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捕杀的旅鸽不仅供人类自己食用,还用来喂猪。这种令人发指的杀戮过程一直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1900年3月22日,在俄亥俄州派克县的郊外林地里,一位14岁的少年猎人用自己的气枪打下了一只野生旅鸽,这是至今为止最后一例野生旅鸽的记录。
最后剩下一对人工饲养的旅鸽在留下一个幼雏和几个未孵化出来的蛋后,离开了这个世界。人们给它们的幼雏起了一个名字叫“玛莎”,“玛莎”于1914年9月1日在利坚国辛辛那提公园死亡。
懊丧的利坚国人为旅鸽立起了纪念碑,上面写着:“旅鸽,是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私而灭绝的。”
现在不少博物馆还保存有旅鸽的标本。
袋狼又名塔斯马尼亚虎,70多年前才完全灭绝,最后一头袋狼死于1936年,这意味着有一些保存良好的组织可供取得优质的dna。
全世界很多博物馆中有袋狼的标本,它们的代孕母亲也很好找。
恐鸟是数种新西兰历史上生活的巨型而不能飞行的鸟之一,已知有十种大小差异不同的种类,其中以巨型恐鸟最大,高度可达3米,最大的个体高约36米,体重约250千克,比现在的鸵鸟还要高大得多,可称得上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高鸟。小型的恐鸟则只有火鸡大小。
直到18世纪初,仍有几万只恐鸟在新西兰南部岛屿的原始低地和海岸边林区草地里,安逸地繁衍生息着。
恐鸟肉多而鲜美,毛利人上岛之后,就把这些不幸的长有羽毛的庞然大物,视为最好的猎物之一。
到了18世纪末,恐鸟的数量已经很少了,人们捕捉恐鸟也越来越难了,而1800年则是人们能捕捉到恐鸟的最后一年。
恐鸟估计于19世纪50年代左右彻底灭绝。
这种不能飞的鸟的dna很容易找到,因为新西兰各地阴暗干燥的洞穴里,都有保存完好的残骸、骨头,甚至蛋。
哈斯特巨鹰与恐鸟一样,共同生活在约数百年前的新西兰,它位居当地的食物链之首,主要捕杀恐鸟为食,当时基本上没有天敌。
哈斯特鹰外形上与现代鹰比较接近,其翼展达到3米长,站立起来达14米,最大的哈斯特鹰重达18公斤,比现代任何鹰类的身体都要重,也是迄今为止体型最大的食肉鸟类。
哈斯特鹰在1500年左右,因为食物恐鸟的来源逐渐减少而灭绝,也可能是遭到当地人类的猎捕,因为这种巨大的掠食者被认为会威胁到毛利人的安全。
2013年,英国曾拍卖过一枚象鸟蛋,这枚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蛋”拍下了10万美元的高价。
这枚巨大的象鸟蛋直径约21厘米,高30厘米,相当于7个鸵鸟蛋,120个普通鸡蛋,或者12000个蜂鸟蛋那么大,甚至大过了恐龙蛋。
象鸟又名隆鸟,是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内一种巨型、不会飞的鸟,曾被认为是世界所存在过最大的鸟类,直到2006年的十月才被骇鸟比下去,有三米高以及重于半吨的体重。
到了17世纪,马达加斯加岛的居民数量增至以前的十几倍,这促使他们的加快了开发自然、掠夺自然资源的进度。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变成了家田,使象鸟无家可归,逐渐走向灭绝。
1649年,是当地居民能够捕杀到象鸟的最后一年。但据说在200年后的1849年,曾有人在马达加斯加岛南部的森林中发现过一枚象鸟蛋,可惜的是没有发现成鸟。
自此以后,人类再也没有发现过任何象鸟的足迹,它的世界第一大鸟的称号也在人类的干涉之下让给了鸵鸟。
斑驴又叫半身斑马、拟斑马,半身马等,是生活在南部非洲一种动物,其前半身像斑马、后半身像马,这跟驴和斑马杂交生出来的斑驴后代不同,斑驴是一种独立物种,。
斑驴的四蹄健硕,奔走速度很快,每小时可达70千米,有“草原骑士”之称。
斑驴由于肉鲜美且出肉量高,因此一直是非洲人主要猎食的对象,但原始的狩猎方法并没有给斑驴群体以致命打击。
直到19世纪,欧洲移民大量涌入非洲,他们采用套索、火器等装备进行疯狂的猎捕,还大肆劫掠、贮藏、盗运斑驴的皮张。到了19世纪的中期,非洲南部已经很少再能见到斑驴了。
最后一只野生斑驴大约在十七世纪70年代末期被射杀,而世界上最后一只捕获的斑驴,则在1883年的8月死于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动物园里。
这些都是近代因人类因素而灭绝的动物中极少数的例子,更多的就无数统计了。
第391章 复活灭绝动物(三)
近百年来,在人类干预下的物种灭绝比自然速度快了1000倍。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许多物种还未被人类发现或命名,就因为环境的改变等原因,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年代久远的灭绝动物,那就更多了,简直数不胜数。比较著名的有巨型地獭、短面熊、洞熊、剑齿虎、北亚巨虎、雕齿兽、长毛犀、恐鹤、泰坦巨蟒、爱尔兰麋、美洲拟狮、袋狮和洞狮等,以及妇孺皆知的恐龙家族。
巨型地獭又叫大地獭,在8000年前灭绝。这种巨型动物站立时有六米高,估计重达四吨,相当于一只非洲象的重量。
在北美一些干燥的洞穴里,科学家发现了巨型地獭木乃伊化的皮肤与一些毛发,而这是取得dna的最佳来源,复活它们是可行的。
但是巨型地懒太过庞大,与其基因最相近的树懒只有4到7公斤,两者体型相差数百倍。
爱尔兰麋在7700年前灭绝,形状看起来更像鹿,但有两米高,角的宽度可达4米,是已知鹿类中最大的角。
目前活着的近亲则是欧洲淡黄鹿,但是淡黄鹿的体型要小很多。
长毛犀和剑齿虎都在约10000年前灭绝。
长毛犀又叫披毛犀,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它有一层厚厚的毛皮以及皮下脂肪,用来在寒冷的环境下保暖。长毛犀被早期人类猎杀,可能是其灭绝的成因。
像猛犸象一样。长毛犀也有很多样本藏在冻土层。包括毛、角和蹄等。把这些组织进行清洁之后,将有大量接近纯净的dna,复活长毛犀绝非难事。
问题是,目前有许多和长毛犀同一时代的犀牛正濒临灭绝,保护这些犀牛比复活长毛犀更重要。
剑齿虎体形与现代虎差不多,但上犬齿比现代虎大得多,甚至比野猪的獠牙还大,如同两把锋利的匕首。这也是它名称的来历。
在洛杉矶市区的沥青坑曾发掘出一具保存完好的剑齿虎样本,一旦提取到了完整的dna,非洲狮将成为剑齿虎理想的“代孕妈妈”。
短面熊生活在距今200万年前的北美大陆,是可怕的肉食动物。它们的主要猎物为丽牛和美洲野牛,因而也被称为“噬牛熊”。
短脸熊步行时,背部距地面约15米,而当其直立时,则要超过34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北极熊,在体形上只相当于它的三分之一。
不过,短面熊四肢虽很长。但却较为“苗条”,其体重却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重。古动物学家们估算仅为700公斤左右,只比最大的北极熊重几十公斤。
目前有短脸熊样本保存于冻土之中,但为短脸熊寻找“代孕妈妈”比较困难,惟一与短脸熊基因相近的南美洲眼镜熊,体积只有短脸熊的十分之一,很难承担“代孕妈妈”的工作
已经灭绝的古动物能否重现人间,不仅取决于样本保存的情况,也要取决于能否找到基因相近的现代近亲,胎生类动物还需要体型合适的“代孕妈妈”。
很多远古生物只有化石,连个现代近亲都没有,要做到复活是难以实现的,也许只有等未来生物技术更加先进之后,才有一丝可能。
叶泉心里最想复活的,其实是白鳍豚和恐龙。
白鳍豚美丽、古老而稀有,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物种,是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它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鳍豚的描述,视之为江神,是水里的精灵。
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中的一种。白鳍豚喜群居,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
白鳍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进入新世纪,人们已经难寻芳踪,相关部门和科学家们,几次展开大规模的搜索行动都未果,而人工饲养的最后一头白鳍豚“淇淇”,也早在2002年七月就去世了。
06年那次各国鲸类科学家联合大规模搜寻行动失败后,国外媒体纷纷报道:“新华国长河白鳍豚已经灭绝”
只有一些国内的专家们嘴硬,始终不肯揭开这块遮羞布,但没有证据证明长江流域还存在活着的白鳍豚。
不过,白鳍豚是水生生物,而将胚胎植入子宫中的技术难度,是陆生动物所不可比拟的。
而恐龙的复活就更加困难了,从当前的生物理论上讲,恐龙是不可能复活的,因为经过六千多万年的漫长时间,恐龙的基因几乎都被分解了。
像电影侏罗纪公园描述的那样,用琥珀中史前蚊子吸到的恐龙血液来克隆恐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即使真的是一滴恐龙血,在经过蚊子胃液消化、腐烂、分解、琥珀形成时的高温和压力等变化,不可能历经几千万年还能保存完全而纯净的基因,更不可能用青蛙的基因来修补,一些小型恐龙最终演化成了鸟类,而不是青蛙。
虽然生物实验室有这个技术基础,但做事不能一步登天,叶泉最后决定先复活1690年才灭绝的渡渡鸟。
渡渡鸟堪称恐龙之外,最著名的灭绝动物之一。
而且还要与龙鹰集团抢时间,渡渡鸟与鸽子是近亲,孵化期很短,只有18天左右。
另外,渡渡鸟外形独特而可爱,以各种水果为食,没有攻击力,容易与人亲近,也是叶泉选择它的原因之一。
等各方面的技术成熟了,再逐步复活恐龙等远古史前生物。
渡渡鸟又称嘟嘟鸟,或毛里求斯渡渡鸟、愚鸠、孤鸽等,是仅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
这种鸟在被人类发现后,在仅仅82年的时间里,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彻底灭绝。
著名的“牛津渡渡鸟”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度度鸟样本,有一个脑袋和一只脚掌,还残留着软组织。
只要通过渡渡鸟的软组织,便可揭示完整的基因组,进而复活这种大型鸟类。
在龙鹰集团宣布将复活猛犸象的第八天,桃源集团也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该集团名下的生物实验室与牛津大学自然博物馆合作,利用克隆技术,在肉鸽蛋中成功植入渡渡鸟的基因,如果进展顺利,将在两个月之内成功复活渡渡鸟。
一石激起千层浪,目前各国生物领域只是在克隆哺乳动物上有所建树。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成功克隆鸟类、爬行动物或水生动物。
如果说龙鹰集团是生物行业的领头羊之一,那么桃源集团就是后起之秀,虽然是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公司,但已经名扬各国,只是该集团此前偏重于植物方面的研究和改良。
在短短的半年之内,桃源集团就推出了超级旱稻41、桃源再生稻19、长青牧草1号、7号等影响巨大的农作物;还有用于治理环境的新型凤眼莲、吞噬藤;以及改良型的驱蚊草、捕蝇草、猪笼草、瓶子草和茅膏菜等。
甚至还培育出了一棵名为“世界之树”的全新树种,生长速度堪称逆天,现在有植物学家专门守着这棵树,每天测量它的高度,结果发现世界之树每三天就长高一米
这个消息公布后,顿时震惊世界吸引了无数人前去观看,让人无法想象一棵树长到数百米的高度,只需要几年时间
生长在新华国云西省、南岭省及东南亚一带的团花树,一年能长高 35 米,被称为“奇迹树”。生长在中南美洲的轻木,要比团花树长得更快,它一年能长高 5 米。
但这两种“奇迹之树”与世界之树一比,就显得弱爆了。
桃源集团的这则消息,自然引来不少怀疑的声音,认为复活鸟类的难度太大了,以目前各国顶尖的基因克隆技术来看,还达不到那种程度。
不过,桃源集团是一家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型企业,不可能拿自己的名声开玩笑,再说两个月的时间并不长,过段时间就真相大白了。
不管怎么说,随着桃源集团的宣布,这个世界热闹了许多。
第392章 军力提升
八月一日,新华国第二艘055型大型导弹驱逐舰下水,引起各国关注。
三年前,利坚国海军的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下水,今年年初部署在关岛海军基地,以威慑亚太地区,这极大地刺激了新华国海军,感受到了紧迫的危机感。
随后两年,另外两艘 “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也相继下水。
“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拥有145万吨的排水量,采用了许多全新技术,初步估计单价超过35亿美元以上,如果加上研发费用,将达到惊人的70亿美元,比起现有同类军舰造价约12亿美元要高出许多。
有批评者说,一艘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价格,就可以买一支传统的海军舰队。
面对如此高昂的价格,财大气粗的利坚国海军也只能“造得起、用不起”,把该舰的建造数量由最初设想的32艘,减至了区区的3艘。
舰上部署了k57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可发射多种型号的精确制导武器,如超远程巡航导弹、高速攻击导弹等。
“朱姆沃尔特”级的前两艘安装了2座ags先进舰炮系统,采用62倍口径155毫米火炮,每座ags的投射能力相当于陆军一个炮连,能在30分钟内向150公里外的目标,发射600发远程对陆攻击炮弹。
而第三艘“朱姆沃尔特”级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