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古今医统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17-古今医统大全-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 
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 
饮之服汤。 
上从之,谓少阴从太阳而上也。饮之汤,为止逆上之肾气也。 
x热论篇x 帝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 
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最乘杀厉之气,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 
名曰寒毒,藏于肌肤,至夏至气变为温病,夏至后变为热病,皆原于伤寒所至,故曰热病者,皆 
伤寒之类也。【校正】按《伤寒论》变温变暑与王注异,王注本《素问》为说,仲景本《阴阳大 
论》为说。 
岐伯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寒毒薄于肌肤,阳气闭密不得发散,而 
内怫结,故伤寒反病热。)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 
日,巨阳受之,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穴名)。故为诸阳主气也,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 
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 
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可汗而已,其满三日,可泄而已。其病两 
感于寒者,一日则巨阳与少 
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 
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六日当作三日,下文可见。)三阴 
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 
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 
乃尽,故死矣。 
此言两感于寒者,邪气悍暴之甚必死。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 
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 
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大邪气也。)皆去,病日已矣。 
此言不两感者,六日之后,邪气从始次第而自退,病日愈。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所遗,邪气未尽去也。)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 
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搏,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曰∶治遗 
奈何?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曰∶病热当何禁之?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 
食则遗,此其禁也。 
此言遗禁者皆病愈不知禁谨而复作热,故曰遗也。 
凡病伤寒而成瘟者,先夏至日者为病瘟,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x评热论篇x 帝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 
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 
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已出而 
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裨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 
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 
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汗出脉躁,不胜其病,狂言失志,此三死也,乌能生? 
x疟论篇x 帝曰∶夫 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 
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冻饮料。 
此论疟病之形状也,下皆发明此节之意。 
帝曰∶何气使然?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阳兼疟邪 
而言,谓疟邪随阳气而入于阴分。)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 
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 
外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冻饮料也。 
此释上文阴阳交争,随经而作寒热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舍,犹居也。)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 
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搏,是以日作。曰∶其 
间日而作者何也?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指疟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 
出,是以间日而作也。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 
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 
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 
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曰∶此 
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 
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此疟寒热所因,至此乃言疟有数种也。 
帝曰∶夫疟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 
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曰∶经言无刺 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 
之汗,(漉漉,汗大出也。)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故经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 
昌,此之谓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 
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 
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曰∶攻之奈何? 
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 
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直往而未得并者。 
四末,言四肢也。此言牢缚四肢,令气各在其处,则邪所居处必自见之,则剌出血耳。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 
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离谓不相争, 
集谓邪相会。)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论曰∶夏伤于暑,秋必病疟。 
今疟不必应者何也?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 
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曰∶温疟得之 
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 
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 
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帝曰∶瘅疟 
何如?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其所用力,腠理开,风 
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 
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 
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x至真要大论篇x 帝曰∶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 
故何也?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 
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搏,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阴阳齐等,则一日之中寒热相半;阳多阴少,则一日之发,但热不寒;阳少阴多,则隔日发, 
先寒后热。虽胜复之气,若气微则一发之后,六七日乃发,故云愈而复发。或频三日发而六七日 
止,或隔十日发而四五日止者,皆由气之多少,会遇与不会遇也。俗谓鬼柙暴疾而从祈祷避匿者, 
病势已过,旋至于毙,自谓其分,宁不伤乎?习俗既久,卒难离革,悲哉奈何? 
x咳论篇x 帝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曰∶愿闻 
其状。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邪气谓寒邪也。)其寒饮食入 
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 
各传以与之。 
此言五脏受病之由。各以其时,谓旺月也,若非旺月则不受邪,故各传以与之,是也。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 
乘春则肝先受邪,乘夏则心先受邪,乘至阴则脾先受邪,乘冬则肾先受之。曰∶何以异之?(异, 
分别也。)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 
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转,转则两 下满。( ,亦胁也。)脾咳之 
状,咳则右 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 
咳涎。曰∶六腑之咳奈何?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 
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 
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 
膀胱受之, 
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 
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通结上文。)曰∶治之奈何?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 
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此总结一篇之义也。 
x举痛论篇x 帝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善言人者, 
必有厌于已。如此,则道不惑前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予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 
而可得,今验于已,如发蒙解惑,可得闻乎?岐伯再拜而对曰∶何道之问也?(发问甚大,而此 
只及五脏卒痛,甚不可晓。)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 
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曰∶其 
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 
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夙昔而成积者,或 
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 
同形,别之奈何?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 
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搏则脉满,满 
则痛而不可按也。(此当作痛甚不休也。)寒气稽留,炅气上从,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 
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 
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涩,脉涩则血虚, 
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 
阴之脉者, 
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涩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弓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 
少腹,血涩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涩不得注于大经, 
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夙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泻,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 
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不得成聚,故 
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帝曰∶所谓言 
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 
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曰∶扪而可得奈何?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者也。 
x生气通天论篇x 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 
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 
之本也。(支氏曰∶人不知节欲而数犯,伤其正气,则邪气乘正气之虚而入为害也,故曰邪气伤 
人。王注直云邪气伤正气,而不先言耗损之由,则邪何从而入也?)苍天之气,清冷则志意治, 
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 
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大声也。)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病因于暑,则当汗泄,不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