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的人际关系。相反,项羽也有人才,但是他处理不好关系,范增这样一个大才不能用,还有韩信原来是他的人,结果处理不好关系,投奔到刘邦这里来了。大家看看,这里的智慧与教训多深刻!
其实历史往往不总是过去时,今天人去读历史就是现在进行时,难道不是吗?我们可以用历史的这面镜子来照一照当下人的面孔与内心,不就是现在时了吗?
当下我们那么多的老板、老总、官员们,还有我们普通的人都可以借历史之镜子照自己单位、企业的相,照一下自己的面相、心相,必定大有好处的。
交际之道要历练
人与人的交际之道,需要修养、修行、修炼,一句话要历练。
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第54章)这说得多么好啊!一是要用道来修身,二是用道来修身的人,那么他的德就会真,会纯真、会真诚、会真的出现层次的提升、境界的提高。人际交往之道也就是这样!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财富可以暴发,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比如中了彩票,比如做生意一下发了。但是人的知识不能暴发,人的素质修养不能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人际关系这种素质就有待于长久的历练,这就是老子说的:〃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我们来看张良,他精通老子之道,是很典型的经过历练的一个例子。张良是刘邦手下的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在人际关系方面他给我们很多启示。他本来是韩国人,他的祖父辈、父亲辈五代人做过韩王的丞相,出身很高贵。秦国灭了韩国后,他变卖家产寻求刺客报仇。他曾经和一个大力士用120斤的铁锤在博浪沙暗杀秦始皇,没有成功,结果改名换姓,逃到了下邳隐藏了起来。我们大家想像一下,这时的张良是个怎样的形象?一定是个勇猛刚烈的大男人,像个影视中常看到的刺客形象吧?
一次张良在下邳的桥上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故意把鞋子甩到桥下,命令他:〃小子,下去把鞋子拣上来!〃张良血气方刚,当然忍受不了,想揍他,再想是个老人就算了,拣了鞋子。老人又命令他:〃把鞋子替我穿上!〃张良也就办了。老人笑着离去。张良是个聪明人,也见多识广,觉得有些奇怪,那老人肯定不是一个一般的人,就瞧着老人的背影琢磨着怎么回事。老人走了约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小子可以教导。五天后拂晓,和我在桥上相会。〃
五天后张良在拂晓时赶到,但老人已经在那儿了,老人发怒训斥他迟到了,并约他五天后早一点来。五天后鸡刚叫,张良就去了,但又迟到了,又被老人发怒训斥了一顿,并再约他五天后一定要早一点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老人来了,很满意,赠送给他一部兵书《太公兵法》,要他熟读,然后可以做帝王之师。
这个故事很有内涵,我们不去考证这本书、这个人黄石公是怎样的,如果从人际关系上来分析,这一奇怪的老人是训练培养张良在人际关系中忍让的大本领、大素质。
苏东坡对这个故事很有感触,写了一篇评论,评论得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苏东坡的文章好,好在哪里?我想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文笔好,一是他的文章有思想深度,有哲思。比如他专门为此写的这一篇《留侯论》就有思想。文中说:张良有盖世大才,不去干一番像伊尹、姜太公那样的大人物的事业,却去干那种像荆轲等刺客、杀手的小计谋,这使得那位老人很爱惜、又惋惜他的才能。因此老人用傲慢无礼的态度来考验他,目的是使得张良能经受得住屈辱。如果张良能忍受,那么以后就可以成就大事业。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而担忧他的度量不够,因此要挫挫他少年气盛刚锐的脾气,使得他能够忍受小愤怒,而成就大计谋。
苏东坡又说,张良这个人真不简单,面对秦始皇他一点也不怕,他能勇敢地去刺杀他;面对着项羽,他可以平静得不发火不发怒。苏东坡评论项羽失败、刘邦胜利的原因,是项羽不能忍,刘邦能够忍。项羽不能忍,自以为百战百胜,而老是轻用自己的锋芒。刘邦能够忍,就保养自己的锋芒而等待项羽的弊败,而这些是张良教给刘邦的。这里可以举个例子,比如韩信攻下齐国,想要刘邦立他为〃假齐王〃,即为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得到信后大怒,破口大骂。张良就踩刘邦的脚,要他冷静,并且对刘邦耳语,说如果现在不立韩信为王,会生变故。刘邦马上醒悟,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你打下了齐国,就应当做真王,为什么还要封个假齐王呢?并立即派张良封韩信为齐王。苏东坡认为,刘邦的人际关系中的修养还不到家,还是〃有刚强不能忍之气〃,不是张良及时提醒的话,谁能成全刘邦的事呢?
第37节:知人者智
作者: 姚淦铭
虽然我们不一定同意苏东坡的话,但是张良的人际关系处理确实是非常高明的,他往往从人际关系入手帮助刘邦解决了很多难题。再比如,刘邦平定天下后,面对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给功臣的分封问题,这是个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果然出问题了,刘邦在洛阳宫殿的空中阁道上常常看见诸位将领坐在沙地上议论。
刘邦就问:〃他们在议论什么?〃
张良说:〃他们在想造反!〃张良实话实说,为什么不婉转一点呢?因为张良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要让刘邦猛醒过来。
刘邦说:〃天下刚平定,为什么要造反?〃看来刘邦还是有些糊涂。
张良说:〃你靠这些人夺取了天下,做了天子。你现在封的人都是你身边亲近的老朋友,如萧何、曹参等,而又杀了你平生怨恨的人。这些人担心不能被封赏到,又害怕怀疑他们平时有过失而被杀掉,因此相聚在一起图谋造反了。〃
刘邦一听非常害怕,很担忧,说;〃怎么办?〃
张良说:〃你最恨的、又是大臣都知道的,应该是哪一个人?〃
刘邦说:〃那是雍齿这个人,和我有宿怨,曾经多次让我受辱,我想杀了他,但是他又有很多功劳,不忍心杀了他。〃
张良说:〃那你赶快先封雍齿,就解决问题了。〃
刘邦听从张良的话,马上设宴,封雍齿为侯,还催促丞相等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群臣在宴会结束后都高兴地说了:〃雍齿尚且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用不着担忧了。〃大家看看,张良真是〃四两拨千斤〃的高手,他只是轻轻地解决了刘邦和雍齿的一个人际关系的〃死结〃,而围绕刘邦人际关系的全盘、整个网络都活起来了。
张良的人际关系的修养真是很深很深,大约是因为他受到精通黄老之智慧的那位桥上老人黄石公的指点。他自己又精研、实践老子之道,他长期地历练,使他到达很高的境界。司马迁说得很有意思:〃我原来认为他一定是一个很高大而且是特别魁梧的伟丈夫,等到看到画像,就像一个女人那样纤细。〃大家看看,张良都修炼到什么程度了,整个形象都变了,整个气质都变了,原来是去行刺秦始皇的一个无比英勇的凶狠的怒发冲冠的杀手,后来不断修炼,一点一点地做减法,减去一点一点的刚烈之气,历练成绕指柔的百炼之钢了。张良把自己修炼得这样,太发人深省了!
第十讲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的识人
这一讲,我们来谈谈在人际交往中首先有一个〃识人〃的问题,中国的老百姓以前有这样的谚语:〃不识字好吃饭,不识人没饭吃。〃你看识人多重要!有的企业家还有这样的话:〃用人不当,有业等于无业。〃你看问题多严重啊,不识人用错人把事业都毁掉了!因此〃识人〃在人际关系中是一个多么重要的问题。那么老子能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什么智慧呢?
知人者智
老子说:〃知人者智。〃(第33章)老子说能认识别人,是一种心智、智慧。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对于交际的那人、那些人不了解,就是缺少了人际交往中的心智、智慧。
既然是〃智〃,那么也有个智商的问题。老子那个时候,没有智商的理念,今人智力有智商的说法,我们不妨将传统的东西加以现代的解读。智商叫做IQ,就是指智力的商数,现在通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智商公式:
实足年龄就是人的实际年龄,智力年龄是一个人通过智力测试后达到的年龄。比如一个孩子10岁,但是他测试后能达到12岁孩子的智力水平,那么他的智商是120,这就是比较高的智商了。因为研究结果和现代测试表明,人的平均智商大约为100。这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孩子了。
智商是智慧的表现。确实在〃知人者智〃这个智商上也有不同的,有的人特别厉害,智商很高。有的人活了一辈子,事业不成功,人生很糟糕,就是老是跌在别人的手里,不识人。
我们来看历史上这方面智商特别高的人。大家都知道,商代有个亡国之君叫商纣王,也有一个贤能智慧的大臣叫箕子;箕子是太师,还是纣王的叔父。他真厉害啊,他的〃知人者智〃,那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了。
有一次箕子发现商纣王怎么用上象牙筷子啦?他心里边咯噔一下,他马上反应出来的是这下可坏了。商纣王一旦用上象牙筷子,必定不再用他的陶器做的餐具了,因为他会瞧不起了啊,那多老土啊,和象牙筷子配不上了啊!那么他必定还会要求用上犀牛角、玉石做的杯子了,这才配对啊!
再说,商纣王一旦用上犀牛角、玉石做的杯子了,他就一定不会再去吃豆呀、藿呀这一类普通的蔬菜了,一定要吃牦牛、大象、豹子胎那些精美食物了。
再说啦,商纣王要吃那些牦牛、大象、豹子胎等精美食物了,就一定不会再穿上粗布短衣,在茅草屋子下吃饭了,那么就会穿着多层锦绣的衣服,建造宽广的房子、高大的楼台了。按照这样的变化追求下去,那么天下的东西都不够他一个人享用了。
箕子说了一句非常睿智的话:〃吾畏其卒,怖其始。〃这意思是:我害怕它发展的最终结果,因此我害怕它开始的萌芽。这种认识人的洞察力是落吧的。这就是〃知人之智〃!箕子从商纣王使用一双象牙筷子这个细节上,可以联想到一步步危险的发展,以及最后的结果,知道纣王的未来,预感到将会带来天大的祸害。因此他对于开始的萌芽苗头就非常敏锐,非常警惕,又非常害怕,但又万分无奈!
后来的历史证明了箕子的明智、高明,历史真的如他预料的那样。过了五年,商纣王已经变得实在不象样了,他建造了肉林,还有酒池,酒糟都堆成了山,还有用火烤人的铜烙刑具,后来商朝也就这样灭亡了。大家想一想啊,箕子知人的智商是很高的了。
箕子的高明还可以再举个例子,商纣王后来是不分昼夜地喝酒,喝得连日子都忘记了。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来,就问左右的人:〃今天是哪一天了?〃可是边上的人一个都不知道是什么日子,于是就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心里又是咯噔一下,心想这下又坏了,他对自己手下的人说:〃做天下君子的人、一国的人连日期都忘记了,天下就太危险了。全国的人都不知道,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那么我也就危险了。〃大家看,箕子是多么地知道别人,又知道自己啊!他是多么痛心疾首啊!大家想想,箕子会怎么办呢?是回答,还是不回答呢?最后聪明的箕子只得选择一个办法,他说自己也喝醉了酒,推辞说自己也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了。这是没有办法啊,只能装糊涂了。不过后来商纣王还是把他囚禁了起来,后来周武王灭商以后才把他放出来。
其实这种能认识人的高智商的人,不仅政治家、大企业家、大学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啊!
第38节:自知者明
作者: 姚淦铭
有的人识人的本领太大了。管仲有一次和齐桓公商量攻打莒国的事情,这是军事机密,非常保密。但结果是,不多久就在国内传开了要攻打莒国的消息。管仲是多厉害的能人,他自己没有泄密,齐桓公也没有泄密,那是怎么回事呢?查来查去,想来想去,没有个结果。还是管仲高明,最后他想到了,国内一定有一个智慧极高超的人。齐桓公想到了,有一天在一些服役的人中,有一个拿了木棒槌的人向台上仔细地瞧着他俩,也许就是这个人。
后来终于找到那个人,叫东郭垂,管仲问他,是不是他说的,东郭垂也不隐瞒。
管仲这么聪明能干就是想不通啊,于是就追问他:我没有说要打莒国,你为什么说攻打莒国?
东郭垂说:君子有三种脸色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一是欣赏音乐时的那种自得其乐的脸色,二是家里有丧事时的那种悲哀清凄的脸色,三是要用兵打仗时的那种严肃愤怒的脸色。那天我远远地看到,你在台上脸上带着严肃愤怒的表情,这是要用兵打仗的脸色。你叹气而不歌唱,谈论的是莒国,你举起手臂指向的是莒国。我私下考虑那些小诸侯国中,没有降伏的不就只是莒国吗?所以我说出了攻打莒国的话(《说苑》)!有意思的是,管仲、齐桓公没有因为他泄漏了军事秘密而处罚他,因为是他们自己泄漏的,非但没有处罚他,而且赏识他的高智商,并赏赐给他俸禄。
我读这个故事时,心里很有触动。这个人识人的智商这样高,而他只是一个在做苦力服役的人。他从动作、脸色上知道了管仲、齐桓公想打仗,而且准确地判断出要打哪一个国,这甚至让智商特高的管仲一时都想不出其中的道理来。
这两个高智商的事,说明了什么呢?
一是说明了老子说的〃知人者智。〃(第33章)能认识别人,确实是一种心智、一种智慧。人际交往需要这种〃智〃,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这种〃智商〃。
二是有〃知人之智〃的高智商的人,他们有时可以不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