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据长州藩的建议,孝明天皇史无前例地参拜了贺茂社、石清水八幡宫和春日 

社,祈祷攘夷。天皇还派遣特使前往伊势神宫,计划安排天皇亲自参拜。同 

时计划恢复从室町时代废除的宫中的祭典祈年祭,准备在朝廷中恢复设立神 

祇官。 

    孝明天皇有意恢复神社的祭祀活动,鼓励了神道的复兴。北野社、春日 

社、大原野社、松尾社的祭祀陆续恢复起来。神道传统家族吉田家族,于1865 

年恢复了吉田神社的祭典,试图借此机会重新获得神祇官代理的地位。 

    神道的兴隆很快在各藩形成了高潮,各地纷纷要求提高神职人员的地位 

和采取神式祭葬。各藩还实行排佛的政策,合并、关闭佛教寺院,命令僧侣 

还俗,改充士兵。要求采取以神道为主的政策,认为日本是皇道,无需佛教。 

同时规定藩主和藩士的祭葬改用神道方式。 

    在神道兴隆的背景下,国家神道逐步发展起来。德川幕府被迫于 1867 

年将大政奉还朝廷,开始了近代天皇制的历程。国家神道逐步形成。 

     1868年1月17日,设立了神祇事务科。半个月之后,1868年2月,日 

本中央机构改革,改为总裁局和土分事务局的八局制,神祇事务局成立,居 

各局之首。其职责范围为有关神祇、祭祀、祝部、神户等事项。在神祇事务 

局中,复古神道家成为主力、再加上白川、吉田两神道派的成员的支持,拟 

订了明治维新时的神道国教主义的宗教政策,并负责推动。1868年闰4月21 

日,在第三次官制改革中,设置了神祇官。神祇官设正副知官事,正副制官 

事,书记、笔生等职,官级分为九等。掌管神祇、祭祀、祝部和神户、伊势 

两神宫、(出云)大社、敕祭神社、直属神社。奠都东京以后,1869年7月, 

日本政府实行官制大改革,根据《太宝令》古制,设立神祇官和太政官,以 

神祇官为最高官署。通过几次官制改革,在中世纪以后徒有虚名只是由吉田 

家形式上充任神祇官的中央政府的神祇机构,名副其实地恢复了。同时,在 

神祇官的职掌中加入了国民教化一条,政府为了传播神道教,特地设置宣教 

使,归神祇官管辖,这样,在体制上完成了神道国教化的历程。 

     为了利用神道作为恢复王室权力和统一国家的工具,1868年3月13日, 

太政官宣告祭政一致,“凡属各家执奏下属之事一律废止,普天之下,诸神 

社神主、祢宜、祝、神部等,嗣后均归由神祇官管辖”。表明明治政府要把 

全国神社一律划归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实现神道国家化。次日,在宫中由 

明治天皇亲自主持了宣布《五条誓文》的典礼。15日,太政官命令各地树立 

禁止基督教邪教的布告牌。3月28日,太政官颁布神佛分离令,强迫神佛分 

离,扫除神社中的佛教色彩,在日本掀起了全国性的排佛毁释运动,为神道 

国教化准备了前提。此后,日本天皇亲自参拜了石清水八幡宫、冰川神社, 

在参拜冰川神社时,日本天皇发布诏书说:“崇神祇、重祭祀,乃皇国之大 

典,政教之基本。……方今更始之秋,新置东京,亲临视政,将先兴祀典, 

张纲纪,以复祭政一致之道”。随后,不断颁布神道国教化的政策并强迫执 


… Page 93…

行。1868年,天皇还亲自参拜了伊势神宫。 

     1870年 1月,明治天皇发布《宣布大教诏》,把神道定为国教,1871 

年基本完成了神道国教化。187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社寺领地由国家管辖的 

命令,制定了神社社格,新订了氏子调查制度等。5月14日宣布神社都是国 

家的重祀,明确了所有神社的公共性质,全国的神社都划归伊势神宫管辖, 

伊势神宫成为国家神道的宗主。 

     国家神道的核心是崇拜天皇,树立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威,维护天皇制。 

在政教分离成为近代世界的潮流之时,日本却实行了政教合一,无疑不能满 

足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因此,当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之后,神道和政权 

就不得不分离了。 



                           3。印度教和锡克教 



     印度教和锡克教都是南亚次大陆影响很大的地区性宗教,进入19世纪以 

后,这两大宗教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均表现出一致的特性,这与南亚次大陆在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有极大的关系。 

     印度在近代以来不断遭到外族的入侵,葡萄牙、法国先后入侵印度,建 

立了小块殖民地。在随之的殖民主义战争中,英国在印度取得了绝对统治地 

位,印度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动摇了印度社会传 

统的政治经济基础,瓦解了印度的农村公社,破坏了农业和手工业密切结合 

的封建自然经济。随着封建生产方式的解体,印度的资本主义在一些地区畸 

型发展起来。英国统治者还带进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督督也传入了印 

度,对印度教和锡克教形成强烈的冲击。 

     随着社会状况的变化,印度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思想启蒙运动,印度教成 

为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教内部出现了很多宗教和社会改革团 

体。主要有1828年在孟加拉由罗姆·摩罕·罗易创立的梵社;1863年在加 

尔各答由辩喜创立的罗摩克利希那教会;1875年在孟买由达耶难陀·婆罗室 

伐底创立的圣社;同年,俄国人希伦娜·勃拉夫斯基等在纽约成立了神智协 

会,后来在印度设立了很多分支。这些印度教团体对中世纪的印度教进行了 

猛烈的批判,抨击其不合理的婆罗门专横,崇拜偶象和动物,种姓制度,歧 

视妇女等现象。主张废除印度教的一些陈规陋俗,如寡妇殉葬,童婚等,提 

倡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语言,反对西方的文化入侵。这些团体和主张奠定了印 

度近代民族主义和社会改良的基础。 

    梵社是印度19世纪重要宗教团体,创始人罗姆·摩罕·罗易在《奥义书》 

一神论的基础上,受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影响,提出了崇拜唯一的、理性的 

实体“梵”,并号召废弃印度教烦琐的宗教仪式。他竭力反对种姓制度、偶 

像崇拜、歧视妇女、敌视异教等,提倡现代教育和西方科学技术。梵社以此 

为基本理论,在德宾特拉纳特·泰戈尔领导期间,形成了完整的印度教改革 

纲领。1866年,喀沙布·钱德拉·孙改组梵社,综合印度教,基督教、伊斯 

兰教和中国儒家学说等内容,创立了“新天道”,提出“为神服务即为人服 

务”的口号,开展社会改革和文化教育。1870年,一些青年激进派反对喀沙 

布、钱德拉、孙的亲英政治态度和一些改革原则,组织了公共梵社。 

     圣社由达耶难陀·娑罗室伐底于1875年在孟买创立,是印度教重要的改 

革团体。达耶难陀提出“回到吠陀去”,发动类似于伊斯兰教的“回到《古 


… Page 94…

兰经》去”的复古主义运动,托古改制,对印度教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 

的需要,抵制基督教文化的侵略。圣社主张印度教不光为富有的上层人物服 

务,更应该为贫弱的印度下层人民服务,促进他们的物质、精神的幸福。圣 

社在印度社会改良和民族主义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锡克教流传的主要地区旁遮普是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最后征服的地区。19 

世纪初,兰季特·辛格强化神权统治,建立统一强盛的锡克教帝国,锡克教 

作为国教,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兰季特死后,英国殖民者到利用他的几个 

儿子争夺王位而爆发内战之机乘隙而入,经过两次锡克战争,吞并了旁遮普, 

锡克教神权政治土崩瓦解。神权政治的瓦解,使锡克教的中下层教徒面临着 

新的形势,普遍产生了危机感。他们要求改革锡克教,最后发展成为一场宗 

教改革运动。锡克教改革要求主要包括:①恢复原始锡克教义,过简朴的生 

活,充分发扬原始锡克教平等、民主的作风;②反对仿效印度教法规和高级 

种姓的制度;③抵制英国的入侵,不与英国人合作;④提倡道德完善等等 

     神名派是锡克教改革运动的主要力量,该派以信徒在定期举行的宗教集 

会上高声呼喊神的名字以谢恩而得名,又称“呼神派”。他们强烈反对锡克 

族贵族企图用统治阶级的立场修正锡克教传统的做法,保护锡克教的平等原 

则。在旁遮普被占领后,锡克教神名派的领袖罗姆·辛格重新解释锡克教义, 

号召信徒不为英国政权服务,不送子女到英国学校念书,不穿英国布做的衣 

服,不使用英国人办的邮局,使该派具有民族主义的倾向。神名派的活动引 

起了殖民当局的注意和不安,他们派人监视罗姆。1868年,阿姆利则爆发饥 

民起义,神名派的信徒参加了起义的组织工作,将农民的不满情绪引导反对 

英国侵略者和锡克教上层亲英贵族上面。为了联合印度教徒共同反英,他们 

主张锡克教徒尊重印度教的信仰,禁吃牛肉。但是英国殖民者利用印度根深 

蒂固的宗教分歧,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挑拔离间教徒之间的关系,制造宗 

教仇杀,借机镇压了神名派的起义。罗姆·辛格等由多名神名派领袖遭到流 

放,其影响逐渐衰微。 


… Page 95…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