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说完话后,目光灼灼地注视着李利,可李利却慢条斯理的悠闲品茶,直到一杯茶见底,他才轻轻放下茶盅,微笑道:“岳父一再询问扩建的原因,朕也解释过很多次了。此次重新选定校区,原因有三。其一,长安作为帝都,鱼龙混杂,环境和氛围不好,让皇家学院的学生们无法安心读书。其二,京城的人口逐年递增,截至去年年底,城中已有常住人口十万户,时隔两个月,眼下城中又增加了两万户,房屋短缺,寸土寸金。其三,我晋国初建,新王朝就应该有新气象,加之太学院已经更名为皇家学院,既然是皇家学院就不能太寒酸,不能有损皇家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将学院搬到城外重新建校势在必行。如此回答,不知诸公是否满意?”
第222章 燎原之火 2/3
蔡邕一脸沉思状,看向李利的眼神仍有狐疑之色,却不再继续追问。显然,李利说的都是实情,如今城中的百姓确实是越来越多了,烟花柳巷之地也愈发兴旺,以致很多学生无心读书,沉溺于酒色之中的学生不在少数。
蔡邕沉默不语,华佗、张机和孔融三人自然也不敢多问,三缄其口,沉默是金。
随着李利登基做了皇帝,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就像无法逾越的鸿沟一样横在君臣之间。让华佗和孔融这些当代大儒,在面对李利的时候都不敢轻易开口说话,担心言多必少,祸从口出,稍有不慎就会招致杀身之祸,甚至株连满门。
悬殊的地位差异拉开了人与人的距离,促使之前无话不谈的忘年之交突然间变得陌生起来,再也无法回到从前,无法重温当年促膝夜谈的情景。
在此之前,华佗、张机二人是大将军府的常客,三天两头去串门,蹭吃蹭喝是常事,连吃带拿也屡见不鲜。但是随着拥立李利登基的呼声越来越高,华佗和张济两位神医就很少在大将军府露面,除非李利下令召见,否则他们轻易不会踏入皇宫半步,即便从宫门前经过也会绕道而行,唯恐碰到内府的家眷或是被李利撞见。这并不是他们和李利及其家眷之间有矛盾,而是人老成精,深谙处世之道,担心自己一旦和皇家之人扯上关系,早晚惹祸上身。自身性命是小,连累阖家老幼是大,是以明哲保身无疑是上上之策。谁闲着没事到皇帝家串门。嫌命长了,活腻味了?
自古道伴君如伴虎。这句话绝非无稽之谈,而是屡试不爽的人间至理。
从古至今,帝王无情,皇族中人所在的地方就是是非之地,谁沾上谁倒霉。或许,对于醉心于功名利禄之人来说,脑子里整天都想着攀龙附凤,借此博取君王的欢心。从而鱼跃龙门,飞黄腾达。但是对于华佗、张机和孔融等人而言,眼下他们已经位极人臣,身份、地位和名望都有了,位比三公,誉满天下,对此他们已经心满意足,再无其它奢望。
正所谓无欲则刚。现在华佗、张机等人不再奢望还像之前那样与李利无话不谈,结为忘年之交,只希望自己能够安安稳稳的授学。将生平所学传授出去,如此一生便没有遗憾了。至于其他事情,与他们毫无关系。既不热心也不参与,一门心思都用在学院的教育上面。
此次若不是涉及他们所在的三所学院,他们绝对不会插手,更不会过问此事。但涉及他们的教学场地和学生,他们就不能置身事外,必须弄清楚皇帝为何突然下令重建校区,为何要将皇家学院搬到城外。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向李利禀报,准确地说应该是求情。
在不久之前的封赏群臣之中。从太学院结业出仕的上万名学生当中,军事学院的学生大多获得提拔封赏之外。从政的学生几乎都没有升迁。为此,这些出自孔融、蔡邕等大儒门下的学生们意见很大。纷纷请求他们的老师替自己做主,出面讨个说法。
至于谁能给他们一个说法,这是不言而喻的,除了皇帝李利之外,何须劳烦蔡邕和孔融这样位列三公的当代大儒亲自出面?
换句话说,当下也只有蔡邕、华佗、孔融等几位德高望重的国宝级人物才敢直接询问李利,在李利面前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无论对错,李利都不会把他们怎么样,原则上只要不涉及军国大事或触及底线之事,李利一般都会应允,都要给他们一个面子。毕竟,多年以来他们很少主动开口提要求,一直都是无怨无悔的默默奉献,教书育人,真正称得上是劳苦功高。对于他们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型大儒,李利打心眼里敬重他们,只要是合理要求,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满口答应。
不过同样是皇家学院的院长,却也有亲疏之别。相对而言,蔡邕在李利面前无须顾忌,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询问,可华佗、张机和孔融三位副院长却要谨言慎行,轻易不会开口,有事相求的时候也需要慎重组织语言,想好之后再说,不会贸然开口。
详细解释了重建皇家学院的原因和相关事宜之后,李利看得出来,孔融似乎有话要说,却又心存顾忌,欲言又止。顿时李利心下了然,大致猜出了他的心思,却不当面点破,对此事避而不谈,随即转移话题道:“新校区建成后,老校区将改成崇文馆。崇文馆分两部分,一部分作为专门培育皇室子女和功勋大臣子女的场所,另一部分作为储藏典籍和撰写史册之用。届时,皇室子女和功勋子女的教育问题,朕自有安排;一旦有暇,朕会亲自前来授课,因此授学之事就不劳烦诸公了。余下收藏典籍和编写史册便全权委托于诸公,还望诸位不辞辛劳,编写我晋国史册,本着实事求是、宁缺毋滥的宗旨,务必给后人留下一部详实的史册典籍。不知诸公对此可有异议?”
“此乃臣等份内之事,义不容辞,请陛下放心。”孔融应声答道。他是负责撰写史册的太史监,也是太学院主管政法授学的副院长,崇文馆就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他理应代表学院向李利郑重表态。
“如此甚好。”李利颔首笑道,随即放下茶盅,起身说道:“既如此,朕就不打扰诸公了”
“陛下且慢!”眼看李利要走,孔融立刻就急了,再也顾不上忌讳,急忙打断李利的话,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李利面前,急声道:“微臣尚有一事相求,不知陛下能否应允?”
李利闻声止步,笑道:“文举公无须客气,但讲无妨,只要不违礼制,合乎情理,朕自当应允。”
孔融闻言后面露喜色,不假思索道:“我朝新立,陛下大封群臣,满朝文武皆有封赏,为何我太学院出仕的武将均有封赏,而文官却无一受封?此举令微臣颇为费解,不知其中原由,还请陛下明示。”
此话一出,蔡邕、华佗和张机三人神色大变,纷纷对孔融摇头示意,暗示他这番话说得有些出格了,甚为不妥。奈何话已出口,再想反悔也为时已晚,于是他们三人第一时间将目光投向李利,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李利的神色,一旦发现不对,就立刻出面替孔融求情。
与此同时,坐在堂下一味倾听却不发表意见的李玄和郭嘉二人,同样是闻声色变。孔融嘴上虽说是有事相求,实际上却是质问李利,为何对太学院出仕的学生区别对待,这是公然为自己的学生鸣不平啊。说得好听些,孔融这是想替学生们出头讨个说法;说得直白一点,他就是袒护自己的学生,公然出面给学生们讨要官职。这样以来,问题就严重了。孔融既是学院的老师和领导,还是李利麾下之臣,如此公然出面为自己的学生争名夺利,这岂是为师之道,岂是为臣之道?
最重要的是,眼下堂中的四位院长并不了解内情,根本不知道此次大封群臣之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隐情,其中就包括李利对晋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全面布局,只是眼下时机未到,有些事不宜公之于众,做得极其隐晦,说是半遮半掩亦不为过。可是他们不了解情况,并不代表李玄和郭嘉也不知情。恰恰相反,李玄、郭嘉以及其他六位军机大臣都是此事的参与者,如果说李利是始作俑者的话,那么他们八位军机大臣就是同谋,也是负责具体实施的执行者。
“文举公此言差矣。”果不其然,孔融的话音未落,李玄就立刻起身走到孔融面前,神色肃然道:“此次大封群臣乃是论功行赏,任何封赏均是有据可查,并非刻意偏袒,厚此薄彼。太学院的学生出仕之后大多下放到各郡县为属吏,治理地方郡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短则两三年、长则三年五载都不会出政绩,因此他们没有得到封赏亦在预料之中,并没有不妥之处。
相比之下,在军中出仕的学生随军征战,冲锋陷阵、浴血沙场,只要他们英勇作战,不惧生死,就能有所建树、积攒军功,由此获得封赏就是理所当然之事,也不存在厚此薄彼之说。是以文举公此话有失偏颇,听信学生们的一己之言,偏信偏听,不了解内情便贸然为学生鸣不平,实为不智。”
李玄贵为相国,又兼领吏部尚书,管的就是官帽子。因此孔融刚才那番话就等于公然对他发难,他自然不能置身事外,遂毫不客气的予以反驳,言辞犀利,根本不顾及孔融的大儒身份和位比三公的崇高地位,直接指责孔融为学生出面讨要官职,难脱袒护包庇之嫌,有*份。
第223章 【燎原之火】3/3
李玄的公然指责让孔老夫子很是难堪,脸颊微红,呼吸粗重,俨然一副恼羞成怒的样子,却又无言以对。TXT小说网 www。hlj3。这是因为李玄的身份不一般,乃新朝第一位相国,位极人臣,真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柄之大绝不是他们这些教书先生所能比拟的。
换言之,他们这些大儒在国君李利面前还能倚老卖老,偶尔发发牢骚也无伤大雅。毕竟,李利是一国之君,自有容人之量,轻易不会和誉满天下的大儒发生争执,更不会轻易降罪于他们。
但是李玄就不同了。他和孔融等人几乎没有交集,也没有利益冲突,平时彼此见面时都是以礼相待,然而一旦他们把手伸到李玄的碗里,对吏部选拔官员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李玄就不会对他们客气,绝对是不留情面的坚决予以反驳,必要时还会予以打压。
此时,李玄之所以敢于理直气壮的反驳孔融,是因为问题并不是出在他身上,而是事出有因。
除此之外,孔融、蔡邕等人并不知道,军队提拔将领之事和他李玄无关。随着军机处的成立,西凉军政两界各成体系,虽然两条体制还不完善,却已经有了军政分开的雏形。就拿不久前的封赏群臣来说,文官系统隶属于吏部辖下,所有得到封赏的文官都是经过李玄之手。由他拟定人选,而后呈报于李利审阅。而武将体系就不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完全由兵部尚书贾诩主导,其他六位军机大臣按照功劳簿上的军功拟定封赏等级。
此外。各营主将和副将也有举荐帐下将领的权力。所有武将的选拔任用都不需要经过吏部审核,只需在吏部备案即可。甄选出来的文官和武将人选,最终都要经过军机处集体商议讨论才能确定下来,其间李利的意志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名副其实的一票否决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孔融所说的太学院出仕的文官都没有得到晋升封赏一事。
事实上,李玄呈报的封赏文官名单上就有一百余名太学院出仕的学生,其中封赏最重的一位可以直接晋升九卿之位,实为太学院开办十二年来第一位官拜九卿的天之骄子。却因为李利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太学院出仕的文官不在此次封赏之列。留待日后再行商议。”就是这句话,彻底阻断了太学院文官的晋升之路,于是在两个月前的大封群臣之时这些学院派出仕的学生无一受封,全被排除在外。
若不是李利亲自发话,李玄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擅自勾掉一百多名太学院学生的晋升名单。然而李利既然发话了,那他李玄就有恃无恐,因此他在面对孔融的责问之时底气十足,根本不惧这位儒家嫡系传人。甚至他感觉孔融太过迂腐,虽然名为当代大儒。却不谙世事,考虑问题太肤浅、太偏执,把很多问题看得太简单了。
相比之下,蔡邕就显得通情达理。心思远比孔融缜密得多。要知道,最近一段时间蔡邕天天去找李利,没完没了的唠叨。可是他却绝口不提太学院学生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事,俨然视若无睹。置若罔闻。只有孔融一直惦记这件事,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就赶在李利视察学院之时当中提出来。
提出来也就罢了,可他说话的语气有问题,明明是有事相求,却是以质问的口吻说出来。如此一来,李利固然不便当面指责孔融,但是李玄却没有这么多顾忌,立刻站出来驳斥孔融,生生说得孔融面红耳赤,颜面尽失。
眼见李玄和孔融之间剑拔弩张,气氛异常紧张,华佗立刻出面解围:“文举切莫动气,就事论事而已,并非意气之争。”安抚孔融之后,华佗对李玄说道:“元忠也请息怒,文举并非刻意针对你,更没有指责吏部处事不公之意,完全是替担忧那些学生的前程,担心他们自此一蹶不振,误人误己。此乃公心,并非私利,还望元忠明察。”
华佗出面圆场,李玄自然也要给面子:“先生言重了。我方才也是据实相告,并非有意指责文举公。先生想必也知道,不久前的封赏群臣涉及两千多名文武官员,难免遗漏一些官员,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让所有人都满意。因此,所有封赏都是详细考核之后拟定的晋升名单,由军机处仔细斟酌商议,再经陛下审阅批复,最终确定下来。所以”
“呵呵呵!元忠不必多说了,此事是朕的意思,与你无关。”不等李玄把话说透,李利便笑呵呵地打断了他的话。说话间,李利缓缓坐下,并摆手示意李玄落座,显然他一时半会还走不了,不把这件事说清楚,孔融不会就此罢手的。孔融就是这个脾气,倔强而固执,凡事爱较真,认定的事情一定要问明白、搞清楚,否则他就不放手,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头与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