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幼幼集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55-幼幼集成-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夏禹铸曰∶世人动曰慢惊,予独曰慢证,盖此证多成于大病之后。庸工一见病愈,遂不防守去路,或初误 
汗误下,吐泻久而脾胃虚极,故成慢证。慢字缓字,虽对急字而言,然所以成此证者,亦由于父母怠慢之故。或 
有汗多不止者听之,吐泻不止者听之,以致汗多亡阳,吐久亡胃,泻久绝脾,成难起之证,故曰慢证。慢证何惊 
之有?以慢证而云惊,皆属庸医见儿眼翻手搐握拳,形状似惊,故以惊名之,一作惊治,或推或拿或火,是 
犹儿以下井,而复落之以石也。慢证者,脾虚也。眼皮属脾,脾败故眼皮不能紧合,而睡则露睛;虚则脾失元气, 
故两目无神而漂泛;脾败则枯涎无统,故凝滞咽喉而有牵锯之声;手足为脾胃所司,脾胃败,故四肢厥冷;虚必 
生寒,寒则大便泻青而小便清利。便知为慢脾之候。若疗惊则无惊可疗,祛风则无风可祛,除痰则无痰可除,解 
热则无热可解,惟脾间枯痰虚热往来耳。治此或以六君子汤加炮姜,或理中汤加附子。 
此夏氏之见,超乎流俗。申明慢惊慢脾,一皆竭绝之证,而疗惊祛风、除痰解热之治,毫不可用,先得我心 
之所同然者。今以夏氏所云吐泻脾败之证,列之于前,复以景岳所云大惊卒恐次之,归于非搐条下,以见此等 
之证,总非风搐,庶不乞灵颅囟,枉害无辜也。以上治法,悉根据夏氏、张氏原方,予毋容复赘。 

卷二
吐泻
属性:经曰∶少阳所至为涌呕。又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其证先伤乳食,后感风邪,乃致脾胃受伤,吐泻不止, 
渐至遍身四肢口鼻俱冷,手足微掣,昏睡露睛。盖小儿全赖乳食以为命,吐多则乳食不入,泻多则乳食不藏,吐 
则伤气,泻则伤血,乳食既绝,气血复伤,速救真元,以免竭脱。 

卷二吐泻
入方
属性:x六君子汤x 治小儿吐泻之后,脾胃大伤;或大病之后,不思乳食;一切久病中气虚寒,并皆治之。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二钱) 白云苓(一钱五分) 法半夏(五分) 真广皮(五分) 炙甘草(一钱) 
四肢厥冷,加炮姜,甚者,加附子五分;手足搐掣,加青化桂七分,钩藤一钱。 
上作一剂,煨姜三片,红枣三枚,早米一撮,水煎,温服。 
x理中汤x 方见卷二乳子伤寒证治。 

卷二
大惊卒恐
属性:(幼科以此为急惊,故详辨明之) 
张景岳曰,小儿忽被大惊,最伤心胆之气。《内经·口问篇》曰∶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散,经络 
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经脉空虚,血气不调,乃失其常。此《内经》概言受惊之病有如此,矧小儿气血 
尤非大人之比。若受大惊卒恐,则真神气失散,愦乱不堪,尚何实邪之有?斯时也,收复正气,犹恐不暇,顾可 
复为清散耶!即如朱砂、琥珀之类,不过取其镇坠之意,亦非救本之法。今幼科诸书,皆以大惊之证,例作急 
惊,误亦甚矣。不知急惊由于风热,慢惊由于脾肾之虚,皆不必由惊而得(余之千言万语辟除惊风,只消景岳二十 
三字便以道尽。后贤若肯于此数语体认,更不必予之琐琐于斯也。)而此以大惊致困者,本乎心胆受伤,神气陡 
离之病,当以收复神气为主。宜秘旨安神丸、团参散、独参汤之类,加金银等物煎服之。 

卷二大惊卒恐
入方
属性:x秘旨安神丸x 原治心血虚而睡中惊惕,并治大惊卒恐。 
官拣参 净枣仁 白茯神 法半夏(以上各一钱) 大当归 杭白芍 小橘红(各七分) 北五味(七粒) 
炙甘草(五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生姜汤化下。 
x团参散x 治心虚血热,自汗盗汗,并治大惊卒恐。 
官拣参 白当归(等分) 
上为细末,用 猪心一个,切作三片,每以药末一钱,用猪心一片,煎汤调服。 
x独参汤x 治气虚气脱,神散魂离,以此亟救元阳,神草还丹之名,诚不愧也。 
官拣参不拘多少,同炒米、煨姜、红枣浓煎汤,徐徐服之,实有起死回生之力。 
或曰∶伤寒病痉与非搐二条,不可用惊风之治,已闻命矣。而类搐十条,既为火热, 
何以不用惊风门中,截风定搐,凉泻镇坠之法治之,此何意也?曰∶暑、疟、嗽、痢、痘、霍乱、丹疮,病虽 
不一,而搐由病致,第寻其源,治其病,而搐自止,若不去病,而用截风定搐、凉泻镇坠之治,作抑遏其病邪, 
非但搐不能止,必致变生他证。医者复不察其本病未去,疑为惊风症重,药不去病,而用毒劣劫夺之者。每见治 
惊风,愈治愈危,乃至不救者,皆此弊也。曰∶由谈惊风而得治病求源之要,诚至论也。请笔之以为来学式。 
以上误搐类搐非搐证,共一十四条,即幼科之急惊慢惊慢脾者,尽止于此,业已条分缕晰,逐款逐条注明矣。 
临治者,当知各证之病源有别,而治疗之攻补自殊,不得复以急惊慢惊慢脾混同立论,而以截风定搐之死法统治 
之。从前未经剖露,犹谓陷于不知,今已证治判然,惟祈后贤留心讨论,神而明之。医称仁,于是乎不相远矣。 

卷二
附小儿时疫证治
属性:吴又可曰∶凡小儿感冒风寒,疟痢等证,人所易知,一染时疫,人所难窥,所以耽误者良多。盖幼科详于痘 
疹吐泻惊疳,并诸杂证,在伤寒时疫,甚略之,一也。古人称幼稚为哑科,盖不能尽罄所苦以告师,师又安能悉 
夫问切之义,所以但知其身热,不知其头疼身痛,但知其不思乳食,心胸膨胀,疑其内伤乳食,安知其疫邪传胃 
也,但见呕吐恶心,口渴下利,以小儿吐泻为常事,又安知其协热下利也,又何暇致思为时疫,二也。小儿赋质娇 
怯,筋骨柔脆,一染时疫,延挨失治,即便两目上吊,不时惊搐,肢体发痉,十指勾曲,甚则角弓反张。必延幼 
科,正合渠平日学习见闻之证,因多误认为慢惊风,遂投抱龙丸、安神丸,竭尽惊风之剂,转治转剧。因见不啼 
不语,又将神门、眉心乱灸,艾火虽微,内攻甚急,两阳相搏,如火添油,死者不可胜计,深为痛悯!今凡遇 
地方疫毒流行,大人可染,小儿独不可染耶?但所受之 
邪虽一,因其气血未足,筋骨柔脆,故所现之证为异耳。务宜求邪以治,故用药与大人仿佛。凡五六岁以上者, 
药当减半;一、二、三、四岁者,四分之一可也。又肠胃柔脆,少有差误,为祸更速,临证尤宜加慎。 

卷二附小儿时疫证治
入方
属性:x太极丸x 凡疫疠流行之时,小儿作热,即是时疫。乍有眼目上窜,角弓反张,手足搐掣,不可误认惊风, 
但以时疫之治自愈。 
天竺黄(五钱) 胆南星(五钱) 酒大黄(二钱) 直僵蚕(三钱) 真麝香(二分) 梅花片(二分) 
共为细末,端午日午时修合,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朱砂为衣。凡遇疫证,姜汤化服一丸,神效。 

卷二
痫证
属性:钱仲阳曰∶小儿发病,因气血未充,神气未实,或为风邪所伤,或为惊怪所触,亦有因妊娠时七情惊怖所 
致。若眼直目牵,口噤流涎,肚膨发搐,项背反张,腰脊强劲,形如死状,终日不醒,则为痉矣。 
按∶仲阳之说,亦明知有痉病,而谓终日不醒者为痉,不知痉病为三阳表证。据幼科所称惊痫,为心肝脾 
肺之里证。今反以表病腑病为重,里病脏病为轻;经脉行于皮肤肌肉者为重,经脉行于五内贯膈者为轻;邪伤传 
导之腑为重,邪伤神明之脏为轻。颠倒背谬,令人不解。仲阳尚为此言,又安保后人之不讹传也! 
万密斋曰∶痫者,卒然而倒,四肢强直,目闭,或眼珠翻上不转,口噤,或有咬其舌者,口中涎出,或无涎 
者,面色或青或白(面色或青或白,后贤仔细着眼,)或作六畜声,其状不一,乃小儿之恶证也。昏晕一时,即醒 
如常矣。其发也,或以旬日计,或以月计,或以岁计。古人有三痫五痫之名,证治太多,似无一定之说,故后学 
不知其所从也。凡治痫 
之法,幼科所载,其方甚多,而无可取者,惟予家秘新方,名断痫丸,诚治痫之神方也。 
予按∶密斋之说,不为无见,乃私心窃喜,赖有斯人为之砥柱。及考其断痫之方,则皆寒凉攻伐,镇坠毒 
劣之药,予又以为不尽然焉。夫痫者痼疾也,非暴病之谓。亦由于初病时,误作惊治,轻施镇坠,以致蔽固其 
邪,不能外散,所以留连于膈膜之间,一遇风寒冷冻饮料,引动其痰,倏然而起,堵塞脾之大络,绝其升降之隧,致 
阴阳不相顺接,故卒然而倒。病至于此,其真元之败,气血之伤,了然在望,挽之不能,犹认作此中之邪,无异 
铁石,非攻坚破垒,不足胜其冥顽。呜呼,以娇嫩亏歉之体,而犹入井下石,岂司命慈幼之心哉!因录原方, 
以正其惑。 
x断痫丸x (此方重坠,寒凉毒劣,用之增困) 
川黄连 青礞石 石菖蒲 辰朱砂 蚌珍珠 铁华粉 
胆南星 白甘遂 上沉香 白茯苓 
别以人参一钱,白术三钱,煎汤煮糊为丸,猪心汤下。 
x通心丸x (本非心病,何用通心?伐及无辜,未可为训) 
辰朱砂 马牙硝 明雄黄 真麝香 白附子 陈枳壳 正川芎 白茯苓 拣人参 川黄连 金银箔 
蜜丸,麦冬汤下。 
此即所谓断痫丸也。予谓此等之见,似未离乎幼科习气。夫病至于痫,非禀于先天不足,即由于攻伐过伤。 
每见痫儿,无不肌肥面白,神慢气怯,即万氏亦谓面色或青或白,岂有青白之儿,能任攻伐者乎?只因中气素 
弱,脾不运化,则乳食精微,不化荣卫,而化为痰,偶值寒凝,即倏然而发。岂必心窍有痰而后发哉?若果心 
窍有痰,则已懵然一物,何以发过清明如故?可知非痰迷心窍之证,误作痰迷心窍之治,愈攻愈败,愈发愈勤, 
不至于废弃不止也。有识者补救尚虞不暇,犹敢以礞石、朱砂、珍珠、铁粉之重 
坠,伤其心气,以甘遂大毒之物,损其心血,更加黄连之苦寒败胃,虽有一钱之人参,如红炉点雪。后方朱砂、 
牙硝、雄黄、金箔之类,亦犹是也。原其意,不过谓重坠可以镇心,苦寒可以泻火,毒劣可以攻痰。此等治痫, 
无异赧王伐秦救赵,而周赵卒为秦并,虽理或有说,而势所不能也。故予之治痫,从不用治痫之方,而十全其 
十。此等之证,非用从治之法,莫能成功。其如幼科诸君,枋榆自足,高远厌闻,惟知见证治证,不知古哲有见 
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有汗勿止汗,逢热莫退热,喘生毋降气,精遗勿涩泄之训。此盖从治之法,而幼科视 
为泛言,寄司命之责者,固如是乎!有见者毫不治痰而痰自不生,毫不治痫而痫自不作,此其所以为神也。 

卷二痫证
入方
属性:x消风丸x 凡治小儿诸般痫证,先服此丸七服。此非治痫之药,用以疏散外感,开通经络,庶后药得以 
流通故耳。 
南薄荷 川羌活 川独活 北防风 明天麻 荆芥穗 正川芎 北细辛(以上俱一钱) 胆南星(二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重一钱一颗。每日一丸,薄荷、苏叶汤化服,服完七丸,方服后药。 
x集成定痫丸x 治小儿痫证,从前攻伐太过,致中气虚衰,脾不运化,津液为痰,偶然有触,则昏晕卒 
倒,良久方苏。此不可见证治证。盖病源深固,但可徐图,惟以健脾补中为主,久服痰自不生,痫自不作矣。 
倘系年深日久者,与河车八味丸间服。无不愈者。 
官拣参(一两切片,焙干) 漂白术(一两五钱,切片,土炒) 白云苓(一两,切片,姜汁蒸过,晒干) 
真广皮(一两,酒炒) 法半夏(一两) 石菖蒲(五钱,取九节者,切片) 白当归(一两,酒洗,晒,切) 
青化桂(五钱,去皮,浔桂不用) 杭白芍(一两,酒炒) 白蔻仁(一两,酒炒) 漂苍术(一两,用黑芝 
麻拌炒) 南木香(五钱,忌 
火) 真龙齿(一两,火 醋淬,研末,水飞过,晒干,取五钱) 赤金箔(三十张) 镜面砂(三钱,研末, 
水飞,晒干听用) 
上药各根据分两制过,合为一处,焙干,研细末筛过,炼蜜为丸龙眼核大,以朱砂为衣,贴以金箔,晒干,以 
瓷瓶收贮。每日早午晚各服一丸,姜汤化服。痫证未久者服此,倘年深日久者,早服河车八味丸,午晚服此。无 
力备参者,不用亦可。 
x河车八味丸x 治小儿痫证,年深日远,肝肾已亏,脾肺不足,心血耗散,证候不时举发。此证总归于 
虚,不可以为有余而攻逐之,致成不救。但以此丸早服,以救肝肾,前定痫丸午晚服,以宁心健脾生肺,则万举 
万全,真神治也。 
紫河车(一具,头生男者,用白矾煎汤揉洗极净,用姜汁同酒煮烂) 大地黄(三两,姜汁、砂仁同酒煮烂) 
净枣皮(一两,炒干) 粉丹皮(五钱,酒炒) 宣泽泻(五钱,盐水炒干) 嫩鹿茸(二两,切片,炒干) 
白云苓(一两五钱,乳汁蒸晒) 怀山药(一两五钱,酒炒) 川熟附(七钱五分,切,焙干燥) 青化桂(七钱 
五分,去粗皮,研) 北五味(一两,去梗,炒干) 大麦冬(一两,去心,糯米拌炒) 
上药根据法炮制,和为一处,焙极干,研为细末,炼蜜为丸,龙眼核大。每早一丸,用淡盐汤化服,以饮食压 
之。午及临卧,各用前定痫丸一服。 

卷二痫证
幼科预宜修制应用丸粟七方
属性:x消风丸x 凡疏通腠理,清解表邪,启发皮毛,流利经络,病之初起者用之。 
方见卷二痫证门。 
x集成金粟丹x 凡开关通窍,下气利痰,醒昏定痉,一切危急者用之。 
方见卷二咳嗽门。 
x集成沆瀣丹x(音亢械) 凡导滞清热,降火利膈,解胎毒,去积热,通利二便用之。 
方见卷二胎疾门。 
x泻青丸x 凡退热平肝,清表里,定痉搐,解烦退热,表里两急者用之。 
方见卷四啼哭门。 
x理中丸x 凡脾虚中寒,面青腹痛,寒呕寒泻,四肢厥冷,一切虚寒者用之。 
方见卷二乳子伤寒之理中汤,加增分两,炒研蜜丸,即理中丸。 
x三仙丹x 凡饮食过多,有形之物填塞中焦,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