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幼幼集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55-幼幼集成-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青黑者难治也,安虫丸,即本方去莪术、砂仁、青皮、陈皮、当归、川芎六味,加苦楝根白皮、贯众、芜荑、 
槟榔各二钱,名安虫丸∶ 
一蛔疳,皱眉多哭,呕吐清沫,腹中乍痛,痛时腹中结聚成块,摸之梗起,满肚青筋,唇口紫黑,肠头啮 
痒者是也,蛔从口鼻出者难治,宜安虫丸,即上方; 
一丁奚疳,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瘦,腹大脐突,号叫胸陷者是也,集圣丸本方; 
一哺露疳,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躁呕哕者是也,集圣丸本方; 
一无辜疳,因浣衣夜露,被无辜鸟落毛所污,小儿服之,身体发热,日渐黄瘦,脑后项边有核如弹丸,按之 
随动,软而不痛,其中有虫如米粉,宜刺破其核,以膏药贴之,内以本方去莪术、砂仁、灵脂三味,加黄 、 
鳖甲、槟榔各二钱; 
一疳热,由于胃脾虚弱,阳浮于外,气不归元,只以补脾为主,使阳气收敛,热自退矣,用参苓白术散多 
服为妙,或兼脾阴虚者,间服六味地黄丸; 
一疳渴,由胃气下陷,津液不生故也,宜补其胃,使清阳上升,津液渐生,渴自止矣,七味白术散; 
一走马疳,虫病也,齿属肾,肾主虚,才受热邪,直奔上焦,初起口臭,名曰臭息,次则齿黑,名曰崩砂, 
甚则龈烂,名曰溃漕,有血迸出,名曰宣露,甚至齿皆脱落,名曰腐根。纵得全活,齿不复生,外证脑热肌瘦, 
手足如冰,寒热时有,滑泄肚痛,口臭干渴,齿 
龈破烂,爪甲黧黑,身多疮疥,痘疹之后,多有此证,不可救治,毒归于肾故也,初起者清胃散,另有治法, 
在齿牙本门; 
一 病,儿将周岁,母复有娠,儿饮其乳,谓之 (音忮)乳,以成此证,或有母患别病,儿饮其乳,以类母病 
者有之,盖母之血气若调,乳则长养精神,血气一病,乳则反为病根,母既妊娠,精华下荫,冲任之脉,不能 
上行,气则壅而为热,血则郁而为毒,小儿神气未全,易于感动。其候寒热时作,微微下利,毛发脱落,意殊 
不悦,甚则面色萎黄,腹胀青筋,泻青多吐,日渐 羸,竟成疳证,俗以孕在胎中,因儿饮乳,其魄识嫉而致 
儿病,故谓之胎妒,龙胆汤; 
一骨蒸之病,多起于胃,其始也,邪火上冲而能啖,火消烁而善饥,盖胃为气血之海,气血不足,邪火杀 
谷,水谷之精气不足济之,渐成口秽烦躁,夜热朝凉,毛焦口渴,气促盗汗,形如骨立,谓之消瘅。若大便日 
十余行,肢瘦腹大,频食多饥,谓之食并,此皆邪火为害,耗伤津液而致者,大肥儿丸。 

卷三诸疳症治
入方
属性:x参苓白术散x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呕吐泻痢,大病之后,补救脾胃,此方为神。 
官拣参(切片,焙干) 漂白术(土炒) 白云苓(乳蒸) 怀山药(炒,各一两五钱) 芽桔梗(焙) 
薏苡仁(炒) 建莲肉(去心) 炙甘草(各一两) 
共为细末。每服一二钱,姜、枣汤调服。 
x六味地黄丸x 方见卷二胎疾门。 
x七味白术散x 方见卷三泄泻门。 
x清胃散x 治走马牙疳。 
雅黄连 白当归 绿升麻 怀生地 粉丹皮 白芷梢(等分) 北细辛(减半) 
净水煎滚,热服。 
x龙胆汤x 治小儿 病。 
草龙胆 钩藤钩 北柴胡 芽桔梗 赤芍药 正川芎 官拣参 白云苓(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井水煎服。外以夜明砂不拘多少,以红纱作一小袋盛之,系儿胸前。 
x大肥儿丸x 治小儿脾胃虚弱,泄泻骨蒸。 
官拣参(切片,焙干) 山楂肉(炒) 漂白术(土炒) 
真广皮(炒) 蓬莪术(炒) 川浓朴(姜制) 六神曲(炒) 雅川连(姜制) 胡黄连(炒) 杭青皮(醋炒) 
白云苓(乳蒸) 杭白芍(酒炒) 地骨皮(酒炒) 宣泽泻(炒) 肉豆蔻(煨) 尖槟榔 正川芎(炒) 
北柴胡(酒炒) 使君肉(炒) 干蟾蜍( ) 炙甘草(各五钱) 五谷虫(一两) 
共为末,炼蜜为丸弹子大。米饮化下。 
x加减肥儿丸x 治一切久病成疳,总归虚处,不可以前法治之,只宜以此丸久服,以补为消,无不愈者。 
官拣参(切片、焙干) 嫩黄 (蜜炙) 漂白术(土炒) 白云苓(乳蒸) 广陈皮(酒炒) 杭青皮(醋炒) 
白归身(酒洗) 大鳖甲(醋炙) 正川连(姜制) 南木香(屑) 使君肉(炒) 干蟾蜍(酥炙) 炙甘 
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另以山药打糊为丸。量儿大小加减,日日服之,以米汤调下。病愈药停。 

卷三诸疳症治
疳证简便方
属性:小儿疳积,黄瘦骨立,头上疮痂,发如麦穗。用干蟾蜍三五只,去四足,以香油涂之,炙焦为末,蒸黑枣 
去核,取肉捣膏,和蟾末为丸龙眼核大。每日三服,积垢自下,多服之,形容自变,其病如失。 
x又方x 买天浆虫四两,洗极净,晒干,微炒为末,加甘草细末五钱,米糊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米饮下。 
小儿诸疳日久,身面生疮,烂成孔凹,如大人杨梅疮样。用蒸糯米饭时,甑盖四边滴下气水,以碗盛取,扫 
疮上,数日即效。百药不验者,此方如神。 
疳蚀口烂,用粪蛆洗漂极净,晒干,微妙为末,褐衣烧灰减半,共研匀,频吹口内效。 
小儿口疳破烂。人中白 过,浓黄柏蜜炙焦,二味等分,少加冰片,共研末,以盐 
茶洗口后,以药搽之。 
走马牙疳及齿龈腐烂黑臭者,用溺壶内多年积垢,名人中白, 红一两,儿茶五钱,黄柏、薄荷、青黛各 
一钱,冰片三分,共研细末,先以温水漱口,然后吹药于疳上,每日六七次。吹药之时,涎从外流者为吉,涎 
收向内者,毒入里也,不治。 
牙疳鼻疳,人中白 一钱五分,毛褐灰、枯白矾各一钱,为细末,湿者干搽,干者先以香油润湿,然后搽药。 
急疳蚀烂口鼻欲死。海中紫贝子 过,(俗名南蛇牙齿,又名砑螺,岭南称狗支螺者是也,)炭火 过为末,腊 
猪油调涂。 
牙疳溃烂,穿唇破舌,并治口疮。胡黄连五分,胆矾、儿茶各一钱五分,共为细末,搽之。 

卷三
呕吐证治
属性: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又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而出,故痛而呕。夫呕吐 
者,阳明胃气下行则顺,今逆而上行,故作呕吐。其证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又 
曰干呕,久病见此者死。盖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伤食,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于伤食者,其病总属于胃。复有 
溢乳、 乳、呕哕,皆与呕吐相似,而不可以呕吐治之。更有寒热拒隔之证,又有虫痛而吐者,皆当详其证而 
治之。凡治小儿呕吐,先宜节其乳食,节者,减少之谓也。凡呕吐多渴,不可与之茶水,水入复吐,终不能止, 
必强忍一二时久,而后以米汤与之,吐自止矣。 
寒吐者,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面白眼慢,气缓神昏,额上汗出,脉息沉微,宜温中消食。轻者藿香正 
气散,不止,理中汤加藿香,又不止,参香散。再若不止,此阴盛格阳,谓之拒格,急以理中汤一剂,用公 
猪胆汁和童便少许,将药润湿炒熟,煎服即 
止。此《内经》热因寒用之法也。盖阴寒太过,阳热之药拒而不纳,故以猪胆汁、童便为向导,其始则同,其 
终则异,下咽之后,阴体渐消,阳气乃发也。 
热吐者,面赤唇红,吐饮少而出物多,乳片已消,色黄,遍身发热而烦躁。夏月多此证,宜五苓散加藿香, 
不止,藿连汤,再不止,用理中汤,煎熟,调六一散冷服即止。此寒因热用也。 
伤食吐者,眼泡浮肿,面色微黄足冷,其热日轻夜重,或吐馊酸之气,或吐黄水,或吐青痰,其脉弦实而 
滑。此有宿食也,宜下去其积乃止,消积丸。 
伤乳吐者,才乳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食无度,脾胃娇嫩,不能运化。此满则溢也,名嗌乳。但宜 
节其乳,则吐自止。 
乳者,时时吐乳而不多,似吐非吐,皆胃虚所致也,宜参香散。 
有乳多而吐出者,非真吐也;苟不知禁,即成真吐也。百日内小儿多有之,盖身小身软,必等乳母拥抱之, 
苟有倾侧,乳即溢出。此人事也,不须用治。 
嗽吐者,儿有咳嗽,必待其嗽定,方可与乳。若嗽未定,以乳哺之,其气必逆,乳不消化而为痰,痰气壅 
塞,嗽不得转而吐乳也,枳桔二陈汤。 
小儿初生三日内吐乳者,用丁香三粒、陈皮三分,生姜三片,煎服自止。又不若煨姜汤更妙!此予用最多 
者,盖三四日内总皆寒吐也。 
初起 乳,即当调治。如 不已即成吐,吐不已即成呕,呕不已即成哕,至此胃气大虚,精神渐脱矣,若 
呕吐不已,日渐沉困,囟陷囟肿,青筋大露者;并频吐不食,昏沉语塞,喘急大热,常吐腥臭者,皆死。 
哕者,有声无物,最恶之候,凡久病之后而见此者,皆为不治。 
予按∶为医者临延医病,贵能体贴病情,能用心法。大凡呕吐不纳药食者,最难治疗。 
盖药入即吐,安能有功?又切不可强灌,胃口愈吐愈翻,万不能止。予之治此频多,先将姜汤和黄土作二泥丸, 
塞其两鼻,使之不闻药气。然后用对证之药煎好,斟出澄清,冷热得中,止服一口,即停之半时之久,再服 
一口,又停之良久,服二口停之,少顷则任服不吐矣。斯时胃口已安,焉能得吐?愚人不知,明见其吐药不纳, 
偏以整杯整碗强灌之,则一吐倾囊而出,又何药力之可恃乎?此等之法,不但幼科可用,即方脉亦当识此。倘 
临证不体病情,全无心法,即如呕吐一证,虽能识病,虽能用药,其如不纳何哉? 

卷三呕吐证治
入方
属性:x藿香正气散x 方见卷二类搐门。 
x理中汤x 方见卷二乳子伤寒门。 
x参香散x 治小儿胃虚作吐,诸药不止。 
官拣参(切片,焙干) 上沉香(锉末) 公丁香(研) 藿香梗(焙) 南木香(锉屑,各等分) 
共为细末,每服五七分,木瓜煎汤调服。 
x五苓散x 方见卷二中暑门。此加藿香。 
x藿连汤x 治小儿热吐不止。 
真雅连(七分,姜汁炒) 紫浓朴(一钱,姜汁炒) 藿香叶(一钱)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 
x六一散x 方见卷三痢疾简便方。 
x清积丸x 治食停胃口而作吐。 
西砂仁(十二个,酒炒) 公丁香(九粒) 乌梅肉(三个,蒸,去核,取净肉) 巴豆仁(二粒,煨,捶 
去油) 
共研细末,米糊丸绿豆大。每服三丸,白汤送。 
x枳桔二陈汤x 治小儿胸膈有痰,咳嗽作吐。 
陈枳壳(一钱) 芽桔梗(一钱) 白云苓(一钱五分) 法半夏(一钱) 真广皮(一钱)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 

卷三呕吐证治
呕吐简便方
属性:小儿呕吐,外证不热不渴,面白唇淡,神 
慢气怯,寒吐也。用生姜一大块,直切薄片,勿令折断,层层掺盐,以贮麻紧扎,外用草纸七层包之,水湿,慢 
火煨令熟,取起,去麻、纸,将姜捣烂,和早米煎汤服,立止。 
小儿卒呕不止。生姜取自然汁一盏,煎滚听用;蜂蜜四两,炼熟听用。每服用姜汁一匙,蜜二匙,白汤调服, 
每日五六次,效。 
小儿胃热呕吐。外证面赤烦躁,身热作渴,手足心热者,热吐也。黄连一钱姜汁炒,熟石膏一钱,共为细末, 
每服一钱,白汤调下。吐止,止后服,又用枇杷叶火上炙之,刷净毛,每用叶三片,煎汤热服,立止。 
小儿干呕,极恶之证。用甘蔗取汁听用,生姜取汁听用。临服用蔗汁六匙,姜汁二匙,和匀温热服,不用汤 
水调。 
凡呕吐服药不纳者,内有蛔虫在膈间,蛔闻药气则动,动则药出而虫不出。但于呕吐药中,加入川椒十四 
粒,则不吐矣,盖蛔得椒则伏矣。 
治小儿一切吐逆,不拘冷热,及久吐诸药不效者。用硫黄五钱,水银一钱,同研至不见星,姜汁打,米糊 
为丸小豆大。三岁者三丸,大人则三四十丸,以阴阳水送下。此二味加增分两,入阳城罐内封固,以炭火升 
炼之,即是灵砂,为仙家所用之物。最能升降阴阳,交济水火,乃扶危济困之神丹也。 

卷三
泄泻证治
属性:经曰∶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多寒则肠鸣飧泄,食 
不化,多热则溏如糜。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 
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 
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 
凡泄泻肠鸣腹不痛者,是湿,宜燥渗之; 
饮食入胃不住,或完谷不化者,是气虚,宜温补之;腹痛肠鸣泻水,痛一阵、泻一阵者,是火,宜清利之;时泻 
时止,或多或少,是痰积,宜豁之;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为食积,宜消之,体实者下之;如脾泄已久, 
大肠不禁者,宜涩之,元气下陷者升提之。 
泄泻有五∶寒、热、虚、实、食积也。但宜分别所泻之色。凡暴注下迫,属火;水液清澄,属寒;老黄色属 
心脾肺实热,宜清解;淡黄色属虚热,宜调补;青色属寒,宜温;白色属脾虚,宜补;酱色属湿气,宜燥湿, 
馊酸气属伤食,宜消。 
脾土虚寒作泻,所下白色,或谷食不化,或水液澄清。其候神疲,唇口舌俱白色,口气温热,宜理中汤或 
六君子汤。 
热证作泻,泻时暴注下迫,谓其出物多而迅速也,便黄溺赤,口气蒸手,烦渴少食,宜五苓散加栀仁。 
有伤食及滞泻者,其候口嗳酸气,吞酸腹胀,一痛即泻,一泻痛减,保和丸消之。 
如食已消,痛已止,而犹泄泻不止者,乃脾失清升之气,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 
有风泻,泻而色青稠粘,乃肝木乘脾,宜六君子汤加防风、柴胡、白芍。 
有湿泻,腹内肠鸣,肚不痛,身体重而泻水,或兼风者,水谷混杂,宜升阳除湿汤。 
凡大泻作渴者,其病不论新久,皆用七味白术散生其津液。凡痢疾作渴亦然。盖白术散为渴泻之圣药。倘 
渴甚者,以之当茶水,不时服之,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