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谢谢小姑,您也注意保重身体,有什么困难一定记得联系我。在明州,有些小事情,我可能还是能够办得到的!”
李晓凡非常了解小姑李维韵夫妻俩的脾气秉性,人穷志不穷。如果李晓凡直接送钱给他们,以李晓凡对他们的了解,他们可能是不会接受这种施舍的。
所以李晓凡先想了一个“风水故事”的法子,让吴秀梅出面来高价盘下他们的这个服装店铺。
小姑李维韵从来不知道李晓凡已经在明州有了自己的公司,之前只知道李晓凡在新加坡打工而已。
而李晓凡的下一步计划是,借“风水”的说法,等怡凡工贸公司把小姑那家店铺盘下来改造成一个外贸和进口产品展示精品店以后,让吴秀梅出面高价聘请他们夫妻俩回来当这个店的合伙人……
当下这20万人民币的高额转让金足以让他们夫妻俩在明州当地买上2套最好的新房子,后面的高工资足以让他们全家衣食无忧……
上午9点左右,车子开到上虞附近时候,李晓凡先后接到了大叔李维剑与二叔李维康的电话。
李晓凡的电话号码他们是好不容易、连骗带哄从小妹李维韵那里要来的。
两位叔叔的来电内容基本差不多,都想打探知道李晓凡身上到底了什么事情,他们想知道个究竟。
对于这两位势利的叔叔,李晓凡没有告诉他们实话。
他在电话里笑着开玩笑道:
“是这样的,在新加坡不是咱们李家在掌权嘛!在新加坡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李氏总会。去年有一次我有缘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李氏宗亲大会,在这个大会活动上,不仅在新加坡掌权的李家人来参加了,我还遇到了不少我们明州李家散落在海外的亲戚。其中一个李家亲戚是一位来自美国的亿万富翁,膝下无儿无女,没有继承人。那位老人家看我顺眼,然后就让我继承了他的亿万家产……”
李晓凡的话里面虚虚实实。
在新加坡还真有一个新加坡李氏总会,这个李氏总会位于新加坡惹兰勿刹363号,是一幢四层半高的白色小楼。
李氏总会创建于1907年,至1996年已有90年的历史。他最早原名为李氏陇西公所。1951年,李氏陇西公所更名为陇西李氏总会。
1956年在新加坡李氏宗亲们的相助下,陇西李氏总会购置了位于惹兰勿刹363号的会所,改名叫新加坡李氏总会。
而同时,另外一个背景是五十年代新加坡自治,并进行大选。人民行动党在全部51议席中占43席,****被授权组织自治政府,三十几岁的他成为新加坡第一任内阁总理……
前世,2006年新加坡氏总会百年庆典,新加坡总理***亲自出席,在百年庆典中担任主宾并发表演讲。
而李晓凡前世参加了2016年那次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第十五届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6年全球李氏恳亲大会,新加坡李氏总会成立110周年纪念,新加坡李氏总会会所大厦翻新工程竣工典礼。
当时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全球14个国家的一千多名李氏宗亲报名参会……
李晓凡的玩笑话把两位叔叔在电话里忽悠得一愣一愣的,他们都信以为真。不然凭着李晓凡这样一个只有中专学历的穷打工仔,怎么可能让他们的一把手行长与局长对他如此尊重?
“小凡啊,下次有这样好机会,您要多照顾、照顾您在明州的几个堂弟与堂妹他们哈。不知道,刚才您说的那位我们李家美国亲戚,现在还缺人照顾吗?不行,让您的堂弟与堂妹他们去美国照料这位老人家好了!”
闻言后李晓凡内心笑个不停,嘴上还一本正经胡说道:
“嗯,行,下次等我去美国时候,我问问那位老人家,看看他还需不需要保姆……”
“小凡,我的大侄子啊,这事就全拜托您啦!还有,您看看,如果美国或者新加坡那里,有什么合适的工作或者差事,如果您忙不过来的话,也可以让您的堂弟、堂妹们过来帮您忙哈!”
李晓凡大笑道:“我现在就个体户与单身汉一个,一人吃饱全家吃饱,可能还真不需要啥帮手……”
“那就拜托您下次留意、留意哈!”
……
李晓凡与两位叔叔在电话里“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倒引起了边上杨飞燕的好奇。
等李晓凡挂完电话后,她连续发问道:
“晓凡,你的第一桶金真是继承了你那位美国亲戚的财产吗?”
“晓凡,你现在真的单身啊?”
第407章 三大战役与拯救熊猫EDA行动
(本章屏蔽后重发,已经订阅过朋友请忽略!)
李晓凡笑道:“那是我跟两位叔叔他们开个玩笑,我的所有财富是靠自己去赚来的……”
因为李晓凡当下是自己的老板,杨飞燕闻言后没有出声,内心却是有点纳闷,这李晓凡平日感觉都很靠谱,但是与两位叔叔的对话怎么那么不靠谱,尽是忽悠呢?
……
下午抵达上海后,李晓凡向倪院士汇报了一下这次美国之行与TI德州仪器公司张汝京博士会面等情况。
“李董,您的这个建议很好,我也确实很想找机会去美国考察一下他们TI那些大公司当下的集成电路芯片发展水平,也很想与这位张博士当面聊聊,如果他有意向来大陆创建一个类似于台积电的这样的代工厂,那对我们国产芯片行业而言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听完李晓凡的汇报后,倪院士很兴奋,“那我这就向计算机所起草申请因公出国考察调研报告!”
“太好了,倪院士,这次出国考察的费用可以全部由联海微电子设计中心或者我们东海投资公司来承担,不需要中科院那里出费用,给国家省点宝贵的外汇!”
聊完美国之行与出国考察等事项后,李晓凡问道:
“倪院士,我想向您请教一下,当下我们国内的集成电路芯片水平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差距在哪里?”
两年前的1994年,倪光南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隶属于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他曾经赴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做过访问研究员,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计算机专家,对国内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历程非常了解。
提到这个话题,倪院士如数家珍,他开口解释道:
“1958年张汝京博士的上司杰克·基尔比在德州仪器公司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第二年1959年7月,美国仙童公司突破了集成电路的平面制作工艺,为大规模工业量产奠定了基础。这个时候,大洋彼岸的硅谷开始显露雏形,仙童、英特尔、AMD等一批未来的芯片巨头公司相继在50…60那个年代成立了……”
“在这个时间段,与美国对应的是,我们内地在1960年也成立了以中科院半导体所为代表的大批研究机构,并在全国建设数十个电子厂,初步搭建了新中国半导体工业的研发+生产体系。这套体系最初能够紧追美国等西方国家水平,得益于一批海外留学回到新中国的半导体人才,如黄昆、谢希德、王守武等前辈大师。在他们的带领下,蹒跚起步的中国内地半导体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是保障了一批重大特殊科研项目的电子和计算配套;二是为新中国建立了一套横跨院所和高校的半导体人才培养体系!”
听到这里,李晓凡插话道:“照这样说的话,我们国内在六十年代的计算机水平并不落后啊?”
倪院士解释道:“在尖端的科研方面我们确实不落后,但落后的是整个产业化体系。”
“我还记得1977年我已经在计算机工作,当年7月,召开了一个座谈会,我的前辈、我们国家半导体灵魂人物王守武院士在这个会议上发言说:我们共有600多家半导体生产工厂,但一年生产的集成电路总量,只等于日本一家大型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一!王院士的这一句话非常形象,这句话把改开之前我们的半导体行业成就和家底,概括得八九不离十了……”
李晓凡惊道:“七十年代,我们就有600多家半导体生产工厂了啊?”
“是的,但这都是我们特殊国情下的产物。早年,由于西方的封锁,催生了我们国内独特的产学研模式:就是通过集中攻关方式,来突破某一项关键技术。之前这种集中攻坚方式在不考虑成本和良率的特殊科研领域内是有效的,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这种集中攻关方式,成本高得惊人,在产业化和民用化方面,我们做得很不理想。集成电路学界领不少达到国际水平的成果,只具备展示和验收功能:一经专家评审会通过,就束之高阁生锈落灰,极少走向市场。所以,等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之后,包括半导体在内的内地电子产业开始受到猛烈的外部冲击。大量国营电子企业开始经营困难,无法产生足够的利润来支撑研发,而从国外引进的生产线又大多是落后淘汰的二手货。所以在80年代,我们的半导体行业不仅大幅落后于美日先进国家,也逐渐被韩国等超过……”
李晓凡好奇道:“那我们就没有想办法追赶吗?”
“有!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我们有关部门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考察之后,看到了我们国内集成电路芯片产业的差距,所以心急如焚!为解决这种情况,国内先后组织了三大工程,分别是1986年的531战略,1990年的908工程,和去年1995年的909工程!”
“531战略的成果是在全国多点开花建设了不少集成电路制造基地。从1986年到1995年,陆续诞生了无锡华晶、绍兴华越、上海贝岭、上海飞利浦、和首钢NEC等五家集成电路公司,但是与先进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还是很大……“
“1990年启动的908工程,我们想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方面有所突破,项目由无锡华晶承担,芯片技术向国外的朗讯公司购买,但之前审批花了2年,技术引进花了3年,目前正建厂施工中,预计明年投产。当下908工程的无锡华晶项目还卡在0。8微米,能否顺利投产还有不少不确定因素。即使明年顺利投产,当下海外主流制程已经达到了0。18微米,明年即使顺利投产即落后人家五年这样水平,我们的差距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于是,去年我们内地又上马了909工程,计划投资百亿人民币,由上海华虹承担,与日本NEC合作,建设一条8英寸晶圆、从0。5微米工艺技术起步的集成电路生产线……”
对于909工程,李晓凡已经非常熟悉。
李晓凡继续问道:
“倪院士,照道理我们目前可以说是国内全力在投资集成电路芯片产业,但目前来看,似乎成效不那么理想,为什么我们的芯片产业总是那么被动呢?”
“李董,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涉及方方面面。以我个人看法,有些项目未能取得预想中的成功,深层次的原因有几个:一是我们在早期投资上项目时候,缺乏统一超前规划,大家蜂拥引进国外的生产线,这些设备在摩尔定律的驱动下,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变成落后淘汰产品。芯片行业更新速度实在太快,制程升级一日千里,之前这种缺乏连贯性的投入,似乎陷入‘引进…建厂…投产…落后…再引进’的循环,效果不是很理想。二是国内的半导体相关人才实在是太弱,无法吃透引进来的技术,自主研发水平不够……”
“同时,西方先后用巴统和瓦森纳协议来限制向我们出口最先进的高科技设备,同意批准出口的技术通常比最先进的晚两代,加上中间拖延和落地消化,基本上等我们内地拿到手的技术就差不多落后三代左右……”
最后,倪院士道:
“李董,我们如果能说服张汝京博士早日离开TI德仪来大陆建设类似台积电这样的芯片代工厂,你又能够在硅谷和新加坡设立离岸孵化器与加速器,避开巴统和瓦森纳协议的限制,同时投资一些非常有潜力的半导体设计研发项目和阿斯麦这样的半导体设备公司,你的这个布局堪称完美啊!”
李晓凡的初步布局思路得到倪院士的肯定之后,更加坚定了他通过金融手段来布局芯片产业的信心!
“倪院士,那您抓紧办理因公出国手续,我们争取早日去美国拜访张汝京博士!”
“嗯,我知道的,但因公出国手续的审批步骤比较复杂,我们计算机所没有审批权,最终还得报到中科院总部审批。最快,我估计也得一个月时间。”
“哦,这样算下来,说不定还能赶上我那个太平洋网上书店项目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IPO正式挂牌交易仪式时间。如果能赶上一起最好不过了,倪院士,到时候我请您一起去时代广场敲钟!”
“哈哈,如果有缘,我很愿意去见识一下传说中的纳斯达克市场,见证李董您的高光时刻!”
……
晚上,李晓凡与杨飞燕等东海科技投资公司的同事们约了王树强等一批倪院士主持的联海微电子项目的骨干们吃饭。
李晓凡进入包厢后,王树强给李晓凡介绍了一位新人:
“李董,介绍一下,这位是我们的新同事——姜立新博士,原来在京城的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工作。姜博士曾经参与了熊猫ICCAD系统的研发,熊猫ICCAD系统是我国第一个采用软件工程方法自行开发集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功能齐全的大型ICCAD系统……”
没等王树强说完,姜立新博士打断了王树强的介绍:
“王博士,往事不堪回首,这些已经成过去时了!”
李晓凡虽然不太懂熊猫ICCAD系统为何物,但听王树强介绍起来好像很高大尚的样子,于是好奇道:
“姜博士,你们的这个研究成功感觉很厉害啊,为何说往事不堪回首哈?还有请教一下,这熊猫ICCAD系统是干嘛用的?”
姜立新博士解释道:“李董,您知道EDA软件吗?”
“哦,你说EDA我大概知道,EDA是不是英语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的缩写,一种芯片设计辅助软件?”
“对,李董,您很内行啊。四年前,我参与研发的熊猫ICCAD系统是国内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DA工具。”
“那很牛啊!”
“嗯,1992年我们研制成功熊猫ICC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