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血;阳明司天,金火合德,民病咳嗌塞;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嗌塞而咳;阳明之复,清气大
举,咳哕烦心。若此之类,皆生于燥。太阳司天,客气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
若此之类,乃生于寒。此六气皆能咳嗽,岂可专为寒乎?
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病机
属性:风乘肺者,日夜无度,汗出头痛,涎痰不利。
热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热手足寒,乳子亦多有之。
火乘肺者,咳喘上壅涕唾出血,甚者,七窍血溢。
燥乘肺者,气壅不利,百节内痛,头面汗出,寒热往来,皮肤干枯,细疮湿痒,大便
秘涩,涕唾稠粘。
寒乘肺者,或因形寒饮冷,冬月坐卧湿地,或冒冷风寒,秋冬水中感之,咳急而喘。
湿乘肺者。(必有脱简。)
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病机
属性:陈无择云∶伤风嗽者,憎寒壮热,自汗恶风,口干烦躁;伤寒嗽者,憎寒发热,无汗恶
风,烦躁不渴;伤暑咳者,节骨烦痛,四肢重着洒淅,此属外因。五脏咳而不已,则六腑受之
者,此属内因。如咳而发作寒热,引腰背痛或喘满,此因房劳伤肾。或中满腹胀,抢心痛不欲
食,此因饥饱伤脾。或咳而左胁偏痛,引小腹并膝腕疼,此因疲极伤肝。或吐白涎,口燥声
嘶,此因呼叫伤肺。或咳而烦热自汗,咽干咯血,此因劳神伤心,并属不内外因也。
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病机
属性:巢氏曰∶肺虚感微寒而成咳,咳而气还聚于肺,肺则胀,是为咳逆也。邪气与正气相
搏,正气不得宣通,但逆上咽喉之间,邪伏则气静,邪动则气奔上,烦闷欲绝,故谓咳逆上气也。
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病机
属性:河间曰∶咳(当作嗽也)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当作咳也)是无声而有痰,
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二字似反说也,或传写之讹耳。)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
动于脾湿,咳而且嗽也。故知嗽为秋伤于湿,积于脾。经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
气宜清肃,反动之,气必上冲而咳嗽,甚则动于湿而为痰也。各随五脏治之。假令湿在肝经,谓
之风痰;湿在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脾经,谓之湿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宜随证治之。无痰
者,以辛甘润肺。咳而嗽者,治痰为先。故谓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
其气,而痰饮自下。
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病机
属性:巢氏曰∶呷嗽者,犹咳嗽也。其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搏,
随嗽动息,呼呷有声,谓之呷嗽。(仲景丹溪皆云∶喉中作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之属是也。)
其与咳嗽,大抵虽同,至于投药,则应加消痰破饮之物,以此为异耳。
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病机
属性:干咳嗽者,无痰有声是也。此证本于气涩。涩微者,连嗽十数声,方有痰出;涩甚者,
虽嗽十数声,亦无
痰也,是为干咳嗽。干咳嗽者,难治,系火郁之甚,乃痰郁火邪在肾中,用苦桔梗以开之,下
用补阴降火。不已则成劳,须用倒仓法。此证多是不得志者有之。
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病机
属性:戴氏曰∶久咳嗽,午后作寒热,盗汗出,或痰唾兼红,则成劳怯,主补阴清金。(详见痨瘵门。)
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病机
属性:《金匮》论云∶热在上焦,咳嗽既久而亡津液,或用燥药过度,或用利药汗药太多,重亡
津液,故寸口脉数。其人咳嗽,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为肺痿。若口中辟辟燥咳,胸中隐隐痛,
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腥臭者,皆为肺痿肺痈。(详见本门。)
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脉候
属性:脉浮为风嗽,脉紧为寒嗽,脉数为热嗽,脉细为湿嗽。(以上为外邪之所感。)脉浮紧则
虚寒,沉数则实热,弦涩为少血,洪滑为多痰。(以上为内气之所郁。)《脉经》曰∶关上脉微为咳。
肺脉微急为咳而唾血。咳而脉弦涩为少血。细涩而数为房劳。双弦者为寒。偏弦者为饮。脉沉为留饮咳,弦实者宜埕。
右寸短涩,伤肺嗽。右关短涩伤脾嗽。左关短涩伤肝嗽。脉出鱼际为逆气喘嗽。咳脉
浮直者生,浮濡者生。脉数有热,气逆而喘,不得卧者,难治。咳而脱形,发热脉紧浮者,
不治。咳而脉紧者,死。咳而呕吐,腹胀且泄,脉弦急者,不治。
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治法
属性:河间曰∶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治痰者,必以顺气为主。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
嗽自愈;枳壳、
陈皮利其气,而痰饮自除。痰盛而能食者,小承气汤微下之;痰盛而不能食者,浓朴汤疏导之;无
痰而咳嗽者,当以辛甘润其肺,如蜜煎生姜汤、蜜煎橘皮汤之类是也。《本草》云∶陈皮味辛,
理上气,行滞塞,青皮味苦,理下气,二味俱用散三焦痰气不可少也。
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治法
属性:夏月嗽而热者,谓之热嗽,以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之属是也。冬月嗽而恶寒,谓之寒嗽,
以小青龙汤加杏仁、冬花、细辛、干姜之属是也。
凡嗽,春是春升之气。(《杂着》云∶宜润肺抑肝,二陈汤加杏仁、知母、五味子、川芎、
白芍药、麦门冬、炒黄芩。)
夏嗽火炎于上。(用二陈去半夏加五味、桔梗、桑白皮、地骨皮、麦门冬、黄芩、石膏、
贝母之类。)
秋嗽湿热伤肺。(用清热泻湿,二陈汤去半夏加杏仁、天门冬、防风、桔梗、苍、白术、
桑白皮、栀子仁、黄芩之类。)
冬嗽风寒外束。(用解散,二陈汤加麻黄、桂枝、桔梗、杏仁。发热头痛,加川芎、 本、前胡、柴胡之类。)
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治法
属性:凡咳嗽之人,体气虚弱者,用泻气药多不效,间有效者必复作,若此者,并宜补益而嗽自
愈。体气浓者,或系外感,俱宜发散邪气,破滞气而嗽自宁。新咳嗽者,亦是从实者之治也。
久咳嗽者,从补法之治也。或用涩药击其惰归,九仙散之属是也。
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治法
属性:早晨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此时火气流入肺中。
上半日嗽多者,胃中有火,知母、石膏降之。
午后嗽多者,属阴虚,四物汤加黄柏、知母先降其火。
黄昏嗽多者,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药,以五味子、五倍子降敛之。
夜嗽并阴分嗽者,多属阴虚。肾水不足者,六味地黄丸之类。
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治法
属性:凡治咳嗽,当先各因其病根,伐去邪气,而后以乌梅、诃子、五味子、罂粟壳、款冬花之
类,其性燥涩,有收敛劫夺之功,亦在所必用,可一服而愈,慎毋越其先后之权衡也。
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治法
属性:丹溪曰∶咳嗽有风、有寒、有痰、有火、有虚、有劳、有郁、有肺胀。
风寒者,主发散行痰,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桔梗之类。
风寒郁热于肺,夜嗽者,三拗汤。脉大而浮有热,加黄芩、生姜。
咳嗽过冬寒则发者,此寒包热也,解表,热自除,枳壳、桔梗、麻黄、防风、陈皮、紫苏、
木通、黄芩,严寒去黄芩加杏仁。
感冷则嗽,膈上有痰,二陈汤加南星、枳壳、黄芩、桔梗、苍术、麻黄、木通、生姜。
声哑为寒,宜细辛、半夏、生姜,卒以散之。
嗽属火者,(有声痰少,面赤是也。)主降火,清金化痰,海石、栝蒌、青黛、桔梗、
半夏、香附、诃子、青皮之类,蜜丸噙化。
凡嗽引胁痛,宜疏肝气,用青皮、枳壳、香附,实者白芥子。
阴虚火动而嗽,四物汤加黄柏、知母,合二陈顺而下之。
阴虚咳嗽或吐血者,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五味、人参、麦门冬,桑白皮、地骨皮。
好色之人元气虚弱,咳嗽不已,琼玉膏最捷。劳者,主补阴清金,四物汤加竹沥、姜汁。
肺虚甚者人参膏,以生姜、陈皮佐之,有痰加痰药,此好色肾虚者有之。
久嗽劳嗽,用贝母、知母、白芨、阿胶、麦门冬、陈皮、人参、五味子之类,太平丸
噙化俱妙。
久嗽有积痰留肺脘中如胶,气不能升降,或挟湿与酒而作,用栝蒌、海粉、半夏、神曲、
香附、陈皮之属。
食积痰嗽,半夏、南星为君,栝蒌、萝卜子为臣,青黛、海石为使,姜汁蒸饼为丸服。
痰嗽气急,二术、香附、杏仁、茯苓、黄芩、川芎、萝卜子为丸服。
咳嗽声嘶者,乃血虚受热,用青黛、蛤粉蜜调服。
肺胀者,主收敛,五味子、乌梅、罂粟壳、冬花、诃子、倍子、枯矾之类。
肺胀抑遏,不得眠者,难治。
凡咳嗽肺实,有火邪者,宜桑白皮、片黄芩、天花粉、杏仁、枳壳、桔梗之类以泻之,
有外感风寒者,用五拗汤以发散之。
凡久嗽肺虚,须用人参、冬花、紫菀、马兜铃、五味子之类补之。
凡咳嗽,不论风寒痰火虚实,曾经发散过,并服麻黄、杏仁、防风、枳壳之药,病虽已减,
病根未除者,只以二陈加粟壳、乌梅、诃子、五味、阿胶之类,一服立愈。
二陈汤加减,咳嗽痰证多方用之,只除阴虚、血虚、火盛肺燥、干咳嗽而痰咯嗌不出不
可用,其余悉可对证加味而用之。
伤寒咳嗽,二陈汤加杏仁、麻黄、桔梗、干姜、桂枝之类。
伤风咳嗽,二陈汤加枳壳、防风、荆芥、前胡、细辛、旋复花之类。
润肺止嗽,须用阿胶、蜂蜜、栝蒌仁、胡桃仁、麻仁之类。
伤热咳嗽,二陈汤去贝母、加黄芩、薄荷、知母、石膏、桔梗之类。
因伤风寒郁热,久嗽不已,欲成劳者,二陈加知母、贝母、冬花、紫菀、五味子、马兜铃、
二门冬、当归、生地黄、阿胶之类。
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治法
属性:张子和云∶夫富贵贫贱之人,不可一途而治。富贵之人,一切痰涎咳嗽,乃是浓味饮食,
热痰之致然也。先用独圣散吐之,吐讫可服人参散、通圣散加半夏,以此止嗽,更服大人参半
夏丸以化痰也。忌酸咸油腻生硬热物也。
贫难之人咳嗽,内外感风寒湿之致然也。《内经》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可服宁神散、
宁肺散加白术之类则愈矣。(忌法同前。)
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医案
属性:子和治一妇人病嗽,时已十月。戴人处方六味∶陈皮、当归、甘草、白术、枳壳、桔梗。
其夫疑其不类嗽药。戴人笑曰∶君怪无乌梅、罂粟乎?夫冬嗽乃秋之湿也,湿上逆而为嗽。此
方皆散气除湿,解急和经。三服帖然效矣。
一男子年四十,病劳嗽咯血,唾吐粘臭不可闻,秋冬稍缓,春夏则甚,寒热往来,日晡发
作,状如 疟,寝汗如水。累服麻黄根败蒲扇而汗自若,又服宁神散、宁肺散而嗽自如。戴人
先以独圣散涌其痰,状如鸡黄汁,随涌出,昏愦三日不省,时时饮以凉水,精神稍开,饮食
加进。又与人参半夏丸、桂苓甘露散,不数服乃愈。
《衍义》有人患气痰将塞,或教以陈皮生姜焙干,神曲等分为末,丸梧桐子大,食后临
卧以米饮服五十丸,兼旧患膀胱气,缘此皆愈。
一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劳。以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
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为细末,蜜丸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噙一丸,未终一剂而愈。
卷之四十四咳嗽门
药方
属性:(《和剂》)x华盖散x 治肺受风寒,头痛发热,咳嗽痰饮。
麻黄(去节) 紫苏子 杏仁(去皮尖炒) 桑白皮 赤茯苓 橘红(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x参苏饮x 治一切风寒咳嗽,呕吐痰沫,发热恶寒头痛。(方见伤寒门。)
x金沸草散x 治肺感寒邪,鼻塞声重,咳嗽不已,憎寒发热,无汗恶风,或热壅膈间,
唾浊痰甚。
旋复花 麻黄 荆芥(各一钱) 前胡 半夏 赤芍药(各八分) 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济生》)x橘苏散x 治伤寒咳嗽,身热有汗,恶风脉浮。病患挟热服杏仁汤不得者,
此药稳当。
橘红 紫苏叶 杏仁 五味子 半夏 桑白皮 贝母 白术(各一钱二分) 甘草(炙,六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和剂》)x三拗汤x 治感冒风寒,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喘急,胸满多痰。
生甘草 麻黄(不去节) 杏仁(留皮尖)
上各咀二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若憎寒恶风取汗解,加桔梗荆芥,名
五拗汤,治咽痛。
(《金匮》)x杏仁汤x止咳嗽,散风寒,逐痰饮。
杏仁(去皮尖) 人参 茯苓 细辛 半夏(制) 桂枝 干姜 芍药 五味子 甘草(炙。各一钱)
上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和剂》)x消风百解散x 治咳嗽声重,身热头痛。(方见伤寒门。)
(《济生》)x人参荆芥汤x 治肺感风邪,上壅咳嗽,头目不清,语言不出,咽干项强,
鼻流清涕。
陈皮 荆芥穗 人参 半夏 通草 麻黄 桔梗(各一钱) 杏仁 细辛 甘草(各五分)
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仲景)x小青龙汤x 治表证水气,身热咳嗽,干呕怔忡。(方见伤寒门。)
(《和剂》)x败毒散x 治痰嗽身热鼻塞。
柴胡 前胡 羌活 独活 人参 茯苓 枳壳 川芎 桔梗(各八分) 甘草(四分)
上水二盏,葱一根、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金匮》)x麻黄杏子汤x 治咳嗽发热,气满头疼。
麻黄 杏仁 紫苏 薄荷 陈皮 桑白皮 大腹皮 甘草 薄桂(各等分)
上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葱一根,煎八分服。
(《医林》)x桑皮散x 治上焦热壅,咳嗽血腥,连声并气不得透。
桑皮(炒) 前胡 柴胡 紫苏 薄荷 枳壳 桔梗 赤茯苓 黄芩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煎七分,食远温服。
(仲景)x小柴胡汤x 治风寒咳嗽,发热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