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秦帝国风云录- 第4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隗状面不改sè心不跳,神sè如常,抚须笑道,“现在武成公王翦,广武侯麃公和临洮侯羌廆都在陇西,李信调至陇西,恐怕没有立足之地。”
宝鼎故作沉yín,然后不紧不慢地说道,“老将军们戎马一生,功高盖世,统一大业完成后,也该卸甲归田,颐养天年了。”
隗状想了一下,不置可否地笑笑,“如果有老将军们坐镇长城,北伐的胜算应该更大。”
“北伐?”宝鼎笑了起来,“如果你想让太子在继承大统的时候,不得不把封号改为大王,那就请你不遗余力地支持北伐吧。”
隗状脸sè顿滞,半晌无语。

左丞相王绾与宝鼎相对而坐,侃侃而谈,谈话的内容始终围绕着武安君白起。
王绾试图用这种方式提醒宝鼎与老秦人的亲密关系,让他重新回忆一下这十几年来的崛起之路中对其帮助最大的是谁,另外就是感谢宝鼎在危急时刻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没有与老秦人反目成仇,也没有像他父亲一样抛弃老秦人,而是毅然与老秦人携手抗敌。
老秦人对分封的渴求最为强烈,在他们看来,这是他们应得的奖赏,这是他们一代代人流血流汗拼搏而来。回头看看大秦的历史,宗室有他们付出得多吗?外戚的功勋超过了他们吗?但历朝历代,流血流汗的是他们,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是他们,即便政治斗争的时候做牺牲品的还是他们,而在享受胜利果实,享受权力和财富的时候,却偏偏忘了他们。
这一代的老秦人创造了统一中土的丰功伟绩,然而,统一前后,始皇帝和宗室外戚在掠夺权力和财富的同时,却不断地打击他们,压制他们。功劳最大,回报却最少,这让老秦人的怒火越来越大,尤其在统一完成后,始皇帝和咸阳宫急不可耐地剥夺老秦人的兵权,削弱老秦人的实力,大有兔死狗烹之势。
老秦人终于忍无可忍了,既然你要杀我,那就对不起,鱼死网破,yù石俱焚吧,于是终于掀起了这一轮政治风暴。
老秦人已经做好了与始皇帝决裂,与武烈王反目成仇大打出手的准备,然而,武烈王终究没有违背当日的承诺,终究没有背叛老秦人,他做出了选择,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全老秦人。
“我们都需要时间,无论是皇帝,还是你我。”宝鼎说道,“这一次我还有能力化解危机,但下一次我就没有这个能力了,所以请你从老秦人的未来出发,做出必要的让步。”
王绾略略皱眉,目lù疑问之sè。
“武成公和广武侯已经老了,临洮侯和通武侯也年近五十,老秦人需要年轻力壮的下一代。”宝鼎叹道,“如果现在北伐,打败了,老秦人将遭遇重创,甚至可能就此一蹶不振。”
王绾听明白了,这是宝鼎的条件,让老将军们告老还乡,让年轻一代代替他们统领大军,这样几年后当北伐条件成熟,他们就能出塞作战,建下显赫功勋,在未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内都能牢牢掌控军队。只要老秦人始终控制军队,那老秦人就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老将军们告老还乡,可以有效缓解老秦人对咸阳宫的威胁,可以让始皇帝敢于在封国一事上做出让步,尤其重要的是,这次武烈王和老将军们的主动妥协可以让始皇帝和咸阳宫赢得更大的权威,而只有更大的权威才能让始皇帝和中央敢于集中jīng力实施休养生息之策。
王绾思考良久,问道,“在武烈侯看来,何时北伐最为合适?”
“五年之后,十年之内,必须完成北伐。”
王绾微笑点头,老秦人需要时间扩张和稳固地方势力,五到十年,应该差不多了。



。16kbook。
第431章 博士就是加速器
( )第431章博士就是加器
冯劫的老妻生病了,宝鼎携两位夫人同去探望。
师母不过偶感风寒,病情并不严重,但师傅却是憔悴不堪,反倒更像病患。
宝鼎陪着冯劫坐在堂上随意闲聊,言辞中1ù出关切之意。冯劫看着眼前气宇轩昂、英姿勃的宝鼎,感叹不已。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宝鼎就像当初他们所设想的那样,已经成长为大秦之鼎柱,其成就甚至已经过了当年的宗室重臣樗里疾,如今宝鼎的一言一行不仅影响到帝国政局的走向,更影响到帝国的命运,而这却是他们当初所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冯劫是帝国的副丞相,然后才是御史大夫,一个是行政职责,一个是监察职责,这两个职责叠加在一起,使得他不仅成为连接内外廷的枢纽,也让他成为皇帝的最重要的近臣之一。
帝国的中央集权制刚刚具备雏型,内廷的主要组成机构尚未独立,皇帝决策主要靠身边的近s化的统一将进一步遏制和打击寒mén贵族的崛起,并最终扼杀诸子百家的学术和“百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展环境。
中土诸子百家“百齐放、百家争鸣”的土壤就是诸侯并列的大时代,寒mén贵族一代代崛起的前提条件就是诸侯争霸,就是中土的分裂和战。虽然诸子百家都在自己的学术中推崇“统一”,但实际上不过是推销本家学术的一种手段而已。君王都想统一中土独霸天下,而统一需要王国的强大,王国的强大则需要正确的国策,正确的国策则来自于合适的学术思想。
这是一套非常成熟的推销手段,诸子百家谁也不知道中土统一之后的事情,统一后诸子百家的学术如何展,他们也不知道。
大秦给了他们答案,统一不仅仅是疆土的统政治经济的统还包括思想文化的统一。大秦崇尚法学,以法强国,以法治统一天下,所以,统一后的中土文化就是法学独尊,其他学术为辅。帝国以法学为官学,以法学取士,那么将来还有谁愿意学习除法家以外的学术?如此一来,其他学术还有生存的可能吗?等待他们的命运肯定是死亡。
诸子百家靠什么生存?靠他们的学术,靠他们的思想。学术死亡了,思想死亡了,他们也就死亡了,所以,为了活下去,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拼死一搏。
如何搏杀?很简单,分封诸侯,重建诸侯,再一次把中土推进争霸兼并的时代,推向分裂和战,然后他们就可以继续生存下去。
这个世上没有圣人,就连宣扬“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佛家在生死关头也会为“护佛”而英勇搏斗,不死不休,更不要说这个时代“以利至上”的诸子学士了。在他们的心里,士人阶层的生存是第至于普通国民和庶民奴隶不过是草芥蚁蝼而已,他们绝不会为了所谓的“大义”所谓的“民生”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说个最浅显的道理,我这个“士”都活不下去了,我还顾得上你这个庶民的死活?
于是,以儒家“礼治”思想为,以儒家领袖淳于越为,来自诸子百家的关东博士们非常默契地走到了一起,他们宣扬“师古”,主张“分封”,就此赢得了大秦豪mén贵族的青睐和支持,由此导致关东系内部的矛盾公开化,政治联盟分裂,导致帝国内部矛盾jī化,咸阳政局动g不安,而这一次更是掀起了惊天bo澜。

冯劫主动谈到了当前政局,谈到了关东博士集团和博士议政制度对当前政局的深刻影响,试图以此来试探宝鼎放弃江南等地方控制权的真实意图。
放在几年前咸阳刚刚建立博士议政制度的时候,宝鼎对此肯定没有太多的联想。当时他看到的也是这一制度的优点,缺乏对其弊端的认识。
史籍上没有关于博士议政制度的记载,但提到了始皇帝在统一之初仿效齐国稷下博士制度建七十博士一事。读史的时候,宝鼎一扫而过,根本没有在意,实际上他也看不到这句话背后所隐藏的秘密。但今日不一样了,博士议政制度自实施以来,其利弊逐渐体现,其对帝国政局的影响也逐渐显1ù,宝鼎结合大秦十五年的历史仔细研读,很快便现了关东博士集团和博士议政制度对帝国败亡的加作用。
关东博士实际上就是帝国败亡的加器。
宝鼎有理由相信,谋求分封的冯氏和méng氏这两大关东系豪mén因为和关东博士有共同的利益追求,必然联手。这一次政治风暴的掀起虽然表面帝国整个豪mén贵族联合威bī始皇帝,但实际上其背后的推手就是关东系这两大豪mén和关东博士集团。
历史会不会重演?始皇帝会不会利用南北战争来转移国内jī烈矛盾,从而赢得充足时间联合庞大的关东系政治力量持续打击大秦本土豪mén贵族?始皇帝会不会依旧利用“焚书”、“坑儒”两大重案来重创大秦本土豪mén贵族,然后再挑起关东系内部的厮杀,重创关东博士,牢牢压制分封,确保中央集权?
宝鼎反复推衍后,否定了历史重演的可能。
始皇帝在统一后五次巡视天下和连续掀起政治风暴,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集权”和“分封”的矛盾过于jī烈,而其死后李斯动的沙丘之变和其后一连串的疯狂杀戮,同样证明了始皇帝自始至终都未能扼杀“分封”,由此可以推测出,“分封”贵族集团的实力非常庞大。
宝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始皇帝在统一前后未能沉重打击大秦本土豪mén贵族,也未能阻止分封之mén的打开,所以未来始皇帝若想重演历史,让“集权”压倒“分封”,实力上存在不足,而“分封”若想压倒“集权”,可能xìng也不大,因为还有宝鼎这个变数的存在。
所以,这一次始皇帝和“分封”贵族集团同时把矛头对准了宝鼎,迫使宝鼎做出选择,谁知宝鼎“自断一臂”,从两者的围追堵截中逃了出去。他把力量回收到代北,把张开的五指变成了一只合拢的拳头,这使得追杀他的对手非常忌惮,不敢再度bī杀了。
但宝鼎肯定要报复,一直以来宝鼎就不是个隐忍的人,你jī怒了他,伤害了他,他肯定要百倍讨还,所以这一次虽然bī得宝鼎放弃了江南等三地的控制权,bī得他壮士断腕,实力受损,但他也成功分化了贵族集团。楚系拿到好处,肯定不会再上前围攻;老秦人拿到好处,也马上会化干戈为yù帛;始皇帝既削弱了宝鼎的实力,又击退了楚系和老秦人对中央的“攻击”,那么接下来他当然要坐享其成了。
如此一分析,宝鼎要对谁下手,呼之yù出。
méng氏在军中拥有相当的实力,méng恬这几年更是一直追随宝鼎征战北疆,而méng氏更是屡屡妥协于宝鼎,双方的关系虽然说不上亲密,但最起码在政治上配合默契,宝鼎暂时还不会公开与méng氏决裂。
冯氏必遭报复。当冯劫得知宝鼎主动让出江南三地的控制权之后,他就知道冯氏的麻烦来了。这几天他苦思对策,可惜这件事的背后推手的确就是他,他虽然有心想把责任推给关东博士,但太子和淳于越、伏生师徒情深,宝鼎必定有所顾忌,最终还是要拿冯氏开刀。



第432章 要出手了
( )最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偏偏发生了,冯劫虽然是宝鼎的师傅,冯氏和蓼园在政治上也始终保持某种默契,但这一次冯氏与楚系、老秦人联手掀起政治风暴,试图以帝国的存亡来逼迫宝鼎支持分封,逼迫始皇帝打开分封大门,却严重损害了宝鼎的利益。。niubb.NET
宝鼎和楚系之间纠缠着太子的利益,与老秦人之间的利益纠葛更是盘根错节,所以很显然,宝鼎唯一可以用来报复的对象就是冯氏。
历史上冯氏是始皇帝的股肱,冯劫、冯去疾、冯毋择都是始皇帝所倚重的大臣,但从统一之初御史大夫冯劫上奏分封之议来看,冯氏这个豪门贵族是支持分封的,与始皇帝的政治理念相背离,按道理冯氏应该被赶出朝堂,然而,冯去疾很快代替王绾出任左丞相,这明显就是始皇帝利用关东系的力量来对抗以右丞相隗状为首的大秦本土豪门贵族集团的一种政治手段。
“焚书”一案爆发后,右丞相隗状倒台,大秦本土豪门贵族遭到重创,朝政基本上被关东系所控制,这时候冯去疾接任右丞相,李斯出任左丞相。两位同为关东系的丞相公一个主张分封,一个主张集权,始皇帝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利用关东系内部权力的斗争来实现其个人权力的集中。
始皇帝崩,李斯发动沙丘之谋,冯氏即便在初期没有参与,但后期考虑到整个关东贵族集团的利益,也不得不全力予以配合,以维护本集团的整体利益,但二世皇帝旋即被架空,冯氏与以李斯为首的集权贵族集团大打出手,冯氏覆灭。
从冯氏兴衰的历史来看,冯氏虽然主张分封,但始皇帝却始终信任冯氏,先是利用冯氏力量抗衡和打击大秦本土豪门贵族,接着又利用冯氏力量维持朝堂上的权力平衡。在始皇帝最后一次巡视天下的时候,代理国事坐镇中枢的就是冯氏,由此可见始皇帝对冯氏的信任。
今日历史改变了,但始皇帝对关东系的倚重,对冯氏和蒙氏的信任却没有改变。
宝鼎于是不得不怀疑,冯氏看上去是这场政治风暴的背后推手之一,但冯氏的背后却藏着始皇帝的影子。
冯氏始终是关东人,是关东系,是始皇帝的股肱,即便冯氏主张分封,也不会以联合楚系和老秦人携手掀起政治风暴这种等同于公开背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冯氏这一次非常“高调”的急先锋式的“攻击”,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始皇帝在实施“左右互搏”之术,“唱白脸”的是他,“唱红脸”的还是他,而冯氏就是始皇帝挑起这场风暴并试图让宝鼎和老秦人自相残杀的棋子。
冯氏这颗棋子做得不错,几乎完美地完成了始皇帝交待的任务,但始皇帝和冯氏都没有预料到,宝鼎是穿越者,他通过已知的历史窥探到了许多未知的秘密,其中就包括始皇帝如何使用冯氏这股政治势力和冯氏在帝国政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始皇帝相信冯氏的忠诚,不管冯氏是否支持分封,而冯氏则始终忠诚于始皇帝,为始皇帝掌控帝国权力“鞠躬尽瘁”。
宝鼎选择冯氏进行打击,不仅仅是对豪门贵族集团掀起这场政治风暴的反击,也是对始皇帝试图压制他的一种非常激烈的报复手段。这无关宝鼎和冯氏的私人恩怨,这关系到宝鼎和始皇帝在如何维持帝国生存和发展的政治理念上直接冲突,冯氏不过是这场冲突的牺牲品而已。

冯劫说到了分封之议。
“师傅应该知道我对分封的态度。”宝鼎笑道,“大秦律法中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