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91-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姜黄辟邪而靖疫,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酒引之使上行,蜜 
润之使下导,引导协力,远近通焉。补泻兼行,无偏胜之弊,寒热并用,得时中之宜,所谓天有覆物之功,人有代 
覆之能,其洵然哉,用治温病。百发百中,屡试屡验,万无一失。 

卷下增补诸方
清瘟败毒饮
属性:生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中剂,二两至四两,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 栀子 小生地(大剂,六钱至一 
两,中剂,三钱至五钱,小剂,二钱至四钱五分) 桔梗 乌犀角(大剂,六钱至八钱,中剂,三钱至四钱,小剂, 
二钱至四钱) 黄芩 真川连(大剂,四钱至六钱,中剂,二钱至四钱,小剂,一钱至一钱半) 知母 赤芍 元参 
连翘 甘草 丹皮 鲜竹叶 
先煮石膏数十沸,后下诸药,犀角磨汁和服。 
余师愚曰∶此十二经泄火之药也。凡一切火热,表里俱感,狂躁烦心,口干咽痛,大热干呕,错语不眠,吐血衄 
血,热甚发斑,不论始终,以此为主方。盖斑疹虽出于胃,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 
于十二经,退其淫热,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泄心肺火于上焦,丹皮及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连翘、元参,解散 
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阳扶阴,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绝之水,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此大寒解 
毒之剂。重用石膏,则甚者先平,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证疫若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劈,烦躁谵妄,身热肢冷, 
舌刺唇焦,上呕下泄,六脉沉细而数,即用大剂,沉而数者,即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如斑一出,即加大 
青叶,并少佐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此内化外解,浊降清升之法,治一得一,治十得十,以视升提发表而加剧者,何 
为俯取刍荛之一得乎? 

卷下增补诸方
圣散子方
属性:草豆蔻(面裹,炮,十个) 木猪苓(去皮) 石菖蒲 高良姜 独活(去芦,头) 附子(炮制,去皮脐) 
麻黄 (去根) 本(去穣,土炒) 浓朴(去皮,姜汁炙) 芍药 枳壳(去穣,面炒) 柴胡 泽泻 白术 
细辛 防风(去芦,头) 藿香 半夏(姜汁制,各半两) 甘草(炙,一两) 茯苓(半两) 
上锉碎,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盅半,煮取八分,去滓热服,余滓两服,合为一服,重煎空心服。 

卷下
附∶霍乱疟痢发斑
属性:暑证即发为热病,吐泻霍乱,积久后发为疟、痢。霍乱、疟、痢三证,医书各有专科,治法 
亦详,故不具载。姑以主方取效速者,附列于下。 

卷下附∶霍乱疟痢发斑
干霍乱吐法
属性:暑气入腹,恶心腹痛,上吐下泻,泻如水注,此暑火暴发,升降不利,清浊不分,所泻者 
皆五脏之津液,宜速止之。用五苓散,或胃苓汤,利小便清火实脏,甚者桂苓甘露饮。此证 
间有夹食积者,医家认为食伤,而用下误矣。亦有谓其秽浊当去者,不知津液暴涸,元气顿 
伤,当立止之为上。更有吐泻无物者,为干霍乱,令人立毙,急用炒盐汤或二陈汤探吐之,通则易救。 
丹溪亦用理中汤吐,恐热,不敢载方。 
x二陈汤x 化痰利气,干霍乱多煎服之,探吐代瓜蒂散,瓜蒂性峻而损胃,此药利痰而性平。 
广陈皮(去白,一钱五分) 半夏(姜汁炒,一钱) 云茯苓(去皮,一钱二分) 甘草(三分) 
上 咀,水煎服。 

卷下附∶霍乱疟痢发斑
痢疾方
属性:x芍药汤加减x 兼治赤白痢。 
白芍药(一钱) 黄连(一钱) 枳实(一钱) 白茯苓(一钱) 槟榔(七分) 当归(八分) 黄芩 
(一钱) 川芎(五分) 大黄(二钱) 加滑石(二钱) 
大黄,初痢二三日内用一帖,动后即去之,痢日久者不可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和木香末三分温服,日 
夜三服方效。 
x香连丸x 方伯王嵩淮传自楚府。 
木香(二两) 黄连(茱萸炒,八两) 广陈皮(二两) 槐角子(一两五钱) 地榆(一两) 枳壳(麸炒, 
二两) 枳实(麸炒,一两) 槟榔(二两) 益元散(二两) 
醋糊为丸,每服一钱,红痢、米汤下,白痢、姜汤滚白水送下,亦每日三服,或汤一丸二丸亦可。老弱数服后, 
即当温补。 

卷下附∶霍乱疟痢发斑
疟疾方
属性:x清脾饮加减x 
青皮 浓朴 白茯苓 柴胡 半夏 黄芩(各一钱) 白术(八分) 甘草 草果仁 砂仁(各五分) 滑石 
(二钱) 
渴加麦门冬一钱,乌梅一个,水一盅半,煎至八分,和姜汁二匙温服,疟发过两个时辰服一帖,到疟临来前一 
个时辰,再服一帖方效。二日一发者,先于空日早晚服二帖,至临发日前一个时辰,又服一帖方效。 
如服前药后,尚未痊愈,即服后剂。 
x胃苓汤x 
浓朴(姜制,炒) 苍术(泔水浸,炒) 陈皮(一钱) 甘草(炙,五分) 泽泻 云茯苓 猪苓 
(各八分) 白术(一钱) 官桂(三分) 
上水二盅,煎至八分温服。 
霖按∶干霍乱欲吐不得,欲泻不得,顷刻危亡,恐非二陈汤探吐可通,当以屋角结网之大蜘蛛一枚捣烂, 
水冲服,即可痛止便通。盖暑湿伏郁之邪,贼及太阴湿土,非风木之相克则不剧,邪秽深伏,上下为之不通, 
风邪肆虐,故心腹为之绞痛,蜘蛛善能定风,风平则土气得伸,而上下皆通矣。通后再议进药,若夫霍乱之治 
,虽载方书,可不具录,然既云附列主方,若不辨其寒热纲领,诚恐贻误来兹。凡霍乱吐泻,吐出澄澈而不酸 
浊,泻出而不臭秽,口不渴,小溲利,此寒证。即《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者 
是也。若吐出酸浊,泻出臭秽,溲浑口渴,此热证,即诸转反戾,水液混浊,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是也。转筋者,感风木之变,土为木克也。夫霍乱吐泻后,每多肢冷如冰,脉伏欲绝,口渴甚,以凉水与之即 
止。若验其所吐酸臭,所下秽恶,小溲赤涩,此假寒真热证也。口渴喜冷冻饮料,却不多,手足逆冷,面赤戴阳, 
烦热发躁,揭去衣被,若察其泻出不臭恶,吐出不酸秽者,阴盛格阳之假热真寒证也。如烦渴躁扰,口干恣饮 
,舌本不冷者,乃气液告竭之候,宜兼救阴。如吐利止而身痛不休,宜兼达表,此寒热之略也。然易之山风蛊 
卦,艮上巽下,蛊者虫类也,风木之邪,克制湿上,则虫生,霍乱之重者,杀虫又不可缓也。此义仲景以后, 
未有知者,近西士言之,司命者亦不可忽。 
又按∶痢疟各有专书,原不须缕述,但清脾饮治少阳正疟之方,胃苓汤治太阴寒湿之疟,温瘅等疟,若误用 
,祸尚不测,况暑疟乎?此书专言伤暑,而舍暑疟不论,殊觉未备,夫微寒壮热,心烦多汗,口渴引饮,脉或虚 
或濡,或洪或弦,或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者,即所谓阴气先伤,阳气独发之暑疟也。当与《内经》、《金匮》 
瘅疟治法相仿,然有微甚之不同。若因外感触发伏气,宜清凉涤暑,如滑石、青蒿、生草、连翘、茯苓、竹茹、 
枳实。暑热甚者,黄芩、黄连皆可加入。外邪甚者,可加豆豉、葱、藿香、薄荷之属。若暑热内动者,宜甘寒生 
津,如鲜生地、麦冬、沙参、花粉、知母、石膏、鲜石斛、梨汁、蔗浆。夹湿者,可加入芦根、通草、六一散。 
热湿两重,日晡烦痞昏谵,而阴气 
未见大伤者,半夏泻心,合小陷胸,去参枣,稍挟表邪,可佐以豉、薄、苏、藿、葱白等两三味是矣。若夫十二 
经之疟,风寒湿及痰食疫瘴诸疟,仍当考之专书,兹不载。 

卷下附∶霍乱疟痢发斑
附方
属性:x半夏泻心汤x 
半夏(半升) 黄芩 干姜 甘草(炙) 人参(各二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 
方中行曰∶半夏、干姜,辛以散虚满之痞。黄芩、黄连,苦以泄心膈之热。人参、甘草,甘以益下后之虚。大 
枣甘温,润以滋脾胃之液。曰泻心者,言满在心膈,而不在胃也。 
x小陷胸汤x 
栝蒌实(大者一枚)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 
邹润安曰∶观仲景之用栝蒌实,在此汤曰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在栝蒌、薤白白酒汤,曰喘息咳唾, 
胸背痛短气。而其脉一则曰浮滑,一则曰寸口沉迟,关上小紧数,是皆阴中有阳,且踞于阳位者也。夫胸背痛, 
较按之方痛则甚,痹则较结为轻。咳唾喘息,是其势为上冲,而居于心下,按之才痛,似反静而不动,此其机总 
缘气与饮相阻,寒与热相纠,热甚于寒者,其束缚反急而为结,寒甚于热者,其蔽塞自盛而为痹,是故结胸之病 
伏,胸痹之病散,伏者宜开,散者且行,故一则佐以连夏之逐饮泄热,一则佐以薤酒之滑利通阳。栝蒌实之裹无 
形攒聚有形,使之滑润而下则同,能使之下,似是治实之方,仅能使之下,不能使其必通,又非纯乎治实之道矣, 
何以知不能使之必通?盖有停饮,痛甚至不得卧,即当加半夏。若兼胸满胁下逆抢心,则仍加枳、朴、桂枝,倘 
竟能通,又何必如是哉!是知栝蒌实之治,大旨在火与痰结于阳位,不纯乎虚,亦不纯乎实者,皆能裹之而下,此 
其擅长矣。 

卷下附∶霍乱疟痢发斑
发斑方
属性:x消斑青黛饮x 治邪热传里,里实表虚,血热不散,热气乘于皮肤而为斑也。 
黄连(去毛,一钱) 甘草(五分) 石膏( ,一钱五分) 知母(五分) 柴胡(去芦,五分) 人参 
(去芦,五分) 犀角(镑,一钱) 青黛(一钱) 山栀(一钱) 生地(一钱) 
大便实者,去人参,加大黄,多寡酌之。 
上 咀,水二盅,姜一片,枣二枚,煎之捶法,临服入苦酒一匙调服。 
寒温暑三病,有发斑证,而暑斑人多忽之,不知其形与寒温同,或大如豆,或细如线痕,或如蚤点,甚亦有羊 
毛疔者,皆宜前药清之。 

卷下
服药总法
属性:伤寒伤暑,温凉诸证,皆邪气欺正气也。用药如对敌,药入则邪渐退,药力尽而邪复炽,必一服周时,即详势 
诊脉,药对则连进,日夜三五服,以邪退病安为止。此法惟汉张仲景伤寒。隋孙思邈《千金方》中载此。孙云夏月 
昼五夜三,冬月昼三夜五,必期病退而后止,如御敌者,愈驱逐愈加精锐,期于荡平而后班师,此万全之胜算也。 
自宋以后不传,故取效寡而活人之功疏,愚以此法屡治人,极有神效。 

卷下
附刻∶喻嘉言《瘟疫论》序
属性:张凤逵之着《伤暑全书》也,翻古人之成案,妙生心之化裁,可谓善于立言者矣。第疫证引说 
不明,关系医学非小,虽以东垣之渊通,丹溪之博洽,亦随俗相沿,未有确解,近喻嘉言先生,以 
通今博古之才,着开天辟地之论,扫叔和之秽,阐仲景之奥,不剿陈言,独标新义,从来迷谬,涣 
然冰释,至于治法,高出千古,直发前人所未发,谁谓今人不及古人之精乎?故附刊之,而以治案 
名方,缀于其后,用告业医之士焉。盖天地以生为心,寒热温凉,四气递运,万古不易,人生其间, 
感触寒暑而病者,皆其起居无时,饮食不节,气虚体弱,自行犯之,非寒暑之过也。然亦不过千百 
之一二耳!若以寒暑为杀厉之气,触之即病,则人无 类久矣,岂天地生人自然之道哉!至非其 
时而有其气,谓之不正之气则可,谓之疫气则非也。何也?不正之气,人感之者,有病有不病,未 
可一概论也。若夫疫气,则不论富贵贫贱,老幼男女,强弱虚实,沿门合境,传染相同,人无得免 
者,此唯大兵大荒之后则有之,而饥馑之年尤甚,流离满野,道 相望,或趋乡镇,或集郡邑,或 
聚都城,安置失所,赈济乏术,九重万里,呼吁无门,三五为群,死无虚日,千百一冢,埋藏不深, 
掩盖不浓,时至春和,地气转动,浮土塌陷,白骨暴露,血水汪洋,死气尸气,浊气秽气,随地气上 
升,混入苍天清净之气,而天地生物之气,变为杀物之气,无形无影,无声无臭,从口从鼻而入, 
直犯脏腑,正气闭塞,邪气充斥,顷刻云亡,莫可救药。《说文》云∶疫者民皆病也,厉鬼为灾,斯为 
疫耳!《礼记·月令》云∶孟春之月,先王掩骼埋 ,正以是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诚恐 骼污秽 
之气,随天地之气升降,溷合为一,有害人物,故掩埋之。此预补造化,天无功也。盖以人在气交 
之中,如鱼在水,一毫渣滓,混杂不得。设川泽泼灰,池溏入油,鱼鲜有得生者。人受疫气,何以 
异此!是以自古圣君贤相,参赞化育,燮理阴阳,消弭疫端于平日,捍患御灾,煮粥施药,救济疫 
害于临时,人无横夭,世跻雍熙,文人解为泽及枯骨,失其旨矣。讵春月当泽及枯骨,而夏秋冬 
之枯骨,遂不当泽及哉!近有好事之辈,设立坛厂,每于小儿出痘之年,购求夭亡尸骸,虽经埋 
瘗,亦必刨集如山,架火焚烧,烈焰张炽,腥闻于天,神人掩鼻,毒瓦斯熏蒸,恶味氤氤,流行传染, 
以致婴孩生出一等怪症,似痘非痘,似疹非疹,似 非 ,一二日间,即涉危笃。虽有良医,莫能 
措手,共相诧愕,咸谓天生灾异,不知致此之由,频年以来,冤枉赤子,何啻数万?离城二三十里, 
即无此症,岂非明验与!嗟嗟,异端妖术,惑世诬民,昧者反以为善,聚众哗之,敛财助之,此倡彼 
和,奔走若狂,揆之先王掩骼埋 之义,不大相乖舛耶?因序疫症而并及之,以望世之学医者,加 
之意焉。 
x时康熙十四年七月朔渔阳林起龙北海识于补拙斋x 

卷下
附刻∶喻嘉言《瘟疫论》
属性:喻昌曰∶圣世御宇,春无愆阳,夏无伏阴,秋无凄风,冬无苦雨,乃至民无夭札,物无疵 ,太和之气,弥满 
乾坤,安有所谓瘟疫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