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完全非伊斯兰教的种种异端。 

     瓦哈比派兴起后,禁止在坟墓附近建立清真寺,也不准在坟上建拱北, 

对于建立在墓地上的清真寺和拱北一律捣毁。1801年,瓦哈比派军队攻占伊 

拉克的什叶派圣地卡尔巴拉,扒掉侯赛因陵墓的拱顶建筑;1804年,瓦哈比 

派军队夺取圣地麦地那,捣毁了先知的陵墓并掠走墓地的全部物品。同时, 

瓦哈比派禁止对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等圣地以外的清真寺作朝觐般的访 

问。 

     针对伊斯兰教社会生活腐败的现象,瓦哈比派在其征服的地区实行严格 

的伊斯兰生活准则。凡是有悖于此准则的行为均加以禁止。如禁止穿绸缎, 

戴金饰,饮酒、抽烟、画像及音乐、舞蹈等等。他们认为这些行为导致穆斯 

林追求现世的享乐,注重生活的富裕和舒适,从而减弱对真主安拉的绝对信 

仰。 

     增强穆斯林对真主安拉的绝对信仰最重要的措施,乃是提倡伊斯兰教的 

原旨教义。瓦哈比派将伊斯兰教的原旨教义的复兴,作为改变伊斯兰教僵化 

状态的重要手段。他们坚持《古兰经》、圣训和先辈的学说,主张一切应回 

到《古兰经》去,在《古兰经》和圣训中提到的真主的属性是不容怀疑的, 

只应信仰其字面意义而不过问其形态如何。就象罕百里所说的那样,“先贤 

及其教长们的主张是:我们描述至高无上的真主要用真主自己及其使者穆罕 

默德所做的不曲解、不渎神、不变形、不比拟的描述,不允许否定真正自我 

描述的那些属性,不许用被造物的属性来比拟真主的属性”。穆斯林应绝对 

遵行“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的信条,必须严格执行先知和《古兰经》所规 


… Page 50…

定的理论和实践,而绝对不应该信奉后世神学家、哲学家、苏非主义者对伊 

斯兰教信仰作出的种种阐释和渲染,这些阐释和渲染只能使穆斯林对真主的 

信仰产生迷惘和困惑。对扰乱穆斯林心智的非正统行为,诸如苏非派以吹笛 

击鼓伴随纪念安拉的仪式,苦修者的狂热举动均严厉禁止,以恢复伊斯兰教 

信仰仪式的纯正性,让信徒的心智集中于对真主安拉的绝对崇拜上。 

     为了规范伊斯兰教徒的日常生活和伊斯兰社会的行为,瓦哈比派在其征 

服地区严格推行伊斯兰教法中保守主义的罕百里派的教法。但瓦哈比派在教 

法上更为保守,主张只有《古兰经》和圣训才是真正的源泉,当罕百里法与 

 《古兰经》和圣训相矛盾时,将遵循《古兰经》和圣训。《古兰经》和圣训 

是穆斯林生活的唯一准则,任何其他的解释都不能凌驾于它们之上。同时, 

瓦哈比派也表现出相当开明的态度,使瓦哈比派的主张更适应近代社会和伊 

斯兰教革新的需要,也更能为广大穆斯林接受。这是瓦哈比派能够获得广大 

穆斯林支持并且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瓦哈比派的开明之处在于他们主 

张在与《古兰经》和圣训不抵触时,进行独立思考,努力探求作出判断,改 

变伊斯兰教长期以来一直因袭传统,缺乏活力的状态。在某些法律问题上, 

主张只要不违背《古兰经》和圣训,在此前提下可以采纳其他法学派的意见。 

     瓦哈比派的主张在伊斯兰世界激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这种影响随着 

瓦哈比派的圣战和征服地区的扩大而显得更加显著。 

     19世纪开始的时候,瓦哈比派武装不仅占领了麦加,而且进一步控制了 

麦地那和整个纳季德 (内志)地区,紧逼大马士革和巴格达。瓦哈比派在其 

占领地区毫不留情地执行其改革纲领,驱逐奥斯曼统治者及其驻军,捣毁阿 

拉伯半岛各处的拱北,毁坏清真寺和讲坛。他们甚至废除了过去奉献天房帷 

帐时的庆祝仪式,认为这种仪式偏离伊斯兰教信仰,偏离了正道,结果导致 

了从叙利亚、埃及、土耳其地区来麦加的朝觐活动一度中断。瓦哈比派制止 

了麦加的圣裔贵族随意加税,任意没收和勒索人们财产的行为,使这些地区 

出现了社会安宁、经济繁荣的局面。 

     1811年,建立了教权归瓦哈布家族,政权归沙特家族的第一个瓦哈比王 

朝。 

     瓦哈比派在阿拉伯半岛的胜利,打破了穆斯林世界长期以来的沉默状 

态,为伊斯兰教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瓦哈比派也从根本上动摇了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基础,纳季德地区的圣地麦加和麦地那落入瓦哈比派的控 

制之下,使奥斯曼帝国苏丹失去了作为伊斯兰教精神象征的根据,对其哈里 

发的地位构成了严重威胁。 

     奥斯曼苏丹反对瓦哈比派运动的同盟者是在中东有着重大利益和野心的 

英国。英国为了进一步在中东攫取更多的利益,以维护阿拉伯半岛东部各小 

酋长国的安全为借口,对瓦哈比运动进行政治和军事干涉。 

     1811年,奥斯曼苏丹命令埃及总督阿里率军讨伐瓦哈比运动。阿里调动 

大量军队,分陆、海两路开进阿拉伯半岛,联合各地反瓦哈比运动势力,围 

剿瓦哈比运动。埃军和瓦哈比军在历史上著名的白德尔战场展开激战。埃军 

大败,几乎全军覆没。1812年,瓦哈比军北上进攻奥斯曼帝国,后方空虚, 

大批埃及援军趁机夺取了麦地那,并于次年占领了塔伊夫。瓦哈比派占领的 

地区日渐缩小,在与埃军的战斗中不断失利。 

     1814年4月,沙特国王去世,其子阿布杜拉即位,继续与埃及军队战斗。 

但在埃军和其他反瓦哈比运动力量的夹击之下,新兴的瓦哈比政权摇摇欲 


… Page 51…

坠。1818年4月,埃及军队包围了瓦哈比派最后一个据点达里亚。同年9月, 

阿布杜拉战败投降,被押往伊斯坦布尔处决。新兴的瓦哈比国家被推翻,奥 

斯曼帝国恢复了对纳季德 (内志)地区的统治。 

     然而,瓦哈比派复兴伊斯兰教的思想和主张已在阿拉伯半岛广大穆斯林 

的心中扎下了根。穆斯林自觉地按照瓦哈比派的理论,实践伊斯兰教的教义 

和精神。他们反对埃及军队对阿拉伯半岛的占领。埃及军队在推翻瓦哈比国 

家后并未长期留在纳季德(内志),这给瓦哈比派东山再起创造了条件。几 

年后,瓦哈比国家在纳季德再次崛起,在利雅得附近建立了新的政权。 

     于是,埃及军队再次开进阿拉伯半岛,镇压瓦哈比运动。但瓦哈比运动 

的力量越来越大,瓦哈比派逐渐夺回了被埃及军队占领的地区。1838年,沙 

特王朝的费萨尔国王被埃及军队俘虏,押往埃及,瓦哈比派运动暂时受挫。 

后来,费萨尔国王设法逃回阿拉伯半岛,继续领导瓦哈比运动,实践伊斯兰 

教的真正精神。瓦哈比派势力迅速壮大,在对埃及的战斗中不断获得胜利。 

1849年,最后一个埃及总督被赶出阿拉伯半岛。瓦哈比派从此恢复了对阿拉 

伯半岛的统治,在穆斯林中对真主安拉绝对信仰的纯正伊斯兰教重新确立起 

对多神信仰的至尊地位。瓦哈比派“以主独一”,和提倡独立判断的主张通 

过宣传师传播到各地,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19世纪60年代末,费萨尔国王去世,王室成员分裂为两派,争夺王位 

的继承权。一派以拉希德家族为中心,建都哈伊勒;另一派以老沙特家族为 

中心,建都利雅得。老沙特王朝坚持瓦哈比派的伊斯兰教原旨教义。拉希德 

王朝则不再鼓励瓦哈比派狂热的宗教情绪,向奥斯曼帝国靠近,改善了同驻 

麦地那的土耳其总督的关系,势力大增,于19世纪末推翻了利雅得王朝,沙 

特王室被迫逃往邻国科威特避难。直至1924年,借助于瓦哈比派的势力,沙 

特王族才统一了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沙特阿拉伯王国成立后,瓦哈比 

派教义被定为信仰的标准,瓦哈比派成为沙特阿拉伯占统治地位的教派。 

     瓦哈比运动历时100多年,在伊斯兰教原旨教义的旗帜下复兴日趋衰微 

的伊斯兰教,给伊斯兰教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是近代伊斯兰教复兴的先驱和 

主要力量。瓦哈比运动反对宗教信仰中的多神崇拜,以及穆斯林生活中的腐 

化、堕落和违背伊斯兰教义的享受,提倡实践《古兰经》和圣训中所规定的 

伊斯兰教的理论和精神,重新确立了安拉作为唯一真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瓦哈比派的领导下,阿拉伯民族推翻了埃及和奥斯曼土耳其人对这块土地 

的长期统治,建立了独立的阿拉伯国家。瓦哈比运动及其理论对伊斯兰世界 

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一直深入到当代的伊斯兰社会、政治和宗 

教生活。 

     但是,瓦哈比运动不同于基督教的改革运动,从根本上讲,它没有给予 

封建制度以沉重打击,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伊斯兰教的改革。它只是强 

化了阿拉伯半岛地区的伊斯兰教,建立起一个新的伊斯兰教信仰的堡垒。而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实行政教分离,在这方面,瓦哈 

比运动并没有给阿拉伯半岛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大机器 

工业文明的确立显得更加遥遥无期。 

      (3)塞努西运动 

     19世纪开始以后,北非国家受到西方列强更为频繁的侵略、阿尔及利 

亚、摩洛哥、突尼斯先后成为法国的殖民地。面对外来的侵略,北非人民迫 

切希望能够团结起来抵抗侵略,保卫民族独立。在瓦哈比运动的影响下,北 


… Page 52…

非也兴起了复兴伊斯兰原旨教义的社会宗教运动——塞努西运动。塞努西运 

动兴起的另一个强大推动力是因为从18世纪以后,在北非各地流传着调和苏 

非主义与官方信仰的思潮。塞努西运动并不是瓦哈比运动的翻版,虽然它在 

运动的目标上与瓦哈比派一致。赛努西运动是以一种独特的组织形式出现的 

泛伊斯兰运动,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唤起穆斯林对奥斯曼的统治和西方基督教 

国家入侵的反抗。开始,它基本上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和平地 

实现改革纲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它才依靠政治运动,把陶希德运动和苏 

非派的纲领相结合,复兴伊斯兰教。 

     塞努西运动的创造人是穆罕默德·本·阿里·赛努西(1791~1859年), 

亦称“大赛努西”,生于阿尔及利亚的穆斯塔加内姆,其家族据说是穆罕默 

德的后裔。他小时候在家乡接受宗教教育,1821年到非斯(在摩洛哥)的凯 

鲁万宗教大学学习,受到当地广泛流传的神秘主义的影响,加入当地的苏非 

教团德加维教团。1821年毕业后,曾在北非及撒哈拉以南进行宣传,号召穆 

斯林团结一致。后到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学习并任教。1830年,赛努西去麦加 

朝圣,在麦加,他结识了一些伊斯兰教派和苏非教团的领袖,曾先后加入了 

几个教团,接受苏非神秘主义的影响。 

     在麦加期间,赛努西还接触到瓦哈比派的教义。他对于瓦哈比派纯洁伊 

斯兰教的主张感到满意,萌发了宗教改革的思想。1837年,赛努西在麦加附 

近建立他的第一个传教基地——扎维亚,借以宣传他的宗教、政治主张,创 

立了赛努西教团,成为赛努西运动开始的标志。 

     赛努西的宗教改革思想在主张伊斯兰原旨教义方面与瓦哈比派一脉相 

承。但赛努西保留了传统的苏非神秘教义和礼仪。赛努西认为伊斯兰国家之 

间没有界线,伊斯兰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改革应在所有伊斯兰国家进行。 

而伊斯兰教是宗教、国家、社会制度、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要进行全面 

的改革,固而赛努西运动具有强烈的泛伊斯兰倾向。他主张恢复伊斯兰教的 

早期教义,绝对遵从《古兰经》和圣训,摆脱多神崇拜的异端和迷误以纯洁 

伊斯兰教。认为苦修、静坐、乞求在人和安拉之间的中介等许多苏非教团的 

特征,都不是伊斯兰教的精神。他还严厉地谴责带有泛神论倾向的圣徒和圣 

墓崇拜,要求信徒恪守经、训、教法;改善人们的道德和生活习惯,提倡信 

徒过简朴的生活;在教法学问题上,他同瓦哈比派一样提倡伊斯兰传统思想。 

同时,坚持以《古兰经》和圣训作为绝对不可动摇的基础,企图统一正统的 

四大教法学派,力图综合四大教法学派之长,吸收那些与穆斯林生活相适应 

的各教法学派的主张,再加入自己的见解,创立新的教法学,以维护穆斯林 

内部的团结。 

     赛努西运动的基地是建立在各地的扎维亚。扎维亚原是苏非派教团的修 

道场所,通常设有礼拜寺、诵经堂、宗教学校、圣徒陵墓、宿舍等设施。赛 

努西在扎维亚还建有各类学校和图书馆,并拥有农田供教团成员耕种。赛努 

西设立了负责扎维亚行政事务的机构哈瓦斯和行政官员穆嘎迪姆,使扎维亚 

成为宗教、文化、社会、政治、军事中心。可见,扎维亚是具有政教合一性 

质的基层组织。 

     赛努西利用扎维亚宣教布道,度化教徒,发展教育,组织生产和军事训 

练,指导穆斯林的公共生活,他的主张通过庞大的扎维西网络传播到四面八 

方。 

     1840年,赛努西回到北非。由于他的故乡阿尔及利亚的大部分被法国殖 


… Page 53…

民者侵占,他被迫落脚于今天利比亚的昔兰尼加。1843年,赛努西在利比亚 

的绿山建立了他在非洲的第一个扎维亚,成为赛努西教团的总部。其后,属 

于赛努西教团的扎维亚在北非和伊斯兰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1846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