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口若悬河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成了亲密的朋友;脾气暴虐的人容易与温顺柔和的人和睦相处;当机立断的人对优柔寡断的人,反而有更大的吸引力;大大咧咧的人反而与谨小慎微的人,成了莫逆之交。
特别在恋人和夫妻之间,这种“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的互补性表现得更为明显。男人的威武雄壮,可以让女人感觉很安全;女人的温柔细腻,可以给男人带来愉悦感。此外,有些性情相异的男女也会因为性格互补而走到一起。支配型的人往往和服从型的人成为秦晋之好;热情健谈的人与忧郁沉静的人坠入爱河;脾气暴躁的人与稳重恬静的人举案齐眉。
对于这些现象,心理学家的解释是,男女间的互补关系,源于人类寻求完整自我的心理。心理学大师杨格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显性”与“隐性”(或称“影子”)两种不同的人格。也就是说,一个很活泼的人实际潜藏着很抑郁的一面,而另一个很安静的人,很可能在另一种陌生环境下,变得躁动不安。
第91节:互补定律:性格互补的人容易相处(2)
因此,当遇见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异性时,我们心中常会有欢喜雀跃的感觉,因为对方彰显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压抑)的人格特质。比如,一个沉默的人遇到一个活泼的人,犹如他的“影子人格”受到了阳光的感召,整个人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归结起来,生活中的这种互补性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需要的互补,即交往中的一方能够满足对方的某种需要,弥补某方面的短处,那么他就能给对方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打算筹办一个小企业,那么他一般会选择与拥有自己所缺乏的才干和能力的人合作。如果自己善于经销,那么就会选择精通会计的人合作。两者正好能取长补短,各得其所,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比尔?盖茨原来自己经营着微软公司,后来逐渐发现自己在经营管理方面有些力不从心,而且他自己真正的兴趣是在软件的开发上。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大学同学鲍尔默,希望他能出任微软的CEO,专门负责公司的运营管理。鲍尔默恰恰是个管理的天才,对管理工作充满热情与自信。正是如此,比尔?盖茨与鲍尔默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共同缔造了微软帝国的神话。
互补的另一种情形是理想与性格上的互补,即别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满足了你的理想,从而增加了你对他的喜爱程度。比如,一个看重学历的人,偏偏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于是他会想方设法地结交一些高学历的朋友,以此来弥补自己遗憾。
此外,不同性格的人容易产生互补,并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比如,关怀型与依赖型、急躁型与耐心型、倔强型与柔顺型、阳刚型与阴柔型、外向型与内向型、急性子与慢性子等不同性格的人容易相处。
综合互补的用人之道,已经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了解了人才互补的定律,才能更好地用人。在一个团队中,各种特质的人才之间最好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包括才能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年龄互补和综合互补。一个好的团队,需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人才结构,有利于保持团队的创造性活力。如果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一种性格、一种气质,工作反而无法做好。例如,全是急性子的人在一起,就容易发生争吵、纠纷。
第92节:多看效应: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1)
曾经有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试图创立超导微观理论,最终都未能如愿。后来,巴丁、康柏和施里弗三人共同摘取了这项成果的桂冠。有人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发现他们三人正好构成了互补性的人才结构:巴丁老马识途,能够准确把握研究方向;康柏思维敏捷、缜密,擅长分析和推断;施里弗善于创新,用灵活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人无完人,每一个人在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平衡的,必然有所长,也有所短。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在婚姻中,如果能找到一个与自己互补的搭档,一起工作和学习,就会促进双方的发展。
36。 多看效应: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
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在日常交往中,见面时间长,往往不如见面次数多给人留下的印象深,更容易产生亲近的感觉;相反,见面次数少,哪怕每次见面的时间较长,也难以消除因为间隔的时间太长而产生的隔阂,甚至可能因为相处的时间过长而产生摩擦。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这种现象:那些人缘好的人,大多性格活泼开朗,善于制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我们新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初次见面时觉得他其貌不扬,经过一段时间的朝夕相处后,逐渐觉得他顺眼多了,有时甚至会发现他在某些方面很有魅力;经常在领导身边出现的人,往往容易受到领导的信任,被委以重任;“远亲不如近邻”,亲戚朋友之间多来往能增进感情,否则就可能会慢慢疏远。
第93节:多看效应: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2)
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大学里随机进入几个女生寝室,发给这些女生几种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让她们以品尝饮料为由,在这几个寝室里相互走动,但见面时彼此不能交谈。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估她们之间熟悉和喜欢的程度。
结果表明:相互喜欢与否,与双方见面的次数有很大的关系。见面次数较多的女生,相互喜欢的程度越高;相反,见面的次数较少或根本没有见面,相互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某大学英语系女生丹丹是系里的活跃分子,她几乎认识系里的每一个人,有一大帮要好的朋友。正逢英语系学生会换届选举,她以高票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很多人都很羡慕她的好人缘。后来发现,她的“法宝”就是常去别的宿舍串门。经常在别人面前露脸,一来二去便成了熟悉的朋友。
如果你想改善自己的人缘,不妨到朋友家中多走动走动,哪怕只是露个脸,小坐一会儿,也有助于提高你的人际吸引力;作为职场人士,自我封闭,埋头苦干也并非明智之举。不妨多与同事拉拉家常,多与领导交流沟通,往往能够帮助你赢得群众基础,受到领导的器重。
在男女交往过程中,“多看效应”往往能够建立起一种熟悉而稳固的感情,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日久生情”。或许“日久生情”没有“一见钟情”触电般的感觉,它是男女经过长期磨合后,培育起来的一份心灵的默契,显得更加珍贵。
某高校的大三女生玲玲,家里给她介绍了一个男朋友。初次见面时,长相平平的男孩并没有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两人也就不了了之。大四时,玲玲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找了一份工作实习。恰好,那个男孩也在这座城市。初入职场,玲玲感觉压力很大,再加上她在这里举目无亲,时常感到孤独。
一次,玲玲拨通了男孩的电话,向他倾诉苦闷。后来,他们见面了,经常一起吃饭逛街,慢慢地两人有了默契。玲玲逐渐发现,男孩虽然长得不很出众,但也不至于丑得掉渣,相反在他身上还有很多优点:他的沉稳大度能够包容她的任性,他体贴细心,会烧得一手好菜。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她觉得自己越来越离不开他了。一年过后,玲玲和那个男孩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94节:多看效应: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3)
在商业交往中,运用“多看效应”可以培养与客户之间的亲密感情。很多事业有成的客户通常都十分忙碌,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留给你。只有经常出现在客户的视野里,进行频繁而短暂的交流,才能加深客户对你的印象。当他需要相关产品或服务的时候,自然会首先想到你。
一位推销团体保险的推销员便是运用了“多看效应”的原理,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如果想取得一家公司的团体保险时,必须首先说服公司的领导。不过,这些高层领导通常都很忙,几乎没有时间坐下来认真听取推销员的介绍。
于是,很多推销员都采取“死缠烂打”的方式,只要看见领导有一点空闲时间,便拉住他喋喋不休地介绍,结果引起了对方的反感,导致推销失败。这位成功的推销员改变了策略,他经常登门拜访他的客户,只要见到对方很忙碌,他便抽身离开。几次见面后,对方被他的诚意所打动,答应投保。
生活节奏的加快,让每个人的时间变得极为有限。在人际交往和商业运作中,如果能运用“多看效应”缩短见面时间,增加见面次数,更加容易增进彼此感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95节:权威效应:让自己成为领袖和榜样(1)
第三篇 职场篇
同是领导,差别却很大,有些领导让下属甘愿卖命,有些领导却只得到下属背后的议论;同为员工,同样也有着天壤之别,有的深受领导器重,不断获得晋升加薪,有的埋头苦干了很多年,照样只是一名普通职员。
懂管理,还要懂心理。作为领导,只有了解员工的心理,才能找到最有效的激励方法,俘获他们的心灵;低头苦干,还需抬头看路。作为员工,要懂得领导的心思,才能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37。 权威效应:让自己成为领袖和榜样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实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语言暗示而让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于是,实验者向学生们宣布,“施米特博士”并不是别的什么人,只是德语教研室的一位教师装扮的,而所谓带有强烈气味的物质,只不过是一瓶蒸馏水罢了。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的言行举止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成为众人效仿的典范。
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权威效应”的例子很多:做广告时请权威人物赞誉某种产品,比如舒肤佳在品牌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强调是被“中华医学会”唯一认可的产品;在与人争论时常引用某权威人士的话作为论据,增强说服力;许多新书出版时,时常采用请名家作序、写书评等方式进行媒体推介;在医院看病时,很多人宁愿花钱排队,也要请专家看病。
“权威效应”的产生主要源于人们的“安全心理”和“赞许心理”。人们大多认可权威人物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保持一致,只要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为了证明权威效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曾举过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人告诉你说,你在这个年龄段需要大量服用某种营养素有益健康。如果这个人只是一个普通人,你对他的话一定会产生怀疑。但如果这个人号称是国际营养学会的高级研究员,在这个头衔的光环作用下,你一定会对他深信不疑。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权威,大多是从他所拥有的头衔进行评判的。如果一个人有很高的头衔,则很容易获取我们的信任和服从。
尽管权威的判断确实比一般人的可信度高,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观点永远都是正确的。随着科学的进步,旧的权威很有可能被新的权威所代替。洛德?卢瑟福是英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因对元素裂变的研究获得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断言:“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是一种无意义的事情。任何企图从原子蜕变中获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谈妄想。”
第96节:权威效应:让自己成为领袖和榜样(2)
几年以后,用于发电的原子能宣告问世,直到现在,原子能已经成为发电的主要新能源。洛德?卢瑟福的断言不攻自破,但在当时,他的话无疑是物理学界的权威论断。
在企业中,领导也可利用“权威效应”去引导和改变下属的工作态度以及行为。美国著名领导学家柯维认为:“领导的才能就是影响力,真正的领导者是能够影响别人,使别人追随自己的人物。”权威具有很大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一个优秀的领导如果能够成为企业中的权威,然后利用权威暗示效应进行领导,这往往比命令的效果更好。
在一个企业或团体中,领导在下属心目中是正确性的标志,领导的一言一行都被下属看在眼里,很容易被下属效仿。一个领导如果能树立起自己的正面形象,他就能在组织中起到模范的作用,引导群体行为向好的一面发展。
领导者应当如何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呢?作为一名领导,应当注意培养自己的综合才能和人格魅力。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