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素问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48-素问识-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迫耳。吴云。动。动胃气也。动大便也。亟。数也。夺。谓下之也。言勿得动胃气行大便。而数夺之也。高云。 
勿动亟夺。犹言勿用急切按摩以夺之。不当亟夺而妄夺。必真气受伤而致死。简按高注允当。今从之。 
x论在刺法中x 张云。按伏梁一证。即今之痞块也。欲治之者。莫妙于灸。 
x髀股x 甲乙。千金。根据腰股。 
x环齐x 王注奇病论云。环。谓圆绕如环也。 
x风根x 张云。即寒气也。如百病始生篇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即此谓也。汪云。此 
风根也。四字疑衍。或郁而不已。气化为风。故曰风根。简按张注义略通。今从之。 
x肓之原在齐下x 吴云。腔中无肉空腋之处。名曰肓。(腋。疑隙误。)原。源也。脐下。气海也。 
一名脖 。灵枢曰。肓之原。名曰脖 。(出九针十二原。)此之谓也。简按吴释肓乃似。张解募原。恐无明 
据。左传成公十年云。疾居肓之上膏之下。说文。肓。心下膈上也。(下上原错。今从左传音义引。)傅氏左 
传辨误云。杜云。肓。膈也。心下为膏。愚考素问刺禁篇云。膈肓之上。中有父母。杨上善云。心下膈上为肓。 
曾亲观猪脏心膈之处。方忆膈者隔也。自膈以上。皆心肺清洁之属。自膈以下。皆肠胃污浊之属。则心在上。 
膈在下。固矣。而心下有微脂为膏。膈上有薄膜为肓也。其痹论又云。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注云。 
肓膜。谓五脏之间。膈中膜也。则正与心下之微脂相对。益明矣。傅此说太详备。可谓发前 
注所未发矣。 
x为水溺涩之病x 吴云。水溺。小便也。志云。盖风邪之根。留于脐下。动之则风气淫 。而鼓动其水 
矣。水溢于上。则小便为之不利矣。高云。此伏梁之在气分。不同于裹大脓血之伏梁也。简按志。水下句。与 
诸注异。 
x高梁x 甲乙。作膏梁。(详出生气通天论。) 
x x 马云。 。癫同。简按 。说文。病也。一曰。腹胀也。乃 从 者。而战国策。为癫狂之癫。 
古通用可知矣。第王多喜多怒之解太误。(详出宣明五气篇。)甲乙作疽。似是。 
x禁芳草石药x 张云。芳草。辛香之品也。石药。 炼金石之类。皆能助热。亦能销阴。凡病热者。所 
当禁用。高云。热中消中者。精血内竭。火热消烁。皆富贵人之病也。富贵之人。浓味自养。今禁膏梁。是不合 
其心。富贵之人。土气壅滞。宜升散其上。镇重其下。今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简按据张注。禁上。阙一不字。 
x 悍x 熊音。 。音票。急也。悍。音汗。猛也。(二字。见阴阳应象大论。) 
x更论x 甲乙。作当愈甚三字。 
x膺肿颈痛胸满x 马云。膺颈胸腹。皆在上中二焦也。今膺肿颈痛。胸满腹胀。则下气上逆。病名曰 
厥逆。甲乙。膺。作痈。简按痈。壅同。详见于气厥论。 
x名厥逆x 张云。此以阴并于阳。下逆于上。故病名厥逆。 
x须其气并x 张云。气并者。谓阴阳既逆之后。必渐通也。志云。血气合并也。 
x入则喑x 张云。阳气有余于上。而复灸之。是以火济火也。阳极乘阴。则阴不能支。故失声为喑。 
x虚则狂x 张云。阳并于上。其下必虚。以石泄之。则阳 
气随刺而去。气去则上下俱虚。而神失其守。故为狂也。 
x怀子之且生也x 志云。且生者。谓血气之所以成胎者。虚系于腹中。而无经脉之牵带。故至十月之 
期。可虚脱而出。简按且生。志意似指分娩之际。而味经文。殊不尔。吴云。生者无后患之意。 
x身有病x 汪昂云。病字。王注解作经闭。按妇人怀子。多有呕恶头痛诸病。然形虽病。而脉不病。 
若经闭。其常耳。非病也。 
x无邪脉也x 张云。身病者。脉亦当病。或断续不调。或弦涩细数。是皆邪脉。则真病也。若六脉和 
滑。而身有不安者。其为胎气无疑矣。 
x三阳之动x 动。甲乙作盛。张云。阳脉者。火邪也。凡病热者。必因于阳。故三阳之脉。其动甚也。 
x人迎一盛少阳x 甲乙。盛下有在字。下同。 
x入阴也x 张云。人迎足阳明脉。所以候阳也。如终始禁服六节脏象等篇。俱详明其义。凡邪热在表。 
三阳既毕。则入于阴分矣。简按吴。入上。补未字。非。 
x阳入于阴x 张云。头主阳。腹主阴。阳邪在头则头痛。及其入于阴分。则腹为 胀也。简按吴。阳 
上。补始字。赘。 

卷五
刺腰痛论篇第四十一
属性:x尻x 熊音。苦高反。简案说文。尻。HT 也。从尸。九声。广雅。尻。臀也。又增韵。丘刀切。脊梁 
尽处。此与古义异。当考。 
x如重状x 重。甲乙作肿。 
x太阳正经x 经别篇曰。足太阳之正。别入于 中。高据 
王注。为是。马张以为昆仑穴。误。 
x循循然x 吴云。循循。渐也。言渐次不可以俯仰也。张云。迟滞貌。简按离合真邪论云。其行于脉中 
循循然。当从吴注。 
x不可以顾x 甲乙。顾上。有左右二字。 
x成骨x 甲乙。作盛骨。吴云。成骨之端。阳关穴也。张同。志云。膝外廉阳陵泉之下。(当作上)有 
独起之骨。为成骨。盖足少阳主骨。至此筋骨交会之处。楼氏纲目云。按此谓阳陵泉穴。简按甲乙。阳关。在 
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者中。阳陵泉。在膝下一寸。 外廉陷者中。考王注。二穴并不相当。必是别穴。沈 
氏释骨云。膝之上下内外。皆以髌为断。成骨之旁。 骨之端。不至上旁膝。膝。乃 之讹也。此说有理。 
x如有见者善悲x 吴云。仲景所谓如见鬼状。是也。善悲者。阳明热甚。而神消亡也。经曰。神有余则 
笑不休。不足则悲。此之谓也。 
x 前x 新校正云。 。甲乙作 。今甲乙作 。简按 。字书。牛脊骨。 。说文。胫端也。广雅。 
胫也。然本经 通用。 
x上下和之x 张云。兼上下巨虚而言也。志高同。 
x内踝上二 x 高云。左右太溪二 。简按当以复溜为正。 
x不可复也x 甲乙。不上有虚字。马云。肾气不可复也。张同。高云。出血太多。至冬不可复藏也。 
简按据甲乙。谓血虚不可复也。 
x如张弓弩弦x 吴云。厥阴之脉。抵少腹。属肝。肝主筋。肝病则筋急。故令腰中如张弓弩弦。 
x刺厥阴之脉x 简按新校正。脉。改络。经脉篇云。足厥 
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 
x 踵x 吴云。 。足腹也。 踵。足腹尽处也。 
x累累然x 吴云。邪之所结。如波陇在络者。 
x善言默默然不慧x 简按善言默默。诸家注属牵强。当仍全本删善字。义始通。志云。不慧。语言之 
不明矣。○简按其病云云以下十五字。与前四经腰痛之例不同。恐是衍文。 
x解脉x 高云。解。散也。解脉。周身横纹之脉。散于皮肤。太阳之所主也。志同。简按与王吴诸家少异。 
x膝筋肉分间x 志云。太阳之委中穴也。楼云。愚按膝外廉筋肉分间。即委阳穴是也。 
x 外廉x 吴云。 。 中横纹也。廉。棱也。 
x善恐x 吴云。太阳之脉络于肾。肾志恐。故善恐。张同。○简按有两解脉。全云。恐误未详。然考 
其证候。及所刺穴道。俱属足太阳。故王以降。并无疑及者。 
x同阴之脉x 马张仍王注。吴云。未详。然曰刺外踝绝骨之端。则足少阳之脉所抵耳。故王冰注。为 
少阳之别络。简按经脉篇云。足少阳之脉。直下抵绝骨之端。吴证王注。原于此志云。跷脉有阴阳。男女阴阳。 
经络交并。故为同阴之脉。高云。阳跷之脉。从阴出阳。故曰同阴。并误。 
x锤x 玉篇。称锤也。广雅。权谓之锤。其形垂也。马根据太素作针。张云。如小锤居其中。重而痛也。 
简按今从张注。 
x合 下间去地一尺所x 新校正。及马张高。并为承山穴。志云。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 
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诸家并云一寸。唯八脉考。为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 
交。为阳维之 。(见甲乙)故当与太阳合 下间。而取之。盖取阳维之 也。 上踝七寸。是离地一尺所矣。 
简按阳交在胫外侧。不宜曰 下间。志注未为得矣。所。许 
同。详见通雅。 
x衡络之脉x 志云。此论带脉为病。而令人腰痛也。衡。横也。带脉横络于腰间。故曰横络之脉。夫足 
之三阳。循腰而下。足之三阴。及奇经之脉。皆循腰而上。病则上下不通。阴阳间阻。而为腰痛之证。简按此 
胜于旧注。 
x不可以俯仰x 甲乙。作得俯不得仰。为是。 
x 阳筋之间x 甲乙。筋之。作之筋。为是。 
x上 数寸衡居x 马张仍王注。吴云。 阳。浮 委阳二穴也。上 数寸。上于委中数寸也。衡居。令 
病患平坐也。志云。 阳。谓足太阳之浮 。高云。刺之在浮 会阳大筋之间。申明会阳之穴。上浮 数寸。 
横居臀下也。简按数说未允。楼氏引王注云。今详委阳。正在 外廉横纹尽处是穴。非上 也。殷门。上 一 
尺是穴。非数寸也。盖 阳筋者。按 内外廉。各有一大筋。上结于臀。今谓外廉之大筋。故曰阳筋也。上 
数寸。于外廉大筋之两间。视其血络盛者横居。为二 出血。此说极是。甲乙别条。有殷门主之病候。与此同 
当参考。 
x会阴之脉x 马云。会阴者。本任脉经之穴名。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则会阴之脉。自腰下会于后阴 
。其脉受邪。亦能使人腰痛也。高云。会阴。在大便之前。小便之后。任督二脉。相会于前后二阴间。故曰会阴。 
x漯漯然x 甲乙。作 然。熊音。漯。徒合反。音踏。张。音磊。简按 漯。水攒聚貌。见木玄虚海赋注。 
x饮已欲走x 高云。漯漯然汗出。阴气虚。而阴液外注也。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阳气虚。而阳 
热外驰也。 
x直阳之脉x 马吴张并据王注。高云。直阳。太阳与督脉相合之脉也。简按任脉与督脉相合之脉。盖 
直值通用。(见于史 
记宁成传。)遇也。即两脉会遇之义。新校正。直阳之脉。即会阴之脉。是也。王注骨空论云。任脉波脉督脉 
者。一源而三歧也。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是以背腹阴阳。别为名目尔。知是 
二脉分歧之处。即其会遇之地。故名之会阴。亦名直阳耳。志云。会阳节后。当有刺条。刺直阳之前。宜有腰 
痛。或简脱与。抑督与任交病。在阴而取之阳耶。此说近是。然未察直阳即会阴也。 
x跷上 下五寸x 甲乙。五寸。作三所。高云。三 者。刺阳跷之申脉。太阳之 中。又跷上 下。各 
相去五寸之承山。皆有血络横居。视其盛者刺其血。由此言之。则跷与 。及跷上 下。但刺横居之血络。不 
必拘于穴也。 
x飞阳之脉x 马云。本足太阳经穴名也。此穴为足太阳之络。别走少阴。吴张同。高云。飞阳。阴维之 
脉也。阴维之脉。起于足少阴之筑宾。今曰飞阳者。经脉篇云。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是飞阳乃别出于太阳。而仍走少阴也。简按高志仍王注。考经脉篇。飞阳。在去踝七寸。且在少阴之后。而下 
文云。在内踝上五寸。又云。少阴之前。乃知飞阳非太阳经之飞阳也。下文云。阴维之会。亦知飞阳是非阴维 
之脉也。盖此指足厥阴蠡沟穴。经脉篇云。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从阴经而走阳经。 
故名飞阳。义或取于此欤。前注恐误。 
x怫怫然x 张云。言痛状如嗔愤也。 
x内踝上五寸x 甲乙。作二寸。简按王注为复溜。故新校正。据甲乙改二寸。马张高并云。筑宾穴。简 
按考甲乙诸书。筑宾穴云。在内踝上 分中。而不云在五寸。则其说难凭。 
x少阴之前x 简按复溜筑宾。俱是少阴经穴。若根据前注。之前二字。属衍文。 
x阴维之会x 简按甲乙云。筑宾。阴维之 。在足内踝上 分中。此谓刺内踝上五寸。与阴维之会二 
穴。王意亦尔。 
x昌阳之脉x 马云。昌阳。系足少阴肾经穴名。又名复溜。足少阴之脉。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膈。 
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故昌阳之脉。令人腰痛。其痛引膺。以膺即胸之旁 
也。张吴同。简按甲乙。复溜。一名昌阳。下文云。舌卷不能言。亦少阴所注故尔。今从马注。 
x反折x 吴云。少阴合于太阳。故反折。 
x内筋x 马云。以复溜在内筋中。为二 。其穴在踝上大筋之前。太阴经之后。踝上二寸所。张云。 
内筋。筋之内也。即复溜穴。简按志高俱据王为交信。盖复溜交信。并在内踝上二寸。止隔一条筋。前是复溜。 
后是交信。而此云昌阳之脉。当从马张。 
x大筋前太阴后x 甲乙。无前太阴三字。当是脱文。 
x散脉x 马云。愚于此节散脉有疑。何王注便以为足太阴之地机。遍考他处。又无散脉之说。但按地 
机穴。亦治腰痛不可俯仰。故且从王注耳。吴云。散脉。阳明别络之散行者也。高云。冲脉也。冲脉起于胞中。 
秉阴血而澹渗皮肤。一如太阳通体之解脉。故曰散脉。急不充于皮肤。故腰痛而身热。志同。简按高及志。以 
同阴以下六条。为奇经八脉之义。故有此说。然冲脉不宜谓散脉。恐是强解。今从吴注。义具于下文。 
x膝前骨肉分间x 吴云。阳明之脉。至气街而合。故令遗溲。阳明之脉。下膝膑中。循胫外廉。故刺 
其处。张云。按此节似指阳明经为散脉。而王氏释为太阴。若乎有疑。但本篇独缺太阴刺法。而下文有云上热 
刺足太阴者。若与此相照 
应。及考之地机穴。主治腰痛。故今从王氏之注。高云。膝前之骨。犊鼻穴也。及肉分间。三里穴也。络外廉。 
上廉穴也。简按张据马说从王注。虽似有理。然考甲乙。地机穴。在膝下五寸。焉得言膝前。故楼氏纲目云。 
王注谓地机者。非也。既云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当在三里阳陵泉三穴上之骨上。与膝分间是穴。横刺 
三也。(三穴。当是二穴。或恐脱一穴名与。)此说颇有理。今从吴。以散脉为阳明之别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