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着这种纯粹的自身设定,自我才存在。” 他认为:“我们必须找出人类
一切知识的绝对第一的、无条件的原理。如果它真是绝对第一的原理,它就
是不可证明的,或者说是不可规定的。”③
这段话很费解,他自己虽然用了很大篇幅来解释,但稍不小心,便会成
为笑柄。但他还是坚持认为自我是我,这一点是无法否定的。所以才有这样
的命题:“A是A(这就是A=A,因为这就是逻辑系词的含义)是任何人都
承认的;这就是说,人们不加丝毫考虑就会承认它是完全确定无疑的。”④
A就是A,犹如人就是人,唯有人就是人,才能从人开始自己的世界旅
程,换句话说,如果人≠人,人甚至是负号的人 (—人),那么,还怎么去
建立任何可能的哲学体系呢?
费希特既讲自我,又讲非我,他看到自我和非我处在不断地矛盾运动之
中,然后才得出“自我与非我统一”的结论。实事求是地说,他的这个思路
确实将康德哲学打开一个缺口。他证明:康德哲学虽然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① 海涅: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1974 年版,第118 页。
① 海涅: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1974 年版,第118 页。
② 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vi,6 页。
③ 同上书,第7 页。
④ 同上。
… Page 158…
但并非没有缺点,并非没有再开发的天地。
费希特哲学的缺点,也是显然易见的。后来谢林说他的理论只应限于知
识学的范围,他还大为震怒。他认为自己的这套观念不但适应于知识学,而
且适用于一切哲学。但是认为“自我”是世界的本体,无论如何不合常识。
而不合常识的理论,即使它可以产生轰动效应和具有极大的合理性成分,却
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性的历史理论而存在,费希特哲学的命运刚好如此。
费希特的主要哲学贡献是:第一,他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这一点,
正是康德哲学也是整个德国近代哲学所缺乏的。第二,他扭转了康德哲学的
二元论倾向。二元论哲学同样只能成为一种历史理论的过渡。二元论理论的
最好结局,就是它既提出了问题,又没有主观武断地解决问题,康德哲学恰
好如此。费希特以自己的方式改变康德哲学的二元化倾向,为后来的谢林黑
格尔哲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方便。第三,他哲学中的辩证发展观。他不
把自我和非我看成静态的存在,而看成动态的存在,这种存在是互动互进的。
因为互动互进,才能达到新的统一与和谐。他的这个思想,对黑格尔哲学影
响尤大。
费希特并非德国哲学史上的超级巨星,但他的著作依然耀眼。正因为他
著作自身的价值,“二战”以来,他的书和他本人才日益受到哲学史家的青
睐和重视。
… Page 159…
2。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
如果说费希特是联结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的第一个环节,那么,谢林就是
第二个环节。但他们二人的性格、特点都饶有不同。
费希特生不逢时,前有高山,后有大海。他夹在山水之间,颇难作为,
谢林的命运也大抵如是。但谢林终于落入这样不尴不尬的境地,却有更多的
个人原因。实际上,他比黑格尔还年轻5岁,如果仅从年龄上看,本来他有
可能取代黑格尔的位置,况且他生性敏慧,学术早成。他17岁时已经写出相
当成熟的哲学论文。23岁时,即成为大学教授。论其学术早成,不但黑格尔
就连费希特和康德都比不上他。黑格尔直到35岁才成为一名讲师,又经过
13年,到了48岁时才成为大学教授。谢林之所以成为谢林,恐怕一大半还
在于他本人没有取得足以与康德、黑格尔相抗衡的哲学成就。
但这并非贬低谢林,实际上,谢林也确实是一位颇有天才的人物。他和
黑格尔不仅是同乡,而且是同学。虽同乡又同学,却各有特点如许。在他是
少年英才,春风得意,黑格尔则是契而不舍,大器晚成。
谢林是个才子,年纪轻轻便大有作为。令人惊奇的是:他虽然早熟,但
绝不偏狭,他有很开阔的视野,又有很渊博的学识,尤其有很强的独立思考
能力。他一生著述甚丰,而且涉及范围广泛。他以哲学闻名于世,但他的伦
理学也多有成就。他的美学思想,尤其超过他的前辈费希特。费希特的美学
影响是从属于他的哲学而非专门领域的,他的美学思想则成篇成论,另是一
家。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浪漫主义文学开始兴趣的时代,他虽然文学创作不
多,但有很多文艺圈的朋友。他本人还是那拿浪漫主义小组的成员,而且是
这个小组中出色的哲学人物。他能做诗,他的某些诗作,也曾造成相当影响。
他关心科学,而且颇具眼光,他初出茅庐,就受到当时许多自然科学成果的
影响。实在,他那个时代,自然科学成果甚多:1760年,普列斯特列发现了
氧气;1777年,拉瓦锡提出了新的燃烧理论;1781年,赫舍尔发现天王星;
1783年,蒙高飞兄弟的气球升空飞行;1782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785
年,库仑表述了电荷的相互作用律,如此等等。正是这些发现,促使谢林以
一个青年才子的身份完成他的成名之作《自然哲学观念》。在这部著作中,
他概括了这些成果,尤其是对电的发现进行了严肃的哲学思考,得出一切物
质都是内在统一的结论,并且,他以康德式的口气说道:“给我物质的一个
①
原子吧,那我便能告诉你怎样认识宇宙了。”应该说,谢林后来提出的同一
哲学,就和他对这些科学成果的思考有某种必然联系。只是他的思路,从一
开始,就有一点跑偏。
谢林的哲学思想,也曾一生数变,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转化过程。在这方
面,他与康德颇相相仿,而与黑格尔内外皆异。黑格尔是大器晚成者,虽出
手不快,甫一出手便不同凡响。谢林青年成名,虽才华横溢,根基未稳。以
他一生的哲学发展轨迹而言,大约经历了3个转折点。1792—1798年间,是
他追随费希特哲学及其转变时期;1799至1803年,是他批判费希特哲学时
期;1803—1810年是他完成自己的同一哲学体系时期。1810年以后,他开始
误入神秘主义迷途,已经越来越少哲学品位而越来越多神学味道了。以成名
的年龄和他一生经历顺利的情形看,谢林可说是德国古典哲学经典作家中最
① 转引自《德国古典哲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181 页。
… Page 160…
为得意的一个;但从他们的各自的哲学结局看,他又是最为不幸的一个。看
来,风头太顺,也不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
谢林1765年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家境平和,成长顺利,读大学
期间,已表现出他的超群才华。他虽与黑格尔同学,显然比黑格尔更有知名
度,大学毕业后,虽然也曾做过家庭教师,但时间未久,他就被耶拿大学聘
为教授。当时他只有23岁。在耶拿,他结识了费希特、席勒、诺瓦里斯、里
特尔等知名人士,他和他们都是朋友。他对费希特的哲学尤其敬佩,当康德
和费希特发生冲突时,他坚决站在费希特一边,写文章批驳康德,为费希特
哲学辩护。他的主要哲学著作《自然科学》、《先验唯心论体系》在1800
年之前,均业已问世。1803年他和费希特的关系破裂了,便到乌尔兹堡大学
教书。1806—1820年,他担任了慕尼黑美术学院的秘书长。1841年,他应普
鲁士国王的亲自邀请,到柏林大学讲学。这和费希特被迫去柏林的情形恰成
鲜明对照。费希特一入柏林,便有人跟踪,有人警告。谢林却以国王亲请的
身份登上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台。可惜一经“皇封”,便生迂腐,他的思想开
始日见退化,终于堕入宗教式神秘主义泥潭而无法自拔。1854年,他于柏林
去世。
谢林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同一哲学”的创立者。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他
的哲学是费希特哲学极度客体化的结果。或说,他以客观唯心论批驳和取代
了费希特的主观唯心论。但在彼时,同一哲学却是一门新的哲学流派,而且
在他生前死后,都足称显学。
同一哲学究竟为何物,实在非三言两语能够述说明白。1801年,谢林本
人在自己的笔记上写下一段比较性文字,尔今读来,颇有意趣。他写道:
“我与以下人物的区别在于:a)与笛卡尔不同,我不主张排斥同一的
绝对二元论;b)与斯宾诺莎不同,我不主张排斥任何二元论的绝对同一;c)
与莱布尼茨不同,我没有只在观念东西(A)之中展开实在东西与观念东西(A
和B),而是主张两个原则在其统一条件下的现实对立;
d)与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不同,我不是在完全实在东西(B)之中展开精
神东西和实在东西。而实在东西是最有灵感的唯物主义——物活论者涉及
的。在法国唯物主义者那里,A完全消失,只剩下B(原子论者和机械论者),
这是与费希特完全对立的,因为费希特只剩下了A;
e)与康德和费希特不同,我没有只在主观上(在自我中)设定观念东
西,相反,我把完全实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对立起来,即设定两个原则,
这两个原则的绝对同一便是上帝。”①
敢与上述这些哲学大师分庭抗礼,可见谢林先生对自己的哲学充满信
心。实际上,西方近代哲学天地里确实还有生存的空间。这说明什么呢?说
明别人的哲学尚有明显缺陷——因为有明显缺陷才有他施展批评的余地;也
说明近代哲学的潜力尚未开发通透,——因为没有开发通透他才能另辟路
径。他本人也曾以图式方式对自己的哲学体系另作说明。看图识意,或许好
些。其图如下:
上帝
万物
一切相对实在的东西 一切相对观念的东西
① 转引自《德国古典哲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205—206 页。
… Page 161…
引力·物质 真·科学
光·运动 善·宗教
生命·有机体 美·艺术
宇宙体系 理性历史
人 哲 学 国家
由上帝而万物,由万物而实体/而观念;而物质/而科学;而运动/而宗
教;而生命/而艺术;而宇宙体系/而历史,而人/而国家。又在宇宙体系与历
史之间加上理性,在人和国家之间加上哲学。由上帝而万物而理性而哲学则
是一条竖行线。
虽以上帝总揽一切,但在谢林创立他的同一哲学时,他并没有过多顾及
上帝。他只是说,费希特的自我哲学不能作为一切哲学的基础,只可作为知
识学的基础。他认为,精神与物质是同一的,自我和非我是同一的,自然和
理性是同一的,举凡天地万物莫不同一,同一才是最高原则。这听起来有点
像中国的《易经》,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翼,四翼生八卦……,不过《易
经》是自太极而衍生万物,谢林则自万物而归于一理——同一。
但是将一切均归于同一,正如将一切都归于自我一样,令人难于理解。
海涅在评述他的这一哲学时,曾讲过一段十分精彩又颇带讽刺意味的话,他
说:
“1804年,谢林先生的上帝在一篇题名为《哲学和宗教》的论文中终于
全部完成了。在这里我们看到关于绝对者的学说的全貌。绝对者在这里被表
述在三个公式中。第一个公式是断言的:绝对者既不是观念的东西,也不是
实在的东西(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而是二者之同一。第二个公式是
假言的:假如存在一个主体和一个客体,那未绝对者是此二者的本质的同一。
第三个公式是选言的:只有一个存在,但这个东西可以同时地或轮流地被看
作完全观念的、或完全实在的。第一个公式是全面否定的。第二个公式以一
个条件为前提,这个条件比那个限定者本身更难理解。第三个公式完全是斯
宾诺莎的公式:绝对的实体或作为思维,或作为广延是可以认识的。所以在
哲学道路上,谢林先生未能越过斯宾诺莎,因为绝对者只有在思维和广延这
两个属性的形式下面才能被认识。但现在谢林先生却放弃了哲学道路,并企
图通过一种神秘的直觉来达到绝对者本身的直观,他企图在它的中心点上,
在它的本性中直观它,在这里它既不是观念的东西,又不是实在的东西,既
不是思想,又不是广延,既不是主体,又不是客体,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质。”
①难怪聪明绝伦的海涅都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