望去,也是意外,“他不是去陪女儿了吗?”
  车在徐文良车边慢了下来,郭昌存拉开车窗,“文良同志,你怎么……”
  好吧,郭昌存可不知道徐文良的女儿是到下河村出游。
  而徐文良倒有几分镇定,指着村头第一家,“前面就是我家倩倩同学的亲戚。”
  此言一出,车上的郭昌存,还有中央调研组的同志都表情怪异起来。
  有人欢喜,有人愁了。
  因为,就在刚才,远远能看到下河村的时候,郭昌存就向他们介绍过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正是把着村口的第一家。
  这让郭昌存有点哭笑不得,半开玩笑道:“文良同志啊,看来你是没这个好运,休息这半天喽!”
  车上的人都在笑,倒是让徐文良有些莫名奇妙。
  ……
  调研行程徐文良是烂熟于心的,也知道今天调研组要到下河村的张贵林家进行走访。
  但他还真不知道,张贵林就是齐磊的姑父。
  本来还挺庆幸,上午过来感下齐磊四姑盛情款待,顺便看一看那个让他恼火的小男生。之后就可以直接归队,展开下午的工作。
  现在倒好,碰一块儿了。
  此时,徐文良也是苦笑,郭昌存说的对,他这个陪女儿的上午看来要泡汤了。
  其实,这也不是郭昌存想要看到的结果。
  当中巴停在村口,郭昌存下车,对上推车到近前的徐文良,两人相视一笑。
  意味深长。
  郭昌存沉吟了一下,“既然碰上了,那就一起吧,毕竟你在这个位置上。”
  语带双关,位置……更深层的意思是,你在这个位置,就要说这个位置的话,不要惹麻烦。
  对此,徐文良通过一路上女儿的开解,也想开了不少。
  给了郭昌存一个肯定的答复,“郭厅放心,本来休这半天就不合时宜。”
  郭昌存点了点头,拍了拍徐文良的走臂,引着众人迎向等在路边的齐玉华,还有下河村的干部。
  ……
  齐玉华作为白河子镇,乃至整个尚北市最大的农业承包大户,接受调研组走访是一个必然的行程。
  这可能也是尚北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成绩了。
  毕竟,这种集中农业的模式,在当下的时间节点,放眼全国也属于比较超前的思维。
  尤其是齐玉华和张贵林的背景更值得深挖。
  张贵林是某野战军旅参转业,齐玉华则是动荡年代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庆城油田采油二厂主管后勤的副厂长。
  89年辞职下海,经营起一家油田设备公司,96年又毅然回到家乡做起了新兴农业。
  目前已经在白河子镇承包了1000多晌水田,并带领下河村民试验性地搞冬季木耳养殖。
  这样有看识,有能力的模范农户,在尚北已经算是门面了。
  调研组在经历了两天的煎熬之后,也终于看到了一点尚北的“诚意”。本定半个小时的走访,却是足足呆了一上午。
  详细了解了齐玉华一家的情况,包括大规模种植的经验,还有遇到的问题,也算是宝贵的经验了。
  最后,调研组成员以及省市领导,就在齐玉华家的院子里围坐一团,算是展开了一次临时的谈话会,主要还是听取基层百姓的心声。
  其间,上面的领导问到齐玉华夫妇有什么困难需要政府层面的帮助。
  对此,齐玉华也只能暗自无语。
  困难肯定是有的,而且不少。就白河子到尚北市区的那条路,就是阻碍发展的最大的问题。
  但是,做为一个过来人,齐玉华也懂什么叫“位置”。
  这就不是一个提困难的场合。
  在98年,人们的观念,包括胆量,和二十年后可是没法比的。
  后世有自媒体,是个无比开放的信息时代,一点点小事就可以被放大,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
  以至于百姓敢说话。
  但是在当下,真的没用。
  尽管中央调研组是带着诚意来的,想听取意见建议。但是……谁也说不准哪一个环节会出问题,会出现一个不愿意听真话的人。
  所以谨慎起见,闭嘴是稳妥的选择。
  其实,这也是郭昌存、付长河他们不让徐文良开口的原因。
  稳妥,稳妥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齐玉华也只是说了一些场面上的话。
  包括在坐的下河村支书以及村民,也都被人提前打过预防针。
  这是一个很怪异的画面,甚至可以说违背了普罗大众的基本认知。
  中央调查组想听真话,想发现问题,可是他们……看到的毕竟是少数。
  到底有什么问题,只能由地方官员来给他们答案。
  地方官员也非懒政,不想去解决问题,但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心存顾及,又不好开这个口。
  到了下面的基层百姓,更是惹不起任何人,不到万不得己。
  这让带队调研组的农业部陈副部长很是苦恼。
  其实,调研组也知道,东北的这些问题,有一些责任确实不在官员。他们下来也并不是兴师问罪,真的就是想办点实事。
  但是,没法开诚布公。
  你说一万遍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赶紧提,没人搭理你,你怎么搞?
  就像昨天发现那个违规的木材加工厂,本来调研组想以此为契机,打开尚北地方官员的闸门。
  可是,他们还没表什么态,更没说什么批评的话,包括省里的官员就已经是惊弓之鸟,吓的不敢张嘴了。
  不但没达到目的,反而使得一部分人开始害怕,开始畏畏缩缩,今天一早就把尚北的书记,那个唯一看起来有些胆色的年轻干部给支走了。
  这是个信号啊!
  现在听着齐玉华只唱赞歌,更是让陈副部暗自摇头,苦于找不到一个突破口。
  怎么办?陈副部在想办法。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个突破口,会是一个十六岁的孩子给他的。
  ……
  ……


第83章 一根搅屎棍
  按理来说,这种场合是没有齐磊发挥空间的,尽管他是个重生者,但还没逆天到那个地步,也没闲到那个程度。
  那个层面的博弈,他这个重生者根本不够看。
  尽管前世他是学新闻的,对官场上的逻辑有一些了解,也通过四姑的畏首畏尾,只唱赞歌,能猜出个大概的情况。
  但是,毫不夸张地说,能坐到领导,包括老丈人那个位置,已经不是简单的手腕和关系的问题了。情商、智商,都得突破天际。
  假如他现在志得意满的出去装个逼,都不用等他张嘴,这些人光看表情,就能把他的意图、心理,包括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预想一个大概。
  不说八九不离十,也得有一半儿是对的。
  他这个重生者,真的不够看。
  ……
  齐磊此时和小伙伴儿们都躲在屋里,扒着窗色往外看,可是老实的很。
  一是看热闹,二是观察“老丈人”。
  早晨从付江口中得知徐小倩要带着老爸过来的消息,齐磊其实没什么反应,只是身体有些不舒服。
  昨天吃错东西了,导致腿肚子有点抽筋儿,脸色也有点白,那是昨晚没睡好导致的。
  好在徐文良比较兴师动众,组着团来的,这让齐磊大松了一口气,看样子是没时间搭理他这个小屁孩了。
  本来齐磊还挺高兴,可是徐小倩不太高兴,这让齐磊很意外。
  这丫头,一般情况下都是挺乐观的,除非遇到非常为难的事情。
  有些担心地问:“咋了?你这个神情让我很没底啊?咱爸是不是要对我干什么啊?”
  徐小倩瞪了他一眼,“心真大!还有心说笑?你祈祷吧,祈祷咱爸心情好点,否则你惨了。”
  齐磊,“那咱爸到底心情好不好啊?”
  只见徐小倩面露担忧,“说不好。”
  眼见平时万试万灵的无赖办法不太管用,齐磊也紧张了起来:“到底怎么了?”
  徐小倩想了想,就把来的路上,徐文良向她倒出的那些苦水和齐磊说了一遍。
  “我爸可能……可能要惹祸!”
  徐小倩还是了解徐文良的,尽管已经答应她不多嘴,但是徐文良有他的坚持和抱负,难免为此做出些不理智的举动。
  齐磊:“……”
  说实话,他还真不知道老丈人还有这么刚正的一面。
  呆愣半晌,蹦出一句:“不能让咱爸惹祸啊!”
  徐文良要是以他的视角开口,那就是硬碰硬,肯定没好果子吃。
  徐小倩使劲点头,却还是担忧,“我爸其实挺犟的,我怕他忍不住。”
  齐磊:“别怕,有我!”
  徐小倩一怔,“有你?啥意思?”
  看着窗外,齐磊突然有点风萧萧兮的意味,“你说,我现在要是冲出去,是不是有点不太合适?”
  徐小倩心一紧,下意识做答,“是!”
  齐磊,“要是再替咱爸把苦水倒出来,是不是找死?”
  徐小倩:“你冷静!确实找死。”
  只见齐磊神情怪异,“可是,我才十六啊!我怕啥?”
  徐小倩:“……”
  齐磊,“老子十六,谁能把我怎么样?”
  徐小倩有点懵,“你到底要干什么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